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元帥為何輕視美國南北戰爭:兩個武裝暴徒,在全國追逐打鬧

2020-11-18 騰訊網

美國南北戰爭,是影視作品裡經常會看到的題材。美國聯邦軍和邦聯軍兩邊排成密集隊列,互相「排隊槍斃」,是不少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的情節。

由於後世美國的強大,南北戰爭似乎也成了世界軍事史上的重要篇章。但是,對於那個時代的歐洲專業軍人看來,這場戰爭卻處處體現著落後的戰術、粗糙的訓練,以及各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業餘作風。

美國看似龐大,正規軍數量還不如歐洲中等國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陸軍的實力一直被歐洲國家所輕視。關鍵原因就是美國常備正規軍數量很少,而且水平非常業餘。即使到了一戰前夕,美國陸軍數量也不過區區幾萬人,規模排名甚至落後於歐洲小國黑山。

在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初期,美國能出動的正規軍只有一萬人。最後在緊急動員志願兵的情況下,美國參戰兵力才超過了五萬人。

1860年爆發美國南北戰爭時,全美國的現役軍官才1000人。林肯總統下達了徵召75000名民兵的命令,應徵者雖然超過了好幾倍,但由於軍官不足,初期只能編成20萬人的部隊。隨著動員能力的提升,北方軍隊數量在一年後才超過了50萬,隨著解放黑人的加入,後期更是達到了一百萬的規模。相比之下,南方邦聯軍初期也只有10萬人,後期則超過了50萬人。

相比之下,1870年的普法戰爭就體現了歐洲強國的動員能力。小小的普魯士(包括北德意志聯邦其他成員),在短短幾周時間就動員了100萬軍隊(美國則花了兩年多),而且訓練有素,作戰能力很強。在當時,歐洲各大國都引入了現代預備役制度和徵兵制度,能夠迅速出動幾十萬大軍。而美國採用的是鬆散的民兵制度,動員效率低,士兵素質差。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雙方雖然人數看似不少,但這麼龐大的軍隊實際並非正規軍,多數都是屬於臨時性質的志願兵團,或者說美國南北戰爭其實是兩大幫民兵的戰鬥!

羅伯特·李效仿拿破崙的企圖總是失敗

美國的西點軍校名聲在外,歷史悠久。但問題是,美國南北戰爭前培養軍官人才的學校,只有西點軍校和有限的幾個軍事機構。當代的美國西點軍校雖然是一所名校,但在19世紀卻遠比不上歐洲的各大軍校,不僅規模小而且理論水平落後。

包括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匈帝國、義大利在內,歐洲各大強國均擁有完備的軍校培養體系,每年都向軍隊提供大批指揮人才,並且在學術理論上不斷創新,引導著當時的軍事進步。相比之下,美國的西點軍校能夠學到的最新軍事理論,還是拿破崙時代的東西。以至於,南北戰爭最優秀的將領——南軍名將羅伯特·李,一直在戰役指揮上試圖效仿拿破崙。

但是,半個世紀的技術變化讓羅伯特·李總很難複製拿破崙的成功戰例,以至於這個所謂的「美國內戰第一名將」竟然從來沒打出過殲滅戰!羅伯特·李指揮的一系列勝仗無一不是擊潰戰,最後總是讓北方聯邦軍成功保留了多數實力,無法在戰略上扭轉南方的頹勢。

南北戰爭期間,軍隊組織的基礎實際上是各州組建的「團」,互相之間缺乏統一協調。一旦團隊的指揮崩潰,士兵很難被其他團隊所收容和整編。這也是美軍正規化水平低下的直接表現。

美軍的團隊作戰能力差還有一個體現,就是內戰雙方的士兵只會排成一行行的密集隊列,進行排槍齊射。如果不組成線性隊列,美軍士兵就不會打仗!

落後的線性戰術:軍事理論還不如拿破崙時代

士兵排成密集隊列進行齊射的線性戰術,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從火槍發明以後就出現了,但拿破崙時代就已開始被散兵戰術淘汰。

拿破崙時代的法軍戰力冠絕歐洲,關鍵就在於士兵主動性強,善於進行散兵射擊和衝鋒,不依賴於密集隊列。在1806年奧厄施泰特戰役中,在拿破崙不在場的情況下,法軍名將達武指揮兩萬法軍充分發揮了散兵戰術,對面的五萬普魯士軍卻呆板地組成密集隊列進行線性齊射,結果普軍被劣勢法軍打得一敗塗地。

然而半個世紀過去了,美國南北戰爭雙方卻仍然堅持呆板的線性戰術,還不如拿破崙時代。從散兵戰術角度看,歐洲軍隊的優勢在於成熟的正規軍訓練制度,能夠花時間培養適合散兵戰術的「輕步兵」,同時加強步兵和騎兵、炮兵協同作戰的訓練。這些是長期服役的正規軍才能進行的訓練!

美國以各州為單位組成的「團」,基本都是志願兵,上戰場前才勉強訓練好隊列行軍。如果脫離密集隊列的約束,缺乏訓練的美軍志願兵們,甚至容易因失去組織度而潰散。

不過,與落後的線性戰術相比,歐洲一些觀戰軍官最頭疼的事情是——南北戰爭中的美軍騎兵竟然不敢衝鋒!

歐洲軍官頭疼:美國騎兵不敢衝鋒

南北戰爭中,雙方並不缺少步兵刺刀衝鋒的場面,比如葛底斯堡戰役中著名的「皮吉特衝鋒」——南軍一次師級規模的衝鋒。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擁有不少騎兵部隊的美國南北兩軍,竟然從來沒有在這些大戰役中發動過騎兵衝鋒。直到戰爭末期的第三次溫徹斯特戰役中,才在謝裡登指揮下發起了一次大規模騎兵衝擊,但戰役實況令人汗顏。

與正規步兵類似,正規騎兵也是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來的。能夠對密集步兵隊列發動正面衝鋒,不是隨便哪一種騎兵都能夠完成的。當時的美國騎兵部隊實際上是龍騎兵,也就是「騎馬的步兵」,即使是騎術精湛的牛仔,最多也只能充當偵察騎兵,根本不敢對步兵隊列進行衝鋒,哪怕是鬆散的步兵。可以說,歷史上的美軍騎兵,騎馬揮刀並不是一個傳統。

在1864年9月的第三次溫徹斯特戰役中,謝裡登將軍終於籌劃了一次大規模騎兵衝鋒。足足三個師的北軍騎兵,向南軍陣地發動了衝擊。這次騎兵衝鋒,甚至以「美國最大規模騎兵衝鋒」載入了史冊。但是在歐洲人看來,這次衝鋒如同一場兒戲——北軍騎兵數量多達8000人,而對面的南軍步兵不過五、六千人,騎兵居然比步兵還多!

真正意義的騎兵衝鋒,是人數少而精的騎兵,迎著槍炮衝擊人數更多的步兵,從而打開敵軍的戰線缺口,或者包抄敵軍側翼,動搖敵軍的陣線。

相比之下,歐洲在當時仍保持了裝備胸甲的重騎兵,敢於在戰鬥中迎著炮火衝鋒,並且平時有專門的馬匹飼養和騎兵戰術訓練,從而讓正規騎兵達到高度的戰鬥意志和專業素養。這種正規的騎兵部隊,不是戰時徵調的馬匹和臨時動員的騎手能夠勝任的。在戰鬥中,歐洲的正規騎兵不僅能夠配合步兵作戰,衝擊敵方側翼,而且能夠在敵軍潰散時發動追擊,擴大戰果。

除了正規騎兵之外,歐洲軍隊在當時還部署了步兵伴隨火炮和原始機槍,並且發展了與步兵、騎兵協同作戰的軍事理論。可以說,同時代歐洲軍隊的作戰模式更加複雜多樣,作戰藝術也更加高超。

與此相比,美國軍隊在南北戰爭中的表現水準,就好比是一支落後的殖民地僕從軍。

從葛底斯堡戰役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這場被美國自稱為「史詩」般的大會戰中,雙方步兵互相開火、衝鋒和肉搏,然後敗退,然後再開火,不斷重複著無聊的落後戰術。在這種無聊的重複中,觀戰的歐洲軍官曾經一度期待騎兵來打破僵局,但是無論是南軍還是北軍,都無人敢組織騎兵衝鋒。

直到戰爭後期,美國北軍的騎兵軍團,才仗著人多才敢於衝擊南軍步兵。像第三次溫徹斯特戰役這種八千人規模的騎兵大衝鋒,更像是為了打掃戰場!

所以,普魯士著名戰略家、陸軍元帥馮·莫特克評價美國南北戰爭,留下了這麼一句名言——「這場戰爭,是兩個武裝暴徒在全國各地互相追逐打鬧」。

美國南北戰爭,對軍事工業和武器裝備的促進是巨大的,但美國軍隊的業餘程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有所改觀。至少在一戰前,美國軍隊在後勤、戰略和戰術層面,都很難與當時的歐洲一流軍隊相比。(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美國南北戰爭 —— 為何必有一戰?
    但是,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並非為了解放黑奴。而解放400萬黑奴,只是戰爭的副產品。這是一項重要的戰爭成果,而絕非戰爭的起因和目的…… 美國南北戰爭   ——為何必有一戰? 所有這些充滿人情味的細膩描寫,與斯託夫人筆下的、黑心主人鞭打虐待黑奴、甚至故意使之妻離子散的人間慘劇,判若兩個世界。所以,把南北戰爭的原因,全部歸咎於奴隸製度,恐怕還真的有些牽強。
  • 法媒刊文:「美國神話」破滅,一場新的南北戰爭已打響
    法國《新觀察家》周刊網站6月21日刊登《美國的南北戰爭並未結束》一文,作者菲利普·布萊-熱爾古在文章中指出,在美國,分裂之戰並未結束。兩個強大的神話「天選之國」和「美國夢」,讓美國掩蓋了奴隸制的原罪並將內戰中的南部邦聯者奉為「英雄」,不過到一個月前黑人弗洛伊德被美國警察壓喉致死後,神話破滅了,美國重新走向了分裂。
  • 德國空軍元帥戈林是不是間諜?看看影響二戰的4次戰役就明白了
    說起戈林,可能現在的很多人都不認識,但是在二戰時期,戈林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恐怖惡魔;他的全名是赫爾曼·威廉·戈林,出生普通,但他的養父卻不普通,曾擔任普魯士皇室的御醫,戈林名字中的「威廉」就是取自德皇威廉二世。在養父的栽培下,戈林養成了奢靡的生活作風,尤其鍾愛奢華飾品。
  • 羅斯巴赫會戰:普魯士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個時辰不到大敗數萬敵軍
    可是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腓特烈的軍隊竟然在一個時辰以內,徹底擊潰了四萬敵軍,創下了腓特烈大帝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戰績,以致美國西點軍校會在多年以後讓學子銘記這場經典會戰。這場輝煌的戰役便是發生於七年戰爭中的羅斯巴赫戰役。一、 大帝的屈辱1740年,年輕的腓特烈·威廉繼承了其父王的王位,當上了普魯士國王。
  • 普魯士的前世今生
    雖然理論上只能叫他「大王」,畢竟當時普魯士只是王國,不能稱帝,但「大王」在中文中甚少出現,文學作品中稱呼「大王」的多出山寨,而非正統。           腓特烈二世啟動了司法改革、軍事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經濟改革、宗教開明、接收難民,是引進土豆的功臣。這還不算普丹、普奧、普法和三次西裡西亞戰爭、七年戰爭的赫赫戰功。
  • 美國打南北戰爭才不是為了解放黑奴!
    算來算去,美國的歷史才200多年。但是這200多年可不是平平淡淡就過去了。時間雖短,故事卻相當精彩,甚至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雖然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南北戰爭,但是我得先簡單說說美國南北戰爭之前的歷史。因為了解這段歷史是為了更透徹地了解下一段歷史。1783年,美國剛剛結束獨立戰爭,英國政府正式被趕出美洲,美國人終於可以自己玩自己的了。
  • 美國八大民兵組織聯手造反
    如今這算得上要「同室操戈」……1從「一分鐘人」到朝廷鷹犬有一部好萊塢電影叫《愛國者》,梅爾·吉普森飾演的主角早年為英軍服務,後來加入美國獨立戰爭,組織民兵武裝四處遊擊,配合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打敗了英國人。
  • 李乙雪元帥病逝,朝鮮元帥只剩最高司令官
    朝鮮將於11日為他舉行國葬,金正恩親自擔任李乙雪治喪委員會委員長。 以下是朝中社的電文:金正恩懷著失去一名忠於黨的老革命家的悲痛心情,繞靈寢一周。 金正恩說,李乙雪元帥同志是無限忠於金日成同志的革命戰士、金正日同志的革命戰友,他的逝世對我們黨、軍隊和人民是巨大的損失。
  • 大批暴徒手持AK47步槍,美國「叛軍」正式決裂:黑槍從墨西哥運來
    根據美國方面報導稱,美國大批武裝暴徒開始在美國多個地區,控制街道和重要地區,並且宣布成立「獨立的國會」。同時現在有一些手持AK-47突擊步槍的武裝暴徒在四處走動,只等著解決一些問題,這也使得現如今的美國黑槍所有權飆升。
  • 王朝戰爭之色當戰役:普魯士軍隊的圍點打援
    本文接:帝國的崛起:普法戰爭中的戰術博弈法軍的支援——麥克馬洪的不歸路法軍的作戰部署:法國將軍麥克馬洪好不容易逃到了沙隆,他本想收攏軍隊退往巴黎,結果被巴黎的議會老爺們逼著去解救被圍困在梅斯的巴贊元帥一部。麥克馬洪只好不情願的帶領新組建的沙隆軍團前往梅斯。
  • 拋開背鍋的奴隸制,南北戰爭時代美國人為誰流血?
    19世紀美國爆發內戰,這場戰爭的起因有很多:聯邦與州權的衝突,是否該遏制資本家大銀行集團,如何推進西部大開發。奴隸制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因素之一,開戰的直接動機則是貿易問題。當英國獲知大洋彼岸出現動亂後,下院立刻開會討論,自由黨領袖威廉·福斯特介紹美國的國情,議員詢問內戰原因是否為奴隸制,他大聲說道:「不,不!是關稅!」
  • ...Max重新上架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經典影片《亂世佳人》。據...
    【《亂世佳人》重新上架 增加兩段說明視頻】當地時間6月24日,華納傳媒旗下的流媒體平臺HBO Max重新上架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經典影片《亂世佳人》。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導,在為影片增加了免責聲明後,HBO Max重新上架《亂世佳人》。
  • 唯一死於盟軍槍彈的德國元帥,殲滅敵軍200萬,無條件效忠元首
    在二戰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中,只有此人和龍德施泰特是德國陸軍元帥中資歷最老的!他是非常傳統的且擁有「普魯士風格的舊時代的軍人」。他跟龍德施泰特元帥一樣,並不醉心於政治,也非常討厭納粹分子。作為一名傳統的普魯士軍人,忠誠是這位老帥最基本的品德。這位看起來冥頑不靈又恪守榮譽,對元首忠心不二的元帥,便是費多爾·馮·博克。兩次登上時代雜誌封面博克出生於一個傳統的普魯士軍事貴族家庭。他的曾祖父便在腓特烈大帝麾下服役,當時的普魯士也在尚武精神的影響下,成為新崛起的歐洲列強之一。而他的祖父也在普軍服役。
  • 朝鮮人為何對美國抱有幻想?
    (圖片:https://www.usfk.mil/ )▼但美國軍隊是在韓戰之後才駐紮在朝鮮半島的嗎?並不是。遠在南北戰爭之前,該國就已經有人開始盤算侵略朝鮮了。對內解決南北矛盾對外籌劃更大規模的門羅主義,不耽誤▼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美國人安排了一場又一場的陰謀。
  • 圖解南北戰爭聯邦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制服
    南北戰爭初期,美國海軍的規模非常小,但精心設計的船舶、世界級的專業水平和極佳的聲譽已在1812年戰爭和1846—1848年美墨戰爭中確立了起來。南北戰爭,則使海軍從蒸汽動力部隊發展成更現代化的裝甲戰艦,並最終在世紀之交成為一支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投放武力的大白艦隊(Great White Fleet)。
  • 海賊王:頂上戰爭中海軍佔據絕對優勢,為何戰國元帥還是很緊張
    頂上戰爭是目前規模最大的戰爭,戰爭的爆發焦點是海軍本部公開處決艾斯,艾斯作為海賊王羅傑的血脈,戰國元帥也是得到了世界政府掌權者五老星的指示才決定公開處決艾斯的。艾斯還是白鬍子海賊團的二番隊長,白鬍子一定會前來營救艾斯,與白鬍子海賊團的全面戰爭不可避免。
  • 普魯士和奧地利,是一對難兄難弟
    戰爭導致大德意志地區人口減半。可見宗教在德意志地區的影響。 因此,小白感覺,宗教是根本因素之一。這也是凡爾賽和約後巴伐利亞政府一度想要與從奧匈帝國分離出的奧地利組成南德意志共和國的一個原因。要是這個方案實現了,二戰發動國之一的德國缺了慕尼黑、斯圖加特等地,恐怕想發動二戰也得是類似一戰組成兩國集團,部隊機動性將大大下降,更不用說國家經濟了。
  • 烏克蘭「老兵」和暴徒打成一片,「新納粹分子」為何來香港搞事?
    這些烏克蘭的「新納粹分子」,為何會出現在香港街頭,並與香港的黑衣蒙面人「稱兄道弟」呢?FHKC頻頻勾連泛暴派香港暴徒及其背後「大臺」,一直很喜歡將烏克蘭和香港比較,說香港是嘗試模仿烏克蘭2013年至 2014年發生的「顏色革命」。暴亂至今已接近半年,FHKC被暴徒分類為「國際戰線」的其中一員,主力向外國輸出「暴徒文宣」。FHKC從六月起已多次分享暴亂相關資料 ,亦有報導烏克蘭年輕人支持香港暴徒。
  • 為什麼很多美國南北戰爭題材的電影都將南方塑造成了正面形象
    南北戰爭作為美國的內戰和我們本來是沒直接關係的,所以我們作為局外人完全是可以站在中立的立場上看待戰爭雙方的。不過實際上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在評價南北戰爭時還是基本傾向於北方的立場。為什麼我們的歷史教科書會傾向於北方的立場呢?這主要是由我國的歷史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