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並起。光反董卓聯盟中就有十八路諸侯,分別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除此之外還有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遼東的公孫淵等割據勢力。然而還有一些無權無勢卻有遠大抱負的人,他們只有依靠這些軍閥才能在亂世中立身以實現自身的抱負,劉備呂布就是其中的代表,但這二人結果卻完全不同,呂布屢次賣主被人罵為「三姓家奴」,劉備先後投奔八個人被贊仁義,這是為何呢?
首先就是因為劉備和呂布投靠他人的行為不同,劉備是漢室後裔,有著「皇叔」的名號,投靠他人屬於合作關係,自己的人馬本身還保留一定的獨立性。不論是他投奔的公孫瓚、陶謙,又或是曹操、袁紹、劉表等人,他與對方的關係都是同盟合作關係,並不是對方當小弟,對方更不能越過劉備指揮他的軍隊,所以劉備還是自己手下人的主公。呂布則不同,他先是丁原的部將,並且拜丁原為義父,後來董卓誘殺了丁原後呂布又認董卓為義父。這種認義父的行為表明了呂布想追隨他們的想法,這就是認主的行為,投奔來投奔去自己也只是別人手裡的大將。劉備不同,他能在投奔別人的過程中壯大自己的勢力,最後三分天下有其一,也可看出劉備與呂布的區別。
其次,二人的出身決定了一個會被罵,一個會被稱讚。呂布出身貧寒,毫無背景,可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是漢獻帝認的皇叔。呂布屢次殺害義父的行為讓他背上惡名,加上出身卑微,史官自然不會偏袒他。劉備一生都以仁義立身,最後能三分天下,又有漢王室正統的光環傍身,屬於成功人士,史官在記錄他時難免會美言幾句。而恰巧記錄三國史實的《三國志》是生於蜀漢時期的陳壽寫的,即使陳壽想客觀地記錄歷史,也難免在不經意間偏袒自己國家的君主。
當然造成這一現象最大的原因是二人的人品不同。呂布的行為十分惡劣,他屢次背主,反覆無常,丁原、董卓兩任義父都死與他之手,後來被曹操擒住後曹操寧願殺了他也不用他也可以看出來呂布的人品有大問題。這種忘恩負義的人在那個群雄並起、講究忠義、看重名節的時代是無法立足的。反觀劉備,雖然先後投奔了盧植、朱雋、劉恢、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和劉表等八人,但他並沒有認這些人為主公,也沒有出賣這些人,就算是離開時也不會落井下石,不會為了利益去害舊主,再加上劉備「皇叔」的名號,又以仁義傍身,自然會被世人接受並稱讚。
總的來說,劉備的行為只能算是合作,呂布的行為才算是認主,況且呂布還屢次為利陷害舊主,被罵「三姓家奴」並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