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良將系列之鄧艾(尾聲,其二)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鄧艾重大事件之十五——承制封官,穩固蜀地
景元四年(263)年底,鄧艾進入成都。蜀漢皇帝劉禪率領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自行綁縛,抬著棺材迎接鄧艾。能夠接受一個國家的全面投降,作為將軍的鄧艾也許找不到更令人有成就感的事了。
鄧艾為劉禪解開繩子,燒掉棺材,並好言寬慰。鄧艾展現出寬宏的氣度,對蜀漢軍隊進行檢閱,命令部隊不準劫掠,並且讓投降的人仍然做原本的工作,蜀地原有秩序沒有被破壞,鄧艾的善意也讓蜀人稱讚不已。
鄧艾還仿照東漢開國功臣鄧禹之故事,自行代表魏天子及司馬昭承制拜官:拜劉禪為驃騎將軍、太子劉璿拜奉車都尉、諸王都拜為駙馬都尉,蜀漢主要官員也紛紛按級別拜為魏國官員,有些還被鄧艾選為自己的屬官。然後又任命部將師纂為益州刺史,牽弘等將領分別領蜀地各郡太守。
另外鄧艾在綿竹修築京觀以彰顯戰功,京觀就是屍體堆積成的山,古代常用這種方式展現己方實力,震懾敵軍。不過鄧艾這次又有不同,京觀裡不僅是蜀軍陣亡將士,連魏軍戰死的將士也被混在一起埋葬。鄧艾的意思,是希望通過此舉表明魏蜀對立已不復存在,有意淡化仇恨。
我們可以發現,鄧艾所作所為非常有大局觀,完全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的典範。從穩定蜀漢局勢的角度,鄧艾無疑非常成功,他做得每一步都非常恰當。但是鄧艾忘記了,他以戰略家的高度去行事,他的位置卻不是一個戰略家,而是戰術執行者。鄧艾的表現很容易給眼紅功勞的人以攻擊的口實,通俗來講,鄧艾越權了。
危險的是鄧艾並不自知,他胸懷天下內心沒鬼,覺得自己滅蜀大功古今少有,所以開始飄飄然起來。
《三國志·鄧艾傳》載: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又曰:「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有識者笑之。
這段話意思是,鄧艾滅蜀後洋洋得意,對蜀漢士人們說:「你們大夥多虧遇見的是我,所以才能安享太平。如果遇到的是吳漢那種人,你們全都會被消滅啊!」然後又說:「姜維確實是個挺有才的小夥,可惜對手是我,所以會失敗。」這些話傳開後,大家背地裡都笑話鄧艾。
其實鄧艾說的兩條並沒有錯,吳漢是東漢開國功臣,特點就是殺伐果斷,尤其是對手的高級官員,殺起來毫不含糊。鄧艾以寬宏的態度對待蜀地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在古代滅國之戰中是非常少見的。至於姜維,鄧艾比姜維大五歲左右,雖然稱其「雄兒」略有貶低,但事實上鄧艾與姜維交手多年,鄧艾基本沒吃過虧,至少交手戰績上鄧艾確實佔優。
但為什麼大家會嘲笑鄧艾呢?很簡單,別人誇你可以,自己誇,還誇得這麼滿,無論如何是自大的表現。除非像曹操那種世之梟雄的超強氣質,否則自己誇自己,容易讓別人反感。
鄧艾不知道,他貌似面面俱到地把蜀漢安排得妥妥噹噹、滴水不漏,其實已經給自己挖下了大坑。
鄧艾重大事件之十六——獻策伐吳,危不自知
上面講到鄧艾給劉禪以及群臣封官,單從穩定蜀漢的角度並無不妥。畢竟成都距離洛陽路途遙遠,事事請示根本來不及,先斬後奏也是可以的。
滅蜀大功,司馬昭自然高興不已,要重賞鄧艾。在詔書中,司馬昭稱白起破楚、韓信克趙、吳漢平公孫述、周亞夫定七國之亂都無法與鄧艾滅蜀之功相比。到底能不能比見仁見智,但封賞是真的豐厚:封鄧艾為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兩個兒子為亭侯,封邑各一千戶。鍾會則封為司徒,食邑一萬戶,同樣兩個兒子為亭侯、封邑千戶。
雖然兩人都位列三公,但從封邑上看,顯然司馬昭認可鄧艾是首功之臣,對鄧艾承制封拜蜀漢皇帝百官之事也予以認可。但鄧艾不知道,鍾會暗地裡已經伸出了黑手。
在上期文章中筆者講過,鄧艾與鍾會之間並無隸屬關係,在伐蜀期間兩人各領一路軍,過程中已經發生過明爭暗鬥。這個現象的背後並非巧合,而是司馬昭有意安排,防止出現一人大權獨攬,重演「淮南三叛」之故事。從結果來看鄧艾進入成都,立功最大,但鍾會卻在兼併諸葛緒、接收姜維投降後兵力暴增至接近二十萬。結果歷史重演,鍾會真的起了野心。
《三國志·鍾會傳》載:會於是禁檢士眾不得鈔略,虛己誘納,以接蜀之群司,與維情好歡甚。
鍾會在蜀地大肆收買人心,招攬蜀地人才,而且與姜維交好,甚至讓姜維繼續帶領原班蜀漢人馬。更要命的是鄧艾在成都,鍾會卻在涪縣等外圍屯兵,導致鄧艾向司馬昭傳遞書信,必定會經過鍾會的地盤,這就給鍾會設計陰謀提供了大把機會。
鄧艾不滿足於滅蜀,想要趁勢滅吳一統天下,給司馬昭上書提出建議,這也是鄧艾一生極強功名心的必然。
鄧艾建議司馬昭:「我們應該趁著平蜀之勢進攻吳國,吳人必會震恐慌亂,我們就能席捲東吳。當然,我軍將士剛勞師遠徵,已經很疲勞,所以對待東吳主要大張旗鼓震懾,使敵軍喪失鬥志,然後留下隴右士兵兩萬,蜀兵兩萬,在蜀地煮鹽煉鐵生產物資,並打造戰船。一切準備妥當後大軍順流而下,東吳各地必將望風而降,可不戰而定。至於劉禪以及蜀國群臣民,我們應當予以厚待,給東吳上下做樣板;如果現在就把劉禪送往洛陽,東吳會害怕,不利於勸其歸降。等到來年秋冬時節,就能夠做好伐吳的各項準備了。到時候可以封劉禪為扶風王,遷到關中去,給他豐厚的財產,讓他住在董卓修築的郿塢作為宮殿,把他的兒子封為公侯,就用扶風郡作為他們的食邑,讓他們安度餘生,以彰顯我們大國的恩德。之後我們打開廣陵、城陽兩城招攬願意來投奔的吳人,逐漸地吳國人都會望風跟從。」
客觀地看,鄧艾這番戰略規劃實在非常完美,上到蜀吳兩國皇帝,下到黎民百姓,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短期長期行動都規劃得清楚明白,可行性非常高。如果真按照鄧艾設想去行動,三國時代的結束又要提前許多年。
然而,鄧艾有當戰略家的能力及意願,但卻不是戰略家的位置。筆者寫鄧艾已經是第六篇文章,在之前的文章裡多次提及,鄧艾自年少立下遠大志向,一生都在追求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的人生理想,可鄧艾眼中只有前進,卻忘了什麼時候該停下來。功高震主而引發的悲劇,歷史上無論哪個朝代都發生過太多次,鄧艾也是其中一個悲劇。
鄧艾興奮不已地給司馬昭上書,得到的回覆只有八個字:「事當須報,不宜輙行。」而且還不是司馬昭親筆回信,是派去的監軍衛瓘轉達給鄧艾。
鄧艾重大事件之十七——進退失據,身陷囹圄
站在後世的角度,司馬昭派監軍傳達的話很明顯透露出對鄧艾的擔憂。其實這很正常,司馬家族從司馬懿、司馬師到司馬昭,三代掌權者各自平定一次淮南叛變,所以司馬昭對軍權尤其敏感,鄧艾、鍾會各自領兵就是一種分權。
相比於心懷陰謀行事低調的鐘會,內心坦蕩的鄧艾反而不懂進退時機,表達出更強烈的進取之心,意圖憑藉一己之力再滅吳國一統天下。鄧艾得蜀望吳的行為犯了君王大忌,假如真放手讓鄧艾去攻吳,就算成功了,鄧艾的威望將成為司馬昭的威脅。別忘了司馬懿是怎麼蠶食魏國權力的,司馬昭註定不會允許鄧艾伐吳。
鄧艾在蜀地封官治軍大權在手,不懂得讓出權力反而要伐吳,司馬昭與鄧艾這對君臣之間的裂隙迅速產生並擴大。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從權力爭奪的角度,鄧艾連螳螂都算不上,只是蟬。螳螂當然是鍾會,至於黃雀,下面再講。
鍾會自招降姜維以來,擁兵自重的心態就不斷膨脹。但陰謀家心裡有鬼,所以行事更加低調。鍾會能夠扳倒鄧艾,更多的還是鄧艾自己不知死活,立功心切引來君王猜忌,自己伸長脖子等著鍾會砍。
當衛瓘帶著司馬昭的命令來監軍,並強調凡事要打報告,其實形勢已經很兇險。但鄧艾滿腦子都是滅吳平天下,又給司馬昭上書,稱自己「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表達了伐吳的強烈決心。
等待鄧艾的不是準許伐吳的命令,而是囚車。
《三國志·鍾會傳》載:會內有異志,因鄧艾承制專事,密白艾有反狀。於是詔書檻車徵艾。
《魏氏春秋》載:艾仰天嘆曰:「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復見於今日矣。」
鍾會聯合胡烈、師纂等人紛紛向司馬昭上書,稱鄧艾居功自傲,有反叛跡象。司馬昭派人捉拿鄧艾回京,又擔心鄧艾抗拒,於是下令讓鍾會進軍成都,監軍衛瓘打頭陣,拿著司馬昭的親筆手諭來到鄧艾軍中。
鄧艾怎麼也想不到一心為國會是這種下場,仰天長嘆,秦國名將白起的悲劇下場,在他身上又重現了!
鄧艾認為自己無愧於心,所以沒有抵抗,順從地進入囚車,被押往京城。
說鍾會是陰謀家一點不冤枉,前文提到鍾會駐軍在成都以北,所以鄧艾的上書都要經過鍾會地盤。鍾會繼承了其父鍾繇的深厚書法功底,但沒有用在正道。他仿效鄧艾的筆跡抄寫鄧艾上書內容,並進行篡改,本來謙卑的語氣都改成傲慢無禮的言辭,然後把司馬昭的回信毀掉,自己模仿著寫些讓鄧艾疑心的話語。
《世語》載:會善效人書,於劍閣要艾章表白事,皆易其言,令辭指悖傲,多自矜伐。又毀文王報書,手作以疑之也。
在鍾會從中作梗下,司馬昭與鄧艾之間本就微妙的關係極速惡化,君臣之間的信任消失,所以司馬昭才會迅速讓鍾會、衛瓘去捉拿鄧艾。但筆者認為鍾會篡改往來書信的影響並不關鍵,本質上還是鄧艾自己的行為把自己推入深淵。
首先,司馬昭非常聰明,絕非庸主,不是輕率做重大決策的人。即便鍾會聯合多人上書稱鄧艾要反叛,司馬昭也只是下令押回洛陽,沒有立即殺掉。司馬昭既然很聰明,鍾會在篡改書信的內容時就要非常小心,不能讓司馬昭察覺異樣,所以史料稱其只是對語氣修辭進行篡改,基本內容還是不敢亂編的。
其次,既然胡烈、師纂這些將領都能夠直接上書給司馬昭,那麼在蜀地的官員將領中,能夠直接跟司馬昭對上話的人不在少數。如果鍾會膽敢把鄧艾上書的實質內容進行修改,那會跟其他人的上書產生矛盾,容易露餡。鍾會不會冒著自己被發現的風險,去編造事實的。
最後,鄧艾有罪,是晉朝開國時蓋棺定論的。泰始元年(266)初,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特別下詔稱:「徵西將軍鄧艾,居功自傲,失去做臣子應有的品節,罪當處死。不過鄧艾被捕時遣散部下,束手就擒,與罪大惡極者確實不同。如今大赦,讓鄧艾的家眷回來吧,要是沒有子孫的話,就給他過繼子嗣,讓鄧艾家香火能夠延續。」
晉朝建立與鄧艾被捕相距僅僅兩年,司馬炎下詔時鐘會也早已陰謀敗露身亡,既然鍾會篡改書信之事能夠被史料保存下來,那麼司馬炎沒理由不知道鍾會幹的好事。既然如此,仍然稱鄧艾「實應大闢」,該不該死刑且不論,鄧艾有罪是司馬昭及司馬炎父子確定無疑的,不受鍾會陷害的影響。
鄧艾重大事件之十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鄧艾這隻蟬被捕縛,鍾會這隻螳螂成為暫時的勝利者。景元五年(264)正月十五,鄧艾被押送出成都,鍾會的對手被剷除,開始緊鑼密鼓與姜維謀划起兵之事。
然而正如筆者之前提到鄧艾與鍾會兩人分權的安排是司馬昭有意為之,鄧艾被處理,其實司馬昭對鍾會更不放心。司馬昭派中護軍賈充以一萬士兵進佔蜀地樂成城,又親率十萬大軍開進長安。局勢已然明朗:不放手一搏,鍾會遲早比鄧艾更慘,畢竟鍾會手握二十萬大軍,論起實質威脅遠比鄧艾大,更不用說篡改上下往來書信,紙包不住火。
跟姜維商量後,鍾會召集魏軍所有中層將領以及蜀漢舊官開會。會議上鍾會出示了所謂魏明帝曹叡之妻郭皇后的遺詔,表示要廢掉司馬昭匡扶魏室。將士們都不願跟從,鍾會便把這些人全部關起來,強迫他們籤字同意起兵。
姜維建議把這些魏軍將領全部殺光,再派親信領導部隊,但鍾會不同意。姜維的實際目的是把魏軍將領殺掉後再殺鍾會,藉機光復蜀漢,在姜維篇再詳談,這裡暫且不展開。
鍾會對如何處置曾跟隨自己徵戰的魏軍將領們很猶豫,結果消息走漏,魏軍各營擔憂本部主將,十八日中午紛紛殺入蜀宮,被關押的魏軍將領們與部眾會合,跟姜維、鍾會及其部下展開廝殺。十五日鍾會進成都,十八日事敗身亡。因為此次兵變,魏軍失去約束,在成都大肆燒殺搶掠,蜀漢太子劉璿也死於亂兵,關羽家更是被龐德之子龐會滅門。
說回鄧艾。這節標題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蟬被押往京城,螳螂死於亂軍之中,黃雀這才姍姍登場,這便是之前並不顯山露水的衛瓘。作為蜀地的總監軍、三把手,衛瓘可是跟隨鍾會收押鄧艾的急先鋒,也就是陷害鄧艾的幫兇。當成都亂局平息後,衛瓘就成為實際話事人。
鍾會的死讓鄧艾部下們歡呼雀躍,他們出營去追鄧艾的囚車,想把鄧艾迎回成都。
《晉書·衛瓘列傳》載:瓘自以與會共陷艾,懼為變,又欲專誅會之功,乃遣護軍田續至綿竹,夜襲艾於三造亭,斬艾及其子忠。
衛瓘害怕鄧艾會報復自己,於是派人夜襲三造亭,把鄧艾和其子鄧忠殺掉。
讀到這裡想必大家都對衛瓘痛恨不已,但詭異的是,連鄧艾在洛陽的其他兒子也被司馬昭下令誅殺,老婆和孫子則被發配到西域。至於衛瓘,則成為「真正」平定蜀地的最大功臣。從此處也能窺見司馬昭對鄧艾的真實態度。
《晉書·衛瓘列傳》載:事平,朝議封瓘。瓘以克蜀之功,群帥之力,二將跋扈,自取滅亡,雖運智謀,而無搴旗之效,固讓不受。
你看,好一個「二將跋扈,自取滅亡」,衛瓘不僅成了最大功臣,還把功勞歸於諸將共同努力,堅決辭掉朝廷封賞。軍事才能上衛瓘雖不能跟鄧艾、鍾會比,但政治智慧上衛瓘才是那隻黃雀,懂得進退之道,該出手時就出手,該低調時就低調,此後衛瓘在晉朝官運亨通,泰始七年(271),衛瓘任徵北大將軍、都督幽州諸軍事,兼任幽州刺史、護烏桓校尉,後來在衛瓘建議下設立平州,衛瓘兼督平州軍事,公元282年升任司空,還與晉武帝司馬炎結為兒女親家,顯赫一時。
可千萬別以為衛瓘就是憑運氣撿漏,他的智商比起鄧艾、鍾會並不遜色。衛瓘其實並非鍾會同黨,只是懾於鍾會武力脅迫,不得已加入到坑害鄧艾的隊伍裡。衛瓘為保全自己,在鍾會與鄧艾兩大權勢人物之間的夾縫中運用了不少計謀,他能笑到最後也非常不簡單。有機會筆者會單獨開篇講述衛瓘的故事,篇幅所限這裡就不展開了。
結語
鄧艾之死,本質上是功高震主而不自知,身為臣子居功自傲、進退失據引發的悲劇。雖說蜀漢積弱難反遲早會滅亡,但具體到滅亡的時間點,263年確實不在各方原本的預料之內。從這個角度,鄧艾稱得上是改變歷史的人物。不僅是偷渡陰平的經典戰役,在鄧艾長期的軍事生涯裡幾乎未遭敗績,尤其在與姜維的歷次交鋒中從未落敗,不僅在三國時期,即便在整個古代史上鄧艾也稱得起名將。
鄧艾出身屯田戶,從一個看守乾草垛的小吏做起,因緣際會遇到伯樂司馬懿,人到中年才算步入仕途,不論在哪裡為官為將,第一件事就是發展屯田,為此不斷向朝廷諫言,在史書中留下大量相關記載。鄧艾推廣屯田給魏國的國力帶來極大提升,是三國後期實力天平被打破的重要因素。
鄧艾出身社會底層,所以懂得底層的疾苦,對待特別注意善待百姓與士兵,不論在郡守、刺史還是徵西將軍等位置上,都贏得了當地軍民的愛戴。
就是這樣一個體恤百姓、厚待將士、能徵善戰、發展經濟,戰略戰術都極有造詣的全才,還是免不了因為功高震主這種莫須有的罪名而死。也可以說,正是鄧艾太有才,能力太強,才會引起司馬昭的忌憚吧。
其實對鄧艾的死因,當時的人都心知肚明。鄧艾的罪過,就在於立功之後有些驕傲,說話口氣大了,態度不像以前低調了,僅此而已。但對君王來說,這已經夠了。畢竟鍾會也不可能伐蜀之前就想著叛亂吧?人的想法是會隨著形勢變的。退一萬步說,後世著名的陳橋兵變,形勢到了黃袍加身可由不得你。鄧艾在立下曠世奇功後心態膨脹,失去冷靜,在司馬昭已經拒絕伐吳後不知死活地再次上書要求伐吳,註定悲劇收場。
不過鄧艾明面上的罪過畢竟只是「矜功失節」,他的死本身是意外,死後其諸子被殺,妻子孫子被發配西域這種懲罰實在太嚴酷,所以朝臣中不斷有正直之人為鄧艾鳴不平。
泰始九年(273),司馬炎下詔將被發配的鄧艾之孫鄧朗召回京城任郎中,算是免除了對鄧艾後人的懲罰。有人據此認為司馬炎給鄧艾平反,但需要注意,司馬炎詔書仍然稱「艾有功勳,受罪不逃刑」。意思是有罪未逃,給的懲罰過重,但本質上還是「有罪」,未給鄧艾翻案。
曹魏在滅掉蜀漢兩年後也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篡奪,隨著晉朝建立,魏國滅亡,鄧艾作為筆者寫作計劃中最後一位曹魏名將也講完了。
三十六位曹魏將領,八十六篇文章,至此全部完成!當然,三國系列文章還將繼續,吳蜀將軍及漢末諸侯還有很多要寫,感興趣的話敬請點讚、收藏、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