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為打造宜居社區,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惠濟區堅持黨建引領,直面社區治理的難題與痛點,通過對轄區環境「髒亂差」的無主管樓院進行精準分類,在黨建引領下統籌各方力量參與樓院治理,探索按類別管理模式,讓老舊小區煥發新的生機。
記者 藺洋 通訊員 李笑冬 韓茹 王明月/文 孫星燦/圖
28個老舊小區改造進展順利
「以前這兒又髒又亂,雖說是自己家,可自己住著都嫌棄。現在你看看,道路平整乾淨,電動車、汽車擺放得整整齊齊,花園綠地更讓人心情愉悅!」家住中華園小區的一位居民道出了惠濟區老舊小區居民共同的心聲,居住環境的改善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品質,「如今老想讓親戚朋友來家串門兒,跟他們嘮嘮我們這院兒的變化。」
老舊小區改造是中央、省、市決策部署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惠濟區符合改造條件的老舊小區共有28個,涉及戶數6948戶,樓棟數146棟,建築面積約為57萬平米,房屋建設年限多為2000年以前的企事業單位、工廠家屬院等小區,少部分為商品房小區,總投資額約1.7億元。改造內容主要包括進出道路、給排水、供電、供氣、綠化、照明、公共區域修繕和加裝電梯等。
目前,全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作總體進展順利。其中,中華園小區等15個項目已全部完成改造任務,剩餘項目正在施工中。
強化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
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作。第一,結合實際,成立了由副區長任組長的惠濟區老舊小區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帶頭研究制定每個項目的立項、評審、改造方案,多次到現場調研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進展情況。區住建局主要領導全面負責、組織、協調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作的實施,牽頭制訂了《惠濟區老舊小區整治提升工作實施方案》,並多次帶隊到中華園、教工小區等施工現場,察看施工情況和進度,督促辦事處及施工單位加快施工進度,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
第二,區住建局成立了以分管科級幹部為組長的工作專班,抽調專人負責,全面協調處理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通過壓實責任,「明確主要領導親自抓、責任成員具體抓」的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周例會,及時掌握施工進展情況,切實解決問題。採取交叉施工、同步推進等方式,加快施工進度。
第三,按照條塊結合的原則,對各成員單位職責進行明確,細化任務,通過定期召開調度會及領導小組會議,充分調動街道辦屬地管理的主導作用,調度工程進展,統籌協調其他成員單位切實履行職責,共同商討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面臨的問題,切實形成條塊互動、責任壓實、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聚焦群眾需求,實行「一院一策」
為切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一方面,組織指揮部全體成員、施工方到全市知名小區進行觀摩、交流,學習改造經驗;另一方面,採取「一徵三議兩公開」工作法,廣泛徵求居民意見,由居民真正決定「改不改」「改什麼」「怎麼改」,讓居民真正全程參與、主導改造,厚植群眾基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在充分徵求民意的基礎上,從最基本的樓體管網「硬體」翻新著手,統籌考慮群眾所需的健身器材、社區活動室等配套設施,突出區域特色、文化元素,最終形成「一院一策」的改造方案,實現老舊小區形態更新、業態更新、功能更新。比如,丹尼斯家屬院在改造之前,通過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建議,對小區的外牆真石漆顏色的選擇和假山微景觀的設置等意見建議進行了積極採納,形成了符合小區實際的改造方案,群眾對改造後的小區十分滿意。
突出黨建引領,打造「紅色物業」
針對老舊小區大多是無主管樓院,缺乏物業服務的現狀,惠濟區將老舊小區改造與推進「紅色物業」黨建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為防止前治後亂、治管脫節,注重服務長效,通過成立小區基層黨組織、設置黨員活動室等方式,將老舊小區改造打造成為宣傳黨的政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沿陣地和聯繫群眾的橋梁紐帶。依託黨建「掛圖作戰 集中攻堅」行動,對符合條件的小區,組織業主召開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暫不具備專業化物業管理條件的,由街道辦事處採取捆綁打包、業主自治等方式開展物業服務,不斷提升居民滿意度。積極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物業等多方聯動的「紅色物業」體系,切實解決社區治理的難點、痛點、堵點。比如,中華園、磷肥廠家屬院引進了物業公司,成立了物業黨支部,既解決了長效困擾小區的物業管理難題,又實現了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丹尼斯家屬院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設置了黨建文化牆。惠濟區讓黨的組織和工作延伸到樓院每一根「毛細血管」,對轄區無主管樓院進行精準分類,按類別探索管理模式,推進全區無主管樓院開啟「美顏」模式,實現「破繭成蝶」。
亮點
長興路街道丹尼斯家屬院
讓「美顏」更美,使「高顏值」常駐
「從改造開始到現在,這每一天都有新變化,家園更美、環境更優、生活更便利了,我們咋能不支持呢!」在長興路街道丹尼斯家屬院,黨員群眾紛紛對老舊小區改造這一惠民舉措、利民政策點讚。老舊小區改造惠民工程開始以來,惠濟區長興路街道宏達社區黨支部積極響應、迅速行動,堅持「黨建引領+老舊小區升級改造」模式,緊緊圍繞「一核多元 融合共治」的工作機制,同時傾聽居民內心最真實的要求,使老舊小區升級改造項目能真正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建成於1998年的丹尼斯家屬院,歷經20年又迎來了「逆齡」生長,宏達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模式,本著「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改造」原則,採取「一徵三議兩公開」的工作方法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引導該小區成立臨時黨小組,發揮社區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幹部的「頭雁」效應,堅持「最後一公裡」,借力「志願服務進社區」「黨員志願者活動」「潔潔家園」等平臺,深入了解居民實際需求和改造意願,積極組織居民代表商討修改,共同商議確定改造方案,確保小區改造切實滿足群眾需求。
通過穩步推進改造進程,小區硬體不斷升級,繞著小區走上一圈,噴泉綠化、嶄新的健身設施、寬敞平坦的道路、整齊劃一的停車位、設施全新的充電樁、粉刷一新的樓棟……濃密的大樹下,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石桌石凳,而這裡原來都是垃圾死角、雜樹灌木叢生。
如果說改善群眾居住環境是「雪中送炭」,那重視公共設施建設,形成長效管理機制則是「錦上添花」。老舊小區改造三分建、七分管,對此,宏達社區以改造為契機,在硬體升級的基礎上,及時配套軟體服務,提高治理能力,聯合聯建共建單位、攜手小區黨小組、成立小區居民自管會,充分發揮居民能動性,破解小區失管、棄管的難題,全面做好小區改造後的長效管理,讓「美顏」更美,使「高顏值」常駐,圓夢居民幸福宜居家園,締造社區美好生活,真正打通服務群眾、惠民利民的「最後一公裡」。
劉寨街道同樂社區
細分「四色群體」 「髒亂差」變為「綠淨美」
「來,這塊石板我們一起抬,1、2、3……」「大爺,家裡的東西不能堆到樓道門口,我們幫您放家裡還是您看著咱清理清理」「我們家孩子跟著社區工作人員探訪老黨員、參加清潔家園、讀書朗誦,真是長大了懂事了,希望這樣有意義的活動越來越多」「通過參加社區志願服務活動,我覺得只要有心用心,群眾工作不難做」……對話來自劉寨街道同樂社區志願服務者和居民,談起小區變化他們稱讚不已。
一些企事業單位家屬院由於單位改制、倒閉等原因,逐漸成為基礎設施落後、零星分布的小散類無主管樓院。針對此類無主管樓院,惠濟區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力量,積極整合資源進行提升,推行黨建網格化建設,依據路網結構和城市肌理劃分黨建網格,確保將小散類無主管樓院編入網格,推行黨員聯繫戶制度,積極組織黨員開展服務群眾活動,引領責任區居民參與社區工作。
此外,惠濟區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發揮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的帶動作用,建立資源、需求、項目「三個清單」,為居民提供更充足的服務資源。同時,動員區域熱心居民,成立各類樓院志願服務隊;實施積分管理,開展公益活動;按照興趣愛好等,成立舞蹈團、歌唱隊、興趣小組等組織;引導黨員主動亮明身份,積極參與社區治理。
劉寨街道同樂社區下轄4個無主管樓院,其中兩個為小散類無主管樓院,存在環境髒亂差、矛盾糾紛多等問題。社區黨支部藉助「黨建+網格」工作機制,將轄區劃分為7個三級網格,網格長入戶對2904戶居民信息進行登記,了解居民需求,並將社區居民細分為「紅黃藍綠」四色群體。社區引導以離退休老黨員、青年志願者、熱心居民為代表的「綠色」群體發揮作用,組建黨員志願者幫扶隊、書香宣傳交流隊等10個特色服務團隊,定期走訪聯繫重點上訪戶、不良記錄人員等「紅色」群體;為低保戶、孤寡老人、殘疾人等需要幫扶的「黃色」群體送愛心;開設書法、太極扇、歌舞等免費培訓課程,吸引廣大「藍色」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社區通過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引導「紅黃藍」群體向「綠色」群體轉變,社區的矛盾糾紛數量整體下降60%,實現了由「髒亂差」到「綠淨美」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