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菲利普船長》這部電影前,我已經知道了這部電影是根據2009年發生的真實事件改編的,美國船隻首次遭到海盜的劫持,船長理察·菲利普斯將自己被海盜綁架的經歷寫成了回憶錄《一名船長的職責》,後來索尼公司由此回憶錄改編成電影。所以在觀看的時候,影片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部電影,還不如說是詳細而有深度的新聞報導。
影片講述的其實就是一艘美國船被4個索馬利亞海盜劫持了,船長菲利普為了保護船員和貨船,作為人質和4個海盜在救生艇裡生活了4天,最終被美國海軍營救的故事。但整部片卻拍了2個小時14分,其中對人物的細節刻畫,把人性完完全全地裸露出來,引發了觀眾深深的思考。
這部電影明顯對比了文明社會和落後地區不同,在電影開頭,鏡頭先是菲利普船長的老婆和他在車上的對話,他們感慨現在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並安慰對方一起努力的場景;而當鏡頭轉向索馬利亞地區,則是完全不同的一幕,幕後的老闆持槍殺氣騰騰地闖入廢墟般的居民區,強迫他們這周要再劫持一艘船隻,居民們便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期待被選中當海盜。在他們的思想拘束下,生活條件的逼迫下,他們只有兩條路可以走——捕魚、劫船。但是由于越來越多美國人去到索馬利亞捕魚,導致當地居民無魚可捕,所以在他們看來,想要活下去,只能去劫船了。所以索馬利亞地區海盜盛行的原因,或許在這部片中可以找尋一些蹤跡。
而在影片中,除了重點刻畫了菲利普船長外,對海盜裡的船長穆斯也塑造得有血有肉,而小編卻對穆斯更有印象,即使在落後的村落裡,他也是有理想的,他想去美國,在紐約買一座房子;為了保護船員和利益,他也獨自一人登上海軍的船隻談判。或許在很多觀眾眼內,即使穆斯是海盜,也會忍不住為他的處境悲傷,看到他無助的眼神而落淚。
在救生艇中的那四天是影片中最精彩的情節,一開始雙方都比較冷靜,到後來因為在海上飄蕩的疲勞,再加上外界對生命的威脅越來越大,雙方都開始變得沒有理智,時刻把自身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來考慮,一旦被威脅,就瘋了似地反抗,特別是野蠻的海盜們,一發覺情況不對,就大聲喧譁,用聲音的分貝來掩蓋自己的恐懼。看著他們的眼神和動作,小編仿佛置身其中,緊張刺激的場景,也讓小編捏了不少汗。
而小編發現電影裡還有一個諷刺的背景,為什麼美國花那麼大人力物力去救一個船長呢?為什麼他們絕對不容許船長踏上索馬利亞的陸地,為此可以付出一切代價呢?因為這是美國第一次被人劫持了自己的船長,社會影響太大了。這也顯示出了美國政府的強大,而正因為美國政府的強大,才導致索馬利亞的動亂。影片中菲利普和穆斯的對話也暗示了這一點。
《菲利普船長》作為一個真實的紀錄片,更多的是希望觀眾從史中能吸取些經驗,聽說同年(2009年)11月份,該船再次遭遇海盜,這次他們成功地擊退了海盜。人們不僅要從中借鑑防海盜的經驗,還要從中吸取更深層次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