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大師常香玉,曾為國捐戰機,去世前為何收回「小香玉」的藝名

2020-12-24 觀妙識微

常香玉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她在抗美援朝時期巡迴演出,籌集善款,向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志願軍捐獻出一臺米格14戰鬥機的佳話了。

除此之外,常香玉還是上世紀中國曲藝界的頂級大師,豫劇常派開山鼻祖,逝世後被國務院追授為人民藝術家

共和國榮獲此稱號的也僅僅6人而已,其它幾位分別是齊白石、老舍、王蒙、秦怡、郭蘭英,他們均是各個文化領域舉足輕重的宗師級人物。

儘管如此,隨著豫劇在21世紀的文娛生活中逐漸沒落,常香玉的名字在現代流行藝人的衝擊下已不被人熟知,甚至2004年,常香玉病逝的消息也沒有在新聞上掀起一絲波瀾。

更鮮為人知的是,常香玉逝世前幾個月,收回了她為孫女起的藝名「小香玉」,讓眾多追隨者難以理解。

常香玉年少成名,為國捐機顯偉大

作為豫劇一代宗師,常香玉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1923年生人,9歲拜師學藝,勤學苦練之下,12歲即銳不可當,成為戲班主演。15歲時,更是憑藉《泗州城》名震開封,一時間意氣風發、聲名遠揚。

但常香玉成名後並沒有沉溺名譽,不思進取,而是更加積極地學習曲藝,向前輩虛心學習,並且融會貫通其他劇種的優勢唱腔,加快了自己的成長。

常香玉之所以能成為豫劇宗師級人物,就在於她永不止歇的學習熱情,中國人追求的「厚積薄發」、「一鳴驚人」均在常香玉身上得到了體現。

常香玉憑藉自己深厚的曲藝功底和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與王振南合作,創作並主演了豫劇第一部現代戲《打土地》,獲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也奠定了常香玉在豫劇界不可動搖的大師地位。

在之後進入共和國建設時期的幾十年裡,常香玉的創作和表演熱情被激發,更有《烤紅》、《花木蘭》、《朝陽溝》、《紅燈記》等經典曲目出爐,這一系列曲目不僅讓常香玉的社會地位不斷上升,也讓豫劇在上世紀不斷擴大影響力,成為當時全中國人民最喜聞樂見的曲藝之一。

常香玉這個名字能夠在上世紀傳遍神州大地,無人不知,除了她在藝術創作表演上的獲得的巨大成功,她在個人品格上的堅守更讓人折服

常香玉確立主演地位,成為名角的時期,正是中國人民遭受殖民侵略最嚴重的時期,常香玉通過巡迴演出,深刻地發現並認識到了啟迪民眾抵抗侵略的重要性。

《打土地》這部戲劇就是1938年為了宣傳抗日而創作的,為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河南人民鼓舞士氣,抵抗侵略。

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志願軍雖然士氣高昂,但苦於裝備落後、物資睏乏,無法取得制空權,美軍戰鬥機甚至囂張地直接在志願軍頭頂上掃射。

常香玉得知這種情況後寢食難安,決定通過巡演籌集善款,為志願軍購買飛機

1952年,通過一年的巡演,常香蘭籌足資金,為志願軍購買了一架米格14戰鬥機,並命名為「常香玉號」,飛機交付後,又入朝進行慰問演出。

這個事件影響非常深遠,常香玉作為藝人擁有強大的群眾號召力,其作品也具有巨大的傳播力,「常香玉號」飛機把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推向了一個高峰,一時間全國上下無不聲援志願軍,捐錢捐物,聲援慰問,把「人民戰爭」體現的淋漓盡致。

推舉後人, 「小香玉」 一炮而紅

常香玉作為豫劇大師級人物,她收徒傳藝的自然也備受矚目。中國自古以來,表演者社會地位都不高;明清時期更甚,唱戲被歸入「三教九流」,與娼妓同屬下九流。

這就導致戲曲大師明明技藝非凡,表演精彩絕倫,但往往只有窮苦人願意來學習這門藝術,條件稍好的階級都不願意學習曲藝。

常香玉早年間即和他人合作創辦了豫劇學社來共同研究技法、培養後人,但終歸學徒還是只有自家的後生。隨著常香玉年紀漸長,不再以登臺表演為主,開始大力培養後人,這其中就有一個天賦極佳的孩子——陳百玲。

陳百玲是常香玉的孫女,由於出身於梨園世家,自幼便接觸戲曲,耳濡目染之下,表現出了對豫劇的興趣與天分。

那時常香玉學徒有十幾個,大多是自家的後生,常香玉最喜歡的就是陳百玲,一是陳百玲是常香玉的孫女,二是陳百玲確實表現出了超出常人的戲曲天賦,常香玉甚至陳百玲起了 「小香玉」的藝名

在常香玉的悉心教導下,陳百玲17歲就在省級豫劇表演比賽中嶄露頭角,23歲獲得了當時的全國豫劇最高獎項「香玉杯藝術獎」,「小香玉」在豫劇界一炮而紅,開始在全國各大電視臺表演豫劇。

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在當時文化資源比較匱乏的情況下,豫劇成為電視節目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陳百玲以「小香玉」的藝名在各大節目表演,甚至央視的春節、元宵晚會也有她的身影,一時間「小香玉」成為當時最熾手可熱的豫劇演員,風光無際。

小香玉在短時間內積累了極高的社會關注度和財富,名利雙收之後,也效仿奶奶常香玉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建設。

小香玉在1995年籌資創辦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專門招收貧困兒童的「山西省小香玉希望藝術學校」,從窮苦群眾中培養藝術人才,為他們的人生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豫劇沒落,失望之下收回「小香玉」藝名

改革開放也伴隨著大量外來文化的湧入,在港劇港片、美國流行文化、韓日偶像文化的一波又一波衝擊下,中國傳統戲劇逐漸被冷落,作為豫劇演員,「小香玉」的大紅大紫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了。

豫劇作為一種娛樂形式,應該緊跟歷史潮流,推陳出新,為人民的精神文明服務。

從這個角度來看,常香玉能在年輕時對豫劇進行創新式演繹,編寫和表演符合時代的新戲,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為豫劇甚至整個中國曲藝的推廣傳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而小香玉在這方面遠遠遜色於她的奶奶。在豫劇沒落的時代,一些電視節目利用「常香玉」、「小香玉」的名聲,邀請小香玉做客,挖掘常香玉和小香玉的個人生活的邊角料,以換取收視率,讓常香玉大為惱火。

小香玉本是常香玉最得意的門生,又是心愛的孫女,常香玉自然把對豫劇發揚光大的希望寄托在了小香玉身上

然而,小香玉並不具備成為大師的能力,一方面無法對豫劇做出大膽創新,一方面缺乏表演者「慎獨」的自制力,喜歡拋頭露面,卻並沒有向大眾傳導出對豫劇積極的信息。

時代在改變,豫劇在沒落,小香玉無力與之抗爭,常香玉把這種對時代的悲憤表現為對小香玉的無比失望,認為小香玉不配掛上自己「香玉」的名號,更擔心小香玉在電視採訪中誇誇其談,毀壞自己的名聲,晚節不保。

最終,在徹底的失望下,常香玉決定收回「小香玉」的藝名,等同於與孫女陳百玲一刀兩斷,防止後人揮霍自己的名聲,也為豫劇留下了一段傳奇。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國家一級演員,與導演離婚嫁給粉絲的小香玉,為何曾被收回藝名?
    小香玉,說的就是著名的豫劇演員陳百玲,因為後來是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的繼孫女,希望豫劇能有繼續的流傳,便選中了她,所以才繼承了小香玉的藝名。在一位已經功成名就的老藝人的光環下,要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要麼就是頂不住壓力而自我淘汰了。小香玉陳百玲原本不想使用這個藝名,無奈最終還是被勸說答應了。
  • 小香玉得在舞臺失在戲外:使王為念淨身出戶,被常香玉收回藝名
    小香玉,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先後10餘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其實,她原名叫陳百玲,在父親還很小的時候親奶奶去世,很快爺爺陳憲章便給她找了個鼎鼎大名的「後奶奶」常香玉。提起常香玉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識,她是豫劇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抗美援朝硝煙瀰漫之際,常香玉四處奔波籌錢籌物,為中國空軍捐獻了一架米格十五戰鬥機。
  • 和王為念離婚,嫁給男粉絲的小香玉,為何被「假奶奶」收回藝名?
    提到豫劇我們就會想到常香玉,作為一名老藝術家她曾經在舞臺上為觀眾帶來很多精彩的表演。但是陳百玲是常香玉丈夫和前妻所生孩子的女兒,在血緣上和常香玉根本沒有關係,在常香玉百年之後,陳百玲那麼為什麼被「假奶奶」收回的藝名「小香玉」,這到底是為什麼?
  • 她是國家一演員,被恩師收回藝名使前夫淨身出戶,如今怎麼樣了
    對曲藝界的表演者來說,藝名甚至重於本命,這是「飯碗」的保證,老師能賜予徒弟藝名的同時,也能收回藝名,國家一級演員小香玉(陳百玲),就曾被恩師收回自己的藝名。陳百玲的藝名,她是豫劇繼承者,為傳承豫劇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她本人卻充滿著爭議,她曾被恩師收回藝名,還使得前夫淨身出戶。
  • 和「奶奶」常香玉反目成仇,二婚嫁粉絲,今55歲的小香玉怎樣了?
    中國戲曲百花齊放,歷久彌新,對於喜歡戲曲的小夥伴們肯定對中國的戲曲多多少少的都有所了解,戲曲分為五大類,而我們今天就來說一下五大種類的其中一種,豫劇。說起豫劇最為熟悉的可能就是常香玉老師,原名張妙玲。她追求創新,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風格,也為我們的戲曲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過說起常香玉就不得不提起她「孫女」小香玉。
  • 那一年,潘虹在鄭州見到了豫劇大師常香玉,親切交流
    照片上的兩位人物,大家都能認出,左邊的是豫劇大師常香玉,右邊是著名演員潘虹。這是哪一年,她們又是怎麼會相遇在一起呢?從照片上看,像是一次會議期間,潘虹胸前還別著一個代表證。這是怎麼回事呢,且聽我慢慢說來。
  • 【懷念常香玉大師】婦唱夫隨 生死不渝--常香玉和陳憲章的故事
    婦唱夫隨  生死不渝--常香玉和陳憲章的故事豫劇大師常香玉和著名劇作家陳憲章是一對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恩愛夫妻,也是在豫劇事業上成功合作的典範。    較之於妻子常香玉的名揚天下,陳憲章似乎顯得「默默無聞」。    陳家是鄭州的老戶。陳憲章1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父親給他請來一位姓郭的乳母。7歲時,父親又因癆病去世。
  • 「豫劇皇后」常香玉與兩個「管」她的男人
    她是豫劇五大名旦之首,唱腔鏗鏘有力又俏麗典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常派」唱腔,很早就被冠以「豫劇皇后」頭銜,也是被國務院追授「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的藝術大師,更是河南人說起來就伸大拇指的愛國藝人。她演唱的劇目《花木蘭》 《拷紅》 《白蛇傳》,幾乎每個唱段,河南人都耳熟能詳,張口既來。
  • 68年前,她花15億買一架戰機捐祖國
    比如這個人,花十五億買下一架戰機,難道可以說她錯了嗎?她名叫常香玉,1923年出生於河南省,在亂世中艱難度日。常香玉在九歲時就因跟隨父親下課拜師學藝,初學武丑、小生、鬚生,後來專門演花旦。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常香玉跟隨父親來到開封,因其高超的技藝,一舉成名。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她所在的戲班為了宣傳抗日,還特別安排了一些新戲。
  • 趙本山和常香玉何等的相似而又多麼的不同
    趙本山和常香玉何等的相似而又多麼的不同 。一、二者都是表演藝術家,都有各自的劇社,常香玉的香玉劇社,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不同的是:常香玉出身於豫劇之家,終身專攻豫劇。趙本山半路出家,因小品走紅,兼做電影、電視劇。二、二者都購買了飛機,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常香玉的是「常香玉號」,趙本山的是「本山號」。不同的是:趙本山的飛機是自己命名的,常香玉的飛機是國家命名的「香玉劇社號」,常香玉的「米格15」戰機在抗美援朝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 常香玉29歲巡演6城,籌集15.27億元買飛機,支援朝鮮戰場
    前幾日,作為小品王的本山大叔,他的飛機「本山號」就上了熱搜。這個人就是常香玉,她是著名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原名張苗嶺,出生於1923年,逝世於2004年。她還擔任過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 豫劇曲譜《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簡譜,常香玉演唱,名段解析
    凱旋而歸後,賀元帥幾次提親,欲將女兒許其為妻。花木蘭大驚,假借養傷之名返回家鄉。賀元帥登門提親,方知木蘭女兒之身。1956年10月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電影,是第一部河南豫劇古裝戲曲電影。常香玉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表演藝術家,還是一位優秀的戲曲革新家和唱腔創作家。她博採眾長,敢於創新,創作並演唱的唱腔符合人物形象,富有時代感。她在《花木蘭》中,運用了河南曲劇「詩篇」的音調創作的豫劇唱腔「自那日才改扮哪」,與豫劇二八板緊密連接,渾然天成;在拷紅中用曲劇「揚調」的音調創作的豫劇唱腔「耳旁邊忽聽得金雞三唱」等唱腔,都是新穎別致,深受大眾廣為傳唱的經典唱段。
  • ...李金枝:建立河南戲劇博物館和常香玉紀念館 為鄭州增加絢麗名片
    頂端新聞·大河網記者 莫韶華/文 賈志昊/圖 李彤/視頻說起豫劇,全國人都會先想到常香玉,作為豫劇的代表人物,常派創始人、豫劇六大名旦之一,常香玉一生信奉「戲比天大,藝無止境」,但是目前在建的常香玉紀念館位於鞏義一所小學校院內,難以承載其應有的公眾期待和社會職能。
  • 豫劇《常香玉》王惠,李金枝主演 2010年版
    劇目介紹: 豫劇《常香玉》運用獨特的藝術構思,將視角對準人物心靈,細膩而真實地展現了「人民藝術家」常香玉的心路歷程。詩化的風格追求,空靈、唯美的舞臺呈現,酣暢淋漓的情感表達,老、中、青常香玉穿越時空交流的結構樣式,形成了一種嶄新的藝術樣式,為戲曲現代戲長廊增添了一部風格獨具的藝術作品。《常香玉》裹挾著的中原之風,讓觀眾和評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大中原文化「意蘊深厚,淳樸豪放」的品格特徵。
  • 常香玉和楊蘭春的恩恩怨怨,以至於老死不相往來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插曲:當朝陽溝排演成功以前,曾有一種傳聞,一種說法:說常香玉在朝陽溝排演成功之前,豫劇院曾要求解散經營狀況不好的三團;還有一種說法:說豫劇三團因為票房問題曾主動要求解散三團,把他們分配到豫劇院的各個劇團中,遭到常香玉的拒絕。
  • 【名家名段】豫劇《朝陽溝》等唱段 韓玉生專輯 百聽不厭
    韓玉生,男,1939年出生在六朝古都開封,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南省豫劇三團退休演員,七七版豫劇《朝陽溝》栓寶的扮演者,香玉劇社(註:河南省豫劇一團前身)學員。他時刻沒有忘記常香玉大師「戲比天大」和「藝無止境」的教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和人生體驗,把這一名言當作「座右銘」,形成了他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平常心、與世無爭的優秀品格和嚴肅、認真、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藝術修養,成為常大師德藝兼備的豫劇藝術接班人。韓玉生的父親韓金銘外號「戲簍子」,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豫劇老藝人。1945年前後,父母帶著韓玉生他很來到洛陽,不久又逃往西安。
  • 小香玉前夫魅力為何這麼大?兩婚兩離,還被9.8億身家富婆逼婚
    雖然說他成功的為成百上千個家庭調節了矛盾,但是,年過花甲的他至今依舊單身。他不僅有過兩次婚姻,前妻還是著名的豫劇大師常香玉的孫女「小香玉」。當時,著名的豫劇大師常香玉的孫女「小香玉最終,王為念和小香玉選擇以離婚結束這段感情。
  • 豫劇「六大名旦」及珍貴視頻賞析
    常香玉大師便裝照及經典之作《花木蘭》劇照。常香玉大師現代豫劇《柳河灣》中經典唱段,表演細膩真切,加上豫西調的高亢激昂,把現代戲演繹淋漓盡致,精彩絕倫。她原習豫西調,後在演出中逐漸融豫東、祥符各調於一爐,並廣徵博採,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劇種之長,大膽創新,開豫劇唱腔改革之先河。後因病不能再演武戲,乃更加潛心鑽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藝術。日寇侵華,她首演抗日時裝戲《打土地》,顯示了她作為一位愛國藝人的民族氣節。1938年西向長安,在陝甘演出,名聲大振,得「豫劇皇后」之譽。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校,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後改建為香玉劇社。
  • 他為春晚鄭州分會場改編《百鳥朝鳳》《編花籃》,曾是常香玉大師琴師
    張一兵說,雖然是「命題作文」,但因為是接受全國觀眾考驗,並且每首曲子只有短短一分鐘,難度並不小。「《百鳥朝鳳》《編花籃》我都很熟悉,也曾改編成舞蹈等各種藝術風格,所以這次創作起來比較順暢。」張一兵按照經典的旋律進行了歌曲化改編,因為時長關係在保留了主要旋律的基礎上還進行了濃縮,音樂一層層往上推進,表達出鄭州分會場的恢弘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