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簡直太有名了!至今姑蘇城外也就是蘇州城郊,還有一個著名景點叫寒山寺,每天遊覽的人群絡繹不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濤聲依舊》,把這首詩改編成了歌詞,運用了它的意境,在當時非常流行,大街小巷都在播放。小朋友們可以問問父母,問問爺爺奶奶,他們可能都聽過《濤聲依舊》。
《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沒有留下多少詩,就靠這一首千古留名。楓橋在哪裡呢?在今天的蘇州西郊,跨過京杭運河。楓橋是水陸交通的一個樞紐,南來北往,都得從這裡經過。或者從橋上跨過去,走陸路;或者從水路走,從橋下經過。詩人應該是走水路,途徑蘇州,停泊在楓橋邊,故云「楓橋夜泊」。
這首詩裡面還提到了兩個地名,即「姑蘇城」和「寒山寺」。至今蘇州的別稱仍然叫「姑蘇」,因為附近有座山叫姑蘇山。「寒山寺」呢?它就在楓橋西邊,又名楓橋寺。傳說唐代詩僧寒山曾經居住在這裡,所以叫寒山寺。這座寺本身的歷史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永遠留在了張繼的詩句中,留在每個蘇州人乃至每個中國人的記憶中。單是它的名字,聽起來就足夠美妙,讓人安靜,令人神往。
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三個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都是只有到了深夜才能看見。「烏啼」是什麼意思?烏鴉晚上經常嘎嘎嘎叫幾聲。為什麼叫呢?因為烏鴉對光線非常敏感,月亮光線如果變化了,突然變亮或變暗,都會驚擾到烏鴉。大家注意,古詩中經常出現烏鴉和烏鵲,但這兩種鳥並不相同。烏鵲通常指的是喜鵲。曹操《短歌行》裡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辛棄疾詞《西江月》裡說「明月別枝驚鵲」,寫的都是喜鵲。當然,鴉和鵲有個共同特點,即對光線很敏感。
詩人說「月落烏啼」,說明月光變化導致烏鴉夜啼。第三個景象是「霜滿天」,說明快到清晨了。清晨是下霜的時候。我們俗語裡說的「下霜」,其實按照現代物理學知識來說,不該叫下霜,而應叫凝霜。霜只能凝結在屋頂、樹枝、地面、井邊,不可能「霜滿天」。但是古人會疑惑:也沒有飄雪花啊,怎麼早晨起來看見地上白花花一層呢?於是他們覺得是天空下了霜。
「霜滿天」,不是一個科學的描述,而是一種感受,一種想像。到了後半夜,整個天地之間瀰漫著清冷的空氣,好像到處都充斥著白霜,故曰「霜滿天」。大家注意,三個景象安排得非常精緻。「月落」,是所見;「烏啼」,是所聞;「霜滿天」,是所感。詩人依次寫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即「月落烏啼霜滿天」。
第二句寫「江楓漁火對愁眠」,繼續寫景。第一句渲染氣氛,景象都比較遠,比較空靈。到了第二句,詩人又往近處看:江邊有什麼呢?有楓樹。杜甫《秋興八首》裡面說「玉露凋傷楓樹林」,可見楓樹是獨屬於秋天的顏色,雖然豔麗,但很悽涼。張繼是在半夜時看江邊的楓樹的,當然看不清顏色,只能模模糊糊看見樹影,沒有顏色,只有昏暗和悽涼。
「江楓」與「漁火」,兩個景象形成一種對比。江楓是暗的,漁火是明的;江楓是在江邊,漁火是在江面。詩人呢?他停泊在楓橋邊,能看到遠遠近近各種景物。最遠的,就是「月落」「霜滿天」;往近一點兒看,江面上有「漁火」;再近一點兒看,岸邊有「江楓」。最終,詩人的感受和思緒落回自己身上,就是「對愁眠」。「愁眠」,就是睡不著的旅客,就是詩人自己。
這個「對」字寫得好!詩人要面對的太多了。要面對「月落」,面對「烏啼」,面對「霜滿天」,要面對「江楓」,面對「漁火」。這些景象,全都在跟詩人作對呢!你們一大群,我就我一個。所以,「對」字顯示出了空間上的孤單感。
另一方面,「對」字也寫出了時間上的漫長感。兩個東西相對而立,沒有動作,也沒有交流,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峙」。詩人說,我的對面有這麼多東西,而且我跟這些東西對峙了好久。因為什麼呢?因為我睡不著。我睡不著,才會對著外面那麼多景物,看看這個,聽聽那個。「對愁眠」,既把前兩句的寫景都收束了一下,同時也表達了內心的愁苦、羈旅、思鄉之情。
到了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這句詩很有意思,它其實什麼都沒寫。一個熟悉蘇州、熟悉楓橋的人,看了這句詩會覺得是廢話。姑蘇城外有個寒山寺,我知道啊!你說這個常識幹什麼?就好比說,你在北京生活多年,突然有人告訴你,故宮外面有天安門,天安門前面有廣場,你就會覺得莫名其妙。
其實,詩人在第三句賣了一個關子。姑蘇城怎麼樣,寒山寺怎麼樣,他都不說,他就要強調兩個事物的位置關係。為什麼刻意要說「外」呢?我們知道,寒山寺當然是在城外,而且楓橋也在城外,詩人停泊的地方就在城外。這個時刻,詩人想用一個「外」字,來展現自己的思緒飛翔在非常寬廣、有層次的空間裡。寫前兩句的時候,他的思緒是從遠到近的。現在呢?又從近到遠,從小船上的「愁眠」,推到了不遠處的寒山寺以及遠處的姑蘇城。
寒山寺的鐘聲,讓寒山寺永垂青史。
大家不要忘了,姑蘇是蘇州的別稱,包含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寒山寺呢,也有歷史。「姑蘇城」「寒山寺」都是有歷史感的名詞。所以這句「廢話」,不僅提供了寬闊的地理空間,而且撐出了一個悠久的歷史空間。在如此廣大、複雜的空間之中,詩人愈發顯得渺小、孤獨,就好像一個黑影,映在無邊的雪原上。
正在此時,一個鐘聲把詩人孤獨的心靈填滿了。鐘聲從哪裡傳來?就是從第三句所撐開的空間中傳來。悠長、悠遠又悠久的鐘聲,帶來了無限故事,無窮想像。鐘聲送到了哪裡?送到了客船,於是出來最後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全詩到此處戛然而止。寒山寺的鐘聲,到底給詩人帶來了什麼?是溫暖,是安慰,還是更深刻的悽涼?抑或是超凡脫俗的頓悟?詩人不再多說,留給讀者無盡的猜測與回味。
可以看出,在這首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中,詩人的觀察與思緒都是時遠時近、收放自如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是遠景;「江楓漁火對愁眠」,逐漸變成近景;「姑蘇城外寒山寺」,又是遠景;「夜半鐘聲到客船」,則又拉回近景。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一縱一擒,大開大合,讀起來有無盡悽涼,更有無盡優美。
整體來看,詩的前兩句非常密集,內容非常多。後兩句其實就只寫了一件事物,即寒山寺的鐘聲,傳揚在後世每一位無眠者的耳畔,也讓寒山寺永垂青史,成為蘇州的一個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