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無聊的同時,你也在殺死自己

2021-02-08 人物

2020年上半年,隔離在家的日子裡,無所事事的人們幾乎將人類沒事找事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在陽臺跑馬拉松,在廚房捯飭工序複雜的食物,甚至只是將草莓籽一粒一粒摳下來,再排列整齊。

 

無聊是人類共有的體驗,它充斥在我們幾乎所有的碎片時間裡。排隊時,等待時,拖延時,選擇困難時……我們在忙碌的時候渴求停下的間隙,卻又常常在真正停下時感到無可名狀的乏味與空虛。人們為何會感到無聊?我們該如何打發無所事事的時光?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多倫多大學哲學教授馬克·金維爾(Mark Kingwell)寫了一本有關無聊的書,《解剖無聊》(Wish I Were Here),在書裡,他對「無聊」的概念進行了哲學層面的剖析與解構,認為無聊就像海德格爾構想的場景:由於誤了火車,你只能在候車室裡等著乘坐後續班次,除了等待,別無他法。同時,他又對無聊在今日世界最顯著的表現做了描述:在一切需要等待的場合,人們低著頭各自刷手機。海德格爾的無聊可能是因為他生活在智慧型手機發明前的時代,智慧型手機發明後,往日那些由於無聊而抬頭看雲、低頭玩手的時刻,顯得單純而遙遠。

 

先進的科技和古老的無聊感受,到底有什麼樣的關聯?我們「應該」不再無聊了,因為隨時隨地有新鮮刺激的文字、影像和遊戲吸引我們的注意。但同時,無聊似乎變得更無處不在了,我們常常刷著手機上源源不斷的短視頻,卻感到難以名狀的乏味,或是面對著外賣軟體裡長長的列表,還是不知道吃什麼。

 

金維爾也探討了這個問題。他至今只用老式翻蓋手機,拒絕使用任何社交媒體,他認為那是對隱私和注意力的侵犯。他生於1960年代,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閱讀、寫作和研究上,至今一共出版了12本書。他認為,自己可以遠離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而依然過得很好,是一種奢侈的幸運,他也知道科技入侵,不是一個人簡單地註銷帳號就能躲得開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保持個體的獨立和完整?那些看似無聊的時刻裡,會不會隱藏著最終的答案?

 

以下是《人物》和金維爾的對談——

 

 

P: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搜索「無聊」,會發現大家的疑惑集中於兩個問題:無聊的時候,我該做什麼?以及,如果我發現人生的本質是無聊的,該怎麼辦?對這兩個問題,你會如何解答?

K:首先你要正視無聊,而不是逃避。很多人會用尋求刺激的方式逃避無聊,但最終這會讓你陷入上癮的循環,永無休止——比如,現代人感到無聊的時候會拿起手機,不斷地刷,直到變得更加乏味,這已經是上癮的症狀了。

 

你可以趁著無聊,思考人生。比如那些最基礎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對這個世界意味著什麼?那些無聊的時刻,是我們自我反思的好機會。你也可以想一想,趁著無聊,我能做點什麼?母親經常會對無所事事的孩子說,畫會兒畫,寫點什麼,搭積木或者拼拼圖,幹點什麼都行。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聊是產生創造力的契機之一。

 

直面無聊,乃至超越無聊,都是應對無聊的積極態度,消極態度會造成可怕的後果。有個著名的英國演員自殺了,他在遺書裡寫道,「我離開是因為我無聊」。如果你覺得生活本身是無聊的,找不到任何樂趣,那種狀態叫絕望。

 

我是一個哲學教授,我寫了一本關於無聊的書,但老實講,我依然會感受到無聊。新冠流行以來,很多人都被迫呆在室內,沒辦法去做喜歡做的事,也包括我。我想念棒球比賽和釣魚,想念以前看一場電影,然後去餐廳吃飯。我的方法是儘可能投入工作,閱讀,寫作,還在線看了很多影視劇。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似乎也不那麼無聊,至少我有事可做。但我們必須正視,新冠的流行產生了很多心理健康問題,許多人因此感到無聊、焦慮甚至絕望,這是很危險的。

 

P:你在書裡提到,一直面對智慧型手機等界面,人會感受到「平靜的焦慮」,但我們依然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線下聚會中,人們寧願各刷各的手機,也不願意面對面聊天。手機屏幕為什麼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呢?

K:在現代社會,在相對發達的地區,我們衣食無憂,產生的躁動也無關痛癢,我們永遠想追尋刺激,然後感到厭倦,繼續尋求新的刺激——這很類似於酒精依賴,或者毒品上癮。手機是觸手可及的「毒品」,我們可以不費力不花錢就獲得即時滿足,但這種滿足永遠不會持久。

 

相比智慧型手機,面對面溝通顯得很複雜、很麻煩,你不僅得關注談話的內容,還得注意對方的神態、語氣和肢體語言,但手機聊天時,你不用管這些。美國小說家詹妮弗·伊根在小說《打手隊來訪》中描述不久後的將來,人們即使面對面站著,也更喜歡基於文本的交流方式,而不是開口說話,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可以更好地表達。我覺得那個時刻不太遠了。

 

P:什麼樣的情況會造成無聊?

K:匱乏會造成無聊,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在單人禁閉間的囚犯,沒有書可以讀,沒有紙和筆可以寫字畫畫;還有戰壕中的士兵,除了等待,無事可做。這是一種非常絕望的情況,用無聊來形容,太弱了。

 

選擇過多也會造成無聊。那是一種坐立不安的感覺,比如一個人不斷打開冰箱,冰箱裡都是吃的,但他還是不知道吃什麼,因此得出結論:我沒東西吃了。心理分析師亞當·菲利普斯把無聊定義為對欲望的矛盾渴望,即「我渴望擁有某種欲望」。當面對過多的選擇,我們無法讓欲望妥善地得到滿足。這令人無聊又痛苦。

 

P:但欲望的滿足同樣會帶來無聊。中文裡有個詞叫「賢者時間」,用來形容肉體欲望滿足後的乏味、憂傷和空虛。這怎麼解釋呢?

K:在英文中我們形容為「飽足感」(satiety),當你太滿足了,精神需要從欲望中解脫出來,稍微休息一下。或者說,因為你經歷了強烈的興奮,所以刺激結束後,你容易變得憂鬱。這是非常典型的人類行為,我們應該接受它作為活著的一部分。如果你想體驗高潮,你就應該預判會有低谷。欲望就像一條正弦曲線,圍繞基線,上下起伏。

 

P:聽起來,無聊感是人類自我調節的一部分。那其他生物會感到無聊嗎?尤其是那些智力發育比較高的哺乳動物,黑猩猩、猴子、海豚之類的?

K:這是個好問題,我不確定是否有人真的知道答案。我在動物園裡見過,一些動物被監禁的時候,會產生可怕的重複行為,通常都是一些高級哺乳動物。小時候我去動物園,一隻美洲獅不斷踱步,現在想起來,和一個人在那兒不斷刷手機一樣,踱步對那頭獅子來說,也是一種「界面」。

 

從那以後,我就對動物園這種存在有意見了,儘管有的動物園丰容做得很好,每種動物都有小型的自然棲息地,但我還是想,那些聰明的動物,尤其是靈長類,它們的大腦足夠大,如果它們沒有感受過無聊,那才會讓我驚訝。

 

我最近在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工智慧會感到無聊嗎?它們具有一定的演算能力和推測能力,有足夠強大的處理系統,就像巨大的大腦一樣。它們可能也會感到無聊吧。

P:像是科幻小說的開場,某個具有思辨能力的人工智慧突然覺醒了。回到「人」的無聊,有人說,「無聊是哲學的源泉」,但現代社會,大多數人認為忙更好,忙代表一種價值,你覺得,忙碌比無所事事更高級嗎?

K:人們讓自己忙起來,處於工作狀態,以免感到無聊——這是常見的邏輯。某種意義上,很多人忙得團團轉,就是為了不讓自己閒下來,想那些有的沒的。但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你面對一大堆工作,還是會感到無聊,甚至感到缺乏價值感,自我懷疑。

 

我的律師朋友經常工作很長時間,這是一種危險的做法,不僅可能因工作太多而精疲力竭,而且沒有能力後退一步,體驗那種無所事事的狀態,是非常可悲的。正如我們所知,工作也能上癮。當我們沉浸工作,經常一抬頭發現三個小時過去了;當我們無聊,會覺得時間在緩慢爬行。

 

工作和無聊彼此交替,調節我們的時間感。但是,這次新冠流行期間,我們的生活節奏改變了。以往的社交和娛樂活動,比如出門聽場音樂會、看場球賽,給生活提供了基礎節奏。當這些活動無法進行,生活的節奏感也消失了,在連續的不出門的日子裡,人們對於時間的感受會更敏銳,投入當下變得更加重要。

 

P:對於普通人來說,偶爾感到無聊是一件好事,還是在浪費時間?

K:適當的無聊就像按下暫停鍵。偶爾的無所事事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你可以思考人生,也可以完全放空。有的人害怕無聊,以至於不敢停下腳步,但其實他們只是在原地打轉。這是一個人陷入生存危機的標誌。

 

P:現在我們能體驗這種無聊的機會變少了,手機裡有太多能吸引注意力的東西,算法又在無窮無盡地推薦「你可能喜歡」的內容,人們談論「信息繭房」,但又很難從中走出。

K:這是故意設計的,永遠不讓你陷入無聊的縫隙,永遠用新的刺激點吸引你停留在軟體裡。用戶的注意力和時間就是經濟效益,我們的注意力被購買了。當一些東西看起來是免費的,它就不是真正的免費,你在出賣自己。

 

有個說法叫「屏幕峰值」(Peak Screen),當智慧型手機產業高度發達,我們使用屏幕的時間已經到達極限,最近,一些公司公布了他們最新的研究產品——能幫你大幅減少手機使用時間的軟體。這很有意思。

 

我不用智慧型手機,因為我的生活和事業不需要依靠社交軟體而存在。我常常看到人們邊走路邊看手機,直到他們撞到別人。人們越來越依賴技術,電子地圖和手機備忘錄讓人更容易迷路、記憶力更差。所以我選擇最小化:使用電子郵件,在網上看報紙,但除此之外,我不想自己的隱私被竊取,有時我顯得固執甚至偏執:每隔幾周清除一次瀏覽歷史,用黑膠布蓋住電腦攝像頭,我不相信網絡服務提供商或者任何能黑掉它的人。

 

很多年輕人告訴我,如果沒有社交媒體,他們找不到朋友,工作也沒法開展。所以我不能輕巧地建議別人把社交帳戶關掉,我只能說,當你沉迷於社交軟體的時候,儘量保持清醒的意識。

 

P:當算法似乎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除了訴諸設計者的道德,我們還有沒有可能回到一個更具意義感的世界?

K:我不認為訴諸道德將是一個長期的解決方案,負責任的設計師會關注道德,但也有很多設計師不關注它。加強監管是一個方法。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看到了Facebook和Twitter這兩個迄今為止最強大的社交媒體,不情願地被置於美國的監管之下。在歐洲,已經有一個歐盟範圍內的隱私協議,保護用戶免受一些公司的掠奪。

 

但算法的確很聰明,它可以精準匹配每一次點擊,專門針對每一個用戶的購買。人有時會出錯,但算法永遠不會出錯。所以,如果無法通過監管來控制,我們只能靠自己。比如,不網購,或者問自己,你真正需要的有多少?又回到了自我選擇的問題,如果你不喜歡某些事改變你的生活,你就不去做。這可能很困難,但不是不可能。

 

P:書中也提到,「界面不是技術,是社會和政治影響的方方面面使技術在注意力經濟中得以實現」,你覺得,界面將會把我們帶向何方?

K:我認為,我們的個體經驗和個體身份有重大的價值,以至於我們不能完全進入那種系統的、集體的生活——如果我們不就此打住,很可能將來會變得千人一面。由於技術的全面入侵,手機成了長在我們手上的器官,未來,如果你手機放口袋裡,你可能都不像一個完整的人了。更遠的未來,其他器官也會與技術接軌,同時,所謂的物聯網將變得更加全面,你的電視、電腦、冰箱、爐子,最終你的整個房子,都會與科技接軌,整個生活技術化了,更便捷了。

 

但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它可能是有害的。技術是由選擇決定的,但當選擇是由利益驅動呢?那些提倡用技術手段解決技術問題的人,總是吹噓新工具更好。比如買一部新手機,買一臺可以幫你購物的冰箱,當你的雞蛋快吃完的時候就能自動下單——人們喜歡用新東西。

 

但我仍然用一支老式自來水筆,它是我的「怪癖」,而不是系統性的抵抗。我們生活在一個後現代的世界,但自我觀念依然留在現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一個個體都應該被珍惜,儘管在網絡世界中,誰都不是真正的「人」,只是系統的構成部分。但不要忘記,個體有價值,你我的個人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地球上有70億人,這70億中每個人都有故事。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所在,不管什麼樣的技術進步都無法抹煞。

 

沒看夠?

長按二維碼關注《人物》微信公號

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著你

相關焦點

  • 《殺死伊芙 第三季》無聊的女同性戀的精神世界
    殺死伊芙第一季我以為是一部不走尋常路的特工劇,到了第二季我以為是一部不務正業的特工肥皂劇,到了第三部我恍然大悟,這是一個漂亮的白人玩弄一個醜陋亞裔的故事。這部劇越來越像是為了變態而變態,純屬是抖M屬性的女同性戀的無聊性幻想。過去外國人一直在拍男同主題的影視劇,女同雖然也有,但劇情始終差那麼…一大截。
  • 三季過後,《殺死伊芙》終於殺死了自己
    美劇這個舞臺上,從來不缺乏驚喜,只是每次重新開始,你都無法猜到那個結局。
  • 夢見自己被殺死了是什麼意思
    夢見被別人追殺——預示著你最近的運勢很好,會獲利或升職,同時,也會因為以前做過的錯事而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夢見被追殺自己拼命的逃跑——預示著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很大,自己也沒法解決,自己也不知所措,內心也能糾結,不敢面對現實,建議你要想好辦法去解決問題,不能一味的逃避現實。
  • 《殺死伊芙》教我們談戀愛,生命中不能沒有你,但又必須殺死你
    進一步來說,他們的關係是「生命中不能沒有你,但是我又必須殺死你」的關係(I can't live with you,and因為很容易無聊,所以她的殺戮都是要達到最大化喜劇性的目的,比如人生第一殺就將對方的小弟弟切了下來。這些戲劇性其實是其內心極度渴望關注的外在反應。因為她知道自己的不正常,而周圍人都是正常人,所以孤獨是其一生的底色。
  • 《殺死伊芙》第三季|殺死伊芙,還是殺死所有人除了伊芙?
    備受矚目的新美劇《殺死伊芙》第三季也迎來了結局,這一季最大的看點,就是菲編——菲比·沃勒·布裡奇和其他一些編劇離開後,新的編劇團隊能不能接穩這個盤。答案是,並沒有!他們似乎學習了《權力的遊戲》套路,總是讓每一集有不同的意外發生,並殺死一些大家以為不會死的角色來製造懸念。恕我直言,這樣的套路,非常的無聊!
  • 放過那些「殺死自己」的人
    在事業受挫的人心中,是不是殺死自己,就可以讓一切從頭來過?「做了母親不都是這樣?我不是有幫你做家務嗎?」一個初為人母的女性,沒日沒夜履行著所謂的「職責」。在身患絕症的人心中,是不是殺死自己,就可以重新點燃希望?像知曉蒼蠅掉進牛奶,黑白一目了然那般,我們同樣也知曉著:死亡會給萬物帶來終結。然而世間許多事是可以瞭然於心,只一點,僅限關於你的自身。很少有人會站在自殺者的角度,去理解並心疼他們或晦暗或苦澀的情緒。
  • 書籍|殺死瑪麗蘇,殺死欲望妄想洪流——《殺死瑪麗蘇》
    瑪麗蘇大尉以自己的才華拯救了全人類,同時憑藉美貌與性感擄獲了所有男人。而瑪麗蘇大尉並沒有猶豫徘徊在各大男主角之間,而是在拯救世界後悽慘哀怨地死去。因此,從此以後,所有寫手們自我意識過剩、過於理想化的角色都統稱為「瑪麗蘇」。
  • 回到過去,殺死自己!
    男主角埃文和小夥伴凱莉、湯米、萊尼在一個無聊的下午,找到了湯米父親藏在家中的一小截炸藥,點燃後放在了鄰居家的信箱裡。他無意間看到了兒時的日記,在女伴的要求下,埃文讀出自己的日記,卻發現日記本上的文字在跳動。
  • 《沉默的病人》:你殺死我的心,我殺死你的身體
    01一起兇殺,殺死的不僅是一具身體,更是長久無處安放的絕望33歲那年,女主人公選擇殺死自己的丈夫。那時,他們已結婚7年。兩人都是搞藝術的,女人從事繪畫,男人是小有名氣的時尚攝影師。那天,正值當年酷熱難耐的夏季裡最熱的一天。凌晨5:15分,男人就出門前往拍攝現場,深夜11點才被一輛車子回到家。
  • 《殺死伊芙》第二季終結:薇拉內拉為什麼殺死伊芙?
    薇拉內拉:我還以為你是特別的那個。伊芙:抱歉,讓你失望了。說完後,伊芙緩緩轉身離開,薇拉內拉一臉茫然,她舉起了槍,隨著一聲槍響,伊芙倒地,薇拉內拉終於殺死了伊芙,《殺死伊芙》第二季也隨之終結。說實在的,看完後心情十分複雜,伊芙愛不愛薇拉內拉呢?
  • 重溫《基督山伯爵》:那些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還會殺死你
    小說主人公愛德蒙·唐泰斯是一位水手,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大副,機緣巧合,為拿破崙送信(此時的拿破崙第一次失敗,正著手建立百日王朝)被自己的好友弗爾南出賣。主人公被當局逮捕,送到死牢裡終身監禁。關押期間,主人公的父親貧困飢餓而死。弗爾南搞臭了唐泰斯的名聲,還霸佔了他的未婚妻。
  • 殺死馬拉
    但當剛剛得知自己被判處死刑時,她忍不住顫抖起來,留露出24歲女子都會有的恐懼。  正是這個柔弱女子,以為殺死一個人可以拯救一群人,並在1793年7月13日那天,穿戴整齊,掖著一把匕首走進馬拉家裡,刺穿了他的心臟。  這是法國大革命裡千萬件殺戮事件中的一件。
  • 夢見殺死人是什麼兆頭 夢見殺死人是什麼意思
    夢見有人要殺我們夢見別人被殺死是什麼意思夢到被殺,這是表示你心中困擾已久的問題會因為外在的力量而得到解困,而如果夢中的你因為被殺而血流不止,表示你近期的收入會增加,因為見血就是有財運的意思,如果你是業務人員,業績會不斷提升。夢見被殺死,你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發財。夢見別人被殺死,就算有時間壓力,你也不能敷衍了事!
  • 遊戲點評相殺愛情《殺死伊芙》第三季回歸仙女遊戲《殺死伊芙》炸
    由BBCAmerica頻道製作的英國軍情五處和瘋子之間的貓鼠遊戲-《殺死伊芙》最近已更新到本周的第二集。作為女主角女英雄愛上了女反派相殺,這種類型的戲很少,而且《殺死伊芙》從第一季豆瓣得分8.7,第二季豆瓣得分8.9,每個賽季的得分都在上升,到《殺死伊芙》第三季豆瓣得分直接達到9.1。這齣戲主要是基於兩個女兵主營的對立。
  • 放過那些「殺死自己」的人
    「做了母親不都是這樣?我不是有幫你做家務嗎?」一個初為人母的女性,沒日沒夜履行著所謂的「職責」。「明明還那麼年輕,就得了那種病,真可憐。」像知曉蒼蠅掉進牛奶,黑白一目了然那般,我們同樣也知曉著:死亡會給萬物帶來終結。
  • 《殺死伊芙》第二季播出更新時間與劇情介紹
    今日,由吳珊卓、朱迪·科莫主演的驚悚電視劇《殺死伊芙》第二季曝光最新劇照,引起了不少網友劇迷粉絲的關注。該劇自第一季首播以來,因撲朔迷離的劇情設計以及史詩式的貓捉老鼠遊戲,備受觀眾喜愛,榮獲第28屆哥譚獨立電影獎最佳突破劇集(長劇)獎。那作為這部電視劇的續集《殺死伊芙》第二季什麼時候播出呢?第二季《殺死伊芙》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美劇】【驚悚】殺死伊芙 第一季 (2018)
    殺死伊芙 第一季 Killing Eve Season 1 (2018)導演: 榮·伊斯特 / 達蒙·託馬斯 / 哈利·布拉德比爾編劇: 盧克·詹寧斯 / 菲比·沃勒-布裡奇 / Vicky Jones
  • 《殺死伊芙》第二季大結局:伊芙真的被殺死了嗎
    比上一季的大結局還要糟糕的是,《殺死伊芙》第二季的結局讓伊芙和薇拉內爾都陷入了危險的境地——伊芙第一次殺了人,現在自己可能也面臨著死亡,而薇拉內爾則拋棄了這12個人以及她和康斯坦丁的夥伴關係。在《殺死伊芙》第三季即將開播之際,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令人震驚的大結局,以及這對伊芙和薇拉內爾意味著什麼。
  • 自戀的最高形態:愛上自己、上了自己、生下自己、殺死自己
    ,為了殺死炸彈客,自己穿越時空愛並上了自己,拋棄了自己,生下了自己,搶走了自己,苦逼生長到1975年遇見了整容後的自己,又被整容後的自己騙回過去,然後愛並上了自己,又被整容後的自己騙到未來,然後聽錄音才知道整容前的自己被炸彈客自己毀了容,而整容後的自己在成功忽悠了自己之後,在洗衣店碰到並殺死了炸彈客自己,最後還不忘勾搭一下自己。
  • 《殺死伊芙》第二季定檔,女殺手將殺更多人
    新京報訊(記者 武芝)1月4日,英劇《殺死伊芙》第二季宣布將於今年4月7日開播。該劇根據Luke Jennings的小說系列改編,主角是一個有精神病的殺手薇拉內拉(朱迪·科莫飾)及在追捕她的伊芙(吳珊卓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