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孝道的三個層次

2020-12-25 海納百川百川到海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①,大孝不匱②。(勞,猶功。)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思慈愛忘勞,思父母之慈愛己,而自忘己之勞苦。)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無怨,無怨於父母之心也。)父母有過,諫而不逆;(順而諫之。)父母既③沒④,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喻貧困猶不取惡人之物以事己(己作亡)親。)(卷七 禮記)

①勞:功勞;功績。 ②不匱:不竭;不缺乏。 ③既:已經。 ④沒:通「歿」。死。

孝道有三種層次:小孝用體力,中孝用功勞,大孝永不匱乏,能使天下人永遠保持孝心孝行的精神。想到父母慈愛養育之恩,竭力供養而忘記自身的疲勞,這可稱為用力;盡本分去利益大眾,使人民尊重仁德、安行道義,這可稱為用勞;廣施德教,使四海之內豐衣足食,人民各自安守本分地禮敬祭祀父母,這可稱為不匱。父母喜愛我們,做子女的一定是高興而且不敢忘懷;父母嫌棄我們,做子女的應該深加警惕而沒有埋怨;父母有了過失,要婉言勸諫而不能忤逆;父母去世之後,必以正當所得的食物來祭祀他們。這才是有始有終的孝親之禮。

相關焦點

  • 孝道的三個層次,你做到哪一層?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孝道為核心,孝道的關鍵是力行而不是理論。古人說「孝道論心不論事」,無論什麼樣的生活條件,只要心存孝心,盡心盡力,就算盡了孝道了。否則的話,窮人家就出不了孝子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孝道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看看你做到哪一層了?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孟懿子是魯國的大夫,他遵循父親的遺囑向孔子學禮,自以為這樣就做到了孝,便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告訴他,孝親之道,只在於無違而已。
  • 家訓中的孝道及其價值意蘊
    換言之,修德、講學、徙義、改過,看似並列的四個方面,其實徙義、改過皆是修德題中應有之義。《大學》開篇亦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即彰顯自身光明的德性,進一步擴充涵養,推己及人,是達致人生至善之境的根本所在。於此可見,修德是中國文化的重中之重。而修德的起始則是孝,人的一切善良品德都是由孝逐漸積累、培養起來的。明人姚舜牧所作《藥言》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字是八個柱子。
  • 孝道與感恩文化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的最基本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傳統美德形成的基礎,也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基本元素,也是當今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給予我國孝道文化以科學和現代的詮釋,對當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 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
    《詩經》中則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u)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而關於敬老、養老的專門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賦予新的內容。  (一)  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
  • 關於孝道的10句名言,不可不知!
    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孝道」,中國古代把孝看作百善之首,在漢代,一個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薦去當官的,這叫「舉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漢代皇帝的諡號中就都有一個「孝」字,比如我們熟悉的漢武帝,就是「漢孝武帝。出自《孝經》。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孝,是為人之本;敬,乃做人之根。出自司馬光的《家範》。
  • 典籍裡的古琴 | 《禮記》中的古琴
    散論《禮記》中的古琴文/潘曉東《禮記》中對古琴記錄較多,共有十二章二十處記錄到古琴,大概是儒家十三經中涉及到古琴最多的典籍。《禮記·明堂位》中進一步說到「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拊搏玉磬揩擊,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樂器也。」壘個小土臺子就當鼓,把土傳成長條就當鼓褪,截一節葦子就當籬來吹,這是上古伊謄氏時代的樂器。
  • 《禮記》,著:戴德,戴聖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 《禮記》中精選的男孩名字,彬彬有禮,盡顯君子氣質!
    《禮記》是儒家經典書籍,文中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內容上體現了豐富的哲學思想,教育人三觀,塑造個人修養,是一本良書。孩子出生,父母們給孩子取名通常會引經據典,而《禮記》就是個不錯的選擇,用其取名富有內涵,小眾又不爛大街。
  • 「愚孝非孝」,從原創水墨動畫《臥冰》,看中華「孝道文化」
    周代的養老禮儀包括朝廷和地方兩個層次。《禮記·王制篇》規定,老人五十歲以後,不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免服兵役。朝廷還根據戶口冊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財產情況,規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
  • 佛教:孝順父母有「3個層次5個方法」,看看多少人在假孝順
    中國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度,任何文化中都教導人們,孝順父母,這是考驗一個人品行最根本的法則。生活中,很多人平日裡對父母也還不錯,算是個孝子,但是在父母立遺囑、分家產的時候,卻爭得頭破血流,吵得翻天覆地。這種行為就是假孝順的行為之一,他們的孝順只是表面功夫,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 喬秀巖:影印張敦仁影刻撫本《禮記》識語
    至於《禮記》,內容太雜亂,包含春秋甚至漢代的內容,只有個別內容在討論相關禮制時不可忽視甚至很重要,但作為一部經書,其實不值得重視。鄭玄研究經書文本,所以對《三禮》全文從頭到尾都做周詳的註解;清人研究反映在經書中的禮制,需要利用《禮記》中的部分內容,但對其全文並沒有興趣。這樣看來,清人沒有《禮記》新疏,事屬自然,很容易理解。「清人」「清儒」這種概念太過廣泛,自然無法概括所有個人。
  • 淺論森林美的三個層次圖景
    三、三個層次圖景產生的原因分析   森林美的三個層次圖景產生的原因,首先,是森林本身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即森林本身能提供多樣和多層次的圖景,包括樹種、林齡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對景觀、意象、意境三個不同層次圖景,古今美學家都有所論述:   王昌齡在《詩格》中談到「詩有三境」。王昌齡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鏡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 試論儒家孝道(一)
    為進一步構建和弘揚社會主義新孝道,倡導向上向善、孝老愛親的社會風尚,現在,我們會陸續推送首屆和2012年海峽兩岸(嘉祥)曾子思想暨孝文化研討會收集到的論文。今天推送的是浙江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儒宗的論文《試論儒家孝道》,共分十八次推送。
  •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何謂「孝道」?《爾雅》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云:「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
  • 中華武術外家拳的三個層次
    中華武功之外家拳分有三個層次。即:外功層次,內功層次和神功層次。而內家拳分二個層次,即:內功層次及神功層次。需要說明的是內家拳為什麼沒有外功層次,不是內家拳沒有外功,也有。上面講的這三個層次,每一層次上升到另一個層次,都是質的飛躍,低一個層次和高一個層次在技擊上是無法對抗的,不是數點的問題,是以卵擊石。這種質的飛躍是非常難的,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每一個層次之內還有高低之分。高一個層次的低手就足以對抗低一個層次的高手。那麼什麼是外功、內功和神功呢。以下論述只做概念性簡介論述。
  • 《宋本禮記》(全四冊)
    《周禮》《儀禮》《禮記》是反映上古歷史文化的重要典籍,也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禮記》又稱《小戴禮記》,是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成書稍晚,但影響很大。本次影印所用底本為國家圖書館所藏宋餘仁仲萬卷堂家塾刻本。
  • 成德:《禮記》禮樂教化的意義生成
    ,其目的在於使民眾在不知不覺中「徙善遠罪」(《禮記·經解》,以下凡引《禮記》,只注篇名)、「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樂記》)。可見,在儒家看來,本質義之「德」與天道是屬於同一層次的範疇,其為宇宙天地萬物存在、發展的條件和規律。       「德」亦是道家的重要範疇。道家又名「道德家」,足見「德」在其思想中的地位。《老子》中共有十四章論及「德」,其中,有三章論及「德」與「道」的關係。《第四十九章》中的「德」,假借為「得」。關於「德」與「道」的關係,《老子》云:「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 《禮記·晉獻公殺世子申生》戴聖
    禮記·晉獻公殺世子申生戴聖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 人活著,分三個層次
    社會學家根據人們所獲得的財富,將人們劃分成三個層次:層次一:社會底層,生活就是重複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生產間的流水線工人,他們日復一日的重複著同樣的步驟,直到到點下班,累到不行早早的就睡下了,然後第二天又繼續這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