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顱縫再生挽救神經認知行為缺陷

2021-01-18 腦科學君

來源:CellPress細胞科學

2021年1月7日,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上發表了一篇新研究,題為「Cranial suture regeneration mitigates skull and neurocognitive defects in craniosynostosis」,科學家們成功地使功能性顱骨縫線再生,糾正顱骨畸形,使顱內壓正常化並挽救神經認知行為缺陷。基於MSC的顱縫再生為逆轉這種破壞性疾病中的顱骨畸形和神經認知異常提供了一種治療方案。

摘要

顱骨早閉症是由顱縫過早融合引起的,顱縫線包含間充質幹細胞(MSC),這些細胞對顱蓋擴張與腦部生長的協調至關重要。患有顱骨早閉症的嬰兒會出現顱骨畸形、顱內壓升高及其他併發症,例如降低生活質量的神經認知障礙。開發創新療法的需要十分迫切,但由於缺乏概括這些表型的動物模型,治療的發展受到了阻礙。

在此,我們顯示患有顱骨早閉症的Twist1 +/-小鼠出現了顱內壓升高和神經認知行為異常的表現,展現了人類Saethre-Chotzen症候群的特徵。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與MSC結合,我們成功地使功能性顱骨縫線再生,可糾正顱骨畸形,使顱內壓正常化並挽救神經認知行為缺陷。再生的顱縫線創造了一個適合內源性MSC遷移到的位置,維持了顱骨的穩態和修復。基於MSC的顱縫再生為逆轉這種破壞性疾病中的顱骨畸形和神經認知異常提供了一種治療模式的轉變。

簡介

顱縫早閉症是一種常見疾病,又稱狹顱症或顱縫骨化症,由一條或多條顱縫線(分離顱骨的纖維關節)在嬰兒期過早融合引起。該疾病會導致顱骨生長畸形、顱內壓(ICP)升高、腦部發育遲緩,而且往往會使認知功能受損(Morriss-Kay and Wilkie, 2005; Twigg and Wilkie, 2015)。顱縫的開放對於分娩過程中的顱骨受壓十分重要,對於產後顱骨發育和適應以及貫穿整個成年期的大腦發育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目前,治療顱縫早閉症的唯一方法是複雜手術,這樣才能糾正顱骨畸形並預防相應的後遺症(Wolfswinkel et al., 2017)。在許多情況下,顱骨會再次發生骨性結合,因而需要再次進行手術。迫切需要更好的方法來治療顱縫早閉症並預防骨性結合再次發生。

顱縫早閉症患者通常表現出神經認知功能障礙和智力障礙(Gripp et al., 2000; Reardon et al., 1997; Speltz et al., 2015; Zechi-Ceide et al., 2012)。例如,Saethre-Chotzen症候群患者的TWIST1基因發生突變,其冠狀線為主要的丟失。包括TWIST1基因座在內的大基因片段缺失與學習障礙和神經認知障礙有關(Gripp et al., 2000; Zechi-Ceide et al., 2012)。ZIC1或FGFR基因的功能獲得性突變也會導致顱縫早閉和學習障礙(Reardon et al., 1997; Twigg and Wilkie, 2015)。

儘管神經認知功能障礙更常見於綜合病徵型顱縫早閉,但某些非綜合病徵型的單縫顱縫早閉患者也可能會出現智力障礙和發育遲緩,其嚴重程度因人而異(Speltz et al., 2015;Wallace et al., 2016; Collett et al., 2017)。這些研究突顯了這些缺陷的異質性,也提供證據表明單獨的顱縫早閉也可能會引起神經認知功能障礙。總體而言,顱縫線過早融合可能會對神經認知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這可能是由於ICP升高和神經解剖學變化增加所致(Morriss-Kay and Wilkie, 2005)。然而,目前還未有任何研究工作在顱縫早閉的動物模型中深入研究ICP和神經認知,導致我們對這種破壞性疾病的了解仍有欠缺。因此,恢復顱縫的開放能否改善神經認知功能也仍然是一個未知的問題。

間充質幹細胞(MSC)可以自我更新並分化為一系列不同的細胞類型,從而使組織再生(Chan et al., 2018; Mao et al., 2006),此前也有研究者將其用於顱蓋骨的再生(Cowan et al., 2004; Liu et al., 2011; Maruyama et al., 2016)。我們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Gli1 +細胞是顱縫內不可缺少的MSC來源(Zhao et al., 2015)。它們對成年小鼠的顱面骨更新、修復和再生具有支持性作用(Guo et al., 2018; Park et al., 2016; Zhao et al., 2015)。重要的是,我們證明了在Twist1 +/-小鼠的冠狀線融合之前,Gli1 +細胞會過早丟失(Zhao et al., 2015)。這些研究表明,恢復MSCs是顱骨早閉症中能使顱縫線再生的一種潛在治療方法。但是,這種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技術難題。既往研究表明,MSC的遞送方法和用於受損區域的生物材料至關重要(Zhao and Chai, 2015)。研究者尚不清楚MSC如何參與顱縫的再生過程,支持MSC的理想生物材料是什麼也尚未明確。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顯示了Twist1 +/-小鼠冠狀線的過早融合會導致ICP升高和神經認知異常增加,從而重現了人類Saethre-Chotzen症候群的症狀。使用這一具有高度臨床相關性的小鼠模型,我們證明了Gli1 + MSC與改良的GelMA結合可以支持冠狀線再生。內源性MSC遷移至再生縫線區域,以維持其在顱骨組織穩態和修復中的功能。縫線再生顯著降低了ICP,部分減輕了顱蓋畸形,並改善了神經認知功能。由於TWIST1單倍體功能不全與Saethre-Chotzen症候群患者的顱骨早閉症相關,因此我們的發現具有高度的臨床轉化性,為提高顱骨早閉症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了獨特的方法。

討論

通過將MSC與生物材料結合,並建立顱縫早閉相關神經認知缺陷的小鼠模型,我們發現基於Gli1 + MSC的顱縫再生不僅可以在Twist1 +/-顱縫早閉症小鼠模型中修復顱骨畸形,還可以恢復神經認知功能障礙。這些發現體現了研究範式的轉變,並提供了一種基於MSC的顱縫早閉治療策略,對臨床實踐具有潛在的積極影響。

含有突變的動物模型在闡明顱縫早閉症的分子機制和細胞病因學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其中許多模型表型化了在攜帶相同基因突變的患者中觀察到的骨性結合,因而具有很高的價值(Twigg and Wilkie, 2015)。但是,幾乎所有研究都只針對顱縫線缺損。對於這些模型的ICP和神經認知功能分析仍然十分欠缺。在此,我們建立了Twist1 +/-小鼠模型,以探究顱縫早閉症患者的神經解剖學和認知功能障礙。

這些發現將促進未來使用其他顱縫早閉症小鼠模型探究神經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並為研究其潛在的分子、細胞和迴路機制奠定基礎。我們的發現還促進了未來治療幹預的設計和評估,因為綜合病徵型的和非綜合病徵型的顱縫早閉症都會導致ICP升高和腦形態改變,進而導致神經認知功能發生重大變化(Bellew et al., 2005; Brooks et al., 2018; Renier et al., 1982; Sidoti et al., 1996)。我們開發出了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在患有顱縫早閉症的Twist1 +/-小鼠中成功使用Gli1 + MSCs和改良的GelMA支持顱縫再生並糾正顱骨畸形。這些發現具有重大的潛在臨床價值。

顱縫早閉症的手術矯正通常在出生後第一年進行,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全顱頂顱骨成形術和內鏡輔助手術結合頭顱重塑頭盔(Brooks et al., 2018)。然而,這些過程是侵入性的,並且與骨性結合再發和其他併發症相關。我們需要採用改良的治療方案來確保這些年輕患者的長期生活質量。基於MSC的縫線再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經過獨特修飾的GelMA(M-GM)支架,該支架與Gli1 + MSC具有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並為縫線再生提供絕佳支持。我們的治療策略能在至少一年內仍保持縫線的功能,而且在修復損傷和維持組織穩態方面,其功能類似於天然顱骨縫線。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對狹顱症患者來說,結合M-GM的MSC侵入性較低和具有可持續性。

我們的研究為顱縫線的再生和維持過程提供了細胞和分子層面的見解。我們發現,在Twist1 +/-小鼠中,外源性植入的Gli1 + MSC和源於硬腦膜顱縫線再生的內源性MSC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賴性。這與硬腦膜內多能祖細胞在維持顱骨組織穩態中的關鍵作用一致(Gagan et al., 2007;Kwan et al., 2008; Ogle et al., 2004)。MSC移植物可以募集內源性幹細胞至再生位點(Xing et al., 2014),這一過程可能受到Wnt3a、PDGF和VEGF的輔助(Shin and Peterson, 2013)。

在分子水平上,Twist1的單倍體功能不全會導致Axin2受損和Wnt信號轉導增強(Yu et al., 2005)。外源MSC的植入能將Wnt信號轉導恢復至與對照樣品相當的水平,從而阻止骨性結合的再次發生。

此外,我們的數據表明Twist1在嬰兒出生後的功能並非不可或缺,因為Gli1 + MSC中Twist1的丟失並不會導致成年小鼠發生顱縫早閉。該結果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在Twist1單倍體功能不全的條件下,植入的MSC與募集的內源性Gli1 + MSC能使顱縫線再生。總體而言,我們的發現表明,植入的MSC提供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從而活躍地募集內源性MSC並將其整合其中,以支持功能性和可持續性的顱縫線再生。

該研究的重大發現之一在於,恢復顱縫線開放的不僅可以挽救顱骨畸形,而且可以使ICP正常化並恢復神經認知功能。顱骨融合症患者經常有學習障礙(Kilcoyne et al., 2019; Twigg and Wilkie, 2015; Zechi-Ceide et al.,2012)。影響不同顱縫線的非症候群性顱骨融合症可能對行為功能異常有不同的影響(Sun et al., 2019)。我們的顱縫線再生方法可以挽救Twist1 +/-小鼠中的幾種神經認知功能異常,包括新物體識別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缺陷。

該研究表明,ICP升高至少部分會導致神經認知功能障礙,在伴有顱縫早閉的Twist1 +/-小鼠中,這種疾病可通過縫線再生得以挽救。我們通過MRI和組織學分析得到的結果表明,Twist1 +/-小鼠的神經元數量和大腦體積變化會導致神經認知功能障礙,這些變化可在顱縫再生後得以恢復。我們的研究為顱縫再生改善神經認知功能的潛在機制提供了重要見解。Twist1在成年小鼠的大腦中不表達,而沒有顱縫早閉的Twist1 +/-小鼠具有正常的ICP和神經認知功能,這表明Twist1在調節大腦結構的發育和功能中不發揮直接作用。

然而,在人類中,TWIST1基因在胎兒發育時的大腦皮層中表達,也在成人的上層興奮性神經元中表達(Sousa et al., 2017; Zhu et al., 2018)。未來的研究需要使用多種骨性結合的模型,闡明導致選擇性認知功能障礙和功能恢復的分子介體或神經迴路。

總結來說,我們的研究表明,與M-GM結合的MSC可以在與臨床高度相關的顱縫早閉病變模型中使顱縫再生、恢復正常ICP並挽救神經認知功能。但是這種方法的臨床應用仍然存在挑戰,包括確定手術的最佳時機以及理想的MSC來源和數量,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使治療效果最大化。不過,我們的顱縫再生方法為狹顱症提供了一種侵入性較低的有效治療選擇,給這種破壞性疾病的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相關焦點

  • 顱縫再生可減輕顱骨融合症的顱骨和神經認知缺陷
    顱縫再生可減輕顱骨融合症的顱骨和神經認知缺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5:04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顱面分子生物學中心Yang Chai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Cell綜述深度解讀白介素-17:一種神秘的社會細胞因子!
    Cell doi:10.1016/j.cell.2020.03.060在過去幾十年裡,我們了解到,在母體子宮內的短暫時間可能會影響個體在以後生活中的整體健康狀況;不同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孕期母源性的感染和炎症與後代疾病風險增加直接相關,特別是,大腦發育期間定時的炎症會對個體後期的認知能力產生巨大的影響,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母源性的免疫激活(MIA,maternal immune
  • 神經調節蛋白1驅動腸道幹細胞的增殖以及受損上皮的再生
    神經調節蛋白1驅動腸道幹細胞的增殖以及受損上皮的再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2 23:17:35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Helen E.
  • Cell Dev. Biol:基因療法促進神經再生
    儘管數十年來的研究在SCI後軸突再生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大多數幹預措施尚未轉化為臨床療法。 SCI治療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由於在損傷過程中失去了許多神經元,導致神經功能永久喪失。在2020年12月16日出版的最新一期《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雜誌中,暨南大學的陳功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報告了一種創新的基因療法,可利用局部神經膠質細胞再生功能性新神經元。
  • NB封面文章:中央前額葉對MECP2倍增綜合症中社交認知缺陷的貢獻
    早期有報導表明,將成年小鼠大腦中的MeCP2表達恢復正常,可以完全逆轉MECP2倍增綜合症模型小鼠中不正常的行為表型[1]。然而,MeCP2表達的上升具體影響了哪些腦區和神經環路,從而導致了相應的行為缺陷等問題尚未明了。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導致人體出現功能障礙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創傷性腦或脊髓損傷(SCI)、多發性硬化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
  • |神經膠質瘤|腦膜瘤|手術|認知|腫瘤|...
    使用腦磁圖,已經表明神經膠質瘤患者在靜息狀態下具有全局擾亂的腦網絡組織。在δ、θ和γ頻段全腦功能連接性的增強與神經膠質瘤患者較差的認知表現有關,而聚類和路徑長度等全局網絡屬性也與患者的認知狀態有關。然而,腦膜瘤在許多方面不同於膠質瘤:腦膜瘤是軸外的,通常生長緩慢的腫瘤,而膠質瘤是浸潤性的,通常生長迅速的軸內腫瘤。目前尚不清楚功能網絡是否以及如何受到腦膜瘤的影響。
  • |星形細胞瘤|小兒腦瘤|顱咽管瘤|神經...
    我們回顧了包括低級別星形細胞瘤在內的常見非惡性小兒腦瘤的流行病學、組織病理學、遺傳學、臨床表現、神經影像學和治療(如小腦星形細胞瘤和視神經膠質瘤)、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中樞神經細胞瘤、胚胎發育不良神經上皮瘤、脈絡膜叢乳頭狀瘤、顱咽管瘤。先進的治療管理這些腫瘤患者已大大改善其預後。
  • 神經膠質瘤高突變機制及其治療意義
    他們描述了超突變的兩個主要途徑:與DNA聚合酶和錯配修復(MMR)基因的結構缺陷相關的從頭途徑;以及與化療敏感性神經膠質瘤中,MMR缺陷驅動的獲得性耐藥相關的更常見的後處理途徑,這種膠質瘤中化療藥物替莫唑胺治療後復發。
  • 單細胞測序揭示前列腺管腔細胞的再生潛能
    正常的前列腺包括腔上皮細胞、基底上皮細胞以及被基質和血管系統包圍的少見神經內分泌細胞。   雄激素剝奪是前列腺癌治療的基礎方案。由於管腔細胞的丟失,它導致正常腺體退化為原有大小的90%。恢復雄激素後,前列腺就會再生,這一過程被認為涉及幹細胞。人們認為組織再生主要是由具有獨特特性的稀少幹細胞驅動的。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這些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變化與一些測試模式中的行為模式有關,這些測試模式對社交活動,焦慮,認知功能和抑鬱行為進行了建模。具有某些健康問題和健康對照的個體之間的腸道微生物群不同。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與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和心理疾病有關,儘管還需要確定其中哪些因果關係是相關的。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
  • 中新網:中英學者攜手發現青少年多動及注意力缺陷等外向障礙在多個...
    《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了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青少年常見的外向障礙包括多動及注意力缺陷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品行障礙等,內向障礙包括焦慮症、憂鬱症等。
  • 【重磅綜述】Cell重磅!健康的八大核心標誌
    《Cell》曾發表過描述癌症和衰老標誌的裡程碑式論文,文章總結了惡性細胞的特性(DOI: 10.1016/S0092-8674(00)81683-9),惡性細胞與非惡性環境的相互作用(DOI: 10.1016/j.cell.2011.02.013),並解釋了生命有機體隨時間退化的分子和細胞途徑(DOI: 10.1016/j.cell.2013.05.039)。
  • 腦積水顱壓高的表現有哪些?有的時候需要趕緊去醫院
    在臨床當中腦積水顱壓增高的表現主要分為急性腦積水顱壓增高和慢性腦積水顱壓增高。 急性腦積水顱壓增高,它的表現往往是劇烈的頭痛,噁心,嘔吐,如果不及時進行處理的話,還會造成意識的障礙,出現嗜睡,昏睡乃至於昏迷的表現,還沒有急診的處理的話,則可能會造成患者呼吸心跳的停止而引起死亡
  • 腦科學日報: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細胞;吃太多糖易患多動症
    1,Nature子刊: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還可以再生和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的是一種新型粒細胞,具有未成熟中性粒細胞的特徵,但具有神經保護和神經再生特性。將這種細胞注射給具有視神經損傷或脊髓神經纖維損傷的小鼠體內,能夠促進神經元存活和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軸突再生。這種效果部分是通過分泌神經生長因子(NGF)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帶來的。
  • 新神經懷疑論者:神經與精神的關聯
    一系列新書都日夜提供論證,意欲證明腦科學說得多做得少:羅伯特·伯頓(Robert A.Burton)的《質疑精神者指南》,薩特爾(SallySatel)和斯科特·利林費爾德(Scott O.Lilienfeld)的《洗腦:荒誕的神經科學誘惑力》,認知科學家尼古拉斯·羅斯(Nikolas Rose)和喬艾爾(Joelle M.Abi-Rached)的《神經:全新的大腦科學和精神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