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廣西下陶村:山坳村蛻變為「紫荊花海」

2020-12-25 澎湃新聞

春天紫荊花盛開時的下陶村。1998年鍾敏嫁到廣西柳州市下陶村時,進村的道路還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是半褲腿的泥。村子裡也沒有一戶像樣的住房,都是牆面開裂的泥磚房。因三面環山、交通不便,下陶村被當地人戲稱為「山坳村」。22年後,當初嫁來下陶村的姑娘鍾敏,已經成了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下陶村近年來也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紫荊花村」、「彩虹村」。每到春日,下陶村就變成了紫荊花的海洋,吸引了周邊市民駕車前來觀賞。

在發展生態產業之餘,下陶村還把科學種植作為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創新設立了「黨建+合作社」的促扶貧消費平臺,由黨總支部引領村級產業發展,村民也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2017年,下陶村實現全村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整體脫貧,2019年,下陶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614元。

村民們在九品香蓮基地採摘花朵。種植苗木,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下陶村位於廣西柳州市柳北區石碑坪鎮,距離市中心約20公裡。儘管路程不遠,但當地平地少、山嶺多、交通閉塞,村子長期處於發展落後的狀態。2015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8853元,出現了「本村人往外地跑、外地人不願進來」的尷尬境地。

說起以前的日子,下陶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鍾敏記憶猶新,「全村都太窮了,分田到戶的土地非常少,每家每戶可能就1畝左右,都是種水稻和甘蔗,水稻留著自己家吃,甘蔗拿出去賣錢,如果不外出務工,家庭就沒有其他收入了」。

下陶村地處山坳裡,三面環山,僅有一條土路通往村外,村民出村需要先走1個多小時的土路,才能到達國道乘坐汽車,交通的閉塞,讓當地的發展越發受限。年輕人外出務工後,也往往不願回來,和其他偏遠村莊一樣,下陶村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轉機出現在2008年。

「當時我們附近有個屯比較富裕,因為人家有嫁接果苗經驗,把嫁接果苗一賣出去就能掙不少錢,我們沒有技術,只能看著眼紅。」鍾敏說,帶著這個思路,當年村裡有一批年輕人前往廣州打工時,發現廣州市種植了大量紫荊花,「他們覺得廣州的氣候和我們這邊很像,就萌發了能不能引進一些紫荊花的樹苗回來種植的想法」。

鍾敏記得,這些年輕人在2009年買了幾百株紫荊花樹苗帶回村裡種植,當時樹苗價格近1元一株,這在當地村民看來是一筆「天價投資」,村子有老人嘲笑他們:「你種這個樹苗,明年拿來燒火都沒人要。」

沒想到,經過一年的修枝、施肥等精心培育,次年樹苗長到了30多公分,一株轉手就賣到了30塊錢。這個新嘗試,打開了下陶村致富的大門。

村民們聞風開始放棄水稻、甘蔗等傳統作物,培育紫荊花樹苗。但花卉苗木價格波動較大、風險高,也讓一些村民望而卻步。為了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效應,提高抗風險能力和村民們的種植信心,下陶村從2012年起建立農村合作社,由部分帶頭人領頭打開銷路,走出了專業化的苗木種植道路,目前全村已經有十幾個苗木合作社。

鍾敏說,在農村合作社的帶領下,全村每家每戶都開始種植苗木,短短幾年裡,下陶村就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紫荊花村」。每年4月,全村都沉浸在大面積的粉色紫荊花海中,「大家都說沒見過那麼漂亮的村子」。

紫荊花苗木打開銷路後,又有買家提出購買其他苗木的需求,下陶村農村合作社結合市場需求,又引進了黃花風鈴木、桂花、黃淮等苗木進行種植,目前種植的苗木品種已經達到了十幾種。到了春日,村子黃、綠、紫、粉互相映襯,下陶村也從原本的「山坳村」變成了「彩虹村」。

要致富、先修路。在苗木產業發展起來後,2009年修建了國道到下陶村村委會的水泥路,但從村委到五個屯的道路依然是泥濘的土路。在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下陶村在柳北區委組織部的支持幫助下,加快了基礎建設進程,2015年開始硬化屯內道路,到2019年,全村通屯、屯內硬化道路都已經完成,實現了「屯屯通」。

道路的硬化,也助力了產業發展。「苗木都種植在各個屯裡,以前沒有硬化路的時候,老闆過來挑苗進不來,運貨的貨車也進不來,都是靠人工抬,一天也裝不了多少車,尤其是一些要帶土球的大株樹苗,就更加難搬了。」鍾敏說,修路後不僅運貨的車輛能進屯,大株苗木也可以通過吊車搬運,省掉了大量人工費。

目前下陶村共種植了2000畝紫荊花苗木,除了供應柳州本地做綠化外,還遠銷雲貴川等地,每年銷售額約七百萬元。收入的增加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現在我們村的標配就是每家一棟小洋樓、每家一輛小汽車。」鍾敏說。

.貧困戶楊慧忠在九品香蓮基地進行修花工作。發展綠色健康經濟,吸引青年返鄉創業在大力發展苗木產業之餘,下陶村也一直在探索新的道路。當地牢固樹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綠色健康經濟」、「美麗經濟」始終是村子的主要發展方向。

2015年,下陶村的一名退休幹部在前往福建遊玩時,見到了一種從臺灣引進的花卉品種——九品香蓮。這種花花朵碩大、顏色豔麗,不僅可以用於插花觀賞,經過高溫殺菌烘焙後,還可以製作成香蓮茶飲用,口感香甜且具有保健效果。

「他當時就引進了九品香蓮的種子在附近村子租地種植,但由於沒有技術,培育種苗失敗了,賠了很多錢。」鍾敏說,下陶村村委會得知此事後,對九品香蓮進行了詳細調查,發現該品種不僅一年四季全年開花,而且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隨即動員這名退休幹部回村種植。

下陶村在村裡準備了十幾畝種植土地,為了充分掌握技術科學種植,村委會還組織村民外出學習培育九品香蓮。2017年,村委會將九品香蓮基地申請為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開始進一步購買種苗、擴建基地、購買烘乾機等。

在科學培育下,下陶村種植的九品香蓮品相好、顏色正,一經銷售即供不應求,和全國多個地區都籤署了合作協議。「這種花花期很長,我們到2017年年底時共有約60畝,每天至少可以採摘2000朵鮮花,每朵花烘乾後可以賣5塊錢,收入就很可觀了。」鍾敏告訴澎湃新聞,2019年下陶村又在柳江邊擴建了20畝九品香蓮種植極基地,目前全村已經有將近80畝九品香蓮,2019年基地收入達到了200多萬元。

九品香蓮在給村莊創收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據鍾敏介紹,九品香蓮基地需要人工進行採摘、修花、烘乾等工作,解決了村裡弱勞力、婦女等人群就近務工的問題,「我們基地是按小時計算工錢,沒有時間限制,他們就可以實現在村裡掙錢養家,平均每個工人月收入都能達到2000元以上」。

在九品香蓮基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楊惠忠和妻子二人在工作間負責修花工作,兩人年近60歲,但孩子尚小,在基地工作時間自由,既不耽誤照顧孩子,農忙的時候還能兼顧農活,「現在除了種地我們還多了兩份收入,日子肯定就好過了」。楊惠忠告訴澎湃新聞,最近家裡剛蓋了新樓,電摩託都已經買了兩輛,「生活越來越好了」。

鍾敏介紹稱,目前下陶村的九品香蓮基地已經形成了種植、採花、烘乾、包裝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帶動了全村30多戶農戶就業致富,產品不僅遠銷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還實現了「從臺灣引進,返銷臺灣」。

村子發展好,也吸引了青年人返鄉創業。2015年,得知下陶村開始脫貧攻堅戰後,年輕人秦世東萌發了回鄉創業的念頭,「我之前一直在廣東中山開燈廠,都是接村裡人過去就業,但始終覺得對村子起不到帶動作用,還是希望能有機會把老家的鄉村經濟給發展起來」。

一次回鄉時,秦世東見到下陶村村委正在給當地貧困戶發放五黑雞雞苗,「當時我就發現這個雞很特別,全身黑黑的,下的蛋還是綠殼的。」在進行市場調查後,秦世東發現這種雞養殖得較少,市場空間很大。

2015年,秦世東在自家20畝的竹林裡開辦了養雞場,堅持擺脫抗生素和添加劑的生態養殖模式,讓所有雞都在竹林裡自由放養。「最初規模很小,只有500隻,我就是自己在做,後來村委會發現我在開養雞場,就給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秦世東說,時任村黨總支部書記幫他介紹了防疫站的站長來教授他養殖和防疫知識,還幫他申請了20萬元的項目資金用於擴建雞欄和購買雞苗。

在村委幫助下,秦世東成立了柳州市森之道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養雞場的年出欄率可以達到1.2萬-1.3萬隻,綠殼雞蛋的日產量達到2000枚,「我們的雞和工廠速養雞不同,一般要養8個月才出欄,價格比較高,但味道也很好」。秦世東說,今年年中,村委會還幫他修建了從村莊通往山上竹林養雞場的水泥路,解決了運輸的大問題。

今年年初,秦世東又在村子創辦了小型酸筍加工廠,計劃未來將竹林養雞+竹筍加工形成一條產業鏈,「我們雞在竹林放養,雞肥料就能施到竹子裡,竹子長出來的竹筍也是純天然的」。秦世東告訴澎湃新聞,近期酸筍加工廠接到了一筆150萬斤的訂單,未來將進一步擴建加工廠,帶動當地村民就業。

秦世東回鄉創辦五黑雞竹林養雞場。發展旅遊經濟,賦予村莊新活力2000畝紫荊花苗木、80畝九品香水蓮基地、日產量2000枚綠殼雞蛋的生態養殖場……近年來,下陶村發展的三個最具代表性的產業,不僅助力全村脫貧摘帽,更是讓村裡人走上了一條特色致富道路。下一步,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平穩過度,是對下陶村新的考驗。

鍾敏告訴澎湃新聞,把下陶村建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鄉村,是村委會的共同目標。接下來村裡將以三大特色產業為「點」,將「點」連成「線」,再擴展成「面」。「可以理解為,利用我們的三大產業來打造生態旅遊和宜居鄉村規劃。」

得益於苗木種植產業,下陶村每年春季紫荊花盛開時,都會吸引柳州市市民甚至其他城市的市民過來觀賞遊玩、徒步賞花,還有一些攝影師會過來採風拍照。

但鍾敏告訴澎湃新聞,由於缺少旅遊規劃,過來的人很多,但「留不住」。「我們現在村裡連一家餐廳都沒有,也沒有開展住宿業,很多人過來想吃個午飯,都要聯繫提前我們村委會,我們再聯繫一些農戶,讓他們去農戶家吃飯。」

鍾敏說,賞花經濟給下陶村帶來了一個新的發展路徑,但想要利用好旅遊業,首先就要完善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我們計劃成立一個下陶村旅遊服務開發有限公司,聘請職業經理人進行專業運作,來輔助我們。」

對於鄉村旅遊規劃,鍾敏也有著自己的想法,「鄉村發展旅遊業,傳統做法都是進行大拆大建來打造旅遊度假村,但這種投入巨大,而且已經飽和了,現在遊客們更希望體驗的是真正的鄉村生活。」

在景色方面,下陶村計劃以紫荊花為主,打造紫荊花海鄉村,同時輔以黃花風鈴木、桂花、藍楹花等花季作物,打造一張全村範圍內的「四季賞花圖」,在發展苗木產業同時,讓遊客們四季有花可賞,村民四季有花可賣。同時還將利用好竹林、溪水堤壩、水庫、九品香蓮等鄉村美景,打造創意旅遊活動。

「我們明年會在九品香蓮基地打造觀景臺,遊客們可以邊品香蓮茶邊賞蓮花。我們還計劃和攝影學院、美術院校合作建立繪畫、採風基地,充分利用起蓮花美景;竹林五黑雞養雞場,也可以開展親子活動,例如『竹林找雞』,因為雞分散在整個竹林裡,雞蛋也散落得到處都是,孩子們就可以一邊找雞蛋一邊了解鄉村生活;溪邊水庫也能打造成露營基地……」這些想法都在鍾敏的腦子裡徘徊了很久,她希望利用村子裡現有的產業資源,打造出真正的鄉村旅遊點,讓支柱產業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能產生旅遊效能。

發展旅遊經濟,也離不開當地村民的配合。鍾敏稱,為了提升全村的整體形象,2016年下陶村的婦女們自願組建了一支「巾幗護綠隊」,目前已經有16個人,負責不定時修剪村裡的綠化、向村民宣傳環保意識和綠化意識。「以前村裡垃圾多,顯得髒亂差,但現在通過宣傳和監督,村民們不僅會自己對屋前屋後進行修繕,村裡的環境衛生也會清理、維護,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鍾敏說。

如今,下陶村的全村綠化率達到了95%以上,2015年榮獲自治區美麗廣西「綠色村屯」稱號,2018年又榮獲「全國百佳鄉村旅遊目的地」的稱號。現在的下陶村已經是柳州市的「十大美麗鄉村」和「十大精品美麗鄉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基營村:苜蓿地裡「蓿」幸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基營村:苜蓿地裡「蓿」幸福 2020-09-28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尋味精緻威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千裏海岸線,一幅山水畫。山海相依、氣候宜人的山東威海正全力建設「精緻城市·幸福威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高標準建設、文化高質效供給、社會高效能治理、民生高水平保障不斷為威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賦能加力。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青山湖區進順村:共建小康家園 共享幸福生活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青山湖區進順村:共建小康家園 共享幸福生活 2020-11-14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羊角山下 龍鳳呈祥:遇龍河的騰飛
    ——廣西桂林陽朔縣鄉村振興調查(一)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討論,就曾談起他的「灕江情結」:少年時代,他曾來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還和幾個同學在灕江遊泳,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們又說:「陽朔山水甲桂林。」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遂昌把電子商務作為山區生態經濟重要產業支撐來扶持和培育,創造了農村電子商務「趕街模式」,目前已經在全國17省47市縣落地,建設超過1.2萬個村級電商服務站,成為國務院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型案例。2019年,遂昌網絡零售額增長54.7%,排名全省第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3%,電子商務還每年為農民節約生產生活成本500萬元以上。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羊角山下 龍鳳呈祥:雞窩變鳳巢
    羊角山下 龍鳳呈祥:雞窩變鳳巢——廣西桂林陽朔縣鄉村振興調查(二)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討論,就曾談起他的「灕江情結」:少年時代,他曾來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還和幾個同學在灕江遊泳,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新疆烏什縣託萬克麥蓋提村:菌菇開出...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從「後進」到「先進」,前進村是怎樣前進的?
    在村兩委和市駐村幫扶組的帶領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堆的垃圾不見了,安裝了安全飲水設施,新擴建蓄水池2座,建成汙水處理系統;創新設計了三格式化糞池,建設了一戶一廁,解決了村民如廁難的問題;累計改造村莊道路2萬平方米,各主幹胡同、裡巷道路硬化、美化面積達到100%。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北戴河村:築巢引鳳拉創業 激發「老」村...
    但進入北戴河村,極具現代設計感的房屋、別致錯落的藝術院落,不禁為這個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莊添上了幾分靈動與活潑。作為河北省省級鄉村振興示範區核心區的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北戴河村,現有耕地3300餘畝,人口2385人,1049戶,村民以農業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元寶村:從「暴風驟雨」到「稻花飄香」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數字賦能 未來已來
    遂昌把電子商務作為山區生態經濟重要產業支撐來扶持和培育,創造了農村電子商務「趕街模式」,目前已經在全國17省47市縣落地,建設超過1.2萬個村級電商服務站,成為國務院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型案例。2019年,遂昌網絡零售額增長54.7%,排名全省第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3%,電子商務還每年為農民節約生產生活成本500萬元以上。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陝西渭河邊崛起中國西部第一村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東嶺村大膽探索,自力更生,辦企業,興產業,最終闖出一條「以企帶村,村企合一,共同發展」的脫貧致富路。如今,該村的村集體擁有固定資產380億,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戶均資產超過300萬元,成了全國聞名的「中國西部第一村」。
  • 「頭條」魏松賢到北林區就「百城千縣萬村」調研點情況進行實地調研
    8 月5日,省委宣傳部部務委員魏松賢到北林區就「百城千縣萬村」調研點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全勝,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郭曉明一同調研。在北林區雙河鎮西南村稻田公園,魏松賢詳細了解北林區在踐行鄉村振興、推動農業發展、實現小康社會過程中採取的做法和取得的實際效果。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元寶村:從「暴風驟雨」到「稻花飄香」
    70年前的夏天,他跟隨工作隊坐著馬車,深入元茂屯進行土地改革,而這個村的原型地就是位於黑龍江省尚志市的元寶村。1992年,村裡在書記張金寶的帶領下創辦企業,聽說做鉛筆板賺錢,於憲臣就四處求教,「哈爾濱也找人、天津也找人,到處求做鉛筆板的技術。」靠著這樣反覆「求人」的精神,村裡終於生產出了合格的鉛筆板。有了鉛筆板產業,1994年,又順手上馬了鉛筆生產線,一條產業鏈就這麼發展起來了。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在山東陽信縣 聽牛人說「牛事」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天津寧河:保衛「京津綠肺」 共謀綠色發展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曙光村迎來「新曙光」
    潺潺流水、肥沃土地,瓜果飄香……走進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曙光村,花海環繞,村容整潔,古樸村落與現代業態氣息的交織,一幅「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躍然眼前。「現在村裡路修得好,家家門口都有垃圾桶,房前屋後種上了花卉苗木,村內的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走出家門看著就舒心。」回想起以前的生活,曙光村裡的老人們感慨不已。「那時候我們住的全是土坯房,冬天漏風、夏天漏雨,全家老小好幾代人擠住在一間小屋裡。」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涼山州昭覺縣:彝寨兒女的脫貧「三部曲」
    每畝地產值可達到2萬多元,增長了近10倍。宋永超說,帶動當地農戶增產增收,實現脫貧奔小康,是產業園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目前,項目已進入二期建設,投入農業生產的土地達2000多畝。待園區全部建成後,可以提供1300多個工人崗位,吸納周邊兩三個鄉的勞動力,預計可實現農戶人均年增收1.2萬餘元。
  • 【全面建成 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扛旗創牌爭星 凝聚...
    泗縣把「脫貧攻堅、環境改善、鄉風文明、信訪維穩、基層黨建」五項重點工作,作為「五面紅旗」,要求各村開展爭創「五面紅旗」村活動,並制定了5大類35項工作標準,確保以脫貧攻堅為統攬,推動一切力量和資源向村級集結,做到幹有方向、幹有標準、幹則必成。泗縣黑塔鎮三葛村地理位置偏,又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種植區,2016年以前,集體經濟一直為零。
  • 端起生態碗 吃上旅遊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十三五」時期,宜君縣完成造林綠化超26萬畝,綠色面積逐年擴大,截至2019年底,全縣林業森林覆蓋率達52.63%,植被覆蓋率達91.8%。  近年來,宜君縣堅持生態立縣,依託綠色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努力打造避暑勝地旅遊品牌。好生態讓農產品身價倍增,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更鼓了群眾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