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氣候溫暖,光照充足,有大片大片水稻田的萬州襄渡鎮。我爸我媽在水稻田裡長大,整日裡奔跑玩耍、嬉戲打鬧,從小啄食稻田裡的小蟲、小蝦,稻花開時,就以散落在水田裡的稻花為食。
在自由活動和自由覓食的雙重加持下,我生下來就體格較大,營養價值也更高。特殊的我還經歷了一場奇妙的旅行~
工人們將我和夥伴們洗淨,一起曬個日光浴徹底晾乾水分,再用富將含礦物質的紅紗泥與稻殼、食用鹽攪拌均勻,均勻包裹著我,放在20 ℃左右的溫室醃製,我就搖身一變成了鹹鴨蛋啦!
作為中國傳統食品,鹹鴨蛋的製作方法早在南北朝農書《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浸鴨子一月,煮而食之,酒食具用。」說的就是鹹鴨蛋。
經過稻殼包泥裹制的我,口感細膩、紅心出油,還有了特殊的名字——「萬州鴨鹹蛋」。
鹹鴨蛋之所以能「流油」,是因為在醃製的過程中鹽分侵入蛋內,降低了蛋白質在水中的溶解度,使蛋白質沉澱出來,那些原本四處分散的細小油滴,彼此互相聚集起來,變成大油滴,就形成了蛋黃油。
因此我煮熟以後,整個蛋黃就變得油滋滋的啦~並且由於蛋黃中帶有紅黃色卵黃素及胡蘿蔔素,蛋黃油還會呈現出金燦燦的紅黃色。
輕輕剝開鴨殼,潤澤飽滿的紅油就跟著淌出來啦!一股誘人的鹹香瞬間撲鼻而來,輕輕地咬一口,蛋白嫩,蛋黃油,鹹淡也剛剛好。
黃澄澄的油亮蛋黃,佔了整顆蛋的一半,用筷子夾起一點蛋黃送進嘴裡,一種淡淡的類似於烤芝麻的香味就在舌尖上來迴蕩漾,完全停不下嘴!
此外,我還是上過書的名蛋哦~汪曾祺曾在書裡寫道,「將空頭敲碎,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看著就知道有多好吃啦~
用我配上一碗素白的米粥作早餐,筷子挑起一點流油的鹹蛋黃,放入口中慢慢的抿,細品慢嚼下,蛋黃口感綿密,微微帶點顆粒感,入口細膩沙軟,再來點鹹鹹的蛋白,爽滑彈牙卻又不會鹹得發苦。夾雜著醇厚香濃的蛋黃和可口清香的紅油,層次豐富的鹹香在整個口腔裡來回打轉,吃得又爽又過癮!
經過醃製後的我不僅更加香嫩可口,而且保留有較高營養。其中礦物質保存較好,鐵質等無機鹽含量也很豐富。類似月餅等焙烤食品、蛋黃包、粽子這些中式食品都有我的身影,更是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哦~
轉發本文至朋友圈
集齊66個贊並截圖發送至微信公眾號後臺
我們將選取最先發送到公眾號的兩位粉絲
免費送上「高郵鹹鴨蛋/20個裝」各一份!
活動截止時間:2021年1月25日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