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昂內:我是怎樣拍出《美國往事》的

2021-01-19 娛樂新界秀

森索洛:您的影片展現了現代結構中的一種傳統寫作……

萊昂內:這讓我們付出了很多工作。影片開始時,提供了大量觀眾只有在之後才能明白的信息。正像我對你說的,《美國往事》的全部結構展現了「時代」,甚至有很多難以理解的平移鏡頭,因為我不想以此來描繪一座城市、一條街道或一個地方。攝影機只是跟隨著人物運動。它的運動伴隨著一個人在一個只能稱作「時代」的空間裡移動。

這必然是不那麼好看的,因為我讓技術服務於情感,這不再像《西部往事》那樣,是發現一個世界、一個故事的方式。在那部片子裡,當搖臂升起,是為了展現一個正在創建中的城市。在這部片子裡,城市已經在那兒了,沒必要這麼展現。

我注意到我的電影呈現出的靜態。實際上,它不停地運動。但所有的「靜態」之所以被感受到是因為「時間」的靜態:一切都停在大煙館,而一切也從那裡開始。

森索洛:但這(種靜態)不包括現實主義……

萊昂內:準確地說:在這個夢中需要現實主義。電影的全部神話,而且為了故事發揮作用,必須給它提供一個紀實的維度。做一些仿佛是隱藏攝影機的東西,產生一些讓我感覺是老電影的效果。不管人們是否相信!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地點都是真實的。我重新找到那些地方。

而且,也有一點「追憶逝水年華」的意思。那個時代的紐約中心車站已經不存在了,被拆了。但我知道它其實就是巴黎北站的複製品。所以,我在巴黎北站拍了那幾場戲,都是同樣的櫥窗,同樣的混凝土柱子和石頭,同樣的材料。

在長島酒店那場戲也是一樣的,德尼羅帶著黛博拉去那裡,那個地方已經不存在了,但它是威尼斯廣場的複製品。所以,我在威尼斯拍了那場戲。這是符合邏輯的。美國在這方面不可能是別的東西,只能是對歐洲的模仿。

我追隨我的直覺,到這些原始模型那裡拍攝,既非附庸風雅,亦非沙文主義,惟一的原因是這樣的現實在美國已不復存在。一切都失去了,被遺忘,拆毀……而我,為了拍一部關於回憶和記憶的電影,我必須重新找到這些現實的影像。為了更好地解釋神話和夢的觀念,我必須用最可靠的現實工作。

在這一點上,所有的東西都關聯在一起。「時代」就是影片的懷舊,「時代」總是正確的。所以,當麵條回來時,是在歌曲《昨天》中穿越了雷金納德·馬什的一幅畫,帶著今天美國的一個紅蘋果。人們不再賣巴士票了,去赫爾茨公司一輛車駛向地獄。這是正常的,因為我的影片就是一場「地獄旅行」。

森索洛:您不喜歡溫柔的麵條嗎?

萊昂內:我寫了一段文字在下面,我讀給你聽,它會向你解釋我與麵條之間的關係……聽著:

「我在芝加哥下東區看到了少年麵條,我看到一個小男孩為敲詐者工作。之後,我看到他縝密而充滿激情地殺了基督徒。在此以後,我看到他一個人投入到反對有組織犯罪之神的沒有勝負的戰爭中。

但麵條既不是達基·舒爾茲,也不是彼得·洛爾或阿蘭·拉德,既不是拉奇·呂奇亞諾、艾爾·卡彭,也不是亨弗萊·鮑嘉,沒有人注意他:世界的目光穿越了他,就好像他是酒吧的櫥窗。他是麵條,如此而已。一個猶太街區的小猶太人。在禁酒令時代和城市暴力興起的年代,一個曾手拿湯姆森衝鋒鎗搏一搏運氣的「無名先生」。

他就像那些無數小罪犯一樣,倖免於幫派混戰,然後被關在一間勞教所的鐵窗後面,他已經被釘上了一個碩大的十字架。甚至在夏天,他也會穿著代表黑幫審美的誇張的短大衣。但他的風度仿佛是演員工作室的明星,他的大衣隨風飄擺。太大了,就好像是波威裡街的某個酒鬼身上出現了一個壞的「好撒瑪利亞人」。那衣服真的不適合他。

在他身邊的東西都很不幸。背叛、追殺、陌生、疏遠,他必須逃走。但我在身上感到了孤單,這是因為別的原因。《小混混》證實了我一個很古老的觀點:美國就是一個孩子的世界……卓別林也如此,在他那個時代,應該能感受到這一點。

而今天,我確定我的朋友史蒂芬·斯庇爾伯格也感受到了這一點。麵條是一個孩子,不是弗蘭克·卡普拉的童子軍,有著幫助史密斯先生拯救世界的使命。這更是一個向別人亮出牙齒和口袋裡的刀子那種孩子,有點像一個走黴運的米基·魯尼,永遠遇不到扮演神父的斯賓塞·屈塞,那是 「Boy’s Town」,孩子之城……」

森索洛:似乎麵條強姦黛博拉那場戲很重要。

萊昂內:絕對的。在坎城電影節,一個低能兒因為這場戲譴責我,說我取悅女性歧視主義和反女權主義的變態。她根本沒理解。我對她說,我根本不是反女權主義者,可如果所有的女權主義者都像她一樣,那我馬上就要著手拍一部電影去反女權主義!我真的很生氣,因為她的譴責太荒謬了!這場強姦戲是一種愛的嘶喊。麵條剛剛在監獄渡過了十五年,他始終不停地四年這個在外面的女人,他始終像瘋了一樣愛著她。

所以,他在生活裡重新找到她,馬上就與她約會,所以他才對她傾訴……講述他所做的一切!這是一個職業黑社會,但他對這個女人的愛太深了,以至於無可掩飾。他帶她去他用重金租下的華麗餐館,為的只是讓她選擇一張自己最喜歡的桌子,那裡只有幸福的他們……他太愛她了,甚至與她在一起時做得像個王子。他讓這個晚上變成童話,向她坦誠他全部的愛。他對她說:在他坐牢的十五年,她就是希望。

但是她回答說:「我來是為了向你告別。明天,我就出發去好萊塢。」她要去那裡成為好萊塢的一個影像,也重新變成麵條的影像!他靜靜地聽著。安靜地。他眉頭都不皺一下地忍受著這個可怕的消息。所以在汽車中,她給他一個慰藉的吻,仿佛在說:「可憐的小傢伙,我給你一個吻,因為你對我有點生氣了。」那時,麵條不再接受,他想讓她帶著一個永遠不會忘記的回憶離開。

他以最大的暴力毀了她。他可以溫柔地佔有她,「溫柔地強姦她」,他明白,他感受到了,她在容忍他這麼做。

但他希望用這種粗暴的方式,以讓她永遠不會忘記。他認為她已經把他在那晚送給她的全部美好都忘記了,但他相信她會想起他此時的暴力行為,這種暴力是難以描述的絕望。當我拍這場戲時,我要讓人看到黛博拉向他做出一個溫柔的手勢。一個真相在這場犧牲中出現了,她愛麵條,她什麼都明白,她明白永遠不會有人比麵條更愛她。在她為了好萊塢和她的事業而拋棄他之後,他曾試圖為自己的過分而抱歉。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場戲,最好了解一下一個黑道人物的真實情感。這是一個總是把女人看作性愛玩物的人,但這一次,儘管是強暴,卻來自他的尊重,來自愛,這就是愛。這就是一個黑道人物表達愛的方式。這是因為她向他宣布離開而打碎了的最美的夢。

她曾是一個影像,她在這個憤怒的時刻將重新變成一個影像。麵條可以佔有她的肉體,但僅此而已,她想成為演員。最終,演員只能是面具或機器人。他們是失敗者。他們不再知道自己的原始身份。當他在三十五年後再次找到她時,她正帶著這個白色的面具,她只是一個演員。麵條對她說了一句莎士比亞《安東尼與埃及女王》(Antony and Cleopatra)中的一句話:你永遠不老……作為演員,她只能以一個神話出現。作為演員,就像一種病。

在拍攝《革命往事》時,我對羅德·斯泰格說:「你的生活是什麼?你演拿破崙。在一年裡,你就是拿破崙。在接下來的六個月裡,由於媒體的炒作和影片宣傳,你繼續是拿破崙。在拍攝前的六個月,你因準備角色而已經是拿破崙了。然後你為了《炎熱的夜晚》而從拿破崙變成一個笨拙的警察。在幾個月、幾個月的時間裡,你就是警察裡的蠢貨。這個過程將無始無終。你越是相信演員工作室,你越是投入到你所表演的人物心理中。

但第一個羅德·斯泰格哪去了?你還記得他嗎?你能跟我說說他是什麼樣的嗎?」羅德回答我說:「不能!我的人生就是這樣。」這就是為什麼演員都是說謊者,他們的病總驅使著他們成為另外一個人。

森索洛:德尼羅是個多面手,人們在街上認不出他,他不正像麵條嗎?

萊昂內:他是「無名先生」。為了變成老年麵條,他真正地從外在到內在地轉變了。只有很少的演員才懂得如何做到這一點。我需要這種面對麥克斯的現實。伍茲的衰老是故意被戲劇化的。(他們之間的)這種區別至關重要。麥克斯像在一場噩夢中衰老的,這就是戲劇!只有麵條是在現實中衰老的。

森索洛:為什麼還在考慮《茫茫黑夜漫遊》的故事?有了這部電影,您相當於把它完成了,您還不滿意嗎?

萊昂內:我承認我完美地感到了這一點,可能還會更多。我很難找到計劃。在《西部往事》之後,我曾經很多次自我懷疑,我問自己是否應該放棄這個職業。這一部(電影)的情況有點區別,因為首先這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不僅是懷舊和悲觀主義。對這一點我寫了幾句話,我給你讀一下:

「在我眼中,《小混混》就是一個旅遊玻璃水晶球,裡面有個小艾菲爾鐵塔,或者一座小山,還有可能是小小的自由女神像。我們把水晶球倒過來,大的白色絮片灑落,我們看到它下雪了。這就是麵條的美國,也是我的美國。微縮的,傳說的,總是失落的。」

我必須補充說,這部影片也是一次痛苦的復仇。是的,我向美國和電影給我腦海中留下的一切展開復仇。我意識到這部影片與我以前的作品不同。這一次,我以一種徹底的清醒實現我所拍攝的精確。沒留下任何疑問,沒有一丁兒點的不安,我不懷疑。我踏上了一場我確信會有良好進程的旅行,我甚至是指這個拍攝過程。我真的很高興要等上十五年才能拍成這部片子。這個時間是重要的,當我看到完成後的影片時,我反省到這一點。

我明白了,如果我很早就拍完,它對我來說只不過是一部電影而已。現在,《美國往事》是塞爾吉奧·萊昂內的電影。我就是這部電影。同樣一部電影,我們只能是用成熟、花白的頭髮和眼角邊的褶皺才能拍成它。如果我四十歲時就能拍它,這部電影將永遠不會像現在這樣……

相關焦點

  • 我是怎樣拍出《美國往事》的? | 李洋導讀
    如果1972年的《教父》打開美國黑幫片的第二個黃金時代,那麼1984年的《美國往事》則是黑幫片經典化運動的高潮作品,它出自一位義大利人之手。萊昂內絕對是影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一個影響了我一生的男人。我在法國讀博士時,導師讓我在戈達爾和萊昂內之間選一個,我最後選了萊昂內,寫了博士論文,並翻譯了《萊昂內往事》。
  • 《革命往事》是大師導演萊昂內與西部片分道揚鑣的界碑
    影片《革命往事》義大利大師與美國影帝的「對決」這部電影此後成為了壓斷萊昂內生命稻草的兩部電影之一(萊昂內在《美國往事》上映五年後去世),片中飾演男一號的羅德·斯泰格當時剛剛拿過影帝,意氣風發,人也顯得比以往更加傲慢
  • 《革命往事》萊昂內不懂他
    導演借胡安之口講出的話,卻也合理。拋開階級談革命,必將與革命相背,必定上演創始人跑去反動政權做處長局長的鬧劇,必會使革命領袖指認同志,必有布哈林背叛列寧,張國燾另立中央之事時常發生。自變局以來,革命未有不先有綱領,先有主義的,革命的首要問題又是什麼?
  • 《黃昏雙鏢客》萊昂內拍的西部片
    我只看過《西部往事》《好壞醜》昨天看了這部覺得情節和對人性的表現力都不如那兩部但節奏和張力,依然很好英雄和強盜之間的界限也不那麼分明萊昂內的反派人物總是眼神明亮,很有內涵的樣子萊昂內在歐洲拍的西部片就是一個字,酷!不靠激烈打鬥,全憑舉手投足年輕的伊斯特伍德,很帥!
  • 沙士淳 || 凝視死亡的漫長時刻——塞爾吉奧·萊昂內作為電影作者
    他始終試圖在自己的電影中創造吸引力,取悅觀眾,因此即使在拍出更為深刻的《西部往事》後,很多影評人仍對他頗有微詞[5]。萊昂內本人承認他的「引用」,將《西部往事》稱為「美國西部片的萬花筒」(Kaleidoscope of American Western)[7]。因此在嚴苛的批評家看來,萊昂內的作品通俗、兒戲、充斥著抄襲模仿,與作者電影相去甚遠。
  • 萊昂內92周年誕辰:用七部電影締造兩個偉大三部曲
    特別是《西部往事》中,萊昂內自覺喚起美國西部片的主題、人物和設定,將這些元素與它們的意識形態與歷史基礎分離,以考慮好萊塢製片廠作品所規避或忽視的邊疆歷史與神話。萊昂內在《西部往事》,以及他的最後一部電影《美國往事》中,對反身的類型套路的明確使用,似乎將他塑造為一位開創性的後現代主義者,但萊昂內的參照系統和弗雷德裡克·詹姆遜(Frederic Jameson)對後現代主義美學核心的的「空白諷刺」定義有很大的區別。萊昂內對他所探索的電影神話做了深遠的情感與智力投入,儘管這些神話可能已經妥協成了陳詞濫調。
  •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早在拍《黃金三鏢客》時他就讀到了美國人哈利·格雷的半自傳小說《小混混》(The Hoods)。此書以「黑幫分子的真實經歷」為賣點,萊昂內被深深吸引。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見見這位仁兄。但由於版權問題,更因為好萊塢希望他先拍西部片,直到結束《西部往事》的拍攝工作後,萊昂內才找到與哈利·格雷會面的機會。
  • 《美國往事》與中國導演
    《美國往事》是我讀大學時很愛的一部電影,許多年後重看,才發現當年的所謂「好看」,大概只是一種朦朧的感覺,箇中緣由其實並不明了。我很懷疑,或許電影裡那些對於一個少年來說絕對稱得上瞠目結舌的「性展示」,才是我覺得好看的真實原因。
  • 記憶中的《美國往事》(下)
    這樣的加長版對於一般的影片基本就是圈錢的玩意兒了,但對於偉大的《美國往事》就有所不同了,還是值得玩味一番的。本片導演萊昂內拍攝的原始素材是8~10個小時,傳說中的6個小時版本應該只是萊昂內的一個創作藍圖和願景。現如今不是說把那8~10個小時的素材都找出來,洗一洗,修一修就可以是最佳版本了。這樣製作電影,不要說成就偉大,即使是隨便看看都不成啊。
  • 美國往事-世界影史經典電影解析
    1971年派拉蒙邀請萊昂內拍《教父》,當時萊昂內正在打磨《美國往事》的劇本就拒絕了,有人感謝他成就了科波拉,也有人替他惋惜,因為此後的十年裡沒有製片公司願意再為他投資,製片人們普遍認為《美國往事》與《教父》類型相似,已經沒有了再成為爆款的可能,萊昂內只能年復一年地跑到坎城電影節的創投會上去融資,這一跑就是11年,直到1993年,他終於在三個小時的pitch-劇本陳述之後拿到了拍攝電影的資金
  • 聽蘇牧講述《美國往事》
    今天早晨,有一位聚友說,『課後突然有《美國往事》中毒的反應,腦子裡一直回想著《美國往事》的主題音樂和黛博拉苗條定格的眼神』。轉錄一篇記敘蘇牧先生講述《美國往事》的短文,與微友分享。我的記述,另擇日分享。蘇牧老師說《美國往事》是電影的一座標杆。那麼,這部電影到底厲害在哪裡,乃至讓一個四小時下來懵懵懂懂的我看完後也覺得自己霎時塵滿面鬢如霜?
  • 美國往事 | 一部電影,半個人生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樣的電影是最好的,我定然無法回答;但如果問我,什麼樣的電影,看一遍就像走完一次人生一樣,我想我的答案很可能就是這一部——《美國往事》。 2 有趣的是,對於《美國往事》,我一開始是被它的聲音所吸引的。
  • 《美國往事》跟美國有什麼關係?
    美國往事影評(一)曾經有人這樣說過,在美國電影史上,只有一部類型片可以與《教父》相提並論,那就是義大利導演塞爾喬?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資4000萬美元,歷時十三年的《美國往事》。今天看來,《美國往事》無疑是一部人人都希望先睹為快的經典,可事實上它的誕生卻頗費周折,這裡面還有一段小故事。1971年,派拉蒙邀請萊昂內執導《教父》,但萊昂內當時正專注於《美國往事》劇本的修改,因此婉轉地拒絕了邀請。但當他一切籌備完畢,甚至聯繫到由羅伯特?德尼羅來出演主角後,《教父》已經上映並大受好評,製片人因此對類型與其非常相似的《美國往事》是否成功沒了信心。這一拖,就是11年。
  • 《美國往事》主題音樂
    義大利導演瑟吉歐·萊昂以美國近百年歷史為背景拍攝的三部著名電影:《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國往事》。被大家稱為往事三部曲。
  • 《美國往事》:一個男人在銀幕上寫給光陰的情詩
    著名的西部片導演萊昂內在談到他的巔峰之作《美國往事》時曾說到:「《美國往事》是我的電影。我就是這部電影。同樣一部電影,我們只能用成熟、花白的頭髮和眼角邊的褶皺才能拍成它。如果我40歲時就能拍它,這部電影將永遠不會像現在這樣……」。
  • 深度影評 |《美國往事》
    我曾猶豫著要不要把這部電影放進「好萊塢」序列。因為導演賽爾喬·萊翁內並不是美國人。他出身於義大利電影世家,早些年給大導演德·西卡打下手,在《偷自行車的人》劇組當副導演,順便跑跑龍套。自然,「往事三部曲」也都並非美國電影,《美國往事》頂多算義大利和美國聯合製片,電影的主要取景地在羅馬。
  • 電影頻道播出《西部往事》 紀念作曲家莫裡康內
    王家衛選用了莫裡康內於1966年為義大利電影《教我如何愛上你》創作的插曲《La Donna Romantica》。尤其是他與「發小」萊昂內合作的電影,從技術創新,到內涵挖掘,都為後世所敬仰、學習。>在「鏢客」系列後,萊昂內花了16年時間完成「往事」系列,其中,中國觀眾對四個多小時的《美國往事》最為熟悉,至今被奉為男人必看的十部電影之一。
  • 《美國往事》:時空不變,苦痛永續
    《美國往事》電影劇照賽爾喬·萊昂內的《美國往事》無疑是一部少數的這部醞釀及創作歷時13年,事實上成了導演萊昂內的巔峰之作。影片以極具魅力的形式呈現了一個歐洲導演眼中的美國景觀,以及一個外來者對美國的想像與幻覺中的記憶。
  • 【影展】《美國往事》《好傢夥》:暴力電影的詩意與現實
    《美國往事》從籌備到開拍共歷經了13年,導演賽爾喬·萊昂內並不是個高產的導演,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就是「鏢客」三部曲(其中的《荒野大鏢客》也是今年4k修復單元的展映影片)和「往事」三部曲。但在籌備《美國往事》時遭遇的阻力顯然是最大的。派拉蒙原本邀請賽爾喬·萊昂內執導《教父》,萊昂內因忙於籌備《美國往事》而婉拒。
  • 《美國往事》:四個小時,穿越愛情和友情的悲慘人生
    《美國往事》屬於萊昂內往事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其他兩部是1968年的《西部往事》及1971年的《革命往事》,三部曲把美國夢通過不同的往事進行了詮釋,展現了萊昂內對美國夢的期盼和反思,而萊昂內本人也由於獨特的電影風格在當時獲得的評論也是兩極分化,厭惡他的人恨不得反他打入十八層地獄,喜歡他的人,把他奉迎為教主級別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