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森林美的三個層次圖景

2021-01-11 綜合快報浩澤

森林美並非單層面圖幅。從審美角度看,森林美包括森林景觀、森林意象、森林意境三個層次的圖景。森林景觀是指自然本體,屬現實世界、物質世界,給人審美感受是悅形;森林意象是指藝術本體,屬藝術世界、情感世界,給人審美感受是逸情;森林意境是指哲學本體,屬可能世界、理想世界,給人審美體驗是暢神。人們需要物質世界,也需要情感世界,更需要夢和理想世界;但人類只能接近理想境界而永遠到達不了彼岸,人類總要回到現實的物質世界,觀照森林,感受自然給予的本色本真。   森林是一幅畫,是大地藝術的一部分。依照人(主體)對森林的審美感受,可分為不同的層次圖景。   一、森林美並非單層面圖幅   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森林提供的綠色、陰涼、寧靜都是現代人們所渴望和需求的。一方面,森林能呈現多種內容的美,如森林景觀美(提供森林觀光旅遊)、森林生態美(提供森林生態旅遊)、森林文化美(提供森林文化旅遊)、森林人文美(提供森林風俗民情旅遊);另一方面,森林能呈現多層次圖景,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圖幅,而是一個動感的多層次的森林圖景。從森林景觀、森林意象到森林意境,森林圖景由淺入深,由外在到內涵全面展開,不同層次的圖景滿足不同層次的人群調適心情、寄託情感、感悟人生的需求。

  二、森林美的三個層次圖景   森林美一般指森林景觀美,由形、色、聲、味等美學因素組成,但如果深入分析,依照主體(人)對客體(森林)的距離和感受的差異,可呈現森林景觀、森林意象、森林意境三個不同層次的森林圖景。   (一)森林景觀   森林景觀是指森林的形態、色彩、音韻、味感給人的視聽和感官衝擊,是人能感受到的真實的、活生生的自然。不論是人工林還是原始森林,不論是熱帶雨林還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不論是森林公園還是城市園林,森林中的「一莖小草,一朵鮮花,一顆果實,一株樹木,一隻飛鳥,它們的軀體組織,它們的色澤、形態是那麼氣韻生動、血脈通暢,和環境之間顯得和諧無問,渾然天成」(張守仁《林中速寫》)。在森林裡,人能親身感觸到自然、森林的脈搏,這是森林為人呈現的第一層次的圖景,這一圖景是最基礎也是最真實的。人們進行的觀光旅遊指的正是森林外在景觀給人生理和心理的衝擊。森林景觀給人的這種審美體驗,一般表述為優美和壯美、崇高和怪異、雅美和俗美、現代和蠻荒等審美範疇。   (二)森林意象   「意象」一詞,包含「意」和「象」兩方面的內容,即以「象」來表述某種情感。由於語言符號本身的缺陷,人的情感往往很難用語言表述,需要藉助「象」本身來表達,這就產生「意象」這一審美範疇。最早的「意象」見於《周易·繫辭》,其中引孔子的話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語言符號不能表述或難以表述的深奧道理,只有「立象以盡意」,借事物物象來表述其深意。葉朗教授對「意象」這一美學範疇作了十分準確的表述:「中國傳統美學給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規定,是『情景交融』。但是這裡說的『情』與『景』,不能理解為互相外在的兩個實體化的東西,而是『。隋』與『景』的欣合和暢,一氣流通。」又說:「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規定就是情景交融。」葉朗在這裡明確指出:意象是藝術的本體,意象的最一般規定性是「情景交融」。

  森林景觀,其景觀屬自然本體,而森林意象,其意象屬藝術本體。旅遊者在觀光遊覽時為森林景象所震撼、陶醉,乃是森林的形態、色彩、音韻對人的視聽的衝擊,此時森林本身呈現的是自然本體,是森林這一客體的形、色、音、韻(直覺形象)。而進入森林意象層次,進入藝術本體,森林已不再是景物、景象、景觀了,此時的森林僅是載體,僅是人的某種情感藉以表達的象(形象直覺)。情已入景,情景已經交融,人的主體性在這裡起主要的作用。在森林意象層次,人同森林的距離逐步拉開,森林的形、色、聲、味等美學因素使人對森林產生的感受如綠色、陰涼、寧靜、優美和壯美等,已讓位於人所要傳達的情感。正如黑格爾所說:「這裡的意蘊並不屬於對象本身,而是在於所喚醒的心情。」森林意象所能傳達的諸多的心理體驗,包括獨立(青松挺而直)、崇高(亂雲飛渡仍從容)、堅貞(紅巖上紅梅開)、高潔(後皇嘉樹,受命不遷)等,以及借樹木花草象徵和寓意祖國、故鄉、愛情、青春,等等,都已屬於藝術範疇了。森林意象拓寬了審美空間,並賦予森林美學以深刻的內容。   (三)森林意境  人們對森林的鑑賞,顯然不能只停留在景觀(自然本體)層次,也不能只停留在意象(藝術本體)層次,還要進入意境層次(哲學本體),即在具體的可感知的森林物象中直接宇宙,感悟歷史和人生,把形而下的東西呈現為形而上的東西。什麼是意境呢?劉禹錫曾說過:「境生於象外。」這可以看作是對於「意境」這個範疇最簡明的規定。葉朗認為:「從審美活動(審美感興)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即所謂『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意』也就從對某個具體事物、場景的感受上升為對整個人生的感受。這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蘊……著重象外之象所蘊涵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的意蘊,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規定性。」在景觀層次上,人同森林距離最近(但仍要保持距離);在意象層次上,人同森林距離開始拉開;在意境層次上,人同森林距離進一步拉開。此時的森林並非一定要求形態獨特,色彩鮮明,甚至一樹古丫,幾棵荒草,也能給詩人無限聯想。王安石的「楊柳嗚暗綠,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相見江南。」楊柳荷花,豔麗景色;但歲月流逝,人生易老,點題江南,使詩人有了人生的感悟。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偌大的宇宙空間,只剩下敬亭山和我,我即山,山即我,物我兩忘,物我合一,令人回味無窮。意境在於突破具體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在「象外之象」,呈現某種形而上的東西。

  三、三個層次圖景產生的原因分析   森林美的三個層次圖景產生的原因,首先,是森林本身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即森林本身能提供多樣和多層次的圖景,包括樹種、林齡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次,是人同森林之間因距離和視角不同產生的遠景、中景和近景,以及平遠、深遠、高遠等層次圖景。再次,是重要的審美意識的積澱。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從原始社會、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人的審美意識不斷在積澱,從而產生人的心理結構(審美經驗、趣味、觀念、理想等)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在自然生成中必然出現不同的層次圖景。在景觀層次上,審美對象呈實體、實象,森林(客體)和人(主體)保持距離;在意象層次上,人(主體)注入森林(客體),情(主體)景(客體)交融,審美對象呈虛象;既是人生成自然(人的自然化),又是自然生成人(自然的人化);在意境層次,審美對象是「象外之象」,物(客體)我(主體)兩忘、物我合一,進入「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對景觀、意象、意境三個不同層次圖景,古今美學家都有所論述:   王昌齡在《詩格》中談到「詩有三境」。王昌齡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鏡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青源惟信禪師有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指出:對美的觀照不是單層平面自然再現,而是分不同層次。宗白華說:「意境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從直觀感相的摹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可以有三層次。」   李澤厚從審美形態出發把審美形態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和「悅志悅神」三個方面。李澤厚認為,從自然人化、積澱和文化心理結構立論,重視的是情感本體,即新感性的建立。那麼著眼點便不在這種區劃和分類,而在於注意審美過程和結構的完成。即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意識、觀念、理想)的擁有和實現。……它表現為審美能力(趣味、觀念、理想)的形態學。即把審美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方面。「悅耳悅目」指的是人的耳目感到歡樂。通過人的審美感受、積澱成為人化的自然,人類所獨有的心理主體。「晚心悅意」指通過耳目愉悅走向內在心靈。而這便是「悅心悅意」。「悅志悅神」指人類所具有的最高等級的審美能力,即在道德的基礎上達到某種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

  謝凝高在《山水審美人與自然的交響曲》中認為,審美主體對美(審美對象)的感受、欣賞和評價的差異,「即審美層次差異所造成的,這種差異,大體可分成由淺入深相互關係的三個層次,暫名為『悅形』、『逸情』和『暢神』。山水審美活動過程,首先是通過山水風景的形式美如形象、色彩、音響、光影等形式,反映到人的感官系統為人所感知,並引起心理、生理上的愉悅感,此為悅形。進而與人的審美經驗、文化素質和心理思維相結合,產生情景交融的『逸情』階段。然後,經過感性和理性統一複雜的心理活動,升華為『暢神』的境界」。   古今美學家對自然美的觀照有著驚人的相似。雖然表述方式不同,但都認為不是單一層面,而是三個層面圖景。這三個層面的審美體驗各不相同,有質的區別;它們分屬人類生活的三個世界。   四、森林美的三個層次圖景比較   人對森林的觀照或感興,由淺入深,由外表到內在,由內容到形式,由感官深入心靈,經歷森林景觀(自然本體)、森林意象(藝術本體)、森林意境(哲學本體)三個不同的層次圖景,同這三個層次圖景相聯繫是三個不同的世界,現分述   (一)三個層次圖景同三個世界的對應性   不同層次圖景對應不同的世界:(1)景觀層次圖景,主要感受形式,人的感官,屬現實世界、物理世界、外在世界。(2)意象層次圖景,主要感受形式,人的情感,屬藝術世界、心靈世界、情感世界。(3)意境層次圖景,主要感受形式,人的感悟,屬可能世界、理想世界、神的世界。

  (二)三個層次圖景比較   (1)景觀層次圖景。這一層次圖景屬現實世界,是人所能感受到的鮮活的物質世界。如王昌齡說的「物境」、「處身於境」、「故得形似」;宗白華說的「直觀感相渲染」;青源惟信說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物象在人的心靈上的投影,當然也不排除情景之間的交流,但主要是森林景物(實象)對人的感官的刺激引發的美感。這一層次圖景最普通,最精彩,也是人們最容易感受到的美。   (2)意象層次圖景。這一層次圖景屬藝術世界、情感世界,這是一個極廣闊的審美領域。經過人類社會長期的審美積澱,森林美不單體現在森林這一自然物身上,而且凝固為一個審美範疇——意象,並融入詩歌、散文、音樂、繪畫、影視等文藝作品中,從而擴大審美範圍。這一層次圖景如王昌齡說的「情境」、「娛樂愁怨」、「深得其情」;宗白華說的「活躍生命的傳達」;青源惟信說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為什麼「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物境」變成「情境」,「物境」變「意象」,已在物象上塗抹人類的情感色彩,物僅是載體而已,意象已成為人所要表達的某種情感或情緒。故言「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一層次圖景,經藝術家加工之後,情景交融,聲情並茂,比景觀層次圖景更為集中和生動,逸情,悅心悅意。從這個意義上講,森林經營的一半屬科學,一半屬藝術,是有一定道理的。   (3)意境層次圖景。這一層次圖景屬可能世界、理想世界,也可以稱為彼岸世界。這一世界可以神遊,但無法真正實現。這一世界的圖景如王昌齡說的「意境」,宗白華說的「最高靈境的啟示」,青源惟信說的「依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為什麼在第一層次「物境」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經否定之否定後,依然回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呢?因為在第二層次(意象層次),「物境」被塗抹上情感的色彩、世俗的色彩,故言「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層次(意境層次),深情的美已被感悟的美所替代,俗見已除,情感漸淺。第三層次(意境層次)是對第二層次(意象層次)的否定,必然包含對「有」、「色」、「在」的否定,達到「畢竟空」的真知。此時人所觀照的審美對象,無空無色,亦空亦色;見到的是真的山,真的水。「依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不是回到景觀(第一層次)或意象(第二層次),而是大徹大悟的「最高靈性啟示」。在意境層次,悅形不是視聽感官感受,也不是心情情感的溝通理解(逸情);而是物我兩忘,物我合一,整個生命的投入(暢神)。大自然之令人魂銷骨蝕,即在於此。

  五、小結   在森林景觀層次(自然本體),美主要在於森林本身的屬性、森林外在形態和鮮明色彩給人感官的衝擊。森林景觀美是實在、感性、鮮活的,也包含一定的實用和功利的因素。因此,要進入意象層次,進入藝術本體,借森林這一載體寄託獨立、崇高、堅貞、高潔等情感,擺脫其實用性、功利性,步入純審美狀態,實現人與森林的情感交流,即「情景交融」。但在景觀層次(物質世界)、意象層次(情感世界)仍會為物所役,為情所累。這就要求人們進入意境(境界)層次(哲學本體),進入可能世界、理想世界。人們要在物質、情感、理想三個世界中自由遊移,才能腳踏實地,既享受此岸的實在,又充溢彼岸的虛幻和詩意。但人類只能接近理想世界、可能世界和夢,而永遠到不了彼岸,人類在理想世界不能停留太久,人類總要回到現實的世界,面對森林,感受自然,體驗本色.本真。

相關焦點

  • 卡耐基:女人的美有三個層次,少數人能達到第二個層次,就很好了
    這是顏值上的美,對人的吸引力。外貌上的美,固然重要,因為外貌吸引,才會讓人想要了解這個人,如果這個女人是外在與內在,同樣美,堪稱完美。因為美人在骨,不僅僅在皮。只是外表上的美,一副好的皮囊下,有一顆汙濁的心,那麼這個女人的美也是黯然失色。女人的美,應該是內外統一的,這樣的美,才是會讓男人流連忘返的。
  • 中華武術外家拳的三個層次
    中華武功之外家拳分有三個層次。即:外功層次,內功層次和神功層次。而內家拳分二個層次,即:內功層次及神功層次。需要說明的是內家拳為什麼沒有外功層次,不是內家拳沒有外功,也有。上面講的這三個層次,每一層次上升到另一個層次,都是質的飛躍,低一個層次和高一個層次在技擊上是無法對抗的,不是數點的問題,是以卵擊石。這種質的飛躍是非常難的,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每一個層次之內還有高低之分。高一個層次的低手就足以對抗低一個層次的高手。那麼什麼是外功、內功和神功呢。以下論述只做概念性簡介論述。
  • 孫福奎‖淺論新春聯的創作特點
    淺論新春聯的創作特點孫福奎     這裡所說的新春聯,不是指市場地攤上賣的那些年復一年、內容重複的對子,而是指聯家和對聯愛好者,特意為春節撰寫的春聯。這些作品除符合聯律外,以嶄新的內容,生動的語言形式,呈現濃厚的時代氣息。它們一掃舊春聯的沉悶,生氣勃勃,越來越受到百姓的喜愛。
  • 伊利股份深度解析:看懂伊利空間的三個層次
    我們認為,伊利未來十年成長空間,可分為三個層次看待: 第一層次:常溫龍頭地位強化,高端化紅利加速釋放,具備較高確定性; 第二層次:乳業板塊全面發展,奶粉業務有望成亮點,低溫受益品類趨勢,確定性進一步增強; 第三層次:從乳業龍頭成功跨界健康飲品巨頭,打造飲料品類新引擎,尚具有不確定性
  • 人活著,分三個層次
    社會學家根據人們所獲得的財富,將人們劃分成三個層次:層次一:社會底層,生活就是重複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生產間的流水線工人,他們日復一日的重複著同樣的步驟,直到到點下班,累到不行早早的就睡下了,然後第二天又繼續這樣的生活。
  •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技巧淺論
    阿格裡奇演奏《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技巧淺論第1小節左手第一個和弦:三個音要在力度呈遞進層次,並且力度方向不能下壓,要讓聲音傳遞出去,抓住所有人的心。整個第一個樂句陳述了一個堅毅,威武,剛強而有進行曲風格的舞曲主題,要注重旋律線條並且出現在弱拍上的低音也需要堅定的彈奏出來,個人認為從1至6小節在音響不會混淆的情況踏板都不需要完全放掉,最好保持踩下和鬆開都不要超過在4分之3。第10小節要漸強遞進,注意和弦的整齊。
  • 淺論中國畫的線條和結構
    淺論中國畫的線條和結構成忠臣線條是造型藝術中常用的基本因素之一。點在空間移動便成線,線有粗細寬窄的變化,因而產生不同的效果。中國繪畫中,線的作用十分重要,用線造型是中國繪畫的主要特點之。結構的第二個含義是指藝術形式中的布局。即人物、情節、環境、道具在畫面中如何安排,如何布置的意思。一般地講,畫面結構要求均衡、和諧、優美。也就是說,每個局部的安排,既要變化多樣,又要和諧統一,在變化之中求統一。中國畫論中的「密不透風,疏能跑馬」、「疏密得當」實質上談的就是基本的結構原則。
  • 解構日本偶像劇及日本偶像劇人文精神淺論
    解構日本偶像劇及日本偶像劇人文精神淺論2001年02月28日20:18:23 網易報導 候孝賢  以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吻定情》第一集第一場戲為例:從佐藤籃子和2個女生在樓道內奔跑開始至與柏原崇接吻結束一共5個鏡頭,13秒鐘。其中3個鏡頭為奔跑,兩個中景、一個全景,3個不同機位,分別是背後、腳下和側面,一個搖鏡頭。就是短短的一個跑動,導演為了將運動拍攝得更加好看運用了多種攝法和機位。  日劇的機位往往稍稍帶一點仰拍,這樣人物顯得更加高大,偶像們的腿也更長了。
  • 孝道的三個層次,你做到哪一層?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孝道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看看你做到哪一層了?一、不讓父母操心。《論語.為政第二》:「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說,父母愛子心切,關懷備至,唯恐孩子生病,常常為孩子的身體健康擔憂。
  • 人工智慧技術的三個層次
    人工智慧技術的三個層次 工業IoT 發表於 2021-01-08 15:48:09 隨著智能製造熱潮的到來,人工智慧應用已經貫穿於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製造業的各個環節。
  • 青平:一筆一畫繪就更美好的「民生圖景」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更高層次。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抓民生就是抓發展。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民生工程提出了新部署,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對更高質量就業、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糧食安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工作作出了新部署。
  • 《禮記》中孝道的三個層次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①,大孝不匱②。(勞,猶功。)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思慈愛忘勞,思父母之慈愛己,而自忘己之勞苦。)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無怨,無怨於父母之心也。)父母有過,諫而不逆;(順而諫之。)
  • 越夜越美越夜越旺 廈門黃金周夜消費圖景豐富
    原標題:越夜越美越夜越旺 廈門黃金周夜消費圖景豐富 (記者 張奇輝攝)   雙節長假,夜經濟大幕在鷺島開啟,上演著「越夜越美麗、越夜越激情」的活力大戲:旅遊「夜場」活力四射、商圈「夜秀」人潮湧動、餐飲文娛延遲打烊、夜市拍賣添力添彩……長假的廈門之夜,蓬勃而旺盛的夜消費圖景日益豐富。   為滿足消費者需求,SM城市廣場、萬象城等廈門市各大主要購物中心紛紛試水延長餐飲、觀影等業態的營業時間。
  • 廈門黃金周夜消費圖景豐富 越夜越美越夜越旺
    雙節長假,夜經濟大幕在鷺島開啟,上演著「越夜越美麗、越夜越激情」的活力大戲:旅遊「夜場」活力四射、商圈「夜秀」人潮湧動、餐飲文娛延遲打烊、夜市拍賣添力添彩……長假的廈門之夜,蓬勃而旺盛的夜消費圖景日益豐富。  為滿足消費者需求,SM城市廣場、萬象城等我市各大主要購物中心紛紛試水延長餐飲、觀影等業態的營業時間。
  • 繪就縣域和美新圖景
    安吉縣矛調中心半年多來的變化,來訪群眾有目共睹:常駐單位從11個增加至17個,找人更方便;大數據協同應用系統上線,反應更靈敏;縣領導接訪下訪、現場管理標準等制度出臺,辦事更規範。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
  •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古老鄉村的小康圖景
    如今,新縣挖掘紅色遺址遺蹟365處,打造旅遊精品工程40多個。  韓光瑩的二嫂曾祥英瞅準商機,開了一家「英子飯店」。3桌飯,節假日一天3次翻臺,每天掙2000元。「現在,幸福的煩惱來了,就是有點累。」曾祥英笑道,女兒馬上辭工,從外地回家,一起創業。
  • 育兒也分三個層次,低層次媽媽帶大的孩子難有出息,你在哪一層?
    育兒這條路上,需要父母不斷學習和努力,自然也有了高下之分,層次越高的媽媽,越是能夠教育出有出息的娃,相反,低層次的媽媽帶大的孩子很難有出息,也很難有大格局。那麼這些層次是怎麼分的呢?有一句話這樣說:「三流的媽媽當保姆,二流的媽媽當教練,一流的媽媽當榜樣。」
  • 馬未都總結中國人審美的四個層次!像極了文玩
    中國人的審美,其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馬未都老師說過,中國文化裡,審美分四個層次,呈金字塔狀。四者從低到高,分別是:豔俗,含蓄,矯情,病態。一.豔俗當審美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時候,只要進入「病態」這個層次,就會呈倒金字塔狀,突然釋放,然後就變成最普及的事了。
  • COLMOX《十三邀》|穿過霧靄森林尋找美,理享生活高階進化
    「穿過霧靄森林尋找美」,對張亞東而言,這是他的音樂理想,歷經中國音樂30年沉浮,在他身上,還能看到不喧鬧、不妥協的低調沉穩,始終在追求自我音樂理想的道路上前行。對許知遠而言,這是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從內心本質渴求出發,輔以理性地思考和判斷,最終抵達理享生活彼岸。
  • 叔本華將人的「本質」分為三個層次,看你處於哪一層?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談論人的本質時,為人區分了三個不同層次。第一個層次:我在他人那裡是什麼評價?處於這個階層的人一般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裡。我過的怎麼樣?我成功不成功?他都會向外界證明。第二個層次是:我擁有什麼?這個層次的人會包裝自己。他們或通過減肥、健身、美容、化妝來塑造形體美、容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