芭蕾舞劇《沂蒙三章》劇照 時任 攝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在敵後危難的堅守與抗爭中,在挺身支前的頑強與奉獻裡,沂蒙紅嫂用她們質樸的情誼、血肉的身軀深刻註解著這八個字的偉大意義。芭蕾舞劇《沂蒙三章》則用芭蕾詩篇歌頌偉大的沂蒙精神,用足尖演繹講述沂蒙紅嫂的堅毅與無私。「生死相依沂蒙人、多少撼天動地事、幾多壯舉牽夢魂……」一首《又到激情燃燒時》的詩篇,不僅重述著偉大的沂蒙精神,更追憶著沂蒙紅嫂們的英雄事跡與大愛深情。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在觀眾的熱切期盼中,中央芭蕾舞團芭蕾舞劇《沂蒙三章》 4月19日在北京天橋劇場的舞臺上,再為沂蒙紅嫂續寫出新時代的華彩篇章。
在芭蕾舞劇《沂蒙三章》首演當晚的舞臺上,無數沂蒙紅嫂和她們的英雄故事被濃縮為三個極具代表性的足尖篇章:《火線橋》 《永遠的新娘》 《沂蒙情》 ——這三段故事刻畫了不畏犧牲,用自己肩膀搭起火線橋的沂蒙婦女;勤勞堅貞,為從未見過面的烈士丈夫守護家園的永遠的新娘;以及體現軍民水乳交融大愛無疆,用乳汁救傷員的紅嫂的生動形象。
「水花四濺,彈片紛飛,前進的隊伍轉眼就到了岸堤。看著腳下的浮橋,連長泛起了猶豫,汶水的急流衝擊著女人們嬌弱的身軀。這哪裡是橋,這是沂蒙姐妹們撐起的深情大義……」第一章《火線橋》以靈動的足尖、創意的想像,演繹出了柔弱臂膀撐起深情大義的震撼與激蕩。開頭一段膠州秧歌與芭蕾結合的群舞十分具有看點,運用聲光效果打造的浮橋與湍急河水的呈現,以及舞者在燈光營造中表演的水中掙扎的舞段令人印象深刻。隨後,《永遠的新娘》一章則是讓堅毅與柔情在升華中,更是在鄉土民俗的親切中,編織成一段感人肺腑的戰地戀曲,中芭首席主演王啟敏、馬曉東所飾演的「新娘」「新郎」感人肺腑。「爐中火,放紅光,我為親人熬雞湯。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誼長……」 《沂蒙情》用真摯的演繹、動情的場景,喚起舞臺上下心靈的碰撞、情感的爆發。
《沂蒙三章》的編劇之一及作曲、著名作曲家劉廷禹正是當年中芭經典之作《沂蒙頌》的主創之一。有著深深情懷的那一首《願親人早日養好傷》,以及《火線橋》裡震撼人心的打擊樂、《永遠的新娘》中頗具動感更富生活氣息的「捉雞」音樂,和那極具地域風情的《沂蒙小調》 ……都是作曲家心血的結晶。其中,歌唱家王慶爽親情鄉音的演繹,更讓現場觀眾頗為動容。
首演當晚,前來觀看演出的沂蒙紅嫂李桂芳的女兒董獻群激動地表示,「《沂蒙三章》中的一幕幕,動人心弦、感人肺腑。在紅色的沂蒙老區,有千千萬萬個像明德英、李鳳蘭、李桂芳這樣的婦女,她們雖然是一個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她們也能稱得上共和國的一塊塊基石。」山東省沂南縣黨性教育基地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文霞作為沂南縣沂蒙紅嫂紀念館的館長,對《沂蒙三章》中的三個故事非常熟悉,每天都為前來參觀的觀眾講說無數遍,但是看了中芭在舞臺上所演繹的三個故事,她在現場不禁流下了熱淚,「非常感謝中芭把沂蒙紅嫂的故事再現得這麼好,真的是把紅嫂的精神——『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那種壯烈的情懷演出來了。 」
著名歌唱家鬱鈞劍不僅為《沂蒙三章》題寫了劇名,更在首演當晚為新劇助陣。他說,「這部新創舞劇中,用了很多現代的舞臺藝術表現手法,尤其是以一段電影蒙太奇的方式開場,讓觀眾快速地進入到那段歷史中去,特別是對今天年輕一代的觀眾們而言,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沂蒙三章》是由三個故事所組成,但又在一個共同的主題之下,讓《沂蒙三章》就像芭蕾散文一樣,不但有著珍貴的歌頌意義、強烈的情懷共鳴,其本身也有著很強的文學性。 」
「是傳承與積澱,更是感悟與創新」。正如芭蕾舞劇《沂蒙三章》編劇、導演、編舞徐剛所說,「戰爭年代發生在沂蒙山地區一件件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讓全世界知道有這樣一群無私奉獻、大德大愛的沂蒙紅嫂,她們譜寫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宏偉篇章。今天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用最真摯的情感去弘揚和歌頌她們,讓年輕人感受那份人間真情,深愛腳下這片熱土,學習沂蒙人民的高尚情操,讓軍民魚水之情發揚光大,讓沂蒙精神代代相傳。 」
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芭蕾舞劇《沂蒙三章》藝術總監馮英則激動地表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芭作為國家藝術院團,應該拿出這樣一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屬於當下這個時代的作品。同時,也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表達我們中芭人對黨和國家的一份深情。 」經過兩年多的準備,數十次深入沂蒙老區採風、體驗生活,中芭演職員們對沂蒙精神有了重新的認識,在主創團隊精心的打磨之下,終於將這部動人的芭蕾舞劇搬上了舞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還是中央芭蕾舞團建團60周年。「在這樣一個發展的節點上,我們再一次追尋老一輩藝術家們的足跡,這種傳承與奮鬥、這份執著與堅守正是踐行中芭精神、傳承中芭精神的所在,也是我們對中芭60年的一份隆重獻禮。 」馮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