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彌撒】

2022-01-31 眾水之聲

「出自心靈,但願它能到達心靈」,貝多芬在他最後的宗教作品《莊嚴彌撒》的手稿上如此寫道。貝多芬認為《莊嚴彌撒》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五個紀念碑式的樂章,幾乎是所有音樂織體的真正綱要——垂憐經平靜、純粹的全音階,雷鳴般的齊奏部分,榮耀經中的幾乎歌劇般的強度,降福經中的迷你小提琴協奏曲,羔羊經中像戰爭一樣的小號和鼓聲,最顯著的是似乎永無止境的大規模賦格曲。引人注目的地方還有對舊風格音樂的經常引用,比如降福經中的Praeludium,用了作曲家帕萊斯特裡那和巴赫的聲音,以及頻繁引用亨德爾的《彌賽亞》。

最為世人熟悉的貝多芬畫像(約瑟夫·卡爾·施蒂勒作,1820)裡,貝多芬手中的樂譜正是《莊嚴彌撒》。貝多芬最著名的宗教音樂就是《莊嚴彌撒》,但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和勃拉姆斯的《德語安魂曲》類似,並不適合做禮拜用,兩位音樂大師只是運用這種體裁表達理想與情懷,就像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談論上帝,但不一定相信上帝的存在。相較之下,前輩巴赫的《B小調彌撒》是純粹的宗教禮拜音樂,同時有豐富的音樂性。

《莊嚴彌撒》創作於1819-1823年間。這時期正好是歐洲社會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動蕩局面中擺脫出來的初期。連年的政治和軍事災難使人們逐漸對源自啟蒙運動的唯理主義思想思潮產生懷疑,重新思考基督教對個人及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莊嚴彌撒》前後花了4、5年時間創作才得以完成,而且這部作品誕生的時候,距離貝多芬去世只有三年光陰;似乎作曲家已經提前預知了死神的來臨,因此寫下了這部具有神聖意義的宗教音樂作品。但是貝多芬顯然不想用這種方式來了結自己的藝術生涯,在他心中還有更加重要的理想沒有完成,那正是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

相關焦點

  • 【經典彌撒曲】貝多芬莊嚴彌撒
    Beethoven Missa Solemnis In D Major Op.123(卡拉揚) 貝多芬莊嚴彌撒,是指貝多芬晚期創作的《D大調莊嚴彌撒》大型交響曲,這被他自己明確稱為「最偉大作品」,是一部出自作曲家內心的真誠之作。
  • 陳豐|巴黎聖母院聽《莊嚴彌撒》
    貝多芬《莊嚴彌撒》在巴黎聖母院裡揚起的那一瞬間我內心深處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撞擊。那種觸動是感官上的,讓你眼淚一下子湧上來。《莊嚴彌撒》衝向聖母院的穹頂,又撒下來,剎那間一切都沐浴在樂聲中。這是貝多芬音樂的一向的震撼力,還是聖母院的魔力?
  • 《莊嚴彌撒》——貝多芬最後的宗教音樂
    《莊嚴彌撒》是貝多芬晚年花了四五年時間才創作出來的一部大型的宗教音樂作品,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誕生時,貝多芬距離死亡只有三年的時光了。而貝多芬的《莊嚴彌撒》無疑就是這些傑作中的一部。它模糊了那兩種針鋒相對意見之間的界限。在不同指揮的棒下,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有不同的樣子。
  • 《莊嚴彌撒》貝多芬最偉大的成就
    貝多芬認為《莊嚴彌撒》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五個紀念碑式的樂章,幾乎是所有音樂織體的真正綱要——垂憐經平靜、純粹的全音階,雷鳴般的齊奏部分,榮耀經中的幾乎歌劇般的強度,降福經中的迷你小提琴協奏曲,羔羊經中像戰爭一樣的小號和鼓聲,最顯著的是似乎永無止境的大規模賦格曲。
  • 那個過於激動人心的莊嚴彌撒
    [摘要]確實,阻擋住很多人走向《莊嚴彌撒》的腳步的,很大一部分也正是他們為這部作品貼上的宗教音樂標籤。「彌撒」二字就已經讓很多沒有宗教信仰和知識背景的人覺得遙遠,何況還加上了「莊嚴」?當代傑出的貝多芬研究權威、英國音樂學家威廉·德拉布金在他為劍橋大學出版社撰寫的關於貝多芬《莊嚴彌撒》的書開篇即指出,《莊嚴彌撒》常被世人視為「貝多芬最不易於接近的作品」。正是由於《莊嚴彌撒》在人們心目中的這一印象,讓它的演出機會較之貝多芬以及其他作曲家的其他大型作品要少。
  • 貝多芬莊嚴彌撒 | 出自心靈,到達心靈
    Agnus Dei,         上帝的羔羊,qui tollis           你洗卻peccata mundi:       世人的罪惡dona nobis pacem.     賜予我們平安。
  • 貝多芬手稿《莊嚴彌撒》亮相北京 價值數百萬元
    貝多芬珍貴手稿《莊嚴彌撒》亮相北京 價值數百萬元  【解說】4月1日,由大劇院精心策劃的「永恆——西方音樂巨匠手稿展」在北京開展,其中最珍貴的是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手稿,價值數百萬元。
  • 主日聖樂欣賞:貝多芬《莊嚴彌撒之四——包括在(聖哉經)中的(降福經)》
    貝多芬《莊嚴彌撒之四——包括在(聖哉經)中的(降福經)》文:姜原來/編輯:魚從我們開始
  • 從格魯克歌劇中的合唱到貝多芬的《莊嚴彌撒》 《西方古典合唱的美學特徵》
    從1750年的《f小調小彌撒》(Missa Brevis)到1802年的《B大調諧和彌撒》(Harmonie),海頓一生共創作了12部彌撒曲,其中,作於1796—1802年的最後6首彌撒最為著名。海頓的彌撒曲表現出兩個重要特徵:第一,不再是單純的聲樂,而是有較大成分的器樂伴奏,體現出了古典主義時期器樂的發展和成熟。第二,主調風格已佔有絕對的主導位置,復調手法只運用於作品的局部。
  • 貝多芬樂譜手稿亮相大劇院 最大看點屬《莊嚴彌撒》
    原標題:貝多芬樂譜手稿亮相大劇院   貝多芬「最偉大作品」《莊嚴彌撒》、歌劇大師普契尼絕筆之作《圖蘭朵》、歌劇巨匠華格納的《羅恩格林》……一件件泛黃的樂譜手稿真跡,讓參觀者得以近距離端詳流淌而出的偉大音符。
  • 人文課堂|大教堂的《加冕彌撒》
    我是在2005年10月底的一場滂沱大雨中趕到薩爾茨堡大教堂聆聽《加冕彌撒》的。這場音樂會時間不到一個小時,卻讓我領略到教堂音樂的真正魅力。樂隊與合唱團都隸屬於大教堂,但我相信成員大多還是來自專業團體,特別是樂隊的聲音相當不錯,越聽越有味兒,在許多地方都與莫扎特協會樂團或薩爾茨堡室內樂團的聲音不差上下。
  • 藍潔瑛姐姐現身追思彌撒,現場擺滿花牌,逝者遺照放在中間!
    11月9日晚上八時,香港赤柱的天主教聖亞納堂將舉行藍潔瑛的追思彌撒會,此前香港演藝人協會曾多次聲明會為藍潔瑛辦理身後事,但藍潔瑛的姐姐藍潔卿婉拒對方好意,決定在教會送藍潔瑛最後一程。藍潔瑛的追思彌撒會一切從簡,追思禮堂布置以白花為主,莊嚴簡約,在禮堂邊上已經陸續有粉絲獻上鮮花。有一名署名為「鍋大俠」的影迷獻上鮮花後,特意附上一包糖和一包煙,鮮花留有字條寫著:「讓花為你鋪設最美天國路,抽了這包煙願你忘卻世間煩憂,喝了這包糖願你在主的照顧下得享永福。」
  • C小調「偉大」彌撒 | 來自莫扎特內心最真誠的聲音
    這部作品中第一女高音的份量很突出,可以想見莫扎特是為康絲坦茨而作。第二部分Gloria(榮耀經)包括七段音樂,第一段Gloria in excelsis Deo(榮耀歸於至高無上的上帝)合唱充滿節日喜慶和莊嚴的氣氛,接下來的絢麗的女高音獨唱Laudamus te(讚頌主)是發自心底的喜悅的毫無修飾的流露,其音樂之美,難以言表。
  • 天主教彌撒獻香的意義
    天主教彌撒獻香的意義 一般都是用乳香。乳香是一種香料,彌撒中一般放在香船裡,由神父用小勺挖一勺,撒到香爐中的木炭上,一經燃燒就發出好聞的香氣,表示我們的祈禱上達天庭。  大禮彌撒獻香的意義  每逢主日或主要慶節瞻禮,各處聖堂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大禮彌撒。
  • 教皇登基後首次做聖誕彌撒 彰顯普世關懷(圖)
    耶穌誕生馬槽模型中國網12月26日訊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12月24日報導, 12月24日晚10點左右,方濟各教皇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主持了上任以來的首次聖誕彌撒在莊嚴氣氛的包裹下,來自阿根廷的方濟各教皇在30名紅衣主教和40名主教的簇擁下,手持香爐,環繞聖彼得大教堂的中心祭壇一周。儀式以教皇的祝福開始,他用低沉而沙啞的語調向全世界祝福:「願和平與你們同在!」在彌撒開始之前,唱詩班用義大利語和拉丁語歌唱讚美詩,在莊嚴而悠揚的音調中,方濟各教皇擁抱了耶穌童年時期的雕像,並用古代語言阿拉米語進行禱告。
  • 彌撒與彌撒曲
    今天我們就接著再來破譯天主教的「彌撒」究竟有何意義?彌撒,在今天的解釋中是天主教的宗教儀式,彌撒是拉丁語「Missa」的音譯,意思是聚會、聚集,來源於彌撒中的最後一句話「Ite, missa est」。彌撒,舉辦的時間大概是每個星期日,遇到重大節日時還會在教堂做大型的彌撒並接受教徒的奉獻。彌撒的舉行和主持必須是專職的神職人員,即神父、主教等。
  • 芽莊大教堂——市中心一道莊嚴肅穆的風景!
    這座充滿法國風情的基督教堂建於1928-1933年,擁有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外觀,尖聳的屋頂、醒目的鐘樓高大挺拔、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外牆的石刻惟妙惟肖,可以看出當年匠人們鬼斧神工的精湛技藝,內部的窗花則更為別致,在這座越南小城中極為顯眼。教堂位於一個小山坡上,正門口有一段臺階,需拾級而上方可進入。高高在上地勢為遊客提供了一個俯瞰芽莊城市街景的好視角。
  • 輔彌撒禮儀(司鐸常禮彌撒)(二)
    念經完,司鐸同輔祭者到祭臺前,穿好手帶,在中央請安,畫聖號,同輔祭者念彌撒開始經,彌撒禮節,如常禮彌撒,領婚禮人仍跪於欄杆前望彌撒。注意:如同時有多數領婚禮者,司鐸除向各個徵詢意見,及分別誦念:Ego conjungo vos……祝詞外,其餘祝聖戒指等經文,可改多數,作一次念。52.
  • 《子夜的彌撒》原創作者李群聲明
    近期由《雅昌快訊》轉介,「神農論壇——中國裝置藝術三十年」評選活動稱:《子夜的彌撒
  • 雞鳴彌撒開跑 連續9天喜迎耶誕
    圖為馬尼拉聖約瑟教堂前,聚集著來參加彌撒的教眾。 中央社馬尼拉16日專電:菲律賓傳統耶誕習俗「晨間禮拜」今天正式開跑,各地天主教徒拂曉前摸黑湧進教堂,透過連續9天的馬拉松式彌撒,準備迎接耶穌誕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