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不僅是一位聖明的皇帝,還是一個出名的收藏家,但他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一件珍貴的玉器,卻被他認為是「輞頭」,甚至還拿它作筆筒、當花瓶,這種玉器的真實身份究竟是什麼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乾隆皇帝共在位六十年,他可不是只會追求長生不老的昏君,在治理國家的幾十年中,他在康熙、雍正兩朝皇帝的基礎上,不斷地擴充疆域,發展經濟,大力弘揚漢學,國家實力不斷提升。
除了能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乾隆皇帝也是一大「玩主」,他最大的愛好就是搞收藏,皇帝收藏文物,自然和普通人不一樣,他的藏品,多到連自己都數不清,為了搞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寶貝,他最後下令,讓朝中的大學士們組成一個團隊,專門記錄他的藏品,最後寫成一部書,這部名叫《石渠寶笈》的典籍,現存在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中,它記錄了乾隆皇帝一生擁有的所有珍奇異寶,其中隨便拿出一件來放到現代,那都是無價之寶。
當一個人對一種事情感興趣時,他就會自然的鑽研其中的門道,乾隆皇帝也是如此,他愛收藏文物,愛研究文物,見得多了,自然也就鍛鍊出了非同一般的眼光,不敢說是一眼定真假,但大多數情況下,都能通過自己的眼力和見識,判斷出東西真假好壞。
在《御製玉記》中,乾隆皇帝自己記載了一件趣事,一日他在大臣進獻的玉器,忽然注意到了一件玉雕扳指,它看上去確實是漢代的風格,但是把玩起來,卻沒有溫潤的感覺,而是一種生冷和堅澀的觸感。乾隆皇帝覺得不太對勁,就傳旨叫來了雕玉世家出身的工匠姚宗仁,姚宗仁結果玉扳指,仔細看了看,沒有半點猶疑地說:「這就是小人祖上所做的玉器,小人識得。」乾隆皇帝大感困惑,於是下令徹查此物,最後得到結果,這居然真的是一件仿品。
乾隆皇帝毒辣的眼光自此聞名全國,朝內朝外,再也沒人敢糊弄他,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乾隆皇帝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他把一種玉器認錯了身份……這是一種很特別的玉器,它上下為圓底,周身是長方體,屬於典型的外方內圓的設計,並且內部真空。最奇特的是,它一頭大,一頭小,看起來十分奇特。
乾隆皇帝雖然見多識廣,但也不知道這種玉器是什麼東西,古籍中乾隆自己寫道:「呼此罄為輞頭者,不知起於何時?內府最多,不可屈指數。」
這種在宮中遍布的玉器,乾隆皇帝居然不知道該叫什麼,這可是乾隆皇帝不能接受的事情,於是他自行認定,這就是古人抬舉重物時使用的一種輔助工具,並把它稱為「輞頭」。乾隆皇帝還將自己的詩,命玉匠刻在玉器表面,《詠漢玉輞頭》:
「所貴玉者以其英,章臺白光照連城。輞頭曰漢古於漢,入土出土滄桑更……
在乾隆皇帝去世九十年後,古玉研究專家吳大澂才破了這起古玉界的「冤案」,他出了一本叫做《古玉圖考》的古籍,其中記載了近五十種玉器,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玉琮」的翻案。《周禮》中記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由此可知黃琮在遠古時期,就是祭祀時祭拜大地使用的玉器。《康熙字典》中也有關於琮的定義。吳大澂結合各種史料,列舉出了多方面的例證,證明了乾隆皇帝所稱的「輞頭」,其實就是「玉琮」。
原本是大頭朝下,小頭朝上,用來祭拜大地的玉琮,居然被乾隆皇帝叫做輞頭,甚至還給它找了很多新的「功能」,比如乾隆年間的「玉琮」,有的被放在御桌上當成筆筒使用,還有的裝上銅膽和蓋子被用來插花。
在我們現代人眼中,這件事情對乾隆而言,當然是一處「人生汙點」,但對於玉琮本身而言,也並非是一件壞事,雖然身份被錯認了幾十年,但它的文物價值,卻得到了承認,歷史真是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