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2021-02-13 中華傳統文化


何謂「孝道」?

《爾雅》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云:「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他根據「孝」的小篆字形,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角的形體,與「子」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老」與「子」合起就是「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與下一代密不可分。

「孝」字,就好像是一個兒子背著一個老子。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養育好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祖先和社會有所交代;下一代念念想著如何背負父母,即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擔在肩上,時時想著如何讓父母生活得更快樂。

從「孝」字構成上,「孝」字本義是一個子女如何「善事父母」的道德觀念。因而孝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綜觀《論語》、《孝經》,儒家所謂「孝道」,分為由低到高的「養親」、「敬親」、「安親」、「卒親」四種境界。只有在行孝實踐中,逐步地由低境界到高境界,方可達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贍養即孝。

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要求子女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應盡力滿足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各種要求,父母有事應代其勞作,使父母得以安樂、愉悅。


孔子提出「父母唯其疾之憂」,即子女應以父母的疾病為憂的要求,更是儒家孝道的精華思想之一。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歷代不少子女在父母患病時皆能精心侍奉,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敬親」(或「尊親」)即孝。

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要敬和愛,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對待父母不僅是物質供養,關鍵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發自內心的真摯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從人性上講,父母不僅有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物質需求,而且也有得到敬愛和尊重的精神需求。



儒家不僅要求子女在物質生活上提倡「養親」,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親(尊親)」。這是儒家孝行的較高層次要求。

「敬親」要求子女從內心發出對父母的真誠的敬愛之情,以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保證他們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樂」。

「敬親」是子女對父母發自內心的自然情感流露。它反映了人作為理性動物,在精神上的尊敬要求和情感交流。體現了人的文明和教養程度,是孝道中比「養親」更高層次的一種孝行。

「安親」即孝。

在「養親」和「敬親」的基礎上,儒家又提出「安親」的要求。「安親」有兩層含義:一是「外安其身」,二是「內安其心。」有人認為,只要賺錢後,替父母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只是「外安其身」。作為父母,不僅有物質需求,而且也有追求內心安寧的精神需求。


所以,孝順父母,不只是「養親」、「敬親」,更要提倡「安親」。「安親」是要求子女要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不要違犯刑律,不行不義之事,不做冐險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為其過錯和安全擔驚受怕,保證父母心境安寧、平靜,從而達到以靜養心的目的。

「卒親」即孝。

百善孝為先。孔子及其儒家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不只限於一時一事,而是從其生到其死都要嚴格地依禮事奉父母,將其孝心貫徹於人生始終。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同時,儒家還要求子女「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即要求子女在立言、立德、立功上為社會作出重要貢獻,以揚名顯親,光宗耀祖,做到「慎終追遠」,達到「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的目的,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


所以,只有從生至死對於父母心存深愛、真情,真正做「養親」、「敬親」、「安親」和「卒親」。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要立德、立言、立功,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

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的最高要求。我們常說的光宗耀祖、揚名顯親,完成父母未完成的事業,實際上都是對父母的大孝,甚至整個家族都會得到彰顯。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多元文化。


小孝用體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則永久維持孝心,也就是不論父母在世與否,都能夠心中有父母,終生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培育之恩。

孝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孝與感恩是思想,是行為,是素養,是態度,是文化,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在孝道實踐中,由低層次逐步地達到最高層次的孝,才是最高境界的孝道。

可見,做一名大孝至愛的孝子是不容易的。我們從小就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父母老了,我們必須回報他們。但是,對父母盡孝也是需要學習的,我們希望每個人恭敬而有誠意,好好躬親實踐。


相關焦點

  • 「孝道」的四層境界,你在哪一層?
    這個字看上去就好像一個兒子背著一個老子,老子念念想著養育好子女,子女念念想著孝養父母,讓父母過得快樂,這就是孝。 縱觀《論語》和《孝經》,儒家所講的孝道,從低到高大概分為四種境界:「贍養」、「敬養」、「安養」、「卒養」,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當中,反覆磨練自己、反省自己,才有可能達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 高僧百解152 | 佛家的孝道——救度父母出輪迴 | 慈衍法師開示
    佛教提倡以孝道為本,層次尤深,佛陀宣說多部經典,都教導做人的孝道,「地藏經」稱為孝經,首先佛陀為母到忉利天說法,報答親恩,次則地藏菩薩前生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救拔慈母於地獄餓鬼道中……真正徹底落實孝道,古德說:「大孝釋迦尊,歷劫報親恩。」
  • 歡度新春,孝敬父母的28種方式!力行孝道轉福運,傳遞孝心增福運!
    力行孝道,才真是會過日子!力行孝道,才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意義!孝是天下第一道!孝是人道第一步!孝是生命的根源!孝是最大的良知!孝能開發大智慧!孝能迎來五福運!萬善孝為本,行孝不能等!力行孝道,才能「牛」轉乾坤!
  • 孝道與感恩文化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的最基本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傳統美德形成的基礎,也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基本元素,也是當今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給予我國孝道文化以科學和現代的詮釋,對當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 中華孝道的起源與孔子的孝道理論
    中華孝道,任五千年時空變,始終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代代傳承,源遠流長。中國人把善事父母稱之為『孝』。孝,是東方人性文明的起點;孝,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對長者先賢的敬重,也是對生命之根的叩謝。孝,是人與獸的重要分水嶺,是人性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沉澱在華夏兒女的基因之中,它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內。
  • 孝道故事~孝行得善報的幾則故事
    因此,孝道思想貫穿了佛法的全部。如何行持孝道?《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因此,要從侍奉父母做起,進而才能漸修度化一切眾生如事如來。    本文選材於唐湘清居士撰《因果報應錄》的幾則佛門中出家人以及居士行持孝順之道得善報的故事,進行適當改寫潤飾,以便學人對佛門孝道有個具體而形象的了解,並希望學者各各精進行持,回嚮往生阿彌陀佛國。
  • 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
    對子遊的發問,孔子說得極有道理。關於如何具體行孝,孔子在這裡突出了一個「敬」字,很是精僻到位!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明確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時,還要做得和顏悅色。他特別強調這個態度問題,主要是在於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於誠篤,要求子女要確實出於敬愛之心,真心實意。
  • 孝敬父母有四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幾年前,我聽了一堂課,老師的一句「人生一切不順,皆因不孝」讓我頓悟了許多,原來孝敬父母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於是,我就拿身邊的一些朋友做了驗證。甭說,還真是,孝敬父母的人,他們的生活基本上都是一帆風順的,而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他們的生活簡直一團糟糕。那到底該如何孝敬父母?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孝敬父母的四層境界。
  • 最好的活法:物質簡樸,過得不累;精神富足,活得舒心!
    莊子的朋友惠子當了梁國的宰相,有人傳播謠言,說莊子要來梁國搶宰相之位。控制自己的物慾,學會享受精神的富足。少一些欲望,少一些心機,多一些靈魂的自得其樂。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各種購物狂歡刺激著人們消費,以至於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物質為王,拜金無罪。但是,人不是動物。物質只能滿足人性,卻無法滿足他的神性。
  • 中國最有「人情味兒」的古鎮,不僅崇尚孝道,還造義莊濟百姓
    中國文化有悠久的歷史,但孝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塘沽,孝文化取得了最突出的全勝,當地培養出了踐行孝道的先賢,《二十四效》中記載的東漢鄭蘭年輕時父母去世,沒能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的他,用木頭雕刻雙親的樣子,經常商量,早出晚歸都要告訴大家,(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家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妻子感到奇怪,用針扎了木相,但看到木相流血,鄭蘭回到家,看到木相流淚
  •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四)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四) 2020-07-09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愚孝非孝」,從原創水墨動畫《臥冰》,看中華「孝道文化」
    ——孟子從《山水情》到上美的一系列作品,水墨動畫作品給筆者帶來了極大的震撼,無論是畫面,還是其精神內涵,都極具中國特色,很多觀眾認為《山水情》之後中國再無水墨動畫,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作在製作和文化表現上的地位。
  • 【孝道】嶽飛精忠報國
    如果一個人能夠擁有自己的事業和理想,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上做出成就,這是為父母增光,為祖宗添彩。孔子認為,做子女的能夠在事功進業上使自己有所成就,以至於揚名後世,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歷史上,很多建功立業、有所成就的文官武將,都是品德高尚、對父母極為孝順的人。他們的父母因為子女的成就而被世人所知,他們父母的教育思想也被後代傳為美談,綻放光彩。
  • 家訓中的孝道及其價值意蘊
    其實,孝道的內涵和要求極為豐富,具體說來,「善事父母」的孝包含著「養親」和「愛親」兩個方面,只講「養親」而忽視「愛親」的所謂孝,不是真正的孝道。這種凝聚著愛敬忠順倫理精神的孝道文化,可以透過家訓得到直觀而充分的認識和把握。 1.盡心養親 《詩經·小雅·蓼莪》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 農村「孝道式微」,3種不孝方式讓老人寒心,年輕人卻不以為然!
    而且還記得小的時候,過年的時候父母也都會領著我們一家人,卻外公外婆家裡,別提有多熱鬧了。這些說明什麼呢?按農村的老話來說「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去人生只剩下歸途」,也不是說父母是家裡的頂梁柱,父母不在了也就各自過各自的生活了。然而如今社會發展好了,農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條件也提高了。父母的年紀也一天比一天大了,尤其如今在農村存在著「孝道式微」的現象。
  • 爸爸告誡我:人的精神有三層境界,境界越高,人生才能越幸福
    文/芨芨草我們都知道,人生的追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上的,一種是精神上的。這個世上,追求物質的人不少,純粹追求精神的倒不多。有人說,有了物質,才能去追求精神嘛,如果你連溫飽都無法解決,你每天只談風月有個啥用?這話有些狠,但很直接,也很現實。
  • 不看不知道,中華孝道就是這麼的強!
    自周朝以來,以「孝」為治國立國的根本,所謂「忠臣出自孝子」、「百善孝為先」,都有其現實意義和精神所在,歷朝歷代的君主莫不以孝道為根本國策,自古以來,孝道就是中華文明開展的基石。這就是中華炎黃子孫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孝道」,代代傳承「孝道」觀念的過程,也是將「孝道文化」轉化成為「中華文化」的基本過程。人類延續:孝道源於繁衍父母恩情始於懷胎十月,每個人降生都必要經過懷胎十月,才能夠出生為人,若是沒有父母就不會有今日自己。
  • 郭晶晶夫婦帶娃下田插秧獲網友好評:孩子就得窮養物質,富養精神
    說到富養孩子,有人會覺得是在孩子吃穿用度上的大手筆揮霍,但事實上,那只是一些淺層次的物質賦予,並不是真正的富養。富養,作為當今人人追捧的育兒方式,不是拼命的在物質上滿足孩子,而是儘可能地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教會他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人生。
  • 大學生回鄉辦「村晚」傳孝道文化 看哭鄉親(圖)
    當他得知我省農村一些家庭也存在不孝敬老人問題後,便萌生了回鄉組織策劃「村晚」的想法,帶領村民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傳播孝道文化。如今,他們村子已連續兩年上演「村晚」了,他集策劃、導演、演員、文稿、主持與一身,充分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風貌,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
  • 孝悌園二十四孝引爭議,現代孝道還應思量
    (7月1 日《人民日報》)《二十四孝》是流傳於我國家喻戶曉的講述子女孝愛父母的系列民間故事,其承載的孝道文化雖有可取之處,但其中一些故事卻聳人聽聞,對於弘揚現代社會的孝道文化來說已經失去了參照的價值。例如「為母賣兒」這個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名叫郭巨的人因為家裡太窮,為了節省下口糧供養母親,便決定將三歲的兒子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