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北戰爭,是影視作品裡經常會看到的題材。美國聯邦軍和邦聯軍兩邊排成密集隊列,互相「排隊槍斃」,是不少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的情節。
由於後世美國的強大,南北戰爭似乎也成了世界軍事史上的重要篇章。但是,對於那個時代的歐洲專業軍人看來,這場戰爭卻處處體現著落後的戰術、粗糙的訓練,以及各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業餘作風。
美國看似龐大,正規軍數量還不如歐洲中等國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陸軍的實力一直被歐洲國家所輕視。關鍵原因就是美國常備正規軍數量很少,而且水平非常業餘。即使到了一戰前夕,美國陸軍數量也不過區區幾萬人,規模排名甚至落後於歐洲小國黑山。
在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初期,美國能出動的正規軍只有一萬人。最後在緊急動員志願兵的情況下,美國參戰兵力才超過了五萬人。
1860年爆發美國南北戰爭時,全美國的現役軍官才1000人。林肯總統下達了徵召75000名民兵的命令,應徵者雖然超過了好幾倍,但由於軍官不足,初期只能編成20萬人的部隊。隨著動員能力的提升,北方軍隊數量在一年後才超過了50萬,隨著解放黑人的加入,後期更是達到了一百萬的規模。相比之下,南方邦聯軍初期也只有10萬人,後期則超過了50萬人。
相比之下,1870年的普法戰爭就體現了歐洲強國的動員能力。小小的普魯士(包括北德意志聯邦其他成員),在短短幾周時間就動員了100萬軍隊(美國則花了兩年多),而且訓練有素,作戰能力很強。在當時,歐洲各大國都引入了現代預備役制度和徵兵制度,能夠迅速出動幾十萬大軍。而美國採用的是鬆散的民兵制度,動員效率低,士兵素質差。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雙方雖然人數看似不少,但這麼龐大的軍隊實際並非正規軍,多數都是屬於臨時性質的志願兵團,或者說美國南北戰爭其實是兩大幫民兵的戰鬥!
羅伯特·李效仿拿破崙的企圖總是失敗
美國的西點軍校名聲在外,歷史悠久。但問題是,美國南北戰爭前培養軍官人才的學校,只有西點軍校和有限的幾個軍事機構。當代的美國西點軍校雖然是一所名校,但在19世紀卻遠比不上歐洲的各大軍校,不僅規模小而且理論水平落後。
包括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匈帝國、義大利在內,歐洲各大強國均擁有完備的軍校培養體系,每年都向軍隊提供大批指揮人才,並且在學術理論上不斷創新,引導著當時的軍事進步。相比之下,美國的西點軍校能夠學到的最新軍事理論,還是拿破崙時代的東西。以至於,南北戰爭最優秀的將領——南軍名將羅伯特·李,一直在戰役指揮上試圖效仿拿破崙。
但是,半個世紀的技術變化讓羅伯特·李總很難複製拿破崙的成功戰例,以至於這個所謂的「美國內戰第一名將」竟然從來沒打出過殲滅戰!羅伯特·李指揮的一系列勝仗無一不是擊潰戰,最後總是讓北方聯邦軍成功保留了多數實力,無法在戰略上扭轉南方的頹勢。
南北戰爭期間,軍隊組織的基礎實際上是各州組建的「團」,互相之間缺乏統一協調。一旦團隊的指揮崩潰,士兵很難被其他團隊所收容和整編。這也是美軍正規化水平低下的直接表現。
美軍的團隊作戰能力差還有一個體現,就是內戰雙方的士兵只會排成一行行的密集隊列,進行排槍齊射。如果不組成線性隊列,美軍士兵就不會打仗!
落後的線性戰術:軍事理論還不如拿破崙時代
士兵排成密集隊列進行齊射的線性戰術,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從火槍發明以後就出現了,但拿破崙時代就已開始被散兵戰術淘汰。
拿破崙時代的法軍戰力冠絕歐洲,關鍵就在於士兵主動性強,善於進行散兵射擊和衝鋒,不依賴於密集隊列。在1806年奧厄施泰特戰役中,在拿破崙不在場的情況下,法軍名將達武指揮兩萬法軍充分發揮了散兵戰術,對面的五萬普魯士軍卻呆板地組成密集隊列進行線性齊射,結果普軍被劣勢法軍打得一敗塗地。
然而半個世紀過去了,美國南北戰爭雙方卻仍然堅持呆板的線性戰術,還不如拿破崙時代。從散兵戰術角度看,歐洲軍隊的優勢在於成熟的正規軍訓練制度,能夠花時間培養適合散兵戰術的「輕步兵」,同時加強步兵和騎兵、炮兵協同作戰的訓練。這些是長期服役的正規軍才能進行的訓練!
美國以各州為單位組成的「團」,基本都是志願兵,上戰場前才勉強訓練好隊列行軍。如果脫離密集隊列的約束,缺乏訓練的美軍志願兵們,甚至容易因失去組織度而潰散。
不過,與落後的線性戰術相比,歐洲一些觀戰軍官最頭疼的事情是——南北戰爭中的美軍騎兵竟然不敢衝鋒!
歐洲軍官頭疼:美國騎兵不敢衝鋒
南北戰爭中,雙方並不缺少步兵刺刀衝鋒的場面,比如葛底斯堡戰役中著名的「皮吉特衝鋒」——南軍一次師級規模的衝鋒。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擁有不少騎兵部隊的美國南北兩軍,竟然從來沒有在這些大戰役中發動過騎兵衝鋒。直到戰爭末期的第三次溫徹斯特戰役中,才在謝裡登指揮下發起了一次大規模騎兵衝擊,但戰役實況令人汗顏。
與正規步兵類似,正規騎兵也是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來的。能夠對密集步兵隊列發動正面衝鋒,不是隨便哪一種騎兵都能夠完成的。當時的美國騎兵部隊實際上是龍騎兵,也就是「騎馬的步兵」,即使是騎術精湛的牛仔,最多也只能充當偵察騎兵,根本不敢對步兵隊列進行衝鋒,哪怕是鬆散的步兵。可以說,歷史上的美軍騎兵,騎馬揮刀並不是一個傳統。
在1864年9月的第三次溫徹斯特戰役中,謝裡登將軍終於籌劃了一次大規模騎兵衝鋒。足足三個師的北軍騎兵,向南軍陣地發動了衝擊。這次騎兵衝鋒,甚至以「美國最大規模騎兵衝鋒」載入了史冊。但是在歐洲人看來,這次衝鋒如同一場兒戲——北軍騎兵數量多達8000人,而對面的南軍步兵不過五、六千人,騎兵居然比步兵還多!
真正意義的騎兵衝鋒,是人數少而精的騎兵,迎著槍炮衝擊人數更多的步兵,從而打開敵軍的戰線缺口,或者包抄敵軍側翼,動搖敵軍的陣線。
相比之下,歐洲在當時仍保持了裝備胸甲的重騎兵,敢於在戰鬥中迎著炮火衝鋒,並且平時有專門的馬匹飼養和騎兵戰術訓練,從而讓正規騎兵達到高度的戰鬥意志和專業素養。這種正規的騎兵部隊,不是戰時徵調的馬匹和臨時動員的騎手能夠勝任的。在戰鬥中,歐洲的正規騎兵不僅能夠配合步兵作戰,衝擊敵方側翼,而且能夠在敵軍潰散時發動追擊,擴大戰果。
除了正規騎兵之外,歐洲軍隊在當時還部署了步兵伴隨火炮和原始機槍,並且發展了與步兵、騎兵協同作戰的軍事理論。可以說,同時代歐洲軍隊的作戰模式更加複雜多樣,作戰藝術也更加高超。
與此相比,美國軍隊在南北戰爭中的表現水準,就好比是一支落後的殖民地僕從軍。
從葛底斯堡戰役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這場被美國自稱為「史詩」般的大會戰中,雙方步兵互相開火、衝鋒和肉搏,然後敗退,然後再開火,不斷重複著無聊的落後戰術。在這種無聊的重複中,觀戰的歐洲軍官曾經一度期待騎兵來打破僵局,但是無論是南軍還是北軍,都無人敢組織騎兵衝鋒。
直到戰爭後期,美國北軍的騎兵軍團,才仗著人多才敢於衝擊南軍步兵。像第三次溫徹斯特戰役這種八千人規模的騎兵大衝鋒,更像是為了打掃戰場!
所以,普魯士著名戰略家、陸軍元帥馮·莫特克評價美國南北戰爭,留下了這麼一句名言——「這場戰爭,是兩個武裝暴徒在全國各地互相追逐打鬧」。
美國南北戰爭,對軍事工業和武器裝備的促進是巨大的,但美國軍隊的業餘程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有所改觀。至少在一戰前,美國軍隊在後勤、戰略和戰術層面,都很難與當時的歐洲一流軍隊相比。(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