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2020-12-24 澎湃新聞

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

《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

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在成熟的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一般不會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

神經元的死亡會導致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的有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此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且沒有根治的方法,據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1億多的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數量也將逐漸增多。

在常見的神經性疾病中,視神經節細胞死亡導致的永久性失明和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導致的帕金森疾病是尤為特殊的兩類,它們都是由於特殊類型的神經元死亡導致。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外界絢爛多彩的世界,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中存在一套完整的視覺通路,而連接眼睛和大腦的神經元就是視神經節細胞。

作為眼睛和大腦的唯一一座橋梁,視神經節細胞對外界的不良刺激非常敏感。研究發現,很多眼疾都可以導致視神經節細胞的死亡,急性的如缺血性視網膜病,慢性的如青光眼。視神經節細胞一旦死亡就會導致永久性失明。據統計,僅青光眼致盲的人數在全球就超過一千萬人。

帕金森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它的發生是由於腦內黑質區域中一種叫做多巴胺神經元的死亡,從而導致黑質多巴胺神經元不能通過黑質-紋狀體通路將多巴胺運輸到大腦的另一個區域紋狀體。目前,全球有將近一千萬人患有此病,我國尤為嚴重,佔了大約一半的病人。

如何在成體中再生出以上兩種特異類型的神經元,一直是全世界眾多科學家努力的方向。

首次在成體中實現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

2020年4月8日23時,《細胞》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

圖片說明:(上)CasRx通過靶向的降解Ptbp1 mRNA從而實現Ptbp1基因表達的下調。(中)視網膜下注射AAV-GFAP-CasRx-Ptbp1可以特異性的將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轉分化為視神經節細胞,轉分化而來視神經節細胞可以和正確的腦區建立功能性的聯繫,並且提高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下)在紋狀體中注射AAV-GFAP-CasRx-Ptbp1可以特異性的將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為多巴胺神經元,從而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模型小鼠的運動症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該項研究通過運用最新開發的RNA靶向CRISPR系統CasRx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並且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

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並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狀。該研究將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在體外細胞系中篩選了高效抑制Ptbp1表達的gRNA,設計了特異性標記穆勒膠質細胞和在穆勒膠質細胞中表達CasRx的系統。所有元件以雙質粒系統的形式被包裝在AAV中並且通過視網膜下注射,特異性地在成年小鼠的穆勒膠質細胞中下調Ptbp1基因的表達。

大約一個月後,研究人員在視網膜視神經節細胞層發現了由穆勒膠質細胞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並且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可以像正常的細胞那樣對光刺激產生相應的電信號。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轉分化而來的視神經節細胞可以通過視神經和大腦中正確的腦區建立功能性的聯繫,並且將視覺信號傳輸到大腦。在視神經節細胞損傷的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轉分化的視神經細胞可以讓永久性視力損傷的小鼠重新建立對光的敏感性。

為進一步發掘Ptbp1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轉分化的治療潛能,研究人員證明了該策略還能特異性地將紋狀體中的星形膠質細胞非常高效的轉分化為多巴胺神經元,並且證明了轉分化而來的多巴胺神經元能夠展現出和黑質中多巴胺神經元相似的特性。在行為學測試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轉分化而來的多巴胺神經元可以彌補黑質中缺失的多巴胺神經元的功能,從而將帕金森模型小鼠的運動障礙逆轉到接近正常小鼠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要將研究成果真正應用於人類疾病的治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這些問題有待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去尋找答案。

腦智卓越中心博士後周海波、助理研究員蘇錦霖、博士研究生胡新德、周昌陽、李賀、陳昭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楊輝研究員、博士後周海波為共同通訊作者。同時,腦智卓越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院士、徐華泰研究員、張翼鳳研究員、姚海珊研究員和周嘉偉研究員對該研究給予了大力協助。該研究得到了腦智卓越中心基因編輯平臺、流式平臺、光學成像平臺和實驗動物平臺的大力支持。該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的項目資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導致人體出現功能障礙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創傷性腦或脊髓損傷(SCI)、多發性硬化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
  • 科學家開發新技術使不可治癒的神經疾病走向治癒
    然而,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的人類免疫細胞,它似乎可以預防和逆轉視神經和脊髓的神經損傷。 這一發現可以讓研究人員創造出更先進的神經退行性免疫療法。 這些療法可能為目前無法治癒的神經疾病患者提供新的希望,包括阿爾茨海默病, 多發性硬化症,中風,和帕金森病。
  • Cell:顱縫再生挽救神經認知行為缺陷
    基於MSC的顱縫再生為逆轉這種破壞性疾病中的顱骨畸形和神經認知異常提供了一種治療方案。摘要顱骨早閉症是由顱縫過早融合引起的,顱縫線包含間充質幹細胞(MSC),這些細胞對顱蓋擴張與腦部生長的協調至關重要。患有顱骨早閉症的嬰兒會出現顱骨畸形、顱內壓升高及其他併發症,例如降低生活質量的神經認知障礙。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多胺系統的失調與情緒障礙,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病有關,並且多胺已被研究作為抑鬱症和焦慮症行為,認知能力下降和藥物依賴性的臨床前治療藥物。 由於大多數哺乳動物神經遞質是從胺基酸前體衍生的,因此我們推測,細菌將胺基酸轉化為影響行為的分子可能代表了神經科學中新的微生物內分泌學重點,值得進一步研究。
  • 中科院神經所第21年,砥礪前行(上篇)
    同時,也探究了CasRx預防嚴重的眼部疾病——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的可能性,可以顯著減少AMD小鼠模型中脈絡膜新血管形成(CNV)的面積,驗證了將RNA靶向的CRISPR系統用於治療應用的潛力。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Faculty of 1000入選文章推薦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歷年發表入選F1000文章推薦  文章1  非親電性NRF2激活劑已被建議作為慢性神經退行性變和炎症的治療劑,因為與親電性相比,其潛在的副作用發生率更低。使用肽置換進行高通量篩選時,已鑑定出幹擾KEAP1-NRF2結合的小分子。  文章4
  •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老齡小鼠已顯示...
    如果能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得到複製,這種方法將為促進不同器官的組織修復、逆轉人類衰老和年齡相關疾病的治療鋪平道路。布拉瓦尼克的遺傳學研究所教授、哈佛醫學院的副主任資深作者David Sinclair和他的同事提醒稱,在進行任何人體實驗之前,這些發現還需要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得到進一步試驗和證實,包括在不同的動物模型中。
  • 保護+抗炎,間充質幹細胞鼻內給藥,為阿爾茨海默病帶來希望
    原創 EurekAlert 阿爾茨海默病間充質幹細胞及其分泌的細胞外囊泡(MSC-EVs),因為它們具有保護和抗炎的特性,為有效地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帶來了希望。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會導致記憶、認知、人格和其他功能的破壞,最終導致死亡。根據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2018年的一份報告,全世界有50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或其他痴呆症,治療費用估計超過1萬億美元。儘管人們認為大腦中異常的澱粉樣蛋白斑塊在阿爾茨海默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炎症也是其發展的關鍵。
  • 長期記憶新發現,將為老年痴呆治療提供新靶點
    長期記憶新發現,將為老年痴呆治療提供新靶點 2020-10-19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抑鬱,自閉等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出路
    內分泌和神經通路還可以調節來自特化腸上皮細胞的分泌,包括潘氏細胞,腸內分泌細胞和杯狀細胞。它們的分泌產物影響菌群的存活和居住環境。 (B)向上,腸道微生物組通過神經(通過微生物組直接激活神經元),內分泌(例如5-羥色胺的腸內分泌細胞釋放),代謝(神經活性分子的菌群合成)和免疫(CNS浸潤免疫細胞和全身炎症)途徑來控制CNS活動。
  • 我國科學家發現抑制成年神經發生可以改善阿爾茨海默症小鼠的認知...
    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也是一種由多因素引起的複雜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進行性的認知功能損傷,比如學習和記憶能力的下降甚至喪失。
  • 亦正亦邪,星形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的「愛恨情仇」
    但是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在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患者的腦組織中,存在大量狀態異常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這些細胞能破壞神經元,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罪魁禍首。但由於缺乏合適的實驗模型和精確的分子機制,其體內功能尚不清楚。
  • 運動學習可通過促進少突膠質細胞再生或存活促進神經再髓鞘化
    前言既往認為成熟的少突膠質細胞不參與神經的再髓鞘化,但是最近對脫髓鞘損傷的大型動物模型的研究表明,成熟少突膠質細胞可以產生新的髓鞘。個性化行為幹預正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臨床脫髓鞘疾病的治療。人們希望通過優化行為幹預的方式和時間使髓鞘重塑的內源性機制同步,以驅動更多的髓鞘再生。01前爪觸碰訓練(forelimb reach training)動態調節少突膠質細胞譜系和髓鞘形成。
  • 《自然》:科學家直接將皮膚細胞轉化為感光細胞 成功恢復小鼠視力
    《自然》:科學家直接將皮膚細胞轉化為感光細胞 成功恢復小鼠視力  Emma Chou • 2020-04-17 09:20
  • 醫學最前沿005|肌肉細胞的再生「密碼」
    組織再生是一個進化守恆的過程,浸潤的炎症細胞和局部組織細胞之間必須進行精心協調才能實現體內平衡和功能恢復。人類的細胞會不會再生仍屬未知領域。但近日亥姆霍茲協會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新發現:肌肉纖維僅由一個細胞組成,但有許多細胞核組成。卡門·伯奇邁爾教授(Carmen Birchmeier)領導的MDC團隊現在展示了這些核的多樣性。
  • 新發現!帕金森綜合症或源於腸道再添新證據!
    帕金森綜合症的治療現狀帕金森,又稱帕金森綜合症,是由於患者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病變、壞死等情況,使多巴胺分泌減少而導致的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常常發病於中老年人群,它是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後中老年的第三大殺手,會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
  • Cell重磅:神經免疫之瘙癢篇——嗜鹼性粒細胞的新角色
    瘙癢作為一種神經感覺反射,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祛除外界刺激的保護機制。然而,長期慢性瘙癢(臨床工作定義為持續超過六周及以上的瘙癢)卻常常代表一種病理狀態,多種皮膚病、內臟功能不全等均有慢性瘙癢的表現。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一種疾病只可能出現一種瘙癢形式呢?
  • Biol:基因療法促進神經再生
    儘管數十年來的研究在SCI後軸突再生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大多數幹預措施尚未轉化為臨床療法。 SCI治療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由於在損傷過程中失去了許多神經元,導致神經功能永久喪失。在2020年12月16日出版的最新一期《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雜誌中,暨南大學的陳功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報告了一種創新的基因療法,可利用局部神經膠質細胞再生功能性新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