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清說畫之四(上)
膜拜「最新最美」
——「現代年畫」視野裡的中國新文化
●王宇清
上
1
從「鹹與維新」到膜拜「最新最美」
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兒童題材年畫
描繪新中國少年兒童的美好生活
「鹹與維新」,即所謂反對舊的,提倡新的,巴望一切都快快布新除舊,號召所有國人都認同並參與。自「戊戌維新」之後百餘年來,這是在中國所發生的一個重大文化及社會風向的轉變。
作為一個崇尚傳統的社會,中國自古以來,對過往的時代總是心懷敬意,總虔誠地面對古人和前輩,對古聖先賢的言行規範典章歷史歷來亦步亦趨。繼承傳統使其發揚光大,是我們社會自古以來文化的特點和風俗。
然自打清末國門被打開,鼓吹「鹹與維新」的時代風氣席捲大江南北,國人們的眼裡和心中,一個觀念即開始越來越深地被植入,那就是,在一個不斷變更的新時代中,唯有「新」才是「好的」。而「美」,作為一種新價值理想,追求它,則是必須!
2
「新的」就是「好的」
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年畫《農村風光》
現代新年畫裡面的新農村
在筆者收藏的近現代年畫出版物中,無論題材還是內容,頌揚「新人」,描繪「新事物」,謳歌「新社會」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現代年畫與那些內容和題材多少年總一成不變的傳統年畫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此。
筆者曾在多篇評論中指出,所謂「新的」即「好的」這一價值觀的漸漸流行,和國人逐步接受科學主宰世界這一觀念上的轉變大有關係。
起源於西方的科技革命,很快又導致工業革命的爆發,這兩場革命,加之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等文化與社會運動的相互呼應,歐美進入了一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新時代。
科學推動工業,工業改造社會,社會則開始不斷產生出新的文化思想觀念。以創新為導向的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社會革命,使一種「尚新」的文化——熱衷和追逐時尚之風——被催生了出來。
如所周知,在上世紀曾廣為風行的「現代年畫」這樣一類充斥著「時尚」內容——新人、新事、新社會——的美術印刷品中,我們已能頗為強烈地感受到了這種風尚對風起雲湧的「新文化」有力的呼應。
20世紀中葉,科學主義、工商文明以及新文化成為主導中國的主要力量,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的急遽變革,新的國家政權建立。新政權建立後,進化與進步的觀念更進一步獲得了正統地位,所謂「進步」與「革命」成為一種人們嚮往的生活。強烈認同「新事物」「新生活」「新社會」,渴望和爭取做「新人」,不但逐漸成為國人普遍的願望,也被看成是一種「政治正確」。「新文化」對社會的改造是如此深刻,以至於「新的」即「好的」這一觀念,在大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似乎已經天經地義的了。
3
「美」通往「善」
20世紀60年代年畫《春暖早出勤》
愛勞動的人一定也是美好的
前面說過,現代世界是由科技革命,工業革命與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的共同影響下形成的。現代化的人類不但想要擁有強大的力量來徵服世界,還要用美來改善環境,美化人所有的一切。
認為人應該追求「美的生活」這一現代文化觀念,和中國古代士大夫注重「境界」的人文情懷似乎頗相類似。因此,當19世紀後半葉西方工商文明大舉進入中國之後,相伴時尚文化的迅速流行,用「美」提升生活中的一切,被越來越多國人當做俗世生活中一個重要的人生目標甚至終極的價值理想。
4
「新與美」的政治、社會及文化
崇尚新事物,熱衷新文化,認同新社會,對於一個現代人來講,他就會被判定為:政治上正確,文化取向上正常,且能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然而曾幾何時,我們文化一直都是以古為師,以傳統為本的!在那種傳統語境中,人們會不斷向文化的源頭致敬,向傳統,向歷史悠久之物表達緬懷之情。那時人們的審美觀念也與目下丟棄了傳統的「新文化」大異其趣。譬如,曾經的古人就特別雅愛用太湖石裝點庭苑,即取其形狀怪異,有「老瘦透 漏醜」等諸般樣貌,石頭雖有種種醜陋,卻恰恰寓意了歷經滄海桑田和飽受雨雪風霜。
這種經歲月斑駁後留有遺痕的事物,反被彼時文化語境中的文人們所推崇,當做一種人生的感動,一種情懷的寄託。既如此,古人極力推崇「老瘦透漏醜」的趣味,和今人「唯美唯新」的追求,在文化與審美的取向上便漸行漸遠。
這種兩個時代在審美上取向的殊異,在宋以後的畫作中亦可得到諸多印證。尤其到了元代,中國的文人畫以逸筆草草、空疏簡淡為趣味標格,拒絕了此前精描細畫的路數,認為那是沒有文化的匠人才孜孜以求的畫法。
但到現代,以新派年畫等時尚美術的風行為轉折,文人畫等一類藝術這種對境界和品格的訴求,便迅速被崛起於民國的商業文明逐漸邊緣化了。月份牌、政治宣傳畫、新派年畫等時尚美術緊跟文化變革的腳步,成為「新文化」表達一個重要的面向——世俗向度。
與傳統文人繪畫追求超脫凡俗迥異,現代年畫之類表現時尚的美術反其道而行,把傳統文人畫所貶斥的世俗生活,作為自己所要描繪的主體。這就決定了新派年畫必須要具有能深入刻畫現實,對現實生活進行寫真的技法。恰逢其時,月份牌畫家中一位叫鄭曼陀的安徽人,開創了結合中西的「炭精擦筆水彩畫」這一新畫法。由此一種能深入描繪細節,能逼真進行寫實描摹的畫派被開創出來,而這種「中西合璧」的繪畫技法,也為1949年後新政府大力推出的新派年畫得以廣泛地去表現世俗生活,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
用這種新畫法畫出的月份牌廣告畫,其描摹現實的逼真感著實讓人訝異,畫家們運用這種手法細膩地表現人的肌膚質感,甚至把頭髮絲都能畫得纖毫畢露。當時就曾有人評論這種畫法的妙處,稱其畫人物有所謂「呼之欲出」之感。
對於習慣觀賞線描及平塗畫法的國人來說,「炭精擦筆水彩畫」,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視覺經驗。這種畫法的特點在於,不強調畫面的明暗調子,而是以炭精擦筆畫出輪廓與體積感,再以水彩敷色,利用水彩的透明和渲染造成皮膚質感,畫面人物立體感強,面容白裡透紅,肌膚光潔細膩而滋潤,栩栩如生,極為適宜表現年輕女子或秀麗或豐滿的陰柔之美。正因為此,這種畫法繪製出來的月份牌畫,一時間風靡上海等大城市以及內地東部中部等文化相對開化省份的城鄉,甚至遠銷海外華人地區。
1949年之後,月份牌雖很快就衰落了,但炭精擦筆水彩畫法卻在不幾年後重又回歸,如上所述,它成為了當時由官方出版社大量印製推出的現代新年畫創作中,既頻繁運用又曾不時引起一些爭議的重要繪畫技法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