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險產品深藏三大套路:大學教授直呼看不懂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重疾險產品深藏三大套路:大學教授直呼看不懂

  「大病保險我也買了不少,事實上我有時候也沒太看明白,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做精算的,就能夠很明白。」7月29日,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教授鄭蘇晉在一次公開講話中坦言,「買得也比較糊塗。」

  鄭教授一語驚四座——連保險精算的專業人士都犯糊塗的保險,普通人摸不著頭腦實屬正常。國內的重疾險到底有多複雜?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哪些套路不得不防?證券時報記者對這一「保險局中局」展開調查。

  套路一:「組合計劃」實為捆綁

  生完二胎後,李雲(化名)肩上的責任大了起來,考慮給2歲的大寶買份重大疾病保險。在代理人的推薦下,她最終選擇了一家大型壽險公司當時主推的少兒終身壽險及重疾險產品組合。

  這份計劃主險為終身壽險,卻以「在售產品中重疾種類最多、多倍賠付、大病小病不用愁」等重疾相關需求為主打特色,重疾險作為附加險以組合形式銷售。也就是說,投保人必須按照「終身壽險+附加少兒重疾基本+少兒豁免」的組合形式投保,在實際投保中,銷售人員往往還會搭載少兒重疾陪護金、長期意外險等附加產品。

  李云為孩子投保了該組合計劃,基本保險金額30萬元,20年交,每年需交保費近1萬元。雖然她覺得這份保險不便宜,但看到身邊買這份保險的朋友很多,覺得跟著潮流買應該不會買錯。

  從未接觸過保險的李雲當時並不非常明確理解保單上「終身壽險」的含義,也不知道這份保險與自己的支付能力和轉移重大疾病風險的初衷是否一致。

  直到兩年後,李雲了解到更多保費便宜、保障更高的重疾險後,她赫然發現手上的這份保單,支付保費最多的終身壽險部分並不能提供重疾保障,反而拉高了整體保單價格。

  她希望先把小孩的重大疾病、醫療保障等基本保險做足,小孩的未來還很長,為小孩購買的終身壽險等將來有了支付能力再考慮。

  最終她辦理了退保,承受數千元退保損失後,換成了單獨保障重疾的保險。

  從產品本身來說,終身壽險是一種重要的保障型壽險,是對衝身故對家庭帶來重大財務衝擊的必要工具,可以用於債務償還、子女撫育和父母贍養等方面。但其一個重要特點是,身故才能獲得保障。

  一家主打保障型產品的險企總精算師表示,終身壽險兩個作用,一個是強制長期儲蓄,另外一個是保險早期身故保障的高槓桿加保險後期的財富傳承。終身壽險最合適的客戶群是有家庭責任的成年客戶。

  對於李雲而言,轉移風險才是她為孩子投保的首要考慮,保險儲蓄和傳承不在她的計劃之內,更不是才2歲的孩子最需要的保險。顯然,保險銷售員當初給她推銷的產品不符合需求。

  曾在該公司擔任個險營銷員的李輝(化名)不認為捆綁銷售的方式有什麼不對。他對好業務員的定義標準是,一般會盡力給客戶將保障做全一點。「一旦發生意外又沒做全保障的話,客戶肯定會抱怨業務員的。」

  不過,組合保障搭配是否一定要選公司主推產品,還是可以到公司產品庫去精選更優產品?這並不在他的既定思維內。這位營銷員承認,「業務員對熟悉的客戶可能會介紹合適的保險。但在沒有客戶的基礎上,可能會通過一些電話資料,然後以產品升級的形式推銷保險。」

  大量的重疾保險被打包,然後通過各個渠道銷售出去。「組合計劃」幾乎是市面上主流的保險產品通行的做法。比如平安人壽的平安福、中國人壽的國壽福、太平洋的「金佑人生」均是採用終身壽險+重疾的模式。

  組合保險計劃優點是保障全面,但缺點也很明顯。價格高,產品複雜化,以至於投保者經常會為了轉移大病風險,購買了超過自己支付能力的保險產品,甚至有人因超過了自身的支付能力,最後選擇退保。

  上述總精算師表示,一些保險公司之所以願意這樣打包熱賣,很大原因是終身壽險難賣,重疾險相對好賣,這與一些啤酒商為了激勵客戶買啤酒,推出任意消費可加價換購漂亮的啤酒杯,是一個道理。

  一位精算師表示,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主險為終身壽險可以提高件均保費,拉長賠付日期,有利於積累投資收益。對於客戶來說,產品設計成終身形式有一個好處,就是身故後有返還。即便沒有得重大疾病,身故時也可以得到一份賠付。因此對大人來說,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對於小孩子來說,用足槓桿才是最關鍵的。

  「兒童重疾可以單獨買,好多公司都有現成的。」上述總精算師表示,「將其打包在一起就是個噱頭。」

  套路二:重疾病種玩拆分

  張芬買了一款市場上熱銷的「高性價比」重疾險,保100種重疾,50種輕症,額外賠付5次,價格非常親民,在市場上屬中低價格。

  但她的一位保險經紀朋友指出,這份保險在疾病數量保障方面看起來多,實際上卻拆分嚴重,如「小面積燒傷」、「小面積面部燒傷」、「面部重建手術」等同一病種出現幾次;保險責任看起來全面,實則用「狂牛症」、「象皮腫」這類罕見疾病充數。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個保單對腦部的保障,不包括嚴重癲癇;對高發疾病如「腦中風」,看起來包括了,但理賠條件太嚴苛,肌力鑑定為2級才能理賠,要知道中風可是高發疾病,市場多為3級肌力理賠。

  這款產品對於同種類型疾病輕症,或同一原因導致的疾病,做了「N選一」的免責處理。雖然可以理解此舉是為了降低保費,但是同樣地,責任也做了免除。

  聽到這裡,張芬陷入了糾結,重疾險合同專業術語繁多,套路防不勝防,這樣的保單退還是不退?

  事實上,這種做法在市場上很普遍。為了在銷售端不被比下去,近年各家保險公司競相攀比疾病種類;為了拼價格,保險公司便將免責條款設置得很苛刻,對重疾險的保險責任「偷工減料」。

  2007年,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合作推出了《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統一了重疾險產品中最常見的25種疾病的定義。

  也就是說,市場上的重疾險中只有25種的疾病定義是標準定義,其他疾病的定義由各保險公司自行制定。一些保險公司正是鑽了這個空子,在自行制定的重疾定義中,把重疾拆分以提高疾病數量,保障基本已被消滅的疾病,出現保障病種重複率高、缺項少項等問題。

  保險公司的重疾險產品中,有6種重疾必保: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後遺症,重大器官移植,冠狀動脈搭橋術和終末期腎病。其餘則由保險公司自行配置,大多採用行業協會的重疾標準定義加上本公司自己定義的疾病。

  調查顯示,目前市場上的重疾產品,其重疾保障範圍大約在6種到120種之間,平均水平為60種。那麼,重疾險是不是保障疾病數量越多越好?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從發生率來看,25種標準重疾已經佔到重疾發生率的95%左右,額外再增加的病種對發生率影響不大。

  套路三:不便宜的「共享保額」

  壽險保30萬、重疾保30萬、意外保30萬的經典保險組合,你以為分別保30萬?很可能是一共只保30萬。

  32歲的張先生為自己購買了一份平安福保險保障計劃,保額30萬元,覆蓋壽險、重疾、意外責任的長期保單,交費20年,年保費是9940.58元。

  這份保險合同由一個主險附加三個長險構成,主險為平安福,附加的是平安福重疾、長期意外、豁免C加強版。其中,主險平安福保障責任是身故,保障期間終身,交費20年,基本保額30萬元,保費為5550元;附加平安福重疾保障終身、交費20年、基本保額29萬元、保費2842元,附加長期意外保險期間為40年、交費20年、基本保額30萬、保費1500元,附加豁免C加強版保障20年、交費19年、保費48.58元。這份保險合同的首期保費合計9940.58元。

  有了這個保險合同,張先生以為,得了重疾保險公司會賠給29萬,將來身故了保險公司還會賠30萬。真實情況呢?

  假如張先生身故(非意外導致),則根據這份保障合同,保障身故的是主險,因此主險賠付30萬,隨之主險合同終止。同時,附加險中的重疾、意外、保費豁免保障,都是針對張先生生存時提供的,因此可以斷定,張先生身故後,這些附加保障也失效,也就是附加險隨主險合同終止。

  這種情況下,在這份保障身故、重疾、意外等責任的保障合同之下,張先生只獲得了身故賠付,也就是30萬。

  換一種假設。若張先生不幸罹患重大疾病,且這個重大疾病在保障範圍內,則這時作為附加險的平安福重疾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給付張先生重疾保險金29萬,這個附加險合同終止。這時,主險合同呢?

  這份附加重疾條款相關規定為,「我們給付重大疾病保險金後,本附加合同終止,主險合同基本保險金額按給付的重大疾病保險金等額減少;主險合同的各項保險責任及保險單上載明的現金價值按減少後的基本保險金額確定。當主險合同基本保險金額減少至零時,主險合同終止。」

  也就是說,重疾理賠後,只是重疾保障終止,主險合同終止與否,要看主險保額減去重疾保額之後的結果是否為零,如果是零,則主險隨之終止;如果不是零,則主險還有效。

  具體到張先生的案例,保障計劃中的主險基本保額是30萬,罹患重疾後獲得的29萬保額,二者相減等於1萬。也就是說,張先生的主險壽險還有效,只不過,此時的保額已經不再是30萬,而是只剩1萬。他若患了重疾,之後再身故,最終保險公司只會賠付他29萬重疾保險金,加上1萬的身故理賠金,一共30萬。

  共享保額的案例,不僅只出現在平安福一款產品身上,國壽福、太平洋金佑人生都有類此條款。不少保險公司並不直接說,附加險隨主險終止而終止,或者主險隨附加險終止而終止。

  「保障的責任裡還有壽險、長期護理保險、意外險、疾病終末期,我還沒用到啊,為什麼就終止了呢?」這是購買「保額共享」保險產品的消費者普遍的問題。

  證券時報記者諮詢了多位壽險精算師,他們的解釋大致有幾類原因。一是,這張保單雖然是有多個保障責任,但是其實是一個產品,為了合規要求,以主險+附加險的形式呈現。而一個產品的意思就是說,賠付了,保單權益用了,保障就結束了。二是,這份保單是基於一種發生率設計的,也就是賠付一個責任;當然,也可以按照賠付各項責任進行設計。這樣的話,發生率就是另外一種,會很高,保費也隨之更高。

  但是,在普通的消費者看來很難理解的是,明明除了主險的保費外,還交了附加險等的保費,每一項保障責任都交了保費,為什麼只能賠付一個?

  對於共享保額,保險公司常見的解釋是,組合內各項保險的保費會更便宜,分開買會更貴。然而,到底有沒有便宜,便宜了多少?背後的精算數據到底如何?消費者無法辨識,導致產品定價不透明,消費者和市場無法監督。

  事實上,組合在一起的主險、附加險合併共佔保額的保險產品,比單獨購買主險和附加險,到底便宜多少?以張先生的例子來說。32歲的他,若單獨購買同一家險企的終身壽險,保額30萬,交費20年,則年保費為6870元,比組合中的5550元貴1320元。單獨購買保額29萬的終身重疾,交費20年,年保費2842元,與組合中附加重疾價格一致。

  可以發現,張先生單獨購買比組合購買確實貴1320元,但是,分別購買主險壽險和附加的重疾險,是分別獲得了身故和重疾各自30萬元和29萬元保障,而組合購買只是一共獲得30萬保障。兩者性質並不一樣,張先生通過購買組合產品,看似少花了1000多,其實保障被砍掉了一半,但他很難感知到。

(責任編輯:郭偉瑩)

相關焦點

  • 重疾險陸續下架,新產品停止報備,趕舊規的末班車還是等新規產品
    Hello,大家好, 我是大巖~ 最近重疾險市場變動有點大,很多超高性價比產品陸陸續續停售,或者部分停售(定期/無身故版本)。有朋友問我,是不是又是保險公司的套路,馬上要推出新產品了?不過,這次可能不完全是保險公司的套路,不信,你看看這個:這是中國銀保監會發出來的官方公告,從6月2日起,不再接受基於2007版《重疾定義》(也就是「舊規」)的新產品報備了。產品不能報備就不能銷售,也就是說近期不再會有新的重疾產品上市!
  • 重疾險新規過渡期 舊產品竟成香餑餑
    「重疾險『理賠擇優』倒計時,抓緊上車!」保險消費者李女士朋友圈中的保險經紀人都在「賣力」推薦重疾險產品。當下恰逢險企「開門紅」,諸多公司開啟「花式」促銷,在老款重疾險即將停售之際推出「新舊定義擇優理賠」方案。重疾險成為險企2021年「開門紅」的銷售黑馬。不過,目前在售的重疾險均為老產品,全國範圍內銷售的新產品尚未出爐。
  • 保險千萬別亂買,套路太深了!重疾險5大陷阱深度揭秘
    結果理賠的時候才發現,他買的這款重疾險只有進行了心臟搭橋術才能賠,介入術不在保障範圍內。從上面這個例子就能看到,大家在挑選重疾險的時候,最好去查看合同內是否包含有高發輕症的賠償。下面是幾款市場熱銷產品的高發輕症統計: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產品對於高發輕症的保障情況是不同的。
  • 停售在即「噱頭」,重疾險老產品現「迴光返照」?
    來源:資本邦12月21日,資本邦獲悉,重疾險老產品2021年1月31日停止銷售,近期市場頻頻出現「2021年1月31日後,所有老款重疾險將停售。」「重疾險『理賠擇優』倒計時,抓緊上車!」等推銷手段。2020年6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不再接受基於2007版《重疾定義》(「舊規」)的新產品報備。此後,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使用〈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20)〉有關事項的通知》,重大疾病保險新定義已過審,而依據舊規範設計的產品將於2021年1月31日正式停止銷售。
  • 重疾險新定義凸顯三大變化 原位癌仍沒有被納入
    從文件中可以看到,重疾險新定義在兩次徵求意見後,吸收和採納了業界主要反饋,比如輕症的理賠上限較第一版徵求意見稿的20%提升至30%。不過,為了控制賠付率,原位癌依然沒有進入重疾定義範圍。新定義凸顯三大變化今年3月第一次徵求意見、6月第二次徵求意見的重疾險定義使用規範(2020版),終於要來了。
  • 現在是上重疾險的最好時機麼
    這10多年的變化體現在重疾險領域,比如說疾病的發生更年輕化了、發病率增高了,治療方式更多樣化了,技術更先進了等等,這樣對於重疾險直觀的影響,比如一些疾病的定義、理賠條件的描述等要重新考慮了。這樣,新規應運而生。三、我們該如何對待?1. 重疾險儘早上。拋開新規、舊規不談,要早一天建立起保障,也能早一天過觀察期(觀察期90~180天不等)。
  • 「重疾險」新舊更替「開門紅」年金銷售?部分定期重疾險價格將下降
    對於市場影響,國泰君安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認為,新老重疾定義切換恰逢開門紅,預計產品多元化將推動重疾險新單超預期:監管明確舊產品將於2021年1月31日停售,當前保險公司尚有三個月過渡期準備推出符合新定義的重疾險產品。
  • 重疾險定義即將更新 老產品末班車要不要搭
    需要加配老版重疾險的人們,不要再拖延了!」「新款重疾險剔除甲狀腺癌,用幾千撬動十幾萬槓桿一去不返,還等什麼,抓緊上車!」……10月27日,一份《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終審稿)》(以下簡稱《終審稿》)在業內傳開,這被市場解讀為重疾定義即將「換擋」,屆時新款重疾險也將取代老款重疾險。而隨著《終審稿》一同而來的,還有一大波對既往產品銷售炒作的消息霸屏朋友圈。
  • 什麼是重疾險?重疾險與醫療險有何不同?
    「重疾險」於1983年在南非問世,1995年我國內地市場引入,現已發展成為人身保險市場上重要的保障型產品。1.「重疾險」的保障內容「重疾險」中的重大疾病,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重大疾病,保險合同中會有明確的條款對保障的各種疾病進行嚴格說明。
  • 重疾險新規倒計時產品交接 舊版重疾險推擇優理賠方案收官
    來源:藍鯨財經當前,《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以下簡稱「重疾新規」)施行過渡期已經過半,各保險機構正在逐步推進舊版產品的收官與新產品的籌備布局。針對於舊版重疾產品,保險機構正在主打「擇優理賠」方案,幫助消費者在新舊重疾定義規範中選擇利好方案進行理賠,同時也形成重疾險銷售的窗口期。
  • 重疾險新規解讀:重疾險新規什麼時候實行?重疾險新規之前買還是...
    目前,整個行業仿佛瀰漫著一句話「舊定義重疾險將於1月31日全面下線」。 本篇不討論重疾險新規之前買還是之後買,今天主題是重疾險新規解讀。 很多朋友知道重疾險新規這個事,但具體政策卻不是很了解,通過重疾險新規解讀,來看看新舊重疾險如何選擇。 一、重疾險新規什麼時候實行?
  • 張科出任輕鬆集團CEO打造的首款長期重疾險產品,直播破...
    張科出任輕鬆集團CEO打造的首款長期重疾險產品,直播破200萬觀看 2020年3月4日,輕鬆籌、輕鬆保Q保聯合信泰保險,共同召開了行業首場雲發布會,輕鬆守護系列暨首款定製化長期重疾險產品在會上成功發布。
  • 買了重疾險,病了卻拿不到錢!
    隨後轉往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因為王巖的心臟血管堵塞已經超過了99%,需要立即進行支架手術。「當時醫生給出了兩種治療方案來讓我們選擇,一種是冠狀動脈支架手術,另一種是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劉鑫說,「醫生在介紹這兩種手術方式時提到,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需要開胸,丈夫將承受巨大的痛苦,而支架手術的創傷更小。」
  • 駱駝規劃:新定義vs舊定義重疾險,哪種更值得買?
    最近重疾市場不少大事件:折騰了大半年的重疾險新定義落地,新產品陸續上線;舊定義重疾險退市時間確定,將於2021年1月31日之前全部停售。在可銷售時間不足兩個月的情況下,有保險公司抓緊時間見縫插針推出舊定義新產品。
  • 還有最後20天,告別舊版重疾險
    但到重疾險,我發現問題很多,主要還是涉及了這次重疾新規。1月31日,舊版重疾險就要全面下線了,對新舊定義之間的變化、重要影響是什麼,選哪個更好,大家都不算特別明確。於是這裡就把問的最多的點整理了統一回答一下。01重疾險新定義,舊定義哪個更好?新舊定義有好有壞。
  • 注意避坑:重疾險中的附加險是越多越好嗎?
    目前,各家保險公司推出的附加險產品,可基本滿足人壽、意外、醫療、重疾等諸多需求。以大家比較熟知的平安福為例,除了附加重疾險外,還可以附加很多其他險種:如上圖,平安福的主險為終身壽險,附加險為終身重疾險+若干附加險。其中,裡面的附加險是不可以單獨購買的,必須要先購買主險才行。在就想買大公司重疾險?看完這篇再做決定!中,這種附加很多險種的產品形態,遠慮君講得很清楚。
  • DRG實施後重疾險的發展趨勢
    實施DRG之後,重疾治療費用的透明化和增速下降對商保產品起到了引導的作用,主要的趨勢是做減法。臺灣的重疾險和大陸地區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保障的疾病種類少,大部分基礎款重疾險只保障7種核心重疾,一些公司拓展疾病範圍到30種左右也相對常見,但像大陸地區這樣大部分重疾險保障疾病種類超過100種的非常少。
  • 有了百萬醫療險還要買重疾險嗎?
    重疾險可以選擇保到六、七十歲的定期產品,也可以選擇保終身的產品,不論哪一種,都是不用考慮續保問題的。保障穩定,我們自然也更安心。(三)年齡越大,醫療險的保費越貴很多人中意百萬醫療險,是覺得它價格便宜,30歲的年輕人三四百塊就能搞定。但價格是不是會一直這麼便宜呢?
  • 一輩子沒患大病 重疾險不是白買了?
    沒有完美的保險,只有適合自己的產品。 將上面3種保險拿出來分析,並不是為了對比彼此的優劣,而是想讓大家明白什麼樣的重疾險才適合自己。 帶身故責任重疾險,本質上相當於一份保險同時買了重疾和壽險兩個保障責任,就像你吃拉麵的時候點一盤涼拌木耳,你能說木耳就一定比拉麵好吃嗎? 這種產品有極強的確定性,買了後能肯定無論如何都可以獲得賠償,前路雖然充滿著變化,在當下做好確定的規劃,再怎麼也比毫無準備要強。
  • 泰康神奇寶貝少兒重疾險測評,優缺點有哪些?
    不難發現泰康神奇寶貝其實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也有不足,為什麼這麼說呢?泰康神奇寶貝最大的特色就是:保費低,這必須要承認,跟目前市面上動輒上千保費的保險產品相比,很「平民」,相信任何一個家庭都能承擔,新生兒,50萬保額只需要520元,近百倍的槓桿。也有專門針對少兒的特疾,也算是回應了他的主要對象:寶貝,針對特疾有額外100%賠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