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間道風雲》是由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於2005年出品的警匪動作片,影片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馬特·達蒙主演。該片翻拍自香港電影經典影片《無間道》,講述了波士頓黑幫組織和警方之間互相培養臥底安插在對方內部,以及互相鬥智鬥勇的過程;是警方和黑幫都決定展開洗底行動的故事。
波士頓南部,正處於鼎盛時期的黑幫頭子弗蘭克·卡斯楚(傑克·尼科爾森)雄霸一方。老謀深算的他決定培養年僅14歲的科林(馬特·達蒙),為自己的將來鋪路。與此同時,生於街區的少年比利(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靠著自己的努力,希望能夠擺脫貧困犯罪的生活。
時光飛逝,科林和比利都長大成人,且都考上警校,成為了州警察局的警察。精明能幹、野心勃勃的科林,在殲滅黑幫團夥有功之後,很快升職為「特別調查組」的警司,在警局裡有了自己的勢力,卻依然聽命於卡斯楚。而街頭長大、性格有些暴力的比利,雖然一心想成為好警察,卻被安排了秘密滲入黑幫組織的任務,成為卡斯楚的得力手下。
卡斯楚的黑幫犯罪集團日漸強大,警方決定開始秘密準備將其剷除。對立越來越劍拔弩張,而一系列貓捉老鼠行動的失敗,也讓警方和敏感的科斯特羅都察覺到內部出現了奸細。警方和黑幫的大洗底行動即將展開,兩個飽受身心煎熬的臥底也開始走上了無間之路。
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 (2007)
最佳影片 格拉漢姆·金
最佳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最佳男配角(提名) 馬克·沃爾伯格
最佳改編劇本 威廉·莫納漢
最佳剪輯 塞爾瑪·斯昆梅克
無間道是個典型的東方故事,它有著中國人特有的矯情,十年臥底,再臥下去就變尖沙咀老大,每天和同夥一起去非法暴力,心都在滴血。這個故事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用這種矯情的手段去衝擊觀眾脆弱的心靈,所以必須有遺忘的時光,不煽,不足以集中火力攻陷觀眾。機關算盡,是中國人特有的本事。達到目的,有的時候反而是小事。
華麗的外表對一部電影來說很重要,這是感性上用來抓住觀眾的東西。然而華麗外表背後的深層次的東西卻是決定於一部電影是否優秀的決定性因素。可以講,馬丁·西柯塞斯把中國的《無間道》成功的美國化了。 西柯塞斯版的和香港版的相比,在所要表現的情感和故事的內涵上並沒有太多的原創。故事情節幾乎改都沒改就拿了過來,裡面的人物設定也大同小異。
香港的《無間道》製作精良,更重要的是它獨具匠心,充滿創造性。整部電影緊密圍繞著「無間」二字,情節非常引人入勝,然而在精神層面矛盾的表現力卻是將「無間」詮釋的淋漓盡致的關鍵。在其中,我們看到了感情將好壞的界限模糊,看到了愛情把一個壞人指向一條明道,看到了樹欲靜而風不止的糾纏和思想衝突的折磨,看到了「出來混總歸要還」的道理。
影片一開始就以主人公科林的口吻進行自傳式的敘述,鏡頭藉此引出了頭號美國黑幫人物卡斯楚,由於科林接受了黑幫頭目恩惠和洗禮,便成為黑幫頭目卡斯楚的利用工具,考入進校,成為科斯特羅在警察隊伍中的臥底。而另外一位主人公比爾的背景則比較複雜,他的叔叔是著名的黑幫分子,父親比較正直,因為被黑社會殺害,他想藉助成為警察來復仇,於是也進入了警察學校學習。
影片以平行蒙太奇的表現形式敘述了兩人在警校的學習過程。在警校中,兩人都各自配上了一個志同道合的配角警校同學,科林配上的是一個開始就請他吃飯的同學,比爾配上的是一個黑胖同學。這些鏡頭的出現,也是為影片最後的結局作了鋪墊。即這兩個同學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角色對兩位主角人物進行了陪葬。
如果說原版《無間道》是收斂的精良風格,那麼美版的《無間道風雲》完全成為張揚的粗獷風格,單聽那些人物大量充滿哲理的臺詞和無數花樣翻新的粗口,都讓人們體會到來自最底層生活的粗礫原味。所有在原版中那些哀傷動情的原聲音樂全部讓搖滾樂所替代,港版《無間道》營造的情境全部被打破,西科塞斯需要的就是金屬質地的殘酷和冰冷,在壓抑和無望中統統墮落到深淵。
翻拍電影確實不容易,馬丁-斯科塞斯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色彩把這個故事重述得更加適合市場的口味。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裡,詩歌氣質太小眾化了,太不適應爆米花和可口可樂了。在這一點上,馬丁-斯科塞斯對自己商業電影導演的身份給出了正確的定位。
要看懂《無間風雲》,先要看懂「教堂老鼠」這句英文諺語,老鼠想在教堂裡找吃的,是枉費心機,教堂裡的老鼠一貧如洗。教堂與老鼠是影片的主題,影片開頭馬特達蒙演的黑幫臥底住進外景可以看見金色教堂穹頂的公寓,並且別人對他說,你現在是上等人了。影片結尾馬特達蒙幹掉老大,以為憑此可以平步青雲進入大教堂,最終被警察幹掉,他死時大教堂窗景前爬過一隻老鼠。小李子來自黑幫家庭,想通過當警察進入教堂,結果卻被派成臥底,回到窮街陋巷當老鼠,最終被黑幫殺害。
黑幫老大是FBI 的線人,他在餐廳吃飯,畫的素描上是一群湧向教堂的老鼠,他和馬特達蒙一樣,窗外就是金碧輝煌的大教堂(政府),他也是一隻想擁有政權進入上流社會的老鼠。他的對白有很多是諷刺政府的,牧師不再保守秘密,修女就是妓女,等等。影片中馬特達蒙,小李子,黑幫老大三個人都來自愛爾蘭底層,就像一群老鼠,即便進入了教堂,也只能被政府利用,互相殘殺,最終像老鼠一樣死去,教堂永遠冠冕堂皇,乾淨透亮,沒有人在意死掉的老鼠。
《無間道風雲》一部港式影片到了馬丁手裡的確成了他的作品。作為許多人所追捧的大師,馬丁拍過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影片,《約紐黑幫》,《憤怒的公牛》,《窮街陋巷》和《的士司機》等等。關於他的影像風格,我們看到的是黑暗,骯髒,狹窄還有冷峻的色調,這仿佛是他作為大師的個人標籤。所以,當我們看到《無間行者》時,最明顯的便是這些東西,與港式的精工細作完全不同的風格。
總體來說,兩部電影都是成功的,因為它們都找到了適合各自文化取向的基調,並貫穿始終,將影片要傳達的情感發揮到淋漓盡致。美版無間道向我們展示了骯髒而又血腥的黑白世界,生存是直接、唯一的目的,在這個世界中,為了這個目的,人的本性暴露無疑。
港版無間道則像一篇優雅精緻的啟世寓言,其中的角色界限模糊並最終失去了身份,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停地尋找和反思,設法改變自己的命運,非常符合當時香港電影的頹勢以及香港人救市的決心。就如結尾處男主角在天台相互揭發身份一場戲,美版充斥著咒罵和廝打,而港版中劉德華真摯地說「給我一次機會,我想做個好人」,而梁朝偉則平靜地回答「對不起,我是個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