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江楓漁火對愁眠」被網友改成肉麻情詩,是水平高還是假文藝

2020-12-21 美詩美文

1192年的11月份,在浙江紹興的一個普通村子裡,有一位67歲的老人,臥聽著窗外風雨交加的聲音。他愁緒滿懷,心中各種意難平,揮筆寫下了幾行詩作。這位老人叫陸遊,這幾行詩正是《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這是一組七言絕句,詩很有名氣,上學時咱們背過的應該是後一首。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上一首也一樣經典,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組詩: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其二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詩寫得如何,不用筆者多說,算得上是千古絕唱,歷來為後世所推崇。而更令筆者動容的其實是前後兩首詩中,體現了完全不一樣的情懷。第一首,算是寫出了一個貓奴的日常了。陸遊想表達的意思不過就是:外面的江湖風大雨大,海浪濤濤,都同我和我的愛貓沒什麼關係,反正我們抱著暖暖的氈子,烤著柴火,都不出門。

如果這詩只寫了其一,那這詩也僅是一首挺有水平的詠貓詩了。但陸遊是誰?他是「亙古男兒一放翁」。如此風雨大作之夜,哪怕有愛貓相依,他還是放不下風雨飄搖中的家國,所以第二首詩便問世了。遊臥於孤村,哪怕早就年過花甲,得不到重用,仍想著戍輪臺。入夢的,是自己騎著戰馬跨過冰河裡的情形。

此詩問世後,詩中「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一句也成為了千古名句。本來好好的一個句子,近幾年來卻有網友把它改寫了成了一句十分肉麻的網紅情詩,這麼一改後是水平高還是假文藝,我們來看看改寫版: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

其實筆者真的很想問這樣改的網友,您真的讀懂了陸遊這首詩嗎?這些網友之所以這樣改,是因為覺得「鐵馬冰河入夢來」一句,說明了詩人對鐵馬和冰河深沉的愛,入夢來也就是很詩意的表白。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鐵馬指的是披著鐵甲的戰馬,冰河指的是北方冰封的河流,它們都是沙場的象徵。陸遊真的如此好戰,打心底裡喜歡這些東西嗎?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從陸遊存世的近萬首詩作來看,陸遊喜歡的正是上一首詩中「我與狸奴不出門」式的生活,是《遊山西村》中「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式的田園生活,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所愛。而所謂鐵馬與冰河,不過是他作為男兒的責任感。他不是一個功利的文人,他不是想靠沙場徵伐來賺功名,而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換來一個清平南宋。所以在臨走前,他才會寫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希望王師北定中原,天下太平。所以,鐵馬冰河的歲月,並不是他心中真正的美好。

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鐵馬冰河入夢來」,就會對陸遊更加佩服。陸遊都不喜歡的「鐵馬」和「冰河」,網友卻用它們來像心上人表白,這當真是有些讓人接受不了了。難道真以為,鐵馬和冰河是美好的象徵?事實上,像這種假文藝的改編還有不少,比如把張繼《楓橋夜泊》改寫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是你,漁火也是你

這就讓筆者更想不通了。張繼寫的是「江楓漁火對愁眠」,人家是看到江楓和漁火都發愁,帶上前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就更是濃得化不開的愁。用這樣的意境去表白,真的很美好嗎?這樣改顯然是沒水平的假文藝而已。

筆者很支持大家用一些詩句去表白,比如韋應物的「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網友們就續寫得很美。但是對於不了解詩境,就做一些不倫不類的改寫的做法,則確實無法苟同。

相關焦點

  • 詩句「江楓漁火對愁眠」,7字有6個字有爭議,各種解釋令人無奈
    因為咱們今天要說的這「江楓漁火對愁眠」中,一共7個字,卻有6個字有爭議。在了解這些爭議之前,咱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有人把張繼這次失眠稱為一場偉大的失眠,因為這場失眠,他看到了江楓漁火,聽到了夜半鐘聲,寫出了這首千古名作。本來是一首不錯的詩作,但這些年來卻因為各種各樣的理解,讓這首詩成為了一首爭議不斷的作品。僅僅是「江楓漁火對愁眠」這一句,就有太多的爭議了,而這些爭議當真是令人無奈得很。先是這「江楓」二字,江楓按我們正常的理解,應該就是指江邊的楓樹。
  • 江楓漁火對愁眠,古今的人都在為學業和前程發愁嗎?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簡直太有名了!至今姑蘇城外也就是蘇州城郊,還有一個著名景點叫寒山寺,每天遊覽的人群絡繹不絕。第二句寫「江楓漁火對愁眠」,繼續寫景。第一句渲染氣氛,景象都比較遠,比較空靈。到了第二句,詩人又往近處看:江邊有什麼呢?有楓樹。杜甫《秋興八首》裡面說「玉露凋傷楓樹林」,可見楓樹是獨屬於秋天的顏色,雖然豔麗,但很悽涼。張繼是在半夜時看江邊的楓樹的,當然看不清顏色,只能模模糊糊看見樹影,沒有顏色,只有昏暗和悽涼。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蘇州——姑蘇,我們來了!
    只有石橋、朱塔,不管春夏秋冬,還是老樣子。在年年送客的橫塘,今又有一條將要離去的畫船,在濛濛細雨中拴在楊柳上,垂柳輕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別之情更使人傷懷。而描寫橫塘的,遠不止範成大一個,賀鑄也寫過。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白話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鬱的審美情境。
  • 詩詞篇01 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柯繼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楓橋稱作封橋,吳語封、楓同音,以封橋誤為楓橋,因河邊有經霜紅葉樹之故。
  •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這首詩犯了個致命錯誤,為何還能千年流傳?
    可以說蘇州的寒山寺、楓橋之所以能夠成為無數文藝青年追捧的旅遊勝地,全因張繼的這首詩。 90年代風靡一時的歌曲《濤聲依舊》,靈感來源就是這首《楓橋夜泊》。 而且不僅是中國,還有日本甚至其他亞洲國家都將這首詩編入小學教科書。
  • 現在才知道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為什麼是千古名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通過夜泊楓橋時的所見所聞,描繪了楓橋一帶優美靜謐的夜色,抒發了詩人的羈旅愁思。全詩僅28個字,但組織在詩裡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有殘月、有棲鴉、有漁火、有楓林、有鐘聲、有客船。既有遠景和近景,還有有視覺和聲音。
  • 欣賞《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等三幅書法作品及創作特點
    一、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者:馮彬藏墨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作者:馮彬藏墨筆者今天帶來的拙作分別是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詩、唐 · 劉禹錫《浪淘沙·其一》詩、近代毛澤東的《七律
  • 千古絕響《楓橋夜泊》之疑點,夜半鐘聲是深夜敲鐘,還是凌晨?
    此外,張繼的《楓橋夜泊》也是如此。張繼的生平事跡皆不詳,出生死亡時間也只有推斷的大概時間,人們只知道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753年)的進士,和劉長卿相識,後者曾為他寫過悼詩《哭張員外繼》。據說張繼博覽有識,但他留下的可考事跡確實不多,全唐詩收錄的詩也只有一首,而正是這首成為千古絕唱的《楓橋夜泊》,才使得他的名字也被人們記了下來,要不是有這首詩,指不定現在就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江畔獨步,解閒愁!
    《竹枝詞·其一》【唐】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詩意在思鄉,景物的搭配與世人的心情達到高度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