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家電、席夢思、老舊自行車......樓道內堆積物是不少老舊小區的通病。而在楓林的這個小區中,卻是另一番景象↓↓↓
居民A:每次走進樓道都感覺非常溫馨。
居民B:一走進樓道就有好心情~
是什麼讓樓道煥然一新?
今年10月起,為配合青松小區綜合改造項目,針對青松小區居民需求和實際情況,楓林街道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載體,著力將小區11號樓、14號樓打造成為一樓一主題的「青松友鄰」特色樓組,實現「有溫度、可持續、高品質」的老舊小區改造。
「青松友鄰」特色樓組建設,不僅促進睦鄰關係,更形成了共商、共議、共享的社區氛圍。
「綠色」微景觀扮靚樓道「提顏值」
青松小區14號樓是無物業管理的樓棟,住戶中外來租戶比例也較高,為了更好地宣傳上海市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讓較為流動的外地住戶能理解垃圾分類工作,進一步營造居民生態環保的理念,通過多次居務會討論,將這棟樓組的特色定位為「生態綠色樓」。一走進去,仿佛置身於一個小公園,令人賞心悅目。
木林角
圖片說明:每戶居民認養綠植,由擅長園藝種植的居民擔任綠色志願者,定期指導其他住戶一同養護花草,並逐步培育一批對種植感興趣的居民參與進來。
圖片說明:樓道綠色自治金公示欄+可回收物鐵桶←
這裡設置了一隻可回收物桶,用於收集易拉罐、寶特瓶等,回收所得的錢作為樓道綠色自治金,用於購買木林角的多肉植物、空氣鳳梨等。如此,不僅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提升了,更增添了「家園」意識,木林角也讓整個樓道更加漂亮,讓居民更有參與感、互動感。
家裡的綠植怎麼也養不好怎麼辦?在常青廊,你可以學到綠色養護小知識、垃圾分類小常識等等!
樓道裡的「綠色微展覽」還與居民需求對接,保證常換常新。
有了常青廊,養花小白也能進階成大神!
樓道裡的「青楓」圖書漂流角輕鬆解決了樓道堆物問題,同時讓更多的書有其讀者,讓更多的讀者有其書。
圖片說明:利用街道圖書館的剔舊書籍,居民們可以自由取閱這裡的圖書,也可以拿出自己的圖書與其他住戶一同分享,以「自助取閱,自主歸還」的「漂流」模式,實現了微型圖書館的基本功能。
圖片說明:「生態綠色樓」,讓居民回家的路更美了
「紅色」樓道架起居民自治「連心橋」
青松小區的住戶中,老幹部、老黨員的比例較高,特別是這棟11號樓。因此,通過多次居務會討論,將這棟樓組的特色定位為「紅色力量樓」。以黨建引領樓道紅色文化建設,樓組黨員亮身份,發揮「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先鋒模範作用,凝聚全體樓道居民之心,自覺參與配合樓組建設和小區建設。
紅色先鋒力量牆
住戶認可、推選出來的黨員骨幹亮身份,他們在家園建設、業委會管理、志願服務中充分發揚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也為其他住戶樹立了典範。
居民C:樓組裡的書畫,畫得可真好呀~
樓組內「能人」很多,熱愛書法、繪畫、攝影的都不在少數,楓採角板塊採用季度主題模式,向愛好者們收集引以為豪的作品,讓書香和墨香在樓道中交相輝映。
樓組有一支以黨員骨幹組成的志願服務隊,他們定期為居民服務,如清潔家園,量血壓、測血糖,開展「小老人服務老老人」的結對活動,為高齡老人配藥和交水電費等。
圖片說明:志願服務項目排片表定期向住戶發布。
「鄰家心聲」牆,它既是一面願望牆,也是一面公告牆,任何想表達的話都可在心聲牆上互動。如此,不僅能促進居委幹部改進工作作風、黨員快速認領服務項目,更能進一步引導人人都獻出一份力量,傳遞一份真情,共同營造互助、有愛、向上的樓組氛圍。
圖片說明:「紅色力量樓」引領紅色新風尚
特色樓道不僅讓原本老舊的樓道煥然一新,更搭起了居民之間溝通、交流、展示的舞臺,隨著社區自治不斷深入,街道將積極響應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營造和諧鄰裡氛圍、激發社區自治活力,助推文明新風尚,構建有溫度的「熟人社區」。
【來源:上海徐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