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曼德雷一家與《今日中國》:
見證中意友誼的人文之橋
2016年義大利發行郵票紀念皮埃羅·卡拉曼德雷逝世60周年
賈憶華供圖
在莫蘭迪大橋坍塌兩年後,2020年8月3日,義大利舉行了新橋「熱那亞聖喬治橋」的落成儀式。在剪彩儀式上,義大利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提到了著名的雜誌《橋》:「1945年,皮埃羅·卡拉曼德雷(Piero Calamandrei)創立一份新雜誌,其命名很有啟示意義:『橋』。作為一位偉大的法學家,作為二戰後我們國家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偉大重建者,皮埃羅·卡拉曼德雷創辦雜誌的初衷是,用文化的力量,在戰後的廢墟上,在殘破的過去與復興的未來之間搭起一座橋。」
雜誌《橋》1956年專刊《今日中國》封面
楊琳供圖
實際上,皮埃羅·卡拉曼德雷的《橋》不僅連接了過去與未來,也連接了東方與西方。1955年,皮埃羅·卡拉曼德雷作為團長,帶領義大利首個半官方的文化代表團訪華。1956年,他在其主編的雜誌《橋》出版專刊《今日中國》。在專刊中,1955年訪華代表團成員、當時義大利和歐美等國家的學者和記者對新中國的政治、經濟、對外關係、社會、文學、文化等方面進行了700多頁的詳細介紹。在20世紀50年代,義大利國內有關當代中國的材料非常少,這本專刊無疑為義大利讀者提供了全面認識新中國的窗口。
1955年義大利訪華文化代表團在中國的合影
賈憶華供圖
皮埃羅·卡拉曼德雷在義大利學術界、政治界和文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義大利《民事訴訟法典》的主要立法者之一,曾任佛羅倫斯大學校長、林琴學院院士,二戰後曾任國會議員兼憲法起草委員。1942年,他成為義大利行動黨創始人之一。1953年,義大利前總理費魯喬·帕裡成立了「促進與中國經濟文化關係研究中心」(Il Centro per le relazioni economiche e culturali con la Cina),希望通過加強中意經濟文化交流,實現中意建交。皮埃羅·卡拉曼德雷是該中心的核心成員之一。1955年,他率領的訪華代表團正是由該中心組織形成。皮埃羅·卡拉曼德雷與費魯喬·帕裡在二戰期間都是堅定的反法西斯戰士,是二戰後義大利共和國的締造者。他們親近中國,因為中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在冷戰格局下,他們將新中國看作是維護世界和平和推動建立多極格局的力量。
專刊《今日中國》的開篇,是老舍先生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給義大利代表團的獻詞。原書影印了老舍先生的中文手稿,皮埃羅·卡拉曼德雷親自將其英文稿譯成義大利文。作為主編,他本人為專刊撰寫了六篇文章,分別是:作為主編回應老舍致辭、推動中意友誼的卷首語《馬可·波羅橋》,呼籲打破中西方隔閡的《看長城那邊》,表達他希望加強中意文化交流、促進中意建交的《中意文化關係》,關於中國政治和社會主題的《有計劃的革命》《婦女的解放》,論及中國法學的《法官與法律》。他還編寫了關於中國的科學活動、北京大學、中國烈士的信件等多篇文獻。皮埃羅·卡拉曼德雷為專刊的籌劃、編撰和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特刊的封面上有一條象徵著中國的龍和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龍象徵著力量,而蝴蝶象徵著優雅、自由,這是他首次訪問中國的印象。」在《今日中國》中,皮埃羅·卡拉曼德雷對新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中國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世界的命運將取決於中國。」他還呼籲更多的西方人去中國看看:「歐洲應當與亞洲相遇,開始平等、自由的對話。讓我們看看長城那邊有什麼。只要親眼看看就足夠了,我們會發現那裡有春天。」他認為「橋」這個刊名在中意文化的交流中具有象徵意義,在卷首語《馬可·波羅橋》的最後,他寫道:「通過這座橋,中國文化與義大利文化可以再次相遇、相知。」皮埃羅·卡拉曼德雷對中國的遠見卓識,在50年代的冷戰背景下顯得難能可貴,也體現了當時中意雖未建交,而義大利的有識之士渴望與新中國加強聯繫的強烈願望。
弗蘭克·卡拉曼德雷和女兒賈憶華在中國的合影
賈憶華供圖
1953年到1956年,皮埃羅·卡拉曼德雷的兒子弗朗科·卡拉曼德雷(Franco Calamandrei)和兒媳瑪麗亞·特雷莎·雷加德(Maria Teresa Regard)作為特派記者在中國工作。弗朗科·卡拉曼德雷是義大利共產黨《團結報》的駐華記者,瑪麗亞·特雷莎·雷加德是義大利《我們婦女》雜誌和《新驛使報》的記者。夫婦二人在二戰期間參加過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中意兩國尚未建交,弗朗科夫婦和其他義大利媒體的報導對義大利人民了解中國、促進兩國經濟文化的交流,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瑪麗亞·特雷莎·雷加德和女兒賈憶華在中國的合影
賈憶華供圖
弗郎科·卡拉曼德雷和瑪麗亞·特雷莎·雷加德參與了《今日中國》的策劃和撰稿工作。早在1954年,皮埃羅·卡拉曼德雷和弗蘭克·卡拉曼德雷父子就開始通信籌劃專刊。作為駐華特派記者,弗朗科·卡拉曼德雷和妻子瑪麗亞·特雷莎·雷加德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今日中國》撰寫了多篇關於中國文化概況的文章:《教育體系》《科學》《考古研究》《繪畫》《手工藝術》《戲劇》《音樂和舞蹈》《電影》。
皮埃羅·卡拉曼德雷夫婦和孫女西爾維亞在中國的合影
賈憶華供圖
皮埃羅·卡拉曼德雷的孫女西爾維亞·卡拉曼德雷(Silvia Calamandrei)(中文名賈憶華),1953年隨父母來中國時,剛滿六歲。她在中國上幼兒園和小學。在《今日中國》中,皮埃羅·卡拉曼德雷記錄了小孫女賈憶華在中國小學的學習生活,並寫了《一位二年級小學生的心裡話》。他寫道:「這些信息是去年10月在北京時,(賈憶華)給我口述的。」
1955年皮埃羅·卡拉曼德雷帶領代表團訪華,是1953年弗蘭克·卡拉曼德雷攜妻子和女兒來到中國後,祖孫三代的第一次團聚。賈憶華1956年隨父母回到義大利。青年時期繼續學習中文,後來成為一名漢學家,翻譯和出版楊絳等中國作家的作品。賈憶華現在擔任義大利蒙泰普爾恰諾市圖書館館長。圖書館以皮埃羅·卡拉曼德雷命名,是漢辦的漢語角所在地。
今年,為紀念中意建交50周年,在賈憶華的推動和策劃下,《橋》在2020年9月期出版她祖父1956年主編的4月期專刊《今日中國》的文選。這期新專刊名為《中國與〈橋〉——六十五年之後》,由賈憶華本人主編。
雜誌《橋》2020年新專刊
《中國與〈橋〉——六十五年之後》封面 楊琳供圖
新專刊選取了1956年專刊的部分文章,同時也增加了新的內容。賈憶華撰文詳述1956年專刊的誕生過程。專刊還包括筆者在的《義大利發展報告(2019-2020):中國與義大利建交50年》的文章《建交前中意關係回顧——聚焦於1955年義大利兩個代表團訪華及其影響》。南開大學首屆義大利語班全體學生,在翻譯1956年專刊文選後而寫下的感想集,也收錄在其中。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法學專家、中國義大利學者協會會長伊萬·卡爾迪羅(Ivan Cardillo)為專刊撰文《論卡拉曼德雷和博比奧對中國司法制度的現實性思考》(L'attualità delle riflessioni di Calamandrei e di Bobbio sull'ordinamento giuridico cinese)。北京外國語大學義大利語教研室主任、中國義大利語教學研究會會長文錚為新專刊封面題字「橋」。此外,皮埃羅·卡拉曼德雷在1955年訪華的旅行筆記首次出版。
在1956年《橋》專刊《今日中國》出版的幾個月後,9月27日,皮埃羅·卡拉曼德雷因病逝世。《今日中國》成為他寶貴的文化遺產。皮埃羅·卡拉曼德雷對中意關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卡拉曼德雷一家與《今日中國》的故事,印證了專刊篇末雷潔瓊給皮埃羅·卡拉曼德雷的致辭:「你的國家很美麗,希望你的『橋』將領導義大利人民使義大利更美麗。希望你的『橋』將中意人民的友誼得到增進,文化交流得到發展。」2020年,在中意建交50年之際,新專刊《中國與〈橋〉——六十五年之後》的出版正是對中意人民友誼和中意文化交流發展的最好見證。
賈憶華與南開大學義大利語專業學生以及義大利教師合影
賈憶華供圖
卡拉曼德雷一家三代親歷了中意關係在建交前和建交後的發展。今天,在賈憶華的努力下,中意兩國的學者與學生通過新專刊《中國與〈橋〉——六十五年之後》,延續兩國友好交往的傳統。中國第一個重點綜合類大學開設的義大利語專業——南開大學的首屆義大利語畢業班全體學生來完成《今日中國》文選的中文翻譯,具有象徵意義。年輕的學子們是中意關係下一個50年發展的新生力量。皮埃羅·卡拉曼德雷架起的「橋」,將進一步見證中意友誼關係不斷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文章原載於「中國社會科學網」
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
供稿:楊琳
供圖:楊琳 賈憶華
編輯:熊宇軒
審核:楊琳 王嬡 廖書行 楊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