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往事》萊昂內不懂他

2020-10-29 待從頭

革命,哪有不死人的?世上具備資格講這句話的,有他。

他不是一個好兄長、好丈夫、好父親。儘管他解救了150名政治犯,和更多被囚禁的墨西哥人民,分發給他們武器,傳遞給他們意志,教授給他們革命知識。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是什麼?革命是一個階級推倒另一個階級暴烈的行動。革命,既不是violence,也不是an act of violence,而是class、strap,是階級,片頭的英譯具備錯極了。革命,不是窮人打倒富人,土匪下鄉搶劫,不是大清洗、大浩劫,而是被剝削者打倒剝削者,被壓迫者剿滅統治者,建立公正平等的新社會。這樣的過程非斷頭流血不可行,所以當墨西哥的受苦人說

「I know I am talking about, we are talking about revolutions!

The people who read the books go to the people can't read the books, the poor people, says "we have to have a change." So the poor people make the change. And the people read the books they all sit around the big polished table and they talk and talk and talk and eat and eat and eat. Then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poor people? They died.

That's your revolution. So please don't tell me about revolutions.」

胡安能夠講出這段獨白,開篇引用他的話,導演是有些斷章取義了。革命有錯?推倒一切剝削制度,打倒一切妄圖借天時地利之便行巧取豪奪之事的腌臢人物何錯之有。暴動無理?打倒軍閥、財閥、乏走狗、買辦、地主、三個主義及其這諸多反動勢力的糜爛軍隊有何無理。正社會邪風,治分裂亂世,復人民朝氣,讓現實值得為之奮鬥,難道不該革命?

革命是應該的。

導演借胡安之口講出的話,卻也合理。拋開階級談革命,必將與革命相背,必定上演創始人跑去反動政權做處長局長的鬧劇,必會使革命領袖指認同志,必有布哈林背叛列寧,張國燾另立中央之事時常發生。自變局以來,革命未有不先有綱領,先有主義的,革命的首要問題又是什麼?如沒有這些,沒有馬克思主義,則只是披著革命外衣的反動派罷了,只是意圖顛覆舊軍閥政權的新軍閥罷了,他們只是在造反,用更糟的新制度取代改良的舊制度,他們又怎麼可能會同人民一起戰鬥至犧牲呢。

萊昂內的四段閃回,大抵講述了一個簡短、悠長而蒼涼的故事。在萊昂內的六部作品中,常見古典主義敘事的影子。我最喜歡黃昏雙鏢客的閃回。一個悲傷的故事,故事中兩個主角的心都死了,如同莫裡康內的配樂addio colonnello(再見,上校)。美國往事中對黛博拉的強暴橋段,亦值得深刻解析。如果非常喜歡某部影片,我經常再挑幾部這位導演的作品看看。評價一部電影的優劣就像評價一首詩,妙手偶得之的概率不是很低,而是根本沒有。就像周錫山說的,只有詩人自己達到同物甚至超物之境,才有可能創作出境界高、有格調的作品。雖說電影創作不一樣,大製片廠時代確實跳脫出了這個類比...但我覺得使用這種評價方式,橫向看待電影拍攝的年代,拍攝電影的年代,導演的背景,縱向看待導演之前之後的作品會不失偏頗一點。

在四段閃回故事中,最常被討論的一定是第四條,常被叫做革命的香吻。如果將它看做現實世界的真實經歷,我實在沒有看懂,也看不懂。我更願意將女人理解為遲早到來的革命果實,這也是革命理想的至高境地。肖恩的朋友則象徵革命同袍 ,而肖恩是一個純粹的革命者(自愛爾蘭衣藏滿身炸藥轉戰墨西哥足見,活脫一個恐怖分子...)。所以在女人親吻過肖恩後,又去深吻同袍,肖恩沒有憤怒,只有些許落寞,畢竟革命終將成功。只可惜最終肖恩被同袍出賣,如他一般。

後來,肖恩選擇了自爆身亡,而他卻選擇冒著背負歷史上最大罵名的代價革命到底,至死方休。於是,最終肖恩什麼都沒有留下。胡安在最後一個鏡頭迷茫地看向觀眾,問「what about me」,一如萊昂內本人對革命悲觀且迷茫的態度。而他卻在1971年電影上映當年,在頤年堂揮筆寫下念奴嬌:「瀟灑顧盼,無人四季,春情暗自起,誰說眾叛親離?」只教後來人「長風破浪會有時」。他沒有喊過人民萬歲,但他的人民都希望他有一天能夠回來。

萊昂內並不懂他。

######################

後:鏡語、調度、敘事、音樂音響方面沒什麼好說的,大師二字足矣。

如將萊昂內的六部作品按喜好排序:

1.黃金三鏢客

2.西部往事

3.黃昏雙鏢客

4.美國往事

5.革命往事

6.荒野大鏢客

#####################

緬懷莫裡康內,最好的配樂大師。

2020年10月23歲記。

相關焦點

  • 《革命往事》是大師導演萊昂內與西部片分道揚鑣的界碑
    《西部往事》是萊昂內的第四部西部題材的影片,對於一個一生只拍攝過7部電影的萊昂內來說,西部片佔據了他作品的大半部分,萊昂內並不高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不喜歡重複自己,這讓他對於這一題材的厭倦顯得順理成章。
  • 《革命往事》去浪漫化的革命往事
    昨晚終於補了萊昂內導演、莫裡康內編曲的往事三部曲中的《革命往事》。導演、編劇、攝影、作曲、演員全部無可挑剔。如果說《美國往事》、《偷自行車的人》已名垂影史,《革命往事》則是在其光耀下被低估的一部傑作。對革命產生疑問的愛爾蘭流亡者,不相信革命的江洋大盜,令人被迫捲入革命,又戲劇性地成為英雄。而革命的組織者卻成了出賣同志的可恥叛徒。
  • 《革命往事》去浪漫化的革 命往事
    昨晚終於補了萊昂內導演、莫裡康內編曲的往事三部曲中的《革 命往事》。導演、編劇、攝影、作曲、演員全部無可挑剔。如果說《美國往事》、《偷自行車的人》已名垂影史,《革 命往事》則是在其光耀下被低估的一部傑作。對革 命產生疑問的愛爾蘭流亡者,不相信革命的江洋大盜,令人被迫捲入革命,又戲劇性地成為英雄。而革命的組織者卻成了出賣同志的可恥叛徒。
  • 萊昂內:我是怎樣拍出《美國往事》的
    森索洛:您的影片展現了現代結構中的一種傳統寫作……萊昂內:這讓我們付出了很多工作。影片開始時,提供了大量觀眾只有在之後才能明白的信息。正像我對你說的,《美國往事》的全部結構展現了「時代」,甚至有很多難以理解的平移鏡頭,因為我不想以此來描繪一座城市、一條街道或一個地方。攝影機只是跟隨著人物運動。
  • 萊昂內92周年誕辰:用七部電影締造兩個偉大三部曲
    萊昂內在《西部往事》,以及他的最後一部電影《美國往事》中,對反身的類型套路的明確使用,似乎將他塑造為一位開創性的後現代主義者,但萊昂內的參照系統和弗雷德裡克·詹姆遜(Frederic Jameson)對後現代主義美學核心的的「空白諷刺」定義有很大的區別。萊昂內對他所探索的電影神話做了深遠的情感與智力投入,儘管這些神話可能已經妥協成了陳詞濫調。
  • 《革命往事》Giù La Testa
    他是革命的領路人,也是革命的先行者,先行者總是倒在半路,被引領者成為了迷茫糊塗的英雄將軍。被算計的,只顧著搶銀行,算計的,死在了自己的炸藥下。想通過混亂中的搶劫得到財寶,卻意外解救了150名革命人士,被時代浪潮推著向前;想去美國夢想致富,卻意外報仇得到了金銀珠寶,滯留在了原地。不由自主,身不由己,與心相背,皆成革命。
  • 《革命往事》就爆炸經費我估計都夠拍一部電影了
    #投入了院線片的錢拍非院線片的電影# 我是很喜歡萊昂內的慢長特寫的 那種寧拖不搶、笨拙老套的鏡頭反而帶給節奏至上的觀眾一種不一樣的感受 相比較起來 看慣了大敘事 故事倒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宏觀的歷史都大同小異 他的閃回技術也真沒什麼了不起的 不僅稱不上好 甚至顯得有些笨拙 畢竟萊昂內並不是那麼具有思考氣質的導演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對革命本體論的思考:
  • 《革命往事》:「一把雷管」的行為藝術
    或者說,誰是真正具有革命意義的人物?約翰在炸毀了列車上的叛徒,在目睹了鎮壓革命的上校被打死之後,他仿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腦中閃現的是和女友、和朋友在一起的浪漫「往事」:他們在樹林裡奔跑,在陽光下嬉戲,然後他吻著漂亮的女友,在兩個人相擁中,朋友在旁邊看著他們,然後女友又走到朋友身邊,兩個人也開始相吻,而旁邊的約翰臉上露出了會意的笑容。三個人的往事,三個人的情感,也是三個人的愛情?
  • 沙士淳 || 凝視死亡的漫長時刻——塞爾吉奧·萊昂內作為電影作者
    萊昂內本人承認他的「引用」,將《西部往事》稱為「美國西部片的萬花筒」(Kaleidoscope of American Western)[7]。因此在嚴苛的批評家看來,萊昂內的作品通俗、兒戲、充斥著抄襲模仿,與作者電影相去甚遠。
  • 電影頻道播出《西部往事》 紀念作曲家莫裡康內
    賽爾喬·萊昂內的「往事系列」(《西部往事》《革命往事》《美國往事》)。尤其是他與「發小」萊昂內合作的電影,從技術創新,到內涵挖掘,都為後世所敬仰、學習。>在「鏢客」系列後,萊昂內花了16年時間完成「往事」系列,其中,中國觀眾對四個多小時的《美國往事》最為熟悉,至今被奉為男人必看的十部電影之一。
  • 《黃昏雙鏢客》萊昂內拍的西部片
    我只看過《西部往事》《好壞醜》昨天看了這部覺得情節和對人性的表現力都不如那兩部但節奏和張力,依然很好英雄和強盜之間的界限也不那麼分明萊昂內的反派人物總是眼神明亮,很有內涵的樣子萊昂內在歐洲拍的西部片就是一個字,酷!不靠激烈打鬥,全憑舉手投足年輕的伊斯特伍德,很帥!
  • 賽爾喬·萊昂內:用一生的時間創造七部電影
    1929年,萊昂內出生於義大利羅馬,父親是義大利電影行業的工會領袖,母親是演員。萊昂內的成長無疑受到家庭藝術氛圍的影響。除了電影,萊昂內熱愛繪畫藝術,雖然他本人不擅長,但他熱衷於收藏和鑑賞。他擔心的是:當主人公打開門,迎面而來的可能是一顆子彈。萊昂內從17歲開始在片場摸爬滾打,從事助理導演,參與的電影包括《龐貝末日》,《天火焚城錄》《賓虛》等等,終於在1961年導演了他的第一部史詩電影《羅德島巨像》。
  • 《革命往事》流水,短評寫不下了
    驚了,第一句黑屏字幕: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臥槽還標註了引用自毛老爺子。片頭完整引用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驚了個呆。
  • 《革命之路》萊昂和凱特通過精湛的演技來演繹缺失定位的毀滅性
    《革命之路》裡,萊昂依然是那樣風趣幽默:「甜心,要是我有答案,咱們都會覺得無聊得要命。」而凱特也是初次見到喜愛之人時掩蓋卻藏不住的小雀躍和驚豔之情。緊跟著鏡頭切換成弗蘭克凝重的面部表情,他擔憂的不是妻子愛波會因話劇演出失敗難過的心情,而是他接下來面對妻子時必然不愉快的對話。果然,他們還沒走出劇場,彼此間的氣氛就陷入凝重壓抑中。
  • 《美國往事》主題音樂
    義大利導演瑟吉歐·萊昂以美國近百年歷史為背景拍攝的三部著名電影:《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國往事》。被大家稱為往事三部曲。
  • 深切緬懷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
    莫裡康內從小接受音樂學習訓練,很長一段時間在從事管弦樂相關工作。在與著名的義大利西部片導演萊昂內合作之前,他籍籍無名。在通心粉西部片席捲歐洲甚至全世界的風潮中,莫裡康內創作了大量的西部片配樂,以及其他電影配樂,終成為享譽世界的電影配樂大師,他最近的創作是昆汀西部片《八惡人》配樂。
  • 配樂大師莫裡康內走了,天堂也許有電影院,但他的音樂已永留人間
    當時,萊昂內還只是拍過一部電影的小角色,加上他這一瘋狂舉動,製片方竟然只籌到了十萬美元來給他拍片。為了使這部義大利產的西部片更像美國人拍的電影,讓觀眾願意花錢買票,萊昂內和莫裡康內甚至給自己取了美國藝名,掛在演職人員字幕中。沒想到,一群義大利人用美國人的方式拍出了美國人愛看的電影。
  • 《美國往事》:為什麼就算他強姦了女神,我們也依舊愛他
    雖然他已經好幾個月沒洗過臉。總而言之他是那樣可愛, But he'll always be a two bit punk, 可惜他永遠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小阿飛, So he'll never my beloved, 所以他永遠不會是我的愛人, What a shame! 真可惜。
  •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早在拍《黃金三鏢客》時他就讀到了美國人哈利·格雷的半自傳小說《小混混》(The Hoods)。此書以「黑幫分子的真實經歷」為賣點,萊昂內被深深吸引。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見見這位仁兄。但由於版權問題,更因為好萊塢希望他先拍西部片,直到結束《西部往事》的拍攝工作後,萊昂內才找到與哈利·格雷會面的機會。
  • 配樂大師莫裡康內去世,但傳奇永不落幕
    但我想說,他可是莫裡康內啊,如果沒有他的神級配樂的加持,那些至今讓我們魂牽夢繞的影史經典恐怕都會黯淡很多。《黃金三鏢客》,以及後來的「往事三部曲」(《西部往事》《革命往事》《美國往事》)擔任配樂,由此而締造的經典名曲曾一度令他聲名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