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4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青山湖區湖坊鎮進順村,擁有「全國文明村」、「中國十大名村」、「中國十佳小康村」等20多項國家級殊榮。近年來,在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了穩健發展後,進順村堅持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村民,讓村民過上了小康生活。
改革開放前,進順人以種菜為生。作為菜農,一年四季,進順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清貧的生活。為了改變現狀,1979年,進順村大膽開辦,麻繩廠、鵝毛扇廠、醬油廠、米粉廠等20多家村辦企業,開始嘗到市場經濟的甜頭。今年66歲的村民塗美蘭回憶到,那時候大部分村民都在村裡的廠子上班。
村民 塗美蘭:
我嫁過來就在米粉廠上班,一直上到退休,55歲退休,那時候還沒有交社保,我是吃村裡的一點社保。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1993年起,在當時主持進順村工作的村黨總支副書記、村主任羅玉英帶領下,進順村引入現代化的經濟發展理念和企業管理模式,大膽決定「反彈琵琶」: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發展賓館、酒店等第三產業,通過盤活土地資產等手段,在南昌黃金地段建設鄱陽湖大酒店,邁出發展三產的第一步。
此後,進順人頻頻在發展村辦企業上使出大手筆:成功組建江西鄱陽湖旅遊企業集團,填補了江西沒有農民辦旅遊企業的空白;鄱陽湖大酒店被國家批准為旅遊涉外三星級賓館,成為我省首家由農民興辦的三星級涉外酒店。進入新世紀,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進順村的土地越來越少。沒有了耕地的進順村轉變思路,果斷提出跳出進順、發展進順的發展戰略,開始向工業園區和市場方向發展,走出了一條大力發展「飛地經濟」的路子,先後異地興建工業園、物流園等,及時調整產業結構。
進順村 黨委書記 羅來昌:
我們就跳出進順發展進順,發展飛地經濟,購置了用生活生產用地,生活用地就是進順小康家園,在民科技園以及這個昌東工業園,現在叫高新技術產業園,購置了200畝地,這些土地為我們進順村後續的發展積累了一些發展的力量。
在加快向工業、三產轉型的同時,進順村試水金融投資市場:參股南昌(洪都)農商銀行,成為該行十大股東之一。與此同時,在全省更是率先推進了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分別於1999年、2002年和2016年分三次兩個階段進行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成為全省首個把村集體企業股份(收益權)100%量化給村民的村莊,讓村民真正成為村集體企業主人。
進順村黨委書記 羅來昌:
近三年來,我們全村的這個農村集體制度改革後的話,每年的分紅率都達到了11.5%,每年分紅的金額都有900多萬元, 2019年,全年是股份分紅包括各種福利支出是1680多萬元,佔到我們現有村級收入的30%,隨著我們今後的話,村級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的情況下,我們會把這個增加到到50%。
村民 塗美蘭:
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了,我全家包括我兒子分紅大概一年2萬多塊錢,三節有一點福利,像我們老人重陽節也發點錢,過年發點壓歲錢,現在沒有後顧之憂了,每個月都有工資領,吃用是夠的。
目前,進順村民享有老人退休工資制、長壽獎、獎學金、大病救助金、雙重醫療保險、殘疾村民生活保障金、五保戶村集體供養、三節節日費、病故喪葬費等19種福利。在村裡當了20年鄉村醫生的魏翠紅深有感慨。
進順村衛生所 醫生 魏翠紅:
當時的話沒有醫保這個概念,我們進順村,那時候就是用集體的資產來老百姓生病, 門診住院都是50%,到02年,更改之後就是把門診這一塊兒的費用直接發放給村民自己,一年120元。從2008年開始實行農村醫保,到現在城鎮醫保,我們現在村裡一直是100%的繳費,100%的參保,那麼在這個基礎上設立了這個愛心關懷金,2016年,通過村民代表大就開始實施,就是針對一些大病費用比較高的人群發放。
如今的進順村裡不僅有村民學校、村級老年大學還設有圖書室、腰鼓隊等多類別、多形式的精神文化活動,讓進順村人生活得更加有品質、有尊嚴。進順村黨委書記羅來昌表示,他們將利用好現有工業園區優勢,借力打造適合南昌發展的工業項目,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實現經濟發展多輪驅動,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生存空間,提升村級產業質量。
進順村黨委書記 羅來昌:
工業園區升級改造過程中,也在也正在計劃把我們昌都的這個鄱湖工業園將由原來的2萬平方米的廠房計劃改造為地表建築為8萬平方,地下車庫兩萬多平方,總共是11萬平方的一個園區改造,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就要組織實施了。
來源:南昌新聞廣播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青山湖區進順村:共建小康家園 共享幸福生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