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逆齡」生長 居民住得「面子」「裡子」都舒心

2020-12-23 騰訊網

2019年以來,為打造宜居社區,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惠濟區堅持黨建引領,直面社區治理的難題與痛點,通過對轄區環境「髒亂差」的無主管樓院進行精準分類,在黨建引領下統籌各方力量參與樓院治理,探索按類別管理模式,讓老舊小區煥發新的生機。

記者 藺洋 通訊員 李笑冬 韓茹 王明月/文 孫星燦/圖

28個老舊小區改造進展順利

「以前這兒又髒又亂,雖說是自己家,可自己住著都嫌棄。現在你看看,道路平整乾淨,電動車、汽車擺放得整整齊齊,花園綠地更讓人心情愉悅!」家住中華園小區的一位居民道出了惠濟區老舊小區居民共同的心聲,居住環境的改善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品質,「如今老想讓親戚朋友來家串門兒,跟他們嘮嘮我們這院兒的變化。」

老舊小區改造是中央、省、市決策部署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惠濟區符合改造條件的老舊小區共有28個,涉及戶數6948戶,樓棟數146棟,建築面積約為57萬平米,房屋建設年限多為2000年以前的企事業單位、工廠家屬院等小區,少部分為商品房小區,總投資額約1.7億元。改造內容主要包括進出道路、給排水、供電、供氣、綠化、照明、公共區域修繕和加裝電梯等。

目前,全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作總體進展順利。其中,中華園小區等15個項目已全部完成改造任務,剩餘項目正在施工中。

強化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

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作。第一,結合實際,成立了由副區長任組長的惠濟區老舊小區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帶頭研究制定每個項目的立項、評審、改造方案,多次到現場調研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進展情況。區住建局主要領導全面負責、組織、協調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作的實施,牽頭制訂了《惠濟區老舊小區整治提升工作實施方案》,並多次帶隊到中華園、教工小區等施工現場,察看施工情況和進度,督促辦事處及施工單位加快施工進度,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

第二,區住建局成立了以分管科級幹部為組長的工作專班,抽調專人負責,全面協調處理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通過壓實責任,「明確主要領導親自抓、責任成員具體抓」的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周例會,及時掌握施工進展情況,切實解決問題。採取交叉施工、同步推進等方式,加快施工進度。

第三,按照條塊結合的原則,對各成員單位職責進行明確,細化任務,通過定期召開調度會及領導小組會議,充分調動街道辦屬地管理的主導作用,調度工程進展,統籌協調其他成員單位切實履行職責,共同商討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面臨的問題,切實形成條塊互動、責任壓實、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聚焦群眾需求,實行「一院一策」

為切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一方面,組織指揮部全體成員、施工方到全市知名小區進行觀摩、交流,學習改造經驗;另一方面,採取「一徵三議兩公開」工作法,廣泛徵求居民意見,由居民真正決定「改不改」「改什麼」「怎麼改」,讓居民真正全程參與、主導改造,厚植群眾基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在充分徵求民意的基礎上,從最基本的樓體管網「硬體」翻新著手,統籌考慮群眾所需的健身器材、社區活動室等配套設施,突出區域特色、文化元素,最終形成「一院一策」的改造方案,實現老舊小區形態更新、業態更新、功能更新。比如,丹尼斯家屬院在改造之前,通過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建議,對小區的外牆真石漆顏色的選擇和假山微景觀的設置等意見建議進行了積極採納,形成了符合小區實際的改造方案,群眾對改造後的小區十分滿意。

突出黨建引領,打造「紅色物業」

針對老舊小區大多是無主管樓院,缺乏物業服務的現狀,惠濟區將老舊小區改造與推進「紅色物業」黨建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為防止前治後亂、治管脫節,注重服務長效,通過成立小區基層黨組織、設置黨員活動室等方式,將老舊小區改造打造成為宣傳黨的政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沿陣地和聯繫群眾的橋梁紐帶。依託黨建「掛圖作戰 集中攻堅」行動,對符合條件的小區,組織業主召開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暫不具備專業化物業管理條件的,由街道辦事處採取捆綁打包、業主自治等方式開展物業服務,不斷提升居民滿意度。積極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物業等多方聯動的「紅色物業」體系,切實解決社區治理的難點、痛點、堵點。比如,中華園、磷肥廠家屬院引進了物業公司,成立了物業黨支部,既解決了長效困擾小區的物業管理難題,又實現了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丹尼斯家屬院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設置了黨建文化牆。惠濟區讓黨的組織和工作延伸到樓院每一根「毛細血管」,對轄區無主管樓院進行精準分類,按類別探索管理模式,推進全區無主管樓院開啟「美顏」模式,實現「破繭成蝶」。

亮點

長興路街道丹尼斯家屬院

讓「美顏」更美,使「高顏值」常駐

「從改造開始到現在,這每一天都有新變化,家園更美、環境更優、生活更便利了,我們咋能不支持呢!」在長興路街道丹尼斯家屬院,黨員群眾紛紛對老舊小區改造這一惠民舉措、利民政策點讚。老舊小區改造惠民工程開始以來,惠濟區長興路街道宏達社區黨支部積極響應、迅速行動,堅持「黨建引領+老舊小區升級改造」模式,緊緊圍繞「一核多元 融合共治」的工作機制,同時傾聽居民內心最真實的要求,使老舊小區升級改造項目能真正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建成於1998年的丹尼斯家屬院,歷經20年又迎來了「逆齡」生長,宏達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模式,本著「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改造」原則,採取「一徵三議兩公開」的工作方法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引導該小區成立臨時黨小組,發揮社區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幹部的「頭雁」效應,堅持「最後一公裡」,借力「志願服務進社區」「黨員志願者活動」「潔潔家園」等平臺,深入了解居民實際需求和改造意願,積極組織居民代表商討修改,共同商議確定改造方案,確保小區改造切實滿足群眾需求。

通過穩步推進改造進程,小區硬體不斷升級,繞著小區走上一圈,噴泉綠化、嶄新的健身設施、寬敞平坦的道路、整齊劃一的停車位、設施全新的充電樁、粉刷一新的樓棟……濃密的大樹下,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石桌石凳,而這裡原來都是垃圾死角、雜樹灌木叢生。

如果說改善群眾居住環境是「雪中送炭」,那重視公共設施建設,形成長效管理機制則是「錦上添花」。老舊小區改造三分建、七分管,對此,宏達社區以改造為契機,在硬體升級的基礎上,及時配套軟體服務,提高治理能力,聯合聯建共建單位、攜手小區黨小組、成立小區居民自管會,充分發揮居民能動性,破解小區失管、棄管的難題,全面做好小區改造後的長效管理,讓「美顏」更美,使「高顏值」常駐,圓夢居民幸福宜居家園,締造社區美好生活,真正打通服務群眾、惠民利民的「最後一公裡」。

劉寨街道同樂社區

細分「四色群體」 「髒亂差」變為「綠淨美」

「來,這塊石板我們一起抬,1、2、3……」「大爺,家裡的東西不能堆到樓道門口,我們幫您放家裡還是您看著咱清理清理」「我們家孩子跟著社區工作人員探訪老黨員、參加清潔家園、讀書朗誦,真是長大了懂事了,希望這樣有意義的活動越來越多」「通過參加社區志願服務活動,我覺得只要有心用心,群眾工作不難做」……對話來自劉寨街道同樂社區志願服務者和居民,談起小區變化他們稱讚不已。

一些企事業單位家屬院由於單位改制、倒閉等原因,逐漸成為基礎設施落後、零星分布的小散類無主管樓院。針對此類無主管樓院,惠濟區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力量,積極整合資源進行提升,推行黨建網格化建設,依據路網結構和城市肌理劃分黨建網格,確保將小散類無主管樓院編入網格,推行黨員聯繫戶制度,積極組織黨員開展服務群眾活動,引領責任區居民參與社區工作。

此外,惠濟區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發揮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的帶動作用,建立資源、需求、項目「三個清單」,為居民提供更充足的服務資源。同時,動員區域熱心居民,成立各類樓院志願服務隊;實施積分管理,開展公益活動;按照興趣愛好等,成立舞蹈團、歌唱隊、興趣小組等組織;引導黨員主動亮明身份,積極參與社區治理。

劉寨街道同樂社區下轄4個無主管樓院,其中兩個為小散類無主管樓院,存在環境髒亂差、矛盾糾紛多等問題。社區黨支部藉助「黨建+網格」工作機制,將轄區劃分為7個三級網格,網格長入戶對2904戶居民信息進行登記,了解居民需求,並將社區居民細分為「紅黃藍綠」四色群體。社區引導以離退休老黨員、青年志願者、熱心居民為代表的「綠色」群體發揮作用,組建黨員志願者幫扶隊、書香宣傳交流隊等10個特色服務團隊,定期走訪聯繫重點上訪戶、不良記錄人員等「紅色」群體;為低保戶、孤寡老人、殘疾人等需要幫扶的「黃色」群體送愛心;開設書法、太極扇、歌舞等免費培訓課程,吸引廣大「藍色」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社區通過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引導「紅黃藍」群體向「綠色」群體轉變,社區的矛盾糾紛數量整體下降60%,實現了由「髒亂差」到「綠淨美」的轉變。

相關焦點

  • 嘉興老舊小區「逆生長」,居民越住越舒心
    回望這五年,嘉興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百姓收入不斷提高,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我們小區改造前後變化太大了,不僅環境美了,像個小公園一樣,物業公司也進來了,管理得更好,確實大家心裡都很高興。」在小區已經居住了20年的老居民顧錦銘告訴記者。 與顧錦銘一樣高興的,還有劉君,因為熱愛運動的她再也不愁沒地方鍛鍊了。
  • 昆明老舊小區改造兼顧「面子」和「裡子」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關係到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幸福感。老舊小區改造如何兼顧「面子」與「裡子」?昆明市官渡區通過硬體軟體雙提升,實現了老舊小區居民生活新變化。  官渡區曙光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與周圍的高樓相比,小區變矮了、變舊了,生活在這裡的人也從青年變成老人。
  • 益陽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從「面子」到「裡子」都煥然一新
    12月18日,該家屬區居民顏賽群興高採烈地向記者介紹。 這樣的變化得益於我市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程。老舊小區改造既是民生工程,又是發展工程;既能拉動有效投資,又能促進消費。今年4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
  • 在曲江,它們逆齡生長
    ……這些歷經滄桑的老舊小區伴隨著「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的持續推進已經重返「青春」12月16日,曲小薇分別走進陝師大附中家屬院、交大財經東家屬院、大雁塔小學家屬院,看「三改一通一落地」的暖心成果,怎樣讓小區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
  • 嶽陽樓區老舊小區改造:「真心」換「舒心」,「實幹」換「新顏」
    為解決小區屋頂漏水問題,施工時需要拆除房頂的八臺太陽能,於是食品藥品監管局老家屬院的幾位黨員親自上門一戶戶跟裝有太陽能的住戶做解釋工作,在黨員同志不厭其煩的悉心勸導下,大家都心甘情願的拆除了自家的太陽能。家住東茅嶺街道螺絲港巷的75歲的老黨員黃北星,為了響應舊改拆違行動,他主動拆了自己樓下已搭建多年的一個小雜物間。
  • 南昌老舊小區改造,改進居民心裡了嗎?
    劉中書所住的西湖區南煙小區最早建於上世紀70年代,80、90年代也有建設,有著大多老舊小區的「通病」:道路坑窪不平、下水道堵塞、屋頂滲水......這些問題成為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短板。南煙小區一共有14棟步梯樓630戶,如今大多數住戶是退休老職工。對於小區改造,大家意願都很強烈。
  • 濂溪區十裡街道: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組圖)
    曾經的髒亂差,居民怨聲大。267大隊小區是一個有著近30年歷史的「高齡」小區,有居民樓13棟、住戶421戶,主要以267大隊職工為主,是典型的企改制居民生活區。像這樣的小區多半歷經風吹日曬、人為損壞、年久失修以及其他原因,樓棟外牆漆面剝落,樓面網線雜亂裸露,地面雜草叢生,再加上小區規劃不合理,居民休閒場地缺失,生活汙水無法有效排放,極大地影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 強本領 為人民|做實「面子」做細「裡子」 老居民過上「新」生活!
    「在接到老舊小區改造這項工作時,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改什麼才能讓老舊小區裡居民的生活更便利,更幸福,怎樣改才能在不影響居民們目前生活的情況下,更好更快的完成改造工程。」12月19日,雁塔區住建局住建中心副科長張戈在太白小區老舊小區改造現場說到。
  • 平改坡,漢陽老舊小區改造居民直呼「特別好」!
    近日,隨著「平改坡」改造的完成,雅麗花園一期樓頂漏水頑疾得到根治,頂樓居民不再為漏水而擾2020年漢陽區實施提檔升級改造小區共17個,涉及戶數約1.26萬戶、棟數252棟 、建築面積約85.85萬平方米。按照「一個小區,一個對應的設計方案」,除房屋立面改造、路面重新規劃等基礎改造外,小區還將增設智能門禁、安裝監控系統等智能化改造及文化風貌打造,讓老舊小區既有「面子」,又有「裡子」。
  • 廣漢的老舊小區改造:既要「面子」,更要「裡子」!
    年代久、房子老、設施舊、生活環境差 是老舊小區的「通病」 也是小區居民和社區基層治理的、煩心事、揪心事上持續用力 讓每一個居所都成為幸福港灣 今天 新姐就帶大家走進雒城街道 感受一下這幾個老舊小區的 路面、地下管網、綠化、監控設施等 「新」變化
  • 幸福來敲門——印江老舊小區改造蝶變
    「你瞧瞧,這就是我們小區剛安裝的門禁系統,住了快二十年的老小區現在變了個樣,房子產值最起碼增值5萬元,感謝黨的好政策呀……」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龍津街道教師新村4號樓前,75歲的田儒元大爺談起小區的變化,一臉幸福和自豪。
  • 老舊小區改造改出新生活 讓居民看得見、摸得著
    今年以來,道縣始終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一項民生實事項目工程來推進,四通八達的道路、整齊美觀的生態停車位等「內外兼修」的環境改變,不僅改出了居民的新生活,也讓居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 施工方負責人何國平:我們針對林業局老舊小區改造,注重精細施工,形成機制,在品質上下功夫,同時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加快改造進度,早日讓小區居民感受到改造過後的變化。
  • 老舊小區改造用「老」 元素「煥」出「新」風尚
    12月7日,會同縣林城鎮白巖坳金礦家屬區住戶蔣大爺一邊看著小區改造後以工礦企業老照片展示為主要內容的新建文化牆,不時用手指點牆上的照片,心情激動。老舊小區改造,與民生福祉相連,與城市發展相系,事關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構築舒暢新生活 順應民心著眼實際,建德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
    圖集「要大力改造提升城鎮老舊小區,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2020年7月,國務院首次就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出臺《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杭州把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作為城市有機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動老舊小區功能完善、空間挖潛和服務提升,努力打造「六有」(有完善設施、有整潔環境、有配套服務、有長效管理、有特色文化、有和諧關係)的宜居小區,讓城市不僅有光鮮亮麗的「面子」,更有了整潔舒適的「裡子」,使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 2020年濟南各區老舊小區、城中村、安置房等改造計劃「出爐」
    文|中國房地產報濟南 三日隨著城市發展的升級與更迭,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也在優化提升。近年來,濟南在老舊小區整治、棚戶區改造等方面多措並舉,使得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節節攀升。今年計劃投資1.6億元,實施八一立交東南一期、公立街、岔路街、三裡莊東街一期等4個改造項目,涉及153戶居民、0.39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方面,市中區共有508個老舊小區,今年計劃投資4.18億元改造館驛街小區等13個老舊小區,未來5年內將對剩餘的近400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對於轄區內的重點片區,下一步將適時啟動老商埠二期和佔地60畝的大觀園項目。
  • 老舊小區換新顏 構築舒暢新生活
    「要大力改造提升城鎮老舊小區,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今年7月,國務院首次就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出臺《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以新安江街道的望江路小區為例,它是新安江水泥製品廠1970年建造的,2019年我市將望江路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作為年度老舊小區綜合改造試點項目。得知列為試點項目後,居民們奔走相告。可是「如何改」還得小區居民自己「當家作主」。
  • 山東省住建廳廳長王玉志:讓物業服務覆蓋老舊小區
    全國人大代表、省住建廳廳長、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副主委王玉志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是一項事關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也是擴大內需、帶動消費的重要舉措,但卻存在資金籌措困難、社會資本參與意願低、改造後如何維護等諸多難題。
  • 讓山城老舊小區「既好看」又「好住」 ——重慶探索老舊小區改造新...
    改造後的小區不但環境好了,而且住得更舒適,生活也更方便啦。」舊貌換新顏,建融家園的舊改「秘籍」重慶市江北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物業科韓鵬介紹說,江北區南橋苑小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系磚混結構安置房。
  • 雁塔區89個老舊小區改造已完成竣工驗收
    70多歲的王奶奶在這個小區已經住了20多年,她說:「房子都加了保溫層,今年住著一點都不冷。」王奶奶對小區改造非常滿意,說院子漂亮了,孩子們回來看見都很高興。通過老照片,記者看到該小區原本路面坑窪,樓體外立面老舊,電線架在空中非常凌亂,防護網樣式各異且大多生鏽。
  • 呼和浩特:老舊小區加裝電梯 居民樂享便利生活
    新城區今年為老舊小區 安裝10部電梯全部完工  上下樓是樓房住戶出行的「第一步」,也是回家的「最後一步」,看似小事,卻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密切相關。今年,呼和浩特市相關部門為部分老舊小區安裝電梯,讓居民樂享便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