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孝道為核心,孝道的關鍵是力行而不是理論。古人說「孝道論心不論事」,無論什麼樣的生活條件,只要心存孝心,盡心盡力,就算盡了孝道了。否則的話,窮人家就出不了孝子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孝道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看看你做到哪一層了?
一、不讓父母操心。
《論語.為政第二》:「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說,父母愛子心切,關懷備至,唯恐孩子生病,常常為孩子的身體健康擔憂。
當我們為人父母之後,就會深深體會這句話的含義。孩子就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身體稍微出現一點狀況,父母都會擔驚受怕,寢食難安。
女兒五歲的時候,摔了一跤,眼睛碰到桌子角,鮮血直流,當時我和她媽媽心急如焚,趕緊抱著她去看醫生,我在下面開車門的時候,竟然一下就把車把手拽下來了,這是多大的力氣呀!到了門診,醫生給女兒做手術,我都不忍心看,在外面抽著煙轉來轉去,心都提到嗓子眼裡了。後來手術終於完了,醫生說就差那麼一點點,否則眼睛就瞎了,我這才放下心。
《孝經》上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父母愛惜子女,甚於愛惜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受損傷,不生疾病,以免讓父母擔憂。
《論語.裡仁第四》也講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不要隨意到處亂跑。如果有正事要辦,必須出門,一定要告知父母的去向,什麼時候回來,都做些什麼事情,把這些交代清楚,免得父母為我們操心。
所以說,不讓父母操心,就是孝道最基本的層次。
二、能夠贍養父母。
現在很多人覺得能夠贍養父母,能夠供給父母吃穿住用,生活無憂,就算是盡孝了,其實這只是孝道的中級層次而已。父母含辛茹苦,將我們好不容易才拉扯大,這其中付出多少心血,只有為人父母的才知道。所以奉養父母,只是為人子女應盡的本分,還遠遠不夠。
《論語.為政第二》:「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說,今天的人把供養父母生活物品,當成盡孝,但就是犬馬,它也有人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恭敬,那和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說贍養父母,最關鍵的還是個態度問題,這是孝道的中間層次。侍奉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和顏悅色,柔聲細語,讓父母心情愉悅。如果天天對父母呼來喝去,大發脾氣,就算供養再好的吃穿住用,她們心裡也會傷心難過。
三、能養父母之志。
孝道的最高層次,就是養父母之志。除了不讓父母操心,讓父母衣食無憂,心情愉悅,還要讓父母樹立正確的人生志向,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要想養父母之志,首先我們自己要有志向,要行得正,走的端,做出一個好的榜樣來。如果發現父母有壞的習氣,就要對父母進行勸諫,但絕對不能斥責父母,不能對父母發脾氣,態度一定要好。
《論語.裡仁第四》講:「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即使聽不進去,我們也不能有怨言,還要繼續保持對父母的恭敬態度,等他心情好了再次進行勸諫,要有耐心,不厭其煩,這樣才能達到養父母之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