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彌撒曲】貝多芬莊嚴彌撒

2022-01-31 古典音樂

Beethoven Missa Solemnis In D Major Op.123


(卡拉揚)

貝多芬莊嚴彌撒,是指貝多芬晚期創作的《D大調莊嚴彌撒》大型交響曲,這被他自己明確稱為「最偉大作品」,是一部出自作曲家內心的真誠之作。創作於1819年~1823年,首演1824年4月7日。

貝多芬開始寫《D大調莊嚴彌撒曲》是在1819年,原打算在魯道夫大公的就職慶典上演奏,典禮定於1820年3月9日在科隆大教堂舉行,但是當1823年這個曲子寫完的時候,就職儀式早就結束了。

1819-1823這時期正好是歐洲社會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動蕩局面中擺脫出來的初期。連年的政治和軍事災難使人們逐漸對源自啟蒙運動的唯理主義思想思潮產生懷疑,重新思考基督教對個人及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寫得如此之慢有幾個原因,一是生活不斷的麻煩,影響了一個音樂家的正常寫作。二是在1815到1826年的這段時間,貝多芬的創作轉入了一向所說的「第三階段」,他的新想法層出不窮、新樂思也不斷地湧現,派生出大量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最後的5首鋼琴奏鳴曲和最後的6首弦樂四重奏,以及《第9(合唱)交響曲》。第三個原因是他對這首「宗教音樂」的極端的重視,達到了殫精竭慮乃至狂熱的程度。他閉門塞聽地反覆推敲,大量研究前人的宗教音樂,音樂語言之豐、用法之特異,是音樂史裡的奇觀。而且貝多芬最終放棄了時效性,專注於作品本身,不斷地擴大這個曲子的「體積」。

《D大調莊嚴彌撒》、《C大調三十三首鋼琴變奏曲》以及作曲家的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第30、31和32號)是貝多芬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中的《D大調莊嚴彌撒》更是前後花了4、5年時間創作才得以完成。而且這部作品誕生的時候,距離貝多芬去世只有三年光陰。似乎作曲家已經提前預知了死神的來臨,因此寫下了這部具有神聖意義的宗教音樂作品。但是貝多芬顯然不想用這種方式來了結自己的藝術生涯,在他心中還有更加重要的理想沒有完成,那正是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

1819年,貝多芬的學生兼贊助人魯道夫大公爵被封為奧爾默茲大主教。貝多芬獻給了後者很多作品,包括第4,5號鋼琴協奏曲,《槌子鍵鋼琴奏鳴曲》,還有《B大調「大公」三重奏》Op.97。在1818年,貝多芬就開始為他的登位創作《D大調莊嚴彌撒》Op.123。但是這部作品要等到4年之後,才交到魯道夫手上。首演則要到1824年4月7日,而且是在聖彼得堡,稿件是由貝多芬的一位貴族朋友格雷卿夫人送去的。而在貝多芬生前,維也納只上演了其中的三段,而且不是在教堂場合,而是與《第九交響曲》一起的音樂會場合。貝多芬開始的時候並沒打算出版《莊嚴彌撒》,而是將之獻給歐洲各大皇室。普魯士國王,沙皇,法國和丹麥的國王都認購了一份。路易十八1824年還制了一枚貝多芬金幣送給他。根據辛德勒的描述,貝多芬雖然並沒因這枚金幣有多大的好轉,但是卻深深以此金幣為榮。但到了1827年4月,《莊嚴彌撒》還是出版了。全歐洲各音樂中心訂購抄本數達200份以上。對作品的這種熱烈反響,可以看出當時歐洲對該類型作品的訴求。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本文介紹的音樂(建議在WiFi下收看)。

相關焦點

  • 《莊嚴彌撒》——貝多芬最後的宗教音樂
    《莊嚴彌撒》是貝多芬晚年花了四五年時間才創作出來的一部大型的宗教音樂作品,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誕生時,貝多芬距離死亡只有三年的時光了。而貝多芬的《莊嚴彌撒》無疑就是這些傑作中的一部。它模糊了那兩種針鋒相對意見之間的界限。在不同指揮的棒下,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有不同的樣子。
  • 貝多芬莊嚴彌撒 | 出自心靈,到達心靈
    Agnus Dei,         上帝的羔羊,qui tollis           你洗卻peccata mundi:       世人的罪惡dona nobis pacem.     賜予我們平安。
  • 從格魯克歌劇中的合唱到貝多芬的《莊嚴彌撒》 《西方古典合唱的美學特徵》
    從1750年的《f小調小彌撒》(Missa Brevis)到1802年的《B大調諧和彌撒》(Harmonie),海頓一生共創作了12部彌撒曲,其中,作於1796—1802年的最後6首彌撒最為著名。海頓的彌撒曲表現出兩個重要特徵:第一,不再是單純的聲樂,而是有較大成分的器樂伴奏,體現出了古典主義時期器樂的發展和成熟。第二,主調風格已佔有絕對的主導位置,復調手法只運用於作品的局部。
  • 主日聖樂欣賞:貝多芬《莊嚴彌撒之四——包括在(聖哉經)中的(降福經)》
    貝多芬《莊嚴彌撒之四——包括在(聖哉經)中的(降福經)》文:姜原來/編輯:魚從我們開始
  • 《莊嚴彌撒》貝多芬最偉大的成就
    貝多芬認為《莊嚴彌撒》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五個紀念碑式的樂章,幾乎是所有音樂織體的真正綱要——垂憐經平靜、純粹的全音階,雷鳴般的齊奏部分,榮耀經中的幾乎歌劇般的強度,降福經中的迷你小提琴協奏曲,羔羊經中像戰爭一樣的小號和鼓聲,最顯著的是似乎永無止境的大規模賦格曲。
  • 關於「彌撒曲」
    有形式完備的「大彌撒」(Missa Solemnis,又稱「莊嚴彌撒」),規模較小的「小彌撒」(Missa brevis),專供音樂會演出的「音樂會彌撒」(Concert Mass),以特殊目的進行奉獻而演唱的「奉獻彌撒」(Votive Mass)和哀悼死者亡靈的「安魂彌撒」(Requiem)等類型。
  • 【莊嚴彌撒】
    「出自心靈,但願它能到達心靈」,貝多芬在他最後的宗教作品《莊嚴彌撒》的手稿上如此寫道。貝多芬認為《莊嚴彌撒》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五個紀念碑式的樂章,幾乎是所有音樂織體的真正綱要——垂憐經平靜、純粹的全音階,雷鳴般的齊奏部分,榮耀經中的幾乎歌劇般的強度,降福經中的迷你小提琴協奏曲,羔羊經中像戰爭一樣的小號和鼓聲,最顯著的是似乎永無止境的大規模賦格曲。
  • 【音樂百科】彌撒曲知識大百科
    彌撒曲是天主教彌撒祭曲活動詠唱的歌曲,是宗教音樂中一種重要的體裁。彌撒祭曲活動分為"主日彌撒"和"節期主日彌撒"兩部分。彌撒所演唱的詞與曲均固定不變,節期彌撒則根據教會所日曆或婚喪等儀式而有不同。彌撒曲的由來彌撒又稱為感恩祭獻。
  • 【音樂百科】彌撒曲和安魂曲名詞釋義
    在特別彌撒中演唱的彌撒曲主要包含「進臺經」(Introitus)、「升階經」(Graduale)、「阿萊路亞」、「奉獻經」和「聖餐經」(Communio)。 彌撒曲的類型很多,例如在參加彌撒活動的神職人員較多的普通彌撒中,音樂較為完整和精緻的彌撒稱為「大彌撒曲」(high mass)或「莊嚴彌撒曲」(missa solemnis),反之則稱為「小彌撒曲」(missa lecta);以特殊目的的進行奉獻的活動中演唱的彌撒曲稱為
  • 陳豐|巴黎聖母院聽《莊嚴彌撒》
    《莊嚴彌撒》。    貝多芬《莊嚴彌撒》在巴黎聖母院裡揚起的那一瞬間我內心深處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撞擊。那種觸動是感官上的,讓你眼淚一下子湧上來。《莊嚴彌撒》衝向聖母院的穹頂,又撒下來,剎那間一切都沐浴在樂聲中。這是貝多芬音樂的一向的震撼力,還是聖母院的魔力?
  • 音樂之父的終極盼望——巴赫《B小調彌撒曲》(王星然)
    答案是:《B小調彌撒曲》BWV 232(注1)。這一部作品對後世音樂家影響至巨,交響曲之父海登和樂聖貝多芬都擁有《B小調彌撒曲》的抄本,將之視為珍寶,貝多芬更受其影響寫成了著名的《莊嚴彌撒曲》。了解巴赫信仰背景的人,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服膺路德宗神學的巴赫,會在晚年潛心完成一部天主教的拉丁文彌撒曲?事實上,路德並未廢止彌撒,他是重新定義了彌撒。
  • 【拉丁語】拉丁文彌撒讀音釋義(I)
    本次分享的是前言和「什麼是彌撒」的部分。接下來會是五首彌撒曲的釋義。全書是一個30頁左右的小冊子,預計能夠用10次左右分享完(主要是經文部分可能需要一些排版的工作,會比較麻煩)。最後,本書作者是李振邦先生,我自己只是整理者,如果有版權或別的問題,請私信告知。
  • 巴赫《b小調彌撒曲》
    巴赫《b小調彌撒曲》大師一生留下了許多永恆經典的音樂作品,如果要在其中指出哪一部可算這位音樂巨匠的巔峰之作,無疑就是這部《b小調彌撒曲》了。美國著名指揮家斯託科夫斯基曾說過:「巴赫的這部作品確實是音樂領域中最崇高的作品。」這部作品作於1733年,是巴赫為在萊比錫矩形的慶祝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繼位而譜寫的。
  • 【今日聖樂大師】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誕辰249周年
    當貝多芬19歲的時候,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貝多芬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從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貝多芬的耳鳴日夜作響,這是耳聾的前兆。貝多芬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老年耳朵失聰。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黛裡奧》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家喻戶曉。
  • 貝多芬都寫在這首歌裡了
    原創 乘以0 經典947說到德語藝術歌曲,大家首先想到的也許是舒曼、舒伯特,或者晚期浪漫派的馬勒、雨果·沃爾夫等德奧巨匠,卻往往會忽視貝多芬。誠然,在藝術歌曲的創作數量上貝多芬或許不及他們,但面世的作品同樣有著極高的藝術水準。
  • 50首最好聽的貝多芬作品,都在這裡了!
    常常單曲循環的一首,選自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可能大家沒怎麼聽過《莊嚴彌撒》,以彌撒曲做標題,妨礙了它更廣泛地流傳,其實它讓我們發現,宗教音樂可以不用傳統的樣子祈禱和安魂,卻反照了世俗情感可以如此瑰麗浩蕩與深不可測。那是晚年的貝多芬,變成了聾子,終於懂得了聽覺對於音樂家的意義,他仰望萊茵教堂開闊的穹頂,感激一切受難的日子,那是因為上帝從來沒有拋棄他。
  • 槌子鍵鋼琴奏鳴曲 | 貝多芬英雄主義的壯美情懷
    即使在陷入爭奪侄兒撫養權與工作只是為了掙麵包等諸多困苦中,面對客從遠方來,遺我槌子鍵琴,貝多芬仍然對新樂器表現出巨大的熱情,並專門為這架Hammerklavier創作一首奏鳴曲。Hammerklavier這一詞語的應用,也反映出貝多芬此時用德文術語代替義大利文的傾向。於是從此,茫茫樂海,流傳著一首壯美的槌子鍵琴奏鳴曲。
  • 貝多芬的故事: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當時間的逝水漂走了鼎沸的人聲,在文明的望川上穿越默然屏息搜尋,音樂大師所留經典作品的樂音便會浮現並充盈人們聽覺的空間。貝多芬,正是其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音樂大師之一。最能引發世人精神共振的,可能正是貝多芬的生命歷程和他的音樂作品所呈現的「受難―抗爭―復活」的情感節奏和精神結構,在這個意義上,貝多芬可能是最有「樂感」的文化巨人。命運常常布下苦難的天羅地網來考驗那些成就偉大事業的人,貝多芬的生活軌跡似乎註定是百折千回的不斷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