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羔羊頌(Agnus Dei)】
Agnus Dei, 上帝的羔羊,
qui tollis 你洗卻
peccata mundi: 世人的罪惡
miserere nobis. 憐憫我們吧。
Agnus Dei, 上帝的羔羊,
qui tollis 你洗卻
peccata mundi: 世人的罪惡
miserere nobis. 憐憫我們吧。
Agnus Dei, 上帝的羔羊,
qui tollis 你洗卻
peccata mundi: 世人的罪惡
dona nobis pacem. 賜予我們平安。
貝多芬莊嚴彌撒(Missa Solemnis),是指貝多芬晚期創作的《D大調莊嚴彌撒》大型交響曲,作品123,這被他自己明確稱為「最偉大的作品」,是一部出自作曲家內心的真誠之作。創作於1819年~1823年,1824年4月7日首演於聖彼得堡。
《D大調莊嚴彌撒》與巴赫的《B小調彌撒》齊名;此二者都是古典音樂時期最顯著的彌撒。但該作品知名度不如同時期貝多芬創作的《第九交響曲》和晚期鋼琴奏鳴曲高。
該作品創作的時期正好是歐洲社會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動蕩局面中擺脫出來的初期。連年的政治鬥爭和戰爭使人們逐漸對源自啟蒙運動的唯理主義思想產生懷疑,重新思考基督教對個人及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這首彌撒曲整體的格調,就是在宣告,人性的光榮,就是上帝的光榮,人的英雄主義和理性的自尊,源於上帝的尊榮,也是對上帝最好的禮敬。
該作品是貝多芬創作的第二部彌撒(第一部是名氣較小的Op.86《C大調彌撒》)。在聖彼得堡首演後,同年5月7日在維也納進行了不完整的演出(僅包括第一、第三和第五部分)。
▲ 科林·戴維斯/倫敦交響樂團
結構該作品是符合常規的彌撒,有五個部分:
垂憐曲(Kyrie):該部分是傳統的ABA'結構,合唱部分有古風,由復調段落進入「基督垂憐」,並引出四位獨唱來。
光榮頌(Gloria):該部分對經文的各句進行了多彩的詮釋。開頭對節奏的運用十分多樣化。一個大型的賦格段過了,音樂在起始動機重現後結束。
信經(Credo):該部分十分非同尋常。以一個大和弦開始,這一和弦將在後面的模進中起到重要作用。這部分的歌詞行進也相當快。從基督化為肉身到十字架一幕,情感張力增強,之後的復活一段則是清唱。結束處的賦格難度相當高,之後速度加倍,在令人激動的氣氛中結束。
歡呼頌(Sanctus):該部分開頭的三呼聖哉比較符合常規,但隨後的小提琴高音獨奏十分引人注目。這一樂段象徵著聖靈降臨,也帶出了整個彌撒曲中最舒緩動人的部分之一。
羔羊頌(Agnus Dei):該部分以男聲起頭,並漸漸變為明亮的祈禱「賜我們和平」,並加入了田園風格。在復調的發展部之後,突然被軍樂聲打斷,開頭的禱告重現,並最終恢復回來,經過堅定的重申後結束。
全長約80至85分鐘。
許多偉大的指揮家都曾演繹過貝多芬的莊嚴彌撒,託斯卡尼尼、伯姆、卡拉揚、加德納、赫魯維格等等,都可排得上最好的版本。克倫佩勒的錄音也可以躋身這個行列。他這個晚年的錄音,指揮的速度更緩慢和莊嚴,絲毫沒有一絲的廉價的感情和糜俗,仿佛是用一塊塊大理石壘出一座教堂。可惜,當時的演唱陣容不算最好,也不是在最好狀態。有點可惜了克倫佩勒的指揮。
▲ 奧託·克倫佩勒
評價與解讀該作品無論是對樂隊還是歌唱者而言,都要求相當高的技巧。貝多芬頻繁地使用節拍、力度和速度上的變化,營造了強烈的效果。比如開頭的「垂憐(Kyrie)」的Ky和ri兩個音節都由強或特強唱出,但最後的e立刻轉為弱。第三部分《信經》中的賦格旋律線十分複雜,速度奇快,也需要樂手高超的駕馭能力。《聖哉經》中的小提琴獨奏,以及其它部分的巴松管段落,也需要很嫻熟的技巧。該作品不僅難度高,規模大,篇幅也很長,因而不常被業餘樂手所演出。
長久以來,該作品被認為是貝多芬不大尋常的作品。貝多芬特有的發展手法被宏大的賦格段代替;他晚期對變奏曲式的熱愛也沒有得到體現。該作品中的音樂有更強的敘述性,很少有重複,尤其是在較長的第二、第三部分中。分析家阿多諾(Adorno)指出,貝多芬是刻意地回歸若斯坎·德普雷、約翰內斯·奧克岡等文藝復興時期復調大師的傳統。另一位評論家唐納德·託維(Donald Francis Tovey)更強調了貝多芬與傳統之間的聯繫:
「就是巴赫和亨德爾也很少有這樣的空間和音效的感覺。貝多芬的前人,幾無能如此貼近帕萊斯特裡納,發現其部分失傳秘密者。《莊嚴彌撒》中的每一個和弦、對位、音程和不協和之處,都有著極其激動人心的獨特色彩,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但毋庸置疑,這部作品是貝多芬絕無僅有的直接表達神和宗教主題的作品。有些評論家認為該作品對唱詞的發音處理十分正統,並且對《信經》的部分語句進行了詳略的處理,這是貝多芬在向保守的宗教信條方面靠攏;整個彌撒中心部分的不斷強調,也是作曲家虔誠信仰的流露。但對於貝多芬的信仰問題,歷來都有爭議,因為他的作品中也有鮮明的異教和泛神論思想。
這部作品是在貝多芬去世前3年完成的,似乎作曲家已經提前預知了死神的來臨,因此寫下了這部具有神聖意義的宗教音樂作品。但是貝多芬顯然不想用這種方式來了結自己的藝術生涯,在他心中還有更加重要的理想沒有完成,那正是他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
▲ 約翰·埃利奧特·加德納
Orchestre Révolutionnaire et Romantique/Monteverdi Choir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欣賞卡拉揚指揮的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