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eloved is whie and ruddy, 我的愛人是如此英俊,
His skin is as the most fine gold, 他的皮膚像黃金,
his cheeks are as a bed of spices, 他的雙頰像香草臺,
Even thogh he hasn't washed since last summer. 雖然他已經好幾個月沒洗過臉。
His eyes are as the eyes of doves, 他的眼如鴿子般明亮,
His body is as bright ivory, 他的身軀如同雕刻的象牙,
His legs are as pillars of marble, 他的雙腿像大理石柱般堅實,
So dirty they stand by themselves. 雖然包裹它們的褲子髒得要死。
He is all together loveable. 總而言之他是那樣可愛,
But he'll always be a two bit punk, 可惜他永遠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小阿飛,
So he'll never my beloved, 所以他永遠不會是我的愛人, What a shame! 真可惜。
這是一首讓人心碎的歌
世間有很多藝術,繪畫,雕塑,文學,以及隨著時代發展蒸蒸日上的新型藝術,有些一閃即逝,有些長而永存,做藝術的人心裡總有一點一種執念,這種執念是讓你思考讓你記憶,讓你拋開外在的形式,看到他本身的光芒。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捕捉這縷光。正如老子所說,玄之又玄,萬道之門。
《美國往事》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文學作品,萊昂內還有兩部電影與其並列《西部往事》和《革命往事》。《西部往事》展示給我們的,是逝去的西部,而《美國往事》給我們看的,確是流動的美國。
而萊昂內用他的語言寫下了一部用黑幫包裹的人生往事,而他的人生,也是我們大家的人生,發生在美國的這段往事,也發生在中國,發生在每一個角落。
其一,其敘事的時光感。
可能從來沒有人把一部電影的敘事用時光感這幾個字概論,得益於莫裡康內的配樂,主人公一出場,迴旋曲折又悠長的音樂就像跨越了幾十年,而電影不是用常規的正敘也不是用現代主義的插敘或者倒序之類的手法,導演是按照男主的回憶來敘事,即「他想到什麼我便說什麼」所以第一遍看的人往往看不懂電影講了什麼,在看了第二遍第三遍才會恍然大悟,在第一遍的時候只會覺得有一種撲面而來的凝重氣息。而這種凝重的感覺往往是對應於一杯酒的年份。
其二,電影復古的色調。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說是一個留學在國外的中戲學生對目前中戲現狀的一些感想,看了早期中戲作為戲劇殿堂真正的實力以及隨著時代變遷現在中戲學子所缺少的一份匠人氣息,那麼,何為匠人氣息?簡單來說就是形式感,前文講到藝術家們希望觀眾能夠看到內核,但前提是觀眾能夠看懂形式,意思就是說唯有通過這種形式,背後的意思才能表達出來,在某種情況下,形式就等於內容,正是因為中戲學子越來越疏於研究形式感,而使藝術感沒有之前那麼濃烈,這才是留學海外的學長所擔心的問題。言歸正傳,這部電影的整體色調都是發青發黃,飽和度低,物體呈現很還原,放於大屏幕時能夠感覺到現在電影缺乏的質感,這種質感即是其的形式感,色調與主題的呼應,色調所營造的感覺與人物命運都是朝著低沉,滄桑,歲月。就像一杯放了很久的酒。
其三,是重之又重的音樂
莫裡康內善於用獨特的樂器營造意想不到的氛圍,例如《西部往事》的口琴,在這部片子裡莫裡康內運用獨有的排蕭使其呈現出悠長的風格,並且為主角,為其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分別奏樂,如黛博拉之曲,與其人物命運契合,用小號和弦樂結合使其呈現譴雋和曖昧的色彩。雞眼之歌則用弦樂和人聲低唱道出了雞眼的成長心態,麵條的主題曲則是用了略顯沉重的大號和各種樂器配合
之前《天地玄黃》出來的時候,有人說如果只能帶一部電影的話,那一定是它,我現在想在這後面再加一部,那就是《美國往事》我像麵條一樣愛上想愛的人但是卻不能在一起,傷害過她卻又深深歉疚,對朋友掏心掏肺卻被朋友傷害,到老了孤家寡人,然而在朋友功成身就,愛人和朋友在一起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的時候,麵條卻只能寬恕朋友,在人生的盡頭看著別人的青春回望自己的過往。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看待電影的緯度都不同,以上觀點僅代表小維個人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夠跟小維分享自己獨特的見解呢
非常開心有小仙女小仙男能夠關注,評論,收藏小維的文章,電影不是濟世良藥,不能包治百病。它只是一片用來消炎的阿司匹林。兜兜轉轉,我們都能在電影中找到自己。小可愛們,你們的支持是我寫文章的最大動力喲。
《我的少女時代》:致最純真的自己
除了他之外,還有哪些面相醜陋卻心地善良的角色
《萬物理論》:全世界最好的霍金
《水形物語》:愛只是對死的小小體驗 我願為你不再成人
《芳華》:芬芳年華,你我共享
《妖貓傳》:陳凱歌芳華絕代不可一世的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