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乘風破浪的姐姐》大熱後,關於女性議題討論熱度就不曾褪去。除了芒果tv,各大網絡視頻平臺也紛紛推出相關企劃,試圖繼續挖掘女性群像,再做出一個爆款綜藝。
11月6日一檔女明星陣容的跨界主播職場競技真人秀《奮鬥吧主播》上線,成為優酷打響爭搶女性賽道的第一彈。除了電商屬性明星的這檔節目外,預計明年還將推出一檔東方女性美學研修類真人秀《夢回千年的她們》。
而這檔《奮鬥吧主播》第一期剛播完,就憑藉女明星之間的衝突話題上了熱搜。真真是戲碼不斷。除了女性之間的職場競爭外,這檔節目究竟在做什麼呢?
女明星轉型亦是女主播養成
綜藝節目的誕生契機與市場發展緊密相關,全民電商直播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愈發成熟,專業帶貨主播和KOL也逐漸興起。在這樣的行業市場背景之下,明星轉型做主播也成為一種趨勢。
因此,《奮鬥吧主播》召集了25位全明星見習主播,其中包括主持人、綜藝咖、模特、演員、偶像、歌手等各個領域女藝人,她們將經歷三個月的孵化培訓,經歷直播考核,最終通過選拔誕生四位主播籤約天貓官方直播間主播。
為了這項培訓計劃,節目還邀請了楊天真擔任項目發起人,薛兆豐和雪梨擔任項目顧問,三人負責培訓指導,並從不同視角為主播選手們提供幫助。
整體來看,這檔節目就是給更多的人提供了解主播的機會,同時通過模擬真實職場,帶給觀眾真實的情感共鳴。
可以說,整體框架和主邏輯是清晰的、目標設定也是美好合理的。但是節目模式和內容設計卻是慣常俗套的。
首先整體節目模式並不陌生,還是熟悉的101選秀模式,前期通過25位主角入場後的群像刻畫,來進行人物的初步介紹。而在個人介紹完畢後,就進行了個人「初舞臺」的展示。
個人介紹是相似的場景,所有選手也就是見習主播進入同一個場景裡選座位、互相認識、彼此交流。看點就是不同身份、角色的女藝人彼此之間的談話場和社交場景下的不同狀態。
而所謂的初舞臺,在這一套選拔主播的邏輯之下,就是個人技考核。節目設定了一個突襲直播任務,就是想看看個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如何完成限時直播帶貨。
節目主要設計了美妝類、美食類、家居百貨類三大品類,由每人自行選擇類別,並進入個人直播間進行帶貨。每人配備四位直播助理,進行直播推流和後臺的相關工作。
通過平均在線時長、觀看次數、總銷售額等重點考核指標的測試,來對選手們進行能力評級。從而為下一步的能力考核做鋪墊。
缺乏故事內核的職場大劇
在這樣的模式和規則之下,首先來看看第一期都有哪些看點。其實和《乘風破浪的姐姐》不同,這檔《奮鬥吧主播》並沒有提煉出一個核心的故事和價值觀,所以能給觀眾留下印象的只有一些戲劇上的看點。
節目只是將常規的選秀模式包裹進直播帶貨的商業體系中,通過真人秀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和突出女性之間的戲劇衝突,本質上是缺少內核表達的。
在給觀眾建立角色初印象的過程中,節目其實也類比了《乘風破浪的姐姐》,比如關鍵人物的選擇上,突出了黃奕和葉璇。同張萌製片人的角色類似,黃奕帶著投資人身份加入節目,她來做主播的目的也是為了籤約剩下的24名主播。
而葉璇性格直爽,表達強勢,個人氣場又和寧靜、張雨綺相似。雖然人物個性都有明顯差異,但是在角色功能的設計上,可以看到節目組的考慮。
但是前期的真人秀場景下,25個姐姐之間並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所以很難見到在同一個場景下的對談畫面。既沒有都市宴會的劇情感,也沒有強烈的職場競技感。更不知道節目通過養成專業的女主播講述什麼樣的故事。
關鍵在於幾點:一是節目沒有抓住一個情感共鳴點,雖然是在講轉型的迫切和職場的焦慮,但是不夠聚焦,並不像「30+」的標籤強有力的擊中用戶。
二是節目的前期考核的任務設計,製造出很強的戲劇衝突感,貢獻出不少「崩潰大哭」「慌亂到措手不及」的真人秀故事。但是也暴露了一些和內核相衝突的矛盾點。
直播行業的本質是什麼,是主播通過粉絲的積累,獲取用戶的信任再進行直播帶貨。所以,獲取信任才是最重要的內核。但是這套任務選拔邏輯下來,直播變成了一種「強買強賣」的假意行為。
一是規則的設定。在直播任務的考核下,信息了解、產品測評、直播彩排都需要主播見習生在限時兩個半小時內完成。明星主播不僅對產品信息不夠了解,甚至還需要學習的過程中,親自計算價格優惠等等。超負荷的工作量在有限的時間擠壓下,無法真正關注產品質量。
二是技巧的傳輸和方向的引導。比如項目顧問在每個直播間內分享直播技巧和乾貨時,所教授的直播核心技巧是想辦法讓粉絲留下來,不顧一切進行消費。雖然這是現實邏輯,但是卻忽略了產品質量和選擇的重要性。
三是不僅是直播見習生,直播間配備的工作人員也並非領域的專業人員。也就是說直播行業中常見的選品助理角色實際是缺乏的,需要主播見習生們獨自面對。所以明星們才會在後期直播中屢次受挫。
可以理解,節目想通過真人秀的設計讓內容充滿跌宕起伏的看點。而且在當下的直播環境裡,明星帶貨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直播不再按照行業規範和職場邏輯。
只是對於綜藝節目來說,還是需要理解直播帶貨背後的內核,才能夠依據市場流程來推進節目的內容設計。而直播,不該只是刺激消費的方式和女明星轉型道路的試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