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名將曼施坦因的「敵友轉化」之路

2021-03-05 老馬雜談

艾裡希·馮·曼施坦因,二戰期間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著名軍事戰略戰術家、現代裝甲軍閃擊戰締造者、與古德裡安及隆美爾齊名比肩的納粹德國首席三大名將,他也是戰後一位深受全球戰史研究者、戰略戰術研究人員及二戰史粉絲們所關注青睞的重量級歷史人物(其回憶錄《失去的勝利》戰後還被美國海軍陸戰隊列入其《軍官手冊》的閱讀書目。他傑出的軍事指揮能力還受到了他的前上司克魯格、同僚古德裡安及隆美爾等德軍將領甚至多位前交戰對手國家著名軍事家及政治家發自內心的高度讚賞評價(知名者如稱其為「唯一可敬的敵人」的前蘇聯元帥朱可夫;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盟軍歐洲戰區總司令艾森豪將軍及前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等;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甚至為其積極籌集辯護資金,英國共黨議員佩吉特還出庭為其進行辯護)。

艾裡希·馮·曼施坦因,1887~1973,出生於普魯斯傳統貴族及軍人世家;13歲即加入少年候補軍官團(少年軍校),6年後進入第3近衛步兵團任職,1913年被保送柏林軍事學院深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27歲的他隨即返回原部隊投入了戰爭,先後供職於騎兵及步兵師(副官、參謀及連營長)、第二帝國總參謀部、國防軍擴建及裝甲兵組建機關、第三帝國陸軍總參謀部(軍需部長及副總參謀長,1936年)、第18步兵師(師長,1939年,同年被晉升為中將軍銜)、西線A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陸軍第38軍(軍長,1940年)及第56裝甲軍(軍長,1941年)。

豐富的軍事指揮閱歷、良好的「日耳曼貴族」風範、傳統的「容克軍人」品質及「細緻嚴格且一絲不苟」的行事作風,尤其是他在1940年德法戰爭之前精心策劃編制、讓德軍能迅速擊敗英法聯軍的「阿登森林」奇招戰術(該作戰計劃直到開戰前夕才被希特勒偶爾獲悉並完全採用),讓曼施坦因將軍終於成了納粹軍事將領中的「異類」佼佼者(他長期婉拒元首的加入納粹黨邀請,也長期抵制納粹黨衛軍的任何反人類暴行(包括元首「必須槍斃紅軍政委」的重要指示)。

作為德國國防軍的職業軍人,在戰略戰術方面,曼施坦因也與「無所不通」的偉大元首格格不入,他竭力反對元首撤銷統一協調指揮陸海空三軍的總參謀部而改設「最高統帥部」的不正常制度安排,長期反對元首直接插手軍事調度指揮的反常做法,堅決反對元首長期任性推行的「靜態剛性防禦」指揮策略並倡導實行自己通過長期實踐總結出的「彈性防禦」(適時採用以退萬進)戰略戰術。在元首的有限讓步批准或先斬後奏情況下,曼施坦因元帥在德軍走向敗退的過程中還用自己遊刃有餘的戰術,為搖搖欲墜的第三帝國創造了多項足以振奮人心的「失敗中的勝利」,但其戰略思想及行為也被希姆萊、戈林及戈培爾等「元首好學生」們扣上了「唯心主義者及失敗主義者」的大黑帽。曼施坦因在特殊形勢下獲得的部分赫赫戰績者如下所述:

· 1942年,身為第11集團軍總司令的曼施坦因突然揮師南下克裡米亞半島發動了戰果輝煌的克裡木戰役,重創越克赤海峽逆襲的蘇聯紅軍並攻陷了蘇聯位於黑海之濱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斃傷上萬蘇軍,俘虜其官兵多達17萬人:

· 1942年11月,包圍進攻史達林格勒的德軍第6集團軍久戰難贏並被蘇軍反包圍,奉元首之命火速趕去救援的曼施坦因第11集團軍及第4裝甲集團軍等駐守南方高加索地區的A集團軍群主力也存在著迅速被人多勢眾的蘇軍分割、包圍並聚殲的巨大危險。曼施坦因充分分析戰場形勢及敵我力量對比等關鍵情況後,立即向元首提出了「讓第6集團軍繼續原地固守吸引敵人,自生自滅,由第4裝甲集團軍及肯波夫軍團支隊分多處突襲以切斷蘇軍部隊,確保A集團軍主力安全撤退到第聶伯河西岸」的「冬季暴」反擊作戰計劃,並於12月底成建制地安全撤離了該集團軍群的大部份軍隊,基本穩定了南方戰場的局面;

· 1943年初,原主攻北部地區的B集團軍群力量有限的殘部與南方的A集團軍群餘部合併編成南方集團軍群,曼施坦因被任命為總司令。元帥經報元首批准,於2月迅速組織發起了「越過第聶伯河,閃電向東反攻」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役」。他採用「先退卻以拉長敵軍補給線,再迅速回頭反攻嗷嗷待哺的敵軍」奇特戰術,很快即在新增援的黨衛軍裝甲軍配合下再次攻陷了蘇聯第6大城市(工業重鎮,T34坦克產地)及後勤補給樞紐地別爾哥羅德等多個城鎮,殲滅蘇軍約20餘萬,摧毀繳獲蘇軍坦克裝甲車1345輛及各類火炮5000餘門,又一次暫時穩定了帝國的東線戰場;

· 1944年2月,「閃電伯爵」曼施坦因元帥在庫爾斯克會戰遭遇嚴重失利後,又一次違抗元首訓令,自作主張地下令安排6個師約56000人通過「科爾遜口袋」,基本成建制地撤離了蘇軍的包圍(元首事後也予以批准了);1個月後,他在德國第1和第4裝甲軍群被蘇軍分割包圍後,因識破了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精心設計的「請君入甕」戰略,斷然下令禁止兩支部隊分開獨立西撤(其中一支若按常規撤退路線行動必遭全軍覆沒,另一隻則因勢單力薄自然也會遭遇重創),並將兩裝甲軍群約20萬人迅速合併,利用機械化優勢成建制地全速撤退到了安全地區,避免了史達林格勒20萬德軍被全殲嚴重後果的重演;

雙方有260萬士兵8000餘輛坦克參加的庫爾斯克大會戰之後,帝國軍隊就只能一路狂奔西撤,東線戰場從此也不復存在了,而第三帝國偉大的軍事精英曼施坦因元帥也即將開始結束其歷史使命,返回國內領取「橡葉帶騎士鐵十字勳章」後再回家喝咖啡看報紙陪妻子仰望星空了。

一生既恪守貴族傳統又堅持普世正義的帝國前元帥曼施坦因事前也已獲悉了當年7月20日國防軍中的「普魯斯軍官團」人士準備發動武裝政變推翻大惡魔希特勒的相關信息,並與政變行動策劃及組織者之一的國內駐防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馮·施陶芬伯格上校也私下見了面,元帥明確表了「不贊成用政變推翻自己國家元首」的態度,但之後也沒有實施什麼「大義滅親」之類的革命行為。

7月20日政變失敗後,參與或涉嫌政變的5000餘德國人隨即遭到了血腥殘忍的處決,但曼施坦因前元帥既沒有在隨後以「人民法庭」公開形式實施的「從重從快審判」中遭遇馮·維茨勒本元帥及路德維希·貝克、埃裡希·赫普納、馮·哈澤、阿爾布利希德等20位將軍那樣的「羞辱式處決」,也沒有遭遇「涉嫌者」馮·克魯格與埃爾溫·隆美爾二位元帥後來的「被殺」悲劇,究竟是元首故意「網開一面」還是其「知情不報」的罪行尚未暴露,歷史似乎已無法考證了,但至少能夠有力地證明一點,曼元帥與其元首之間其實早已不在同一條路上了。

1945年8月的某一天,避居在鄉村的曼施坦因前元帥安置好自己的家人後,向蒙哥馬利元帥的英國軍隊投降,並被立即逮捕收監。在此後的「紐倫堡戰犯法庭」上,曼施坦因的辯護人及多位前部屬證人均提出了他擔任國防軍將領期間始終沒有與元首及納粹黨沆瀣一氣並觸犯「反人類罪」的有力證據與相關證明,連前「敵國」法官組成的特別軍事法庭也對他做出了「系專業軍人,非納粹分子」的結論性意見,使他被起訴的17項罪名被撤銷了近一半。但在前「敵國」蘇聯政府的巨大施壓下,軍事法庭還是判了他18年有期徒刑,覆審時被減為12年,1952年,年屆65歲的他獲提前釋放了。

曼施坦因元帥走出監獄定居在「聯邦德國」(西德)時看到的世界,與二戰時期相比,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隨著原「頭號敵國」蘇聯在戰後的急劇擴張,大量昔日的「友國」(包括徵服國)都歸入到了蘇聯陣營中而變成了眼前的「敵國」,如匈牙利、羅馬裡亞、保加利亞、捷克、波蘭、阿爾巴利亞以及自己祖國的另一半「民主德國」(東德);面對紅色蘇聯帝國勢力虎視眈眈的威脅,自己原先的二號「敵國」美國卻又轉化成了原「敵國」法國、英國、荷蘭、比利時及其他西歐北歐南歐多國所全心依賴的「保護神」。

1948年,「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357.3萬陸海空軍隊」、一體化指揮的「武裝力量聯合司令部」、「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及巨大無比的國家動員能力,終於讓僅擁有14個師(其中還包括2個美軍師)武裝部隊、且正在戰爭廢墟上進行艱難重建的資本主義西歐國家恐慌恐懼不已了。於是有遠方朋友美國和加拿大參加再加歐洲英法意荷葡比盧丹挪冰10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1949年3月成立了,1952年希臘土耳其參加;1954年又籤定了進一步促進共同防禦維護地區安全的《巴黎協定》,並增加了西班牙及聯邦德國兩個成員國。

而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集團也針鋒相對地於第二年召集8個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在波蘭華沙舉行緊急會議,籤訂了《集體友好互助條約》,並成立了關係更加緊密合作範圍更加廣泛的「華沙條約組織」,在「英特納雄耐爾」雄壯革命歌聲及「友誼地久天長」抱團取暖樂曲中,一場長達46年的東西方冷戰終於正式揭開了巨大無比的帷幕。1991年「華約」正式解散,曾經的超級巨人轟然倒地後,新一輪「敵友國家轉化」又開始了,「民主德國」消失了,許多德國的「敵國」紛紛投奔到「北約集團」旗下,自然又成了德國的「友好國家」。

睿智超群的戰略家曼施坦因元帥當年一定在一片恐慌恐懼的茫茫迷霧中就洞察到了乾坤徹底顛倒再浴火重生後的新世界模樣,而且他的心中永遠只存在著唯一的最大敵人——「反人類罪犯」,因此他出獄後不久即作為聯邦德國國防部的顧問,參與新國家的軍隊建設及國家戰略安全政策的制定工作;真正讀懂他的聯邦政府也授予他「國防軍名譽參謀長」的珍貴榮譽;而他本人也迅速完成了自己的「敵友轉化」而受聘擔任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早的「地區安全與戰略防禦事務」資深顧問。

相關焦點

  • 閃電伯爵——曼施坦因
    作為希特勒的幫兇,曼施坦因是如何走向納粹之路,又為何與希特勒決裂,接下來將和您一起走進德國二戰名將——埃裡西·馮·曼施坦因的一生。 2、成長之路 在老曼施坦因夫婦的呵護下,8歲的曼施坦因被送到了柏林貴族學校斯特拉斯堡讀書,在這裡學習德語、法語、數學、自然科學以及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教育。5年後畢業的曼施坦因進入了少年候補軍官團學習。
  • 曼施坦因計劃大膽瘋狂,被德軍高層否認,卻得到另外兩位名將的認可
    在希特勒掌權後,就開始他的對外擴張之路,他先是採取閃擊戰,在短時間內就佔領了波蘭。而這種戰術是在佔領波蘭之前從未使用過的,能夠在短時間內擊潰波軍也大大增加了希特勒的野心。他的目標不僅僅是一個波蘭而是整個歐洲,為此他下一步進攻的目標,就是德軍的死對頭法軍。
  • 二戰名將解讀:曼施坦因——苦悶的20年
    1919年5月7日,《凡爾賽和約》在柏林公開發表的當天,曼施坦因參加了憤怒的柏林市民群眾集會,德國臨時政府的首腦們也認為不能接受這一和約。正當曼施坦因彷徨無計並沉浸於喪權辱國的悲之中的時候,德軍原第一集團軍的參謀長羅斯堡將軍,請曼施坦因充任自己的幕僚。羅斯堡將軍此時正奉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政府之命,主持一個設在柏林的委員會,負責新軍隊的籌建。
  • 曼施坦因三大遺憾:勝利曾在眼前,最終失去一切
    二戰期間德軍有三大名將----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裡安,在戰後眾多軍事專家的評價中,曼施坦因被公認為是德軍戰時最具備戰略視野的軍事家。在古德裡安大將的回憶中,曾經明確表示「我們中最具備戰略眼光的人,就是曼施坦因」,而隆美爾在非洲戰事失敗後,也曾經希望能夠到曼施坦因的手下工作。
  • 希特勒滅亡之時,德軍名將曼施坦因在幹啥?在家悠閒地看報紙
    要算起來德國在二戰時期曾經湧現出來過無數的名將,其中諸如古德裡安、曼施坦因、隆美爾等等,而 以上三人也被稱為是帝國之鷹,除了隆美爾本人被希特勒毒死以外,古德裡安在二戰末期一度曾擔任裝甲軍集團司令,但後來因為屢屢與希特勒發生爭執,因此在1945年5月10日向盟軍投降,戰後也未受到任何戰爭罪的指控。
  • 二戰結束後,納粹德國著名軍人的結局如何
    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德軍名將,與隆美爾 古德裡安並稱德軍三大名將,末路戰神曼施坦因出身東普魯士的柏林,出身軍人世家,父親是普魯士將軍,爺爺也是將軍,德國總統興登堡也是他的伯父(後臺不是一般的硬)得到過一級鐵十字勳章和霍亨索倫王室勳章
  • 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大勢已去,杯酒釋兵權
    蘇軍仍然在後步步緊追,想一鼓作氣將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納入圍殲目標。曼施泰因識破了蘇軍的意圖,他意識到反擊的時刻已經來到。因為蘇軍名將瓦圖京發生了失誤,錯誤地認為德軍只有退逃而沒有阻擊之了,於是指揮方面軍在寬大正面上展開成一個梯隊猛追,兵力分散,戰線過長,後勤保障困難。
  • 「曼施坦因方案」實施成功之啟示:兵者,詭道也!
    「曼施坦因方案」是二戰時期德國名將曼施坦因為德軍佔領西歐提出的一個進攻方案,此方案從被提出到最終被德軍實施,中間經歷了眾多的坎坷。從1938年起,德軍使用「閃電戰」先後吞併了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並瓜分了波蘭。
  • 德國入侵西歐,差點重蹈一戰覆轍,被邊緣化的曼施坦因做了什麼?
    希特勒已經準備採用這個方案,可是這個方案最後被著名的曼施坦因方案所替代。德國名將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堅決反對這個計劃,並提出了自己的進攻戰略,把主攻方向放在中央,左右兩翼作為牽制和佯攻,使用裝甲部隊為拳頭,在阿登森林地帶實施突擊,出其不意,一舉把盟軍分割成南北兩塊,迅速滅亡法國。
  • 解密納粹德國最強悍的部隊,外號地獄魔鬼,士兵居然不是德國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各國都誕生了不少王牌部隊,尤其是納粹德國,雖然是真正的大反派,但其麾下的王牌部隊深受軍迷們的追捧,尤其是納粹德國的黨衛軍,在戰鬥意志和戰鬥技能上更是比國防軍高出好幾個層次。在二戰的最後幾年,納粹德國真正還在戰鬥的只有黨衛軍,而數量龐大的國防軍卻選擇向盟軍投降,黨衛軍雖然是邪惡的一方,但卻因為戰鬥意志被人們銘記,尤其是黨衛軍維京師,更是希特勒手中的王牌,也是最令蘇軍膽寒的存在。和其他納粹軍隊不同,黨衛軍維京師嚴格來說不是德軍,實際上組成這支部隊的士兵大多數外國人,其中芬蘭、丹麥和挪威人佔很大一部分比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希特勒手下三大名將之一、閃擊魔鬼古德裡安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納粹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了整個西歐。法西斯軍隊用28天消滅了波蘭,四個小時消滅了丹麥,59天消滅了挪威,44天同時消滅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這就是著名的閃電戰或稱閃擊戰。這一戰略戰術的發明者是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
  • 曬曬「一戰名將、納粹奶媽」魯登道夫
    筆者認真關注二戰及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已數十載,也閱讀了許多記述這段歷史的書籍文章,今天就專門來曬曬曾經大名鼎鼎的「德國一戰名將」魯登道夫將軍的真實面目。估計是今後還有繼續求教之需,千裡馬沒有報復老伯樂,還在1935年魯登道夫70歲生日時,率納粹黨重要成員不請自到,為其熱情祝壽;1937年12月,72歲的德國一戰名將魯登道夫於巴伐利亞州的圖青因病離世,他終於沒機會再搭上希特勒更加兇猛銳不可當的超級戰車了。元首希特勒親率納粹黨政軍大員前往弔唁,並為其舉行了極其隆重的國葬。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首先,曼施坦因是在二戰中成長起來的將領,重用他需要一個過程曼施坦因、古德裡安和隆美爾,被稱為二戰德軍的三駕馬車,有他們三個在的戰役都會有精彩故事發生。而他們中尤其以曼施坦因的才能格外突出,不僅他指揮的戰鬥堪稱經典,而且他也是二戰中成長最快的將領之一。
  • 曼施坦因一生之憾:進攻蘇聯計劃,成為旁觀者
    1940年德國通過實施「曼施坦因計劃」滅亡了法國,雖然計劃是曼施坦因制定的,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在與法國的交戰中,曼施坦因只是指揮了一支步兵預備隊,任務是防備英國軍隊可能採取的登陸增援。閃電戰創始人德軍大將古德裡安評價道:我軍最優秀的戰略家就以這樣微不足道的方式參加了戰爭。甚至到後來,曼施坦因計劃究竟與曼施坦因有沒有關係,在德國內部也開始討論了。
  • 1941年對克裡木的進攻,曼施坦因成為東線話事人的起點
    1941年9月12日下午,就在時任第56摩託化軍軍長曼施坦因閒來無事,玩牌打發時間的時候,他突然收到了一個來自上級的電話。  一開始,曼施坦因還以為是哪裡出現了危機,否則他的上級不會在這個時候給自己打來電話,但是出乎曼施坦因的預料,上級給他打這個電話的意思是向他宣布一個命令。
  • 二戰曼施坦因的最後一戰,依然讓蘇軍吃了大虧
    如果說隆美爾是戰術大師,古德裡安是防禦戰的王者,那曼施坦因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戰略家。    在德軍侵略歐洲的作戰中,曼施坦因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蘇德戰爭中,曼施坦因負責指揮的北方第11集團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了列寧格勒,當南方集團軍的攻擊受到阻礙時,曼施坦因又被調到南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攻下了塞瓦斯託波爾,俘虜了46萬蘇軍。  這就是曼施坦因在德軍中的地位,絕對的戰神。
  • 二戰時德軍著名將領曼施坦因,戰功赫赫為什麼還會被撤職?
    因為曼施坦因和希特勒本來就互不買帳,曼施坦因對對最高統帥部的許多高級將領也不買帳,他曾經不止一次對家人和密友說過,他對希特勒和圍繞在身邊的那些決策者,十分失望,他們既不懂現代軍事,也缺乏戰略眼光,對戰術更是一竅不通。    出身於普魯士軍事貴族家庭的曼施坦因,對希特勒、戈林、希姆萊等靠政治手段起家的權貴,天生缺乏親近感,是很正常的。
  • 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元帥的傑作,阻止了蘇軍的大反攻
    儘管剛晉升為陸軍元帥的保羅斯其麾下第6集團軍折戟史達林格勒,意味著德軍喪失了在東線的一半主力,但德軍遠未到不堪一擊的態勢,曼施坦因元帥指揮的哈爾科夫反擊戰,絕對堪稱東線德軍在潰敗中,非常給力的反擊戰。此役,顯示了曼施坦因元帥天才般的戰場掌控和指揮能力,此前進行中的南線德軍大撤退,就是為了引誘瓦杜丁大將領銜的西南方面軍孤軍深入,且遠離後勤基地保障。
  • 二戰胡貝口袋戰,蘇軍數倍於德軍,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鬥勇
    二戰胡貝口袋戰也叫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是蘇德戰爭1944年3月到4月間的一次重要戰役,由於這場戰役涉及到幾個關鍵因素,蘇軍由朱可夫指揮,德軍由曼施坦因指揮,而蘇軍又有10倍於德軍的優勢兵力,最終卻讓20萬德軍從蘇軍包圍圈中撤退了出去。對這樣的結果,人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向來能掐會算的朱可夫,怎麼在這場戰役中沒有鬥過曼施坦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