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青春元素融入歷史正劇是創作理念的發展和藝術思維的演進,為之在敘事模式上尋找到了新的路徑,也讓展現出此類作品在求新求變上更多的可能性。
文 | 圈叔
抗日題材電視劇我們看過很多,但很鮮有作品將視角對準日據時代的臺灣,早前的電影《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電視劇《春梅》是為數不多的代表作。在這段歷史久違螢屏之後,正在浙江衛視熱播的《臺灣往事》再次將觀眾的思緒拉回到當時的臺灣地區。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隨即《馬關條約》籤訂,臺灣開啟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1937年,肆意妄為的日本政府決定在臺灣實行「皇民化運動」,從思想上來控制臺灣民眾。《臺灣往事》的背景便設定在這一時期的臺灣,全片以大跨度的時間以及新穎的切入視角,講述了當地青年意氣風發的往事,以及其投身民族抗戰,支援祖國解放的故事。
周紹禎、莊是耕、林清文是片中的三位主人公,渾身上下都散發著青春朝氣的他們被網友稱為抗戰版「小虎隊」。他們原本在新竹中學就讀,但在日本殖民者的打擊和迫害下離開校園,遠走臺北。他們在時代的錘鍊下思想不斷成長,在飽嘗日本殖民當局對底層人民的戕害後民族主義意識逐漸覺醒,卻在時代洪流的衝刷下邁向不同的道路。
周紹禎輾轉深入內地抗戰,後加入臺灣義勇隊,為民族抗戰竭盡全力;莊是耕考取帝國大學,卻被日軍強行徵召派往戰場;林清文地下辦學傳授國學,保留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火種。1945年日軍投降,三人才得以重聚家鄉,而之後又再生變故。林清文毅然選擇去往廈門尋找新思想新出路,周紹禎和莊是耕則投身島內新民主主義革命浪潮中。戰爭隨之而來,三兄弟被迫隔海分離……《臺灣往事》填補了國內臺灣歷史劇的空缺,其跌宕起伏的故事劇情,讓那一段相距甚遠的歷史變得無比清晰。
作為少數講述日據時期的歷史劇,《臺灣往事》追求呈現原汁原味的歷史場景,其主創人員奔走臺灣各地取景拍攝,其主要演員也幾乎都是臺灣演員。整部作品不僅講臺灣故事,更帶有著濃厚的臺灣風味,誠意滿滿且新意十足。
《臺灣往事》是一部呈現臺灣日佔時期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這種類型的電視劇是當下中國電視文化生態中的重要一脈。但和此前同類型題材電視劇厚重、宏大、嚴肅的風格不同,《臺灣往事》呈現出一派清新而亮麗的特點,其青春化的敘事方式讓不少觀眾眼前一亮。
所謂青春化敘事,即以青春化的主題、畫面、人物、故事以及情懷,將歷史進程與時代青年的個體成長進行融合,呈現出年輕生命在特殊歷史階段的革命洪流中的別樣風採,並且在小人物生命軌跡的呈現之中鐫刻出時代印跡。
《臺灣往事》將宏大的歷史主題與當時青年的理想、信念進行勾連,該劇以三位青年的成長之路為主視角,讓這一更為年輕化的敘事角度引發當代青年的共鳴,給更多當下的兩岸青年以正面引導的現實意義。而在故事的設計上,其將友情、愛情、親情融入,細膩地展現出「愛人」、「愛家」、「愛國」的普世價值。配合全片精緻的畫面,一段段歷史深處的記憶被重新開啟,仿若純純溪流般緩緩湧動,讓每一個觀眾都能夠靜下心來,關照歷史,共鳴共振。青春元素的融入,讓其成為了一部品相更年輕、內容更豐盈的新形式歷史劇。
除了《臺灣往事》,早年亮相螢屏的《恰同學少年》《毛岸英》《風華正茂》《中國1921》也都是走的這種「青春路線」——時代偉人走下被歷史建構的「神壇」,化身為「青春偶像」。有了青春力量的加持,沉重而嚴肅的歷史所帶來的疏遠感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了,此種類型的影視作品也便擁有了更高的貼近性和觀賞性。這是創作理念的發展和藝術思維的演進,為歷史劇在敘事模式上尋找到了新的路徑,也讓展現出此類作品在求新求變上更多的可能性。
不過,給歷史劇加上青春、偶像包袱固然讓歷史以更為輕盈之姿呈現在觀眾眼前,但倘若歪曲歷史事實,使得原有的精神氣質盡喪,這樣的作品也只會淪為娛樂大眾的低劣之作,當前螢屏神作層出不窮便是因此所致。歷史題材融入青春元素勢必是一條康莊大道,但只有握準尺度,對歷史抱以敬畏之心,才能化解當下偽劇、神劇霸屏,而如《臺灣往事》之流甚少的尷尬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