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英國人用一場全民參與的「脫歐公投」正式與歐盟分道揚鑣。時間飛快,兩年半後,一部關於「脫歐」的電視電影《脫歐:無理之戰》上映,由被中國網友稱為卷福的甘迺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可以說這是一部史上脫髮最嚴重的電影,不僅主角本人立體環繞式地脫,整部劇裡大多數演員都是脫髮造型,看了這部劇後對脫歐的結果沒什麼好奇了,不禁開始為英國人民的脫髮問題擔憂。
這部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正如劇末的字幕所言,故事仍在繼續,2018年6月《脫歐法案》正是通過,確定與2019年3月29日正式脫歐,至2020年12月徹底脫歐。這是一件我們親眼見證的可能改變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要用2小時表現如此宏大的題材,就必須找到一個切入角度,而這部劇選取的角度並不是各方陣營如何爾虞我詐、明槍暗箭的政治鬥爭,而是從一個相對淺顯並大眾化的角度切入——新媒體環境下,民主方式的改變。
其實近幾年來的各種大選,例如連續幾屆美國大選,都已經越來越顯示出網際網路尤其新媒體時代對民主實現的重大影響,由於大數據、用戶定點宣傳的加持,這個時代的民主表現出全新的方式,它既是自由的,也是可以被輕易左右的。而看完這部劇,讓我有了非常直觀的印象,整場選舉的場景我太熟悉了,這完全是一場廣告營銷策劃。從廣告的角度看脫歐公投,就變得淺顯易懂了很多。
首先,任何廣告公司接到客戶之初都會做的一個步驟,就是制定策略,這包括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定位出精準的受眾對象,這個過程我們稱為「用戶畫像」。劇中分為兩個陣營,主角多米尼克帶領的官方公投競選組織,支持脫歐,我們稱為紅方;而另一方是卡梅倫政府的智囊團,支持留歐,我們稱為藍方,在片中影像裡也分別用紅藍色調區別了這兩個陣營。故事採用倒敘形式,退回到公投前一百多天,兩個陣營分別創立。通過大數據分析,兩方都得出明確的用戶畫像,支持留歐的典型人物:18-29歲之間,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自己的房子,從bbc獲得新聞,支持同性戀婚姻。支持脫歐的典型人物:55歲以上,社會階層較低,已退休並還完房貸、支持右翼獨立黨。這兩個階層基本都有自己堅定的選擇,並且比例大致持平,兩方陣營都可以放棄對他們的爭取,而爭取的焦點集中在34%的猶豫派和冷漠的中間派。猶豫派主要是中年女性,通常從「郵報在線」獲得新聞,她們嘴上喊著脫歐,內心卻存在極大的猶豫;中間派大多租房住,從臉書上獲取新聞,大部分從沒真正考慮過歐盟問題。
鎖定目標受眾後,紅藍陣營都制定了基本的策略基調,藍方留歐派表示,要從理性上拉攏他們,用數據和預測說服他們確定立場;而紅方脫歐派則表示,要迎合他們內心的需求,使他們感到內心的共鳴。這也是非常常見的兩種廣告策略,而近年來常見的例如聚美優品「我為自己代言」、針對年輕人的網紅白酒「江小白」,走的都是紅方這種貼近用戶心理,營造共鳴的路數。事實證明這種宣傳方式確實對女性和年輕群體更具有說服力。劇中有一場邀請畫像人群做民意調查的戲,和廣告公司裡的消費者前期調查環節如出一轍。
在制定策略後,就需要提出核心文案,也就是一句用於傳播的廣告語。多米尼克一開始就確定了key word——control(控制力),在策略的不斷推行中,終於有一天當他隨意翻看一本育兒叢書時找到了靈感,確定最終的宣傳口號為——vote leave,take back control(投票脫歐,拿回控制權),他特別強調「back」的意義,意味著曾經是你的,而現在要將它拿回來。這個文案創作過程也完全符合廣告從業者的習慣,先確定核心概念,再在生活細節中尋找靈感,最終成型一語中的並極具傳播性的slogan。這句宣傳語正迎合了脫歐派的心理,他們認為大英帝國曾經無比強大,早已不滿歐盟成員國的身份拖累了英國發展,尤其移民、邊界管控的問題,令很多脫歐派抱怨移民搶了自己的飯碗。在當時真實的《電報》社評中曾寫道:「英國的工人階級們,在選擇脫歐這件事上,可能看到了改變生活的可能性」。
確定核心概念後,兩方都開始付諸傳播,紅方脫歐派與一個線上分析公司合作,它們通過精準數據幫助政治運動進行微目標定位,通過資料庫的規律形成,網站可以預測人的行為,分析出不同人的不同心理、愛好、行動傾向、並根據社交動態的微變化,發出成千上萬份極具個人針對性的廣告,並實時對其修改提升。也就是說,在目前的社交網絡時代,你認為的純個人決定,也有可能只是一系列數據導向下的被動行為,消費行為如此,政治民主也如此。
為其找到各方面的佐證,各方陣營都開始調動媒體資源,甚至於誇大事實。脫歐派放大移民問題,反覆強調土耳其將加入歐盟,會給英國帶來更嚴峻的移民問題,留歐派嚴厲譴責這是不實消息,卻發現大勢已去,眼看著失去了對中間猶豫派的拉攏能力。到公投前的一周,支持留歐的女議員被刺殺,才真正觸痛了英國民眾的神經。留歐派意識到敗局將至,並且終於承認,這樣的局面其實是二十年前就已經確定了的,一代代政客為了政治避嫌,將社會問題向歐盟、移民上轉嫁,卻造成了國民恐歐恐外的浪潮,終於積重難返,得嘗苦果。
公投的前一天,紅藍兩方的領導者在酒吧進行了一次靈魂對話,藍方陣營認為多米尼克助長了一種「毒文化」,用網絡煽動了民意,而潘多拉之盒一旦打開就再也關不上了。這段對話帶著英國人一貫的冷靜,卻恰是影片的高潮及題點所在。
最終,歷史定格在公投脫歐的結果,這也像極了兩家廣告公司參加比稿,一家歡喜一家憂,而背後的原因卻遠遠不是創意好不好能夠概括的。片中使用了大量交叉剪輯表現兩個陣營內部的運作情況,在這一段中更是極致,紅藍兩種色調,一邊在歡騰慶祝,一邊垂頭喪氣如墜冰窖。這是一場民意的豪賭,無論結果如何,也許有犧牲,但始終是平民的。
片中運用了一些類似《紙牌屋》裡的「間離」手法,在歡慶的時刻,主角多米尼克也轉向鏡頭,與觀眾對話。開頭與結尾,都是多米尼克在公投結束後因涉嫌幹預投票而接受聽證會調查的場景,在這裡,他說出了這部電影真正想表達的主題:「這個國家和整個西方世界都出現了系統故障,日薄西山、隨波逐流、沒有目標」。
自我懈怠,確實是目前的歐洲面臨的最大威脅。在真實的脫歐公投後,很多英國人瞬間懵了,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於是在7月9日,超過421.5萬人發起二次公投的請願,被英國政府駁回。至此,脫歐公投已經真正成為一場「民主的實驗」,正如影片的標題,是一場民意被網絡煽動的「無理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