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分宜9月17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張雅靜 嚴梨生)秋風習習,送來絲絲涼爽。眼前乾淨整潔的柏油路,造型別致的路燈,房前屋後綠意盎然,小商鋪門前熙熙攘攘,拉貨的店主忙著裝運,閒談的老人搖著扇子,玩耍的孩童跑著笑著,繪就一副鬧中取靜、幸福悠閒的畫面,這裡是江西省分宜縣分宜鎮大臺村烏橋新村,誰能想到地處縣城中心黃金地段高樓大廈背後的「小區」竟是一個村莊。
「我現在每個月有1000多元的養老金,村小組店面年底有幾千元的分紅,我家的房子出租給商戶每月收租1500多元,日子越來越好過了。」村民嚴冬生老人樂呵呵地說道。「自從搬進新村後,村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到了60歲每個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養老退休金,看病能享受城鄉居民醫保待遇,雖然我是村裡人,但是我過著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城中村有絕佳的地理優勢,給村級集體經濟的壯大創造了機遇,同時也給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烏橋村小組戶籍人口410人,其中外來人員有190人,佔比高達46.3%。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外來人口容易與本地村民產生隔閡,矛盾日益突出,不利於村組日常管理。幾年來,大臺村黨總支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強化黨建引領,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做好服務,成立黨員帶動群眾的志願服務隊。搭建了一個共協商、齊議事的平臺,成立「義務調解組」,由轄區的老黨員、商戶代表組成,今年以來,調解矛盾糾紛5起,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我父親98年帶我來到烏橋創業定居,在縣商城租了一個商鋪出售蔬菜,那時我上初中,現在我的孩子都上高中了,我家的店鋪越開越多,生意紅紅火火。目前,全村小組在縣商城及周邊市場做生意的有60多人,有的開洗車行,有的開家具店,有的經營鋁合金板材加工等,全組幾乎家家有小車,人人住樓房,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村民張春根喜滋滋地說。
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就該琢磨「腦瓜子」的事兒了。為了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大臺村黨總支在縣嶺北路的南側新建了文化活動中心,一樓店面租賃經營,二樓是文化活動場所,平時舉辦一些文體活動,村民們都樂於參與,三樓開辦了一個加工廠。文化活動中心的建立既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又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頤養之家的建立,實現了給老人送餐上門服務;與此同時,村裡每年定期為村民開展免費義診、獻愛心捐款捐物活動等,讓村民享受到同城裡人一樣的物質保障和精神文化服務,卻又多了一份貼心溫暖。
烏橋的蛻變不僅是大臺村奔小康的縮影,更是分宜鎮創新城中村社會治理的一個典型,目前分宜鎮下轄15村1場,其中城中村有5個,全部走上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