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講述了如懿從年少情深的少女,飽經磨難後,心如止水斷髮幽居的故事。
這部劇共87集,展示了如懿半生經歷。雖然劇情波折起伏,但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從劇情最開始,如懿的姑母出場,就大概能猜到如懿的結局。
如懿的姑母是先帝的棄後,禁閉在景仁宮。先帝生前,曾經說過:「死生不再相見」。先帝駕崩,姑母自知鈕祜祿氏將成為大清太后,她就更難自處。於是決定自我了結。
臨終前,她傳信給如懿,見她最後一面。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姑母卻死的不甘心,她認為自己的一生是失敗的,辜負了家族的希望,她害怕侄女如懿重蹈覆轍,希望她能重現烏拉那拉氏滿門的榮耀。
於是,她向如懿交待了兩件事
其一,當年孝恭仁太后告訴我,烏拉那拉氏的女兒一定是要正位中宮的,如今我一樣把這句話告訴你。你,敢不敢?
其二,我的錯失,就是太過在乎先帝的情分,才會落得如此下場。要在後宮立足,恩寵,皇子,固然不可少。但是,更要狠心。你要明白,當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捨棄之時,才是真正無所畏懼之時。
在最後要分別的時候,姑母依然不放心,她悽厲地叫了一聲:
「烏拉那拉氏已經出了一個棄婦,再不能出第二個棄婦了!你……」
如懿在姑母面前曾說:
「不敢妄求皇后之位,只求皇上恩愛長久,做個寵妃即可。」
姑母怒斥了她這種目光短淺的想法。但可以看出,在如懿心中,把皇上的情分看得最重。
後來,因緣際會,如懿成為了繼後,延續了烏拉那拉氏的女兒正位中宮的榮耀。但是,她還是犯了和她姑母同樣的錯誤,太過在乎兒女情長。最後,被小人算計,帝後失和,萬念俱灰之下,斷髮為祭,幽居宮中,悄然離世。
家庭的代際傳遞,是人們有時候會想要逃避的問題。
「我怎麼會和我媽一樣?」
「這不可能,從小我最討厭我媽的性格!」
家庭成員,是我們成長路上最熟悉的人,所以能近距離地看到他們身上的很多缺點。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也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人。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身上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
單單從婚戀價值觀的角度來看,家庭的代際遺傳也是驚人的。
章子怡曾經拍過一部電影《茉莉花開》,這部影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婦女生活》,講述了一個家庭三代女性的愛情與命運。
章子怡在片中一人分飾三代人三個角色:茉、莉、花。她們是祖孫三代人,在她們身上,我們看到婚戀價值的傳遞是無處不在的,且深入骨髓的。
她們傳承了上一代的相貌、表情、步態、口音,更傳承了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甚至對配偶的欣賞和期待。最後完成了婚姻和宿命的代際傳遞。
「茉」被電影老闆騙,大著肚子回到媽媽家裡,成為單親媽媽;
「莉」不能忍受婆婆家的生活,婚姻慘痛,也回到媽媽家;
「花」的男人出軌了,也毫無例外的回到外婆身邊。
最後,「花」也生下來女兒,再次成為單親媽媽。
如懿和姑母,茉、莉、花三代女性,這代代相傳的宿命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婚戀價值觀是會在代際傳遞的。
從系統論下的家庭模式分析,家庭(家族)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創傷,無論家庭中某個人的變化,還是家庭中某個系統的變化,甚至更大一些系統變化,都會帶來創傷。創傷不僅是個人的,而是屬於整個家庭的。一個人能否良好地處理,直接影響到其他家族成員。
比如,一個家庭中有女性受「情傷」的慣例,家庭在這種創傷中就要找到對應的療愈方式。這樣下一代在傳承創傷的同時 ,也學會了應對創傷的方式和擁有了相應的勇氣。一些家庭,母親離婚後獨自帶著女兒,女兒長大後又離婚了……也許女兒就學會了這樣的應對,在她面對感情問題時,比其他人多一份思考與妥帖,反而能獲得幸福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