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小康社會、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千年期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荔枝新聞記者/王智勇、倪志新、趙立孟 攝像/許迪侃 後期包裝/陳嘉駿
說起北京,就不得不提胡同。二環裡蜿蜿蜒蜒的窄巷串起了一個個四合院,它們既是古老北京城的魂,更是北京人的根。當北京CBD的高樓幕牆在金秋的陽光下閃閃發光時,那些老城的胡同以及巷腹的四合院卻一度仿佛老北京的「遺珠」,並未趕上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發展速度。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時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如何擦亮這張「金名片」?幾年來,北京東城區老城整治工作通過一系列的改造「組合拳」不僅為「破舊」的老胡同注入新的活力,而且曾經盼著搬遷的「老北京們」也不想走了。說起胡同生活的變化,「翻天覆地」是他們用得最多的詞,東城區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雨後的雨兒胡同20號院
優化環境,改造好胡同設施
連晴不知夏去,一雨方知秋深。
國慶節前夕的北京,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下了將近一天才漸漸停止,東城區南鑼鼓巷旁的雨兒胡同被洗刷一新。66歲的李長林在胡同20號院住了一輩子,絲瓜藤葡萄架下,青磚地面乾乾淨淨,連綿的雨水落地就順著線性排水槽淌走了。院子深處,有廚有衛的一居室方便衛生。小院外,雨過天晴後湛藍的天空灑下一抹陽光,透過窄巷裡的樹蔭,映襯著修葺一新的朱漆大門,在青磚灰瓦間格外迷人,這條「不停車胡同」不時引得遊客駐足拍照。
就在六年前,下雨還是不少胡同裡老北京人的夢魘:「外面大雨屋裡小雨,緊著披個雨衣上房找漏,上個廁所還得蹚水去胡同口,現在這都不算事兒了。」李長林笑著回憶著,從前的20號院子不僅雜亂,還違章擋路過道狹窄、房屋漏水電線亂接,上個廁所頂風冒雪都得奔到胡同口,遇到南鑼鼓巷遊客多還要排隊,早點拆遷搬走是他們全家的願望。
這樣「空中蜘蛛網、地下老鼠洞」以及充滿私搭亂建等頑疾的胡同在東城區有504條,其中歷史文化街區348條,「舊的推倒了建新的」,這種模式對崇雍大街、簋街、南鑼鼓巷、王府井等重點地區的胡同行不通。2017年,東城區在北京市首創為街道配備了責任規劃師隊伍,定下了「杜絕大拆大建,進行整體保護和修繕」的基本原則。
煥然一新的胡同設施
「以前老胡同裡也有公共廁所,但是我們南鑼鼓巷地區是商戶街,遊客多,居民如廁也要排隊,相當困難。」交道口街道居委會委員張校見證了胡同生活的頑疾一一被破解,公廁升級、通暢下水、拆除違建、新增商業網點……具備條件的平房住戶實現了「如廁不出院」,2萬餘公裡架空纜線被清理,東城區成為北京市第一個基本無凌亂通信架空線的地區。
為了徹底解決老舊平房燃氣取暖安全隱患,東城區還打造了電能替代項目,用李長林的話說就是「家裡現在都是電採暖,天冷也不用燒煤了,廚房配了電磁爐,年紀大了也不用擔心換煤氣麻煩了。」
民生為本,建設好「胡同人家」
人口多、房子少是四合院的特點,如何擴大人均生活空間改善居住條件?2015年,東城區開始探索胡同「共生院」模式,為老城保護打開了一條新思路。根據這種模式,大雜院內的居民可以自願選擇「去或留」,騰出來的空間被重新設計,讓胡同居民共享或引進新人、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實現新老建築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
雨兒胡同30號院是一座公房院,原是清朝值年旗衙門馬廄,共有南中北三排房14戶居民,70歲的崇寶才一家住在院落頂頭,「家裡一間屋沒客廳,來親戚串門一起吃飯就在屋裡邊擠擠,沒辦法,就這麼一條件。」提起改善居住條件的心情,老人小聲地說「盼星星盼月亮」。
修葺一新的「共生院」
經過試點騰退,崇寶才送走了一家又一家的老鄰居,院子裡的違建陸續被拆除,人口密度降低了。留下來的居民生活如何改善,騰出來的房屋又該怎麼利用?
東城區創新了申請式改善政策體系,給空置房屋配置現代化的廚衛設施或重新改造成起居室,變成廚衛模塊或居住模塊租給有需要的留住居民,解決實際生活困難。「一開始我們是按照(人均)6平米的(居住)標準,後來打造了一個樣板間,居民們認為太小了不適合,我們又反覆研究,最後推出(人均)8平米得到了居民認可。」南鑼鼓巷地區四條胡同修繕整治項目現場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盧湧介紹。
如今,這座試點的「共生院」不僅外觀煥然一新,還有了新的名字「雨兒人家」。走進帶視頻通話門禁的銅環紅門就能看到古樸的影壁,院子南中北三排房子古色古香,青磚鋪地、窗欞紅豔,牆上的黑板報、攝影展各具特色,沒事的時候,崇寶才和鄰居們喜歡坐在門前的廊架下喝茶,院子裡的石榴樹碩果纍纍,天棚上的葫蘆、絲瓜長勢喜人。
崇寶才老人的小院
2019年底,修葺一新的小院迎來了一群年輕人,北京通合行業建設參事服務中心社區治理項目專員們開始每天早來晚歸在院子裡上班,把空置的房屋打造成了「槐香客廳」「議商暖閣」「文馨書館」等活動室。「我們平房院的居民家裡會客空間比較小,比如槐香客廳裡有廚房衛生間,就像我們家裡的客廳一樣,如果居民家來了親戚朋友坐不下,就可以跟我們預約,廚房衛生間都可以用,直接在共享院聚會」,社區治理項目專員肖今介紹。除了會客,居民們還可以來讀書、看報、議事,志願者也會定期為街坊們義務理髮。
胡同居民的共享客廳
2019年12月27日冬至,30號院的「共生院」正式運營,第一件事就是把院子裡搬走了的老住戶們請回來包餃子,熱熱鬧鬧的餃子宴上,老街坊們反響熱烈,「雖然那天特別的冷,但是老住戶們回來真的都是熱淚盈眶,看到院子被改造這麼好,一起回憶以前的歲月,確實是留住了鄉愁。」北京通合行業建設參事服務中心社區治理項目專員肖今介紹,「共生院」已成為老城保護復興、胡同院落改造的重要模式。
共治共享,傳承好胡同文化
如今,東城區的歷史風貌區修葺一新,沿著元明兩代古河道恢復的玉河、三裡河靜靜的流淌,「水穿街巷」,小橋倒映,蘆草依依,人們依河而居;「天棚魚缸石榴樹」的四合院景致也漸漸回歸,胡同居民們也迎來了現代生活。環境好了,大家想著一起動手,共治共享,「小巷管家」「花友匯」「周末衛生大掃除」……東城區推廣的一系列公眾參與平臺,讓胡同裡的居民們自己做主胡同事兒。
東城區的玉河水穿街巷
李長林和老伴是最早一批「小巷管家」,只要有空他們就會上胡同裡轉轉,「沒什麼不好意思的,都是為了胡同,衝著這麼好的環境,這就是責任,放你一馬放我一馬不都亂套了。」誰違規亂停自行車,誰沒按位置亂丟垃圾,看似家長裡短的小事這些「小巷管家」都要過問。
胡同的事情自己當家做主。每個月,福祥社區的「小院議事廳」裡,街坊們討論得火熱,改造提升過程中垃圾分類怎麼做,小區停車怎麼搞,安裝什麼樣的路燈才符合胡同風貌,寵物糞便箱該如何放置等改造細節也在居民們討論後得以拍板「出爐」。
通過共享共治,2017年以來,東城區各個街道社區的居民們自發成立了停車自管會,先後打造了39條「不停車」胡同和北京市首個「不停車」街區,「胡同內無車驚擾、胡同外規範停車」成為現實。胡同居民都說,「共享共治不僅增強了胡同主人翁感,更增強了參與感和幸福感」。
「不停車胡同」寬敞整潔
當「門當」「戶對」裝點的府宅漸退奢華,幽深的胡同煥發出「新顏」:「架空線入地」,胡同的天空敞亮了;「胡同不停車」,居民的生活安靜了;「廁所革命」、垃圾分類,胡同的環境變美了;建設「共生院」,胡同的資源活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昔日擁擠不堪的胡同華麗轉身,古老的四合院煥發出生機,更讓這裡的居民們過上了小康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