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鍾會與鄧艾真是一對歡喜冤家!|原創

2021-02-13 讀史

三國歷史上曾有這麼兩位風流人物,起初被合稱為魏國雙壁,在他們的通力合作下,蜀漢政權被一舉攻破;後來反目成仇,互不服氣,互相攻訐,互相陷害;最後一個被另一個誣陷致死,而自己也因野心過大被誅滅。這樣一對歡喜冤家,譜寫了三國歸晉前的最後一幕波瀾壯闊的歷史。

更讓人驚奇的是,他們倆人的表字當中竟然都有一個士字,正應了「二士爭功,兩敗俱傷」的說法。看到這裡,讀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會猜到,這兩個人就是魏國名將鍾會(字士奇)和鄧艾(字士載)。

三國後期(公元260年以後)三足鼎立當中實力最強的一方當屬魏國,當時吳國孫亮、孫休主政,陷入內亂;蜀漢劉禪昏庸無能;而魏國則在司馬氏及一批天才將領的帶領下,展現出超群的實力,其中最著名的將領就是鍾會和鄧艾。

所謂亂世出英豪,那個時代才俊輩出,一大批風流人物的事跡掩蓋了鄧艾和鍾會的光芒,他們的名字沒有被後人過多關注。但正是由他們兩人通力合作攻滅蜀國,開始了三國歸晉的歷史進程。

鍾會(公元225年-264年),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魏太傅鍾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鍾毓之弟。他在魏國官居要職,是三國後期魏國重要的策臣與謀士、制定伐蜀計劃並參與滅蜀之戰的智將。

鍾會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景元年間,司馬昭覺得蜀國大將姜維屢屢騷擾邊疆必須反擊,並認為蜀國國土狹小,百姓疲憊,財力將盡,想派大軍伐蜀。群臣都說不可行,唯獨鍾會說蜀國可以攻取,於是與司馬昭共同策劃謀略,勘察地形,縱論形勢。在鍾會的策劃與主持下,魏國正式對蜀國展開了戰略反擊。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本名鄧範,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鄧艾深諳兵法,文武全才,是魏國時期的重要傑出人物,唐肅宗上元元年被推崇為「武成王廟七十二將」之一。

鄧艾出身貧寒,本是放牛郎。但他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十二歲時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範,行為士則」,非常仰慕,於是自己命名為鄧範,字士則。後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名鄧艾,字士載。他聰明好學,無論天文地理,樣樣精通。

鄧艾很會帶兵打仗,但為人處事未免有點不夠圓滑,所以最終間接命喪鐘會之手。

合作伐蜀

景元四年(263年)秋,魏國舉兵攻打蜀漢。鍾會為主將統兵十萬,從斜谷、駱谷進兵;鄧艾率三萬多人向甘松、沓中進兵;諸葛緒率三萬多人向武街、橋頭等地截斷姜維的退路。

面對鍾會的正面進攻,蜀漢大將姜維命令各個防守據點都不要交戰,退回漢、樂二城固守。鍾會命荀愷、李輔統兵分別包圍漢城和樂城,大軍西出陽安口,又派胡烈攻破關城。姜維從沓中撤回,與張翼、廖化一起防守劍閣抵禦鍾會。蜀國的軍隊佔據天險地勢死守劍閣,鍾會大軍久攻不下,加之運糧路程遙遠,遂開始商量退兵事宜。

而此時的鄧艾偏師追剿姜維至陰平,這時鄧艾做出了「繞劍閣,經德陽入江油、達綿竹、趨成都」的偷襲計劃,並派田章為前鋒,長驅直入,在綿竹擊殺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逼近防守空虛的成都城下,後主劉禪率眾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對比兩人,鍾會長於謀略,鄧艾長於將略。鄧艾比鍾會更像一名精通戰術的將軍,鍾會比鄧艾更像一位深謀遠慮的戰略統帥。就是這樣兩位天才人物的通力合作,撐起了魏國攻滅蜀漢的大局。

出現罅隙

鄧艾攻取成都以後,接受後主劉禪投降,一時認為自己功勞天下第一,以為後主在自己手裡,姜維也必將引軍向自己投降。

此時姜維尚有實力抵抗,他接到蔣顯報告說:「鄧艾坐據成都,後主下令各處軍隊倒戈卸甲,都已向鄧艾投降。」姜維得到消息後覺得有機可乘,即於劍閣遍豎降旗,向鍾會投降。

鍾會大喜,令人迎接姜維,待為上賓。姜維乘機吹捧鍾會:「聞將軍自淮南以來。算無遺策;司馬氏之盛,皆將軍之力,維甘心事之。如鄧士載,決以死戰,安肯降耶?」

鍾會遂折箭為誓,與姜維結為兄弟。其實姜維是詐降,伺機行事。這時鐘會已經中了姜維之計,連姜維的帥印都沒有收繳,仍舊令他帶領本部兵馬。

此後鄧艾得知了姜維投降鍾會的消息,因此痛恨鍾會,於是寫了一封告密信,讓人送給當時魏國的實際掌權者晉公司馬昭,信中說為安撫蜀吳人心,欲留劉禪在成都封為扶風王。

司馬昭閱信後,深疑鄧艾欲自專,何況此時司馬昭才是晉公,怎麼可能接受劉禪封王?這也正反映了鄧艾確實缺少政治謀略的一面。之後鄧艾又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數次逼宮司馬昭,司馬昭愈加疑懼。謀士賈充出主意讓司馬昭借鍾會來牽制鄧艾,遂使鍾鄧兩人反目成仇,而司馬昭也達到了一計殺雙士的目的。

反目成仇

司馬昭按照賈充的主意,加封鍾會為司徒,令衛瓘監督兩路軍馬。鍾會受封后認為,鄧艾功勞比自己大,又加封太尉之職,晉公懷疑鄧艾有反心,故令衛瓘為監軍,暗示自己來制衡鄧艾。於是鍾會找姜維商議對策。姜維雖降鍾會,但卻一心復興蜀漢,他乘機向鍾會貶低鄧艾,並勸鍾會除掉鄧艾,憑藉益州千裡沃野自立霸業。

在姜維的慫恿下,鍾會也產生了謀反之心。他覺得鄧艾正是自己霸業的攔路虎,於是上書說鄧艾有反狀,甚至在途中截取鄧艾的書信,令人按照鄧艾字跡用狂傲不羈的口氣改寫以激怒晉公司馬昭,其手段可謂卑劣。

同時他還鼓動衛瓘、胡烈和師纂也上書說鄧艾行為悖逆,導致朝廷下令逮捕鄧艾。司馬昭怕鄧艾拒捕,命令鍾會進軍成都,收捕鄧艾。

而鍾會以衛瓘兵少,更打算借鄧艾之手殺了他,以加重鄧艾的謀反罪,把事作絕。於是就派衛瓘先到成都收捕鄧艾,衛瓘知道這是鍾會的借刀殺人之計,但也無法拒絕。

衛瓘連夜到達成都,不去驚動鄧艾,而是動員鄧艾部下說奉詔只拿鄧艾,餘人不問。如能出力,爵位賞賜不變,否則誅三族。

第二天清早,諸將隨衛瓘到鄧艾軍營,把還未睡醒的鄧艾父子擒獲。鄧艾被收押後,鍾會馬上統率大軍,威震西土,自認為功名天下無比,不願再屈居人下,舉兵反叛。

兩敗俱傷

鍾會除掉鄧艾以後,自以為天下再無敵手,於是假傳魏國太后遺詔,起兵討伐司馬昭。

鍾會的打算是派姜維率軍從斜谷出兵,一路攻佔長安,先平定魏國;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奪取天下。

計劃雖好,但鍾會也怕麾下諸將不從,於是以姜維部下的蜀國降兵為援彈壓,關押了大批魏國將領。

這時,又是監軍衛瓘告訴魏將胡烈稱鍾會要大批屠殺魏將,並在軍營中大肆散布此消息,引發了魏軍混亂。胡烈命兒子胡淵引亂軍圍攻鍾會大營,鍾會死於兵亂之中,終年四十歲,姜維也被擊殺。

鍾會死後,魏軍無人約束,軍兵將領相互砍殺,屠城三日,監軍衛瓘出面收拾穩定局勢。此時鄧艾還在被押解洛陽的途中。衛瓘因為自己也參與了誣陷鄧艾的陰謀,怕鄧艾押至洛陽後萬一平反,肯定不會饒過自己,就派將軍田續追殺鄧艾父子。

田續是鄧艾在攻打綿竹時,差點被鄧艾處死的將軍。他因畏敵不前被鄧艾罰打五十軍棍,一直懷恨在心。衛瓘對田續說:你可以一報前仇了。田續馬上帶兵追來。在綿竹追上,鄧艾當時剛從囚車裡出來,正高興呢。看見有軍馬來了,還以為是來迎接自己的,結果猝不及防被殺了,兒子鄧忠也死於亂軍之中。

鍾會與鄧艾的故事如同一幕人間喜劇,到頭來一切成空。鍾會和鄧艾到底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歷史學者認為其中有很多機緣因素,比如個人野心、姜維反間、衛瓘智謀等。

但誰也不能否認,司馬昭才是將這兩位魏之驕子玩弄於掌上的那個幕後大BOSS。利用鍾會、鄧艾的能力攻滅蜀國,又利用鍾會、衛瓘除掉鄧艾,最終再利用衛瓘除掉鍾會,司馬昭的手段是遠高於鍾會、鄧艾這一對歡喜冤家的。

這也正是歷史為什麼會走向「三家歸晉」的根本原因。

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

相關焦點

  • 鄧艾滅蜀後被鍾會設計陷害的經過,還原鄧艾之死的真相
    三國良將系列之鄧艾(尾聲,其二)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鄧艾重大事件之十五——承制封官,穩固蜀地景元四年(263)年底,鄧艾進入成都。蜀漢皇帝劉禪率領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自行綁縛,抬著棺材迎接鄧艾。
  • 三國英雄人物之鄧艾
    司馬昭料王經非姜維敵手,速命徵西將軍陳泰,兗州刺史鄧艾前來相助。鄧艾獻計王經:「等姜維大軍來攻狄道城時,在城東南山谷之中埋伏,帶旌旗、鼓角、烽火之類,專候蜀兵到來。」姜維大軍圍住狄道城,久攻不下,無計可施,是日黃昏,探子報陳泰、鄧艾殺來。姜維命夏候霸迎陳泰,自引軍抵鄧艾。忽聞東南一聲炮響,鼓角震地,火勢沖天,姜維見四下都是魏軍旗號,知是中了鄧艾之計,敗退入劍閣而去。
  • 老玩家嘗試在三國志11還原歷史:鄧艾與鍾會是否乃魏國中流砥柱?
    三國末年,三大勢力都湧現出了不少新生代的豪傑來為國家注入新鮮血液,而魏國的鐘會和鄧艾則更是被稱作「三國最後的名將」,兩人在伐蜀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力挫蜀軍末期大將姜維,而當時除了鍾會、鄧艾這兩位大將外,魏國似乎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將了,所以二人也被稱之為「魏國的中流砥柱」。
  • 衛瓘只是一個文官,為何能以一己之力,除掉鄧艾、鍾會和姜維
    三國早期的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劉璋、張魯這些諸侯,都是一時豪傑,獨霸一方。但是他們最終被劉備、曹操、孫權建立的三國所代替。然而劉備、曹操、孫權的三國,也沒有笑到最後。三國亂世最終結束了,但是統一三國的既不是魏國,也不是蜀國和吳國,而是司馬家族的晉朝。三國大戲,司馬家族笑到了最後。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鄧艾、鍾會、姜維、司馬昭,誰是笑到最後的人
    #三國風雲錄#三國末年,司馬昭在掌握曹魏的政權後,因為對魏帝曹髦欺之過甚,引起了曹髦的反抗。可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他身為伐蜀的主帥,率領十幾萬大軍,最後頭功卻被鄧艾奪取。在整個伐蜀之役中,鍾會和鄧艾的行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鄧艾雖然奇兵取勝,可是如果沒有鍾會牽制住了姜維的主力,鄧艾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是,由於鄧艾的成功過於輝煌,他的光芒掩蓋了鍾會的貢獻,這當然引起了鍾會的嫉妒。因此,鍾會決心構陷鄧艾。
  • 晉朝文武全才,斬鍾會、殺鄧艾,最終卻遭到滿門抄斬的厄運
    衛瓘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三國曹魏後期至西晉初年的重臣。 衛瓘出身於世家大族,從小受儒學的薰陶,加之性格堅毅,所以仕途一路高升。十年間歷任通事郎、中書郎、散騎常侍等職。
  • 魏滅蜀之戰,姜維鍾會鄧艾等都有出色表現,不料最後卻被此人團滅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衛瓘這位三國後期的神奇人物。鄧艾建此奇功,本來就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忌恨,鍾會和衛瓘也抓住這個機會向司馬昭誣告其有謀反的跡象,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鍾會先是派衛瓘以少量兵力到成都收擒鄧艾,企圖來個「一石二鳥」——先藉助鄧艾之手殺掉衛瓘,然後又利用衛瓘之死除掉鄧艾,那這次滅蜀之功,將盡歸其一人!
  • 鄧艾和鍾會滅蜀後被殺,鄧艾餘子被殺,司馬昭卻赦免鍾會一家
    鍾會率軍十餘萬,收編了諸葛緒的部隊,接受了姜維投降之後,兵力大增,他誣告鄧艾謀反,致使鄧艾被抓,押往洛陽,鍾會又兼併了鄧艾的部隊,這樣以來,手握二十多萬大軍,鍾會膨脹了,試圖謀反,割據益州自立,但他很快失敗被殺。  鄧艾被殺,是因為謀反,鍾會被殺,也是因為謀反,然而,奇怪的是,司馬昭對待同樣謀反的鄧艾和鍾會,態度完全不一樣。
  • 作為滅蜀之戰的兩大功臣,鄧艾和鍾會為啥會被司馬昭無情殺害?
    三國末期,司馬昭見蜀漢內部不和,派兵攻伐蜀國。鄧艾和諸葛緒負責圍攻姜維,鍾會負責進攻漢中。實際上在戰前司馬昭根本沒有想到,能這麼快速的滅亡蜀漢,大家想像的都是最多擊敗蜀軍,佔領漢中。哪曾想,鄧艾兵行險著打進了蜀漢腹地,直接逼降了劉禪。給了司馬昭一個天大的驚喜。
  • 鍾會是三軍統帥,又除掉了諸葛緒與鄧艾,為何叛變還會失敗?
    公元263年,司馬昭聚齊十八萬大軍,他命鍾會為三軍統帥,讓諸葛緒與鄧艾各領一軍,分三路南徵蜀漢。
  • 《口水三國》新武將形象大揭秘一:鄧艾
    我想像的新武將是一位蓋世神將,有一天他會身披金甲聖衣、駕著神駒寶馬來口水三國助我稱帝為王。然而我既沒猜中開頭,也沒猜中結局.
  • 三國時期,鄧艾是一代軍師奇才,為何最後卻落得這樣的下場?
    鄧艾是三國晚期最超卓的將領、滅蜀之役的頭號功臣,在偉大的成功面前,在龐大的聲譽面前,他涓滴沒成心識到危險正悄然臨近。「功高震主」者多數沒有好了局,你有滅掉一個國家的才能,當權者怎樣安心?鳥盡弓藏、鳥盡弓藏,與其寄希望於碰著光武帝如許不殺功臣的明君,還不如急流勇退,求田問舍以保安然。然而,鄧艾並沒有急流勇退的決計。不僅如斯,他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一名將領的權限規模。
  • 三國姜維、鄧艾都很拚,為什麼都丟了命?
    【我品三國】姜維VS鄧艾:誰更能徵善戰姜維、鄧艾是《三國演義》中殺得難解難分的一對怨家,尤其在後諸葛亮時代,兩人幾乎成了魏、蜀對抗的主角。但小說再轟轟烈烈,畢竟有許多虛構的成分。假如依據史料,他們在徵戰方面又孰高孰低?
  • 【論史】鄧芝 鄧艾改變三國歷史的英雄
    10多年後,鄧芝的一次外交活動,讓三國鼎立的局勢又堅持了40年。當鄧芝拼命南逃時,族人中年僅12歲的口吃少年鄧艾,隨母北行,當了一名放牛娃。沒人會想到,這個放牛娃後來成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終結者。  鄧芝和鄧艾,他們從同一個地方出發,一個向南、一個向北,一個為歷史打了一個結,另一個把結解開。兩位客死四川的英雄,無論是向南還是向北,都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但都沒能回到起點。
  • 魏滅蜀之戰中如果是鄧艾與姜維對峙,鍾會繞道陰平結果會如何
    在《三國演義》中,當魏軍在劍閣關下受阻,無法突破蜀軍防線時,鄧艾向鍾會提出走陰平小道出漢中德陽亭,然後奇襲成都的計劃。鍾會對此不以為然,態度敷衍,事後還對部下嘲笑鄧艾不懂軍事,只要蜀軍扼守險要,那麼鄧艾就得餓死在路上。
  • 三國時期魏國名將鄧艾,奇襲成都滅蜀,為何結局悽慘?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範,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 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
  • 《三國志14》鄧艾親密武將有哪些 鄧艾人物關係圖一覽
    導 讀 《三國志14》這款長壽的作品這次加入了海量的三國時期歷史武將,鍾會就是其中之一。
  • 鄧艾偷渡陰平前後,司馬昭麾下三大將領的權力爭鬥
    三國良將系列之鄧艾(尾聲,其一)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關於三國名將鄧艾的歷史故事筆者已經講了四期,本期終於講到鄧艾最重要的一次戰役,偷渡陰平。作為鄧艾的人生巔峰,滅蜀之戰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本期將詳細為您講述。
  • 魏滅蜀之戰,司馬昭表面上打的是劉禪,暗地裡對付的卻是鄧艾?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標誌著三國時代開始落幕。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僅僅過了四十多年,蜀國就滅亡了,當時司馬氏甚至還沒有篡魏建立晉朝。一方面我們替蜀漢感到可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為鄧艾的奇兵之計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