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金庸江湖「後張無忌時代」充滿了好奇與想像。46年後,71歲「重出江湖」的上官鼎推出八十八萬字的長篇武俠小說《王道劍》,給出了那段歷史的答案。
這個名字曾和上個世紀武俠小說的輝煌相連,少年名動江湖,以未滿弱冠之年,應約代古龍續寫《劍毒梅香》,隨後以武俠小說《沉沙谷》一書成名。這個筆名下的三兄弟之一劉兆玄,曾做過臺灣「行政院長」,是化學博士。9月7日,劉兆玄來到南京金陵圖書館開講,並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少年成名 曾任「行政院院長」
「上官鼎」從來沒有見過古龍。只是當年古龍寫《劍毒梅香》要求稿酬上漲未果而棄筆,出版社找來剛剛發行處女作《蘆野俠蹤》、有點火爆的「上官鼎」續寫,竟意外大獲成功。
實質上,當時的上官鼎是兄弟三人合用的筆名。劉兆玄共有六兄弟,劉家自小非常注重孩子國學素養,既要練習毛筆,又要背誦經典。中學時代為掙零用錢,自幼嗜讀武俠小說的劉兆藜、劉兆玄、劉兆凱三兄弟以上官鼎為集體創作之筆名發表武俠小說,隱喻三足鼎立之義。劉兆玄為主要執筆者,哥哥劉兆藜則負責男女之情的描述,弟弟劉兆凱則專寫武打部分。
江湖少年江湖老,但上官鼎很快「金盆洗手」,二十五歲便宣布封筆退出江湖。劉兆玄遠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化學,學成歸臺後,歷任大學教授、校長,以及臺灣「交通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院長」。
17歲成名後封筆46年。而通常武林中的規矩,如果沒有特別重要的理由,「金盆洗手」後重出江湖,將為武林人士所不齒。如今,71歲的劉兆玄怎麼會再想到「重出江湖」,寫這部《王道劍》?
歷史懸案 紀念亡友引出的武俠
劉兆玄告訴江南時報記者,2012年,他為踐與臺灣大學化學系的同學及亡友陳棠華之約,造訪陳生前在福建寧德市創建的公司時,意外見到寧德當地幾名文史工作者,聽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的下落之謎,在寧德有了新的發現。
在明史研究中,「靖難之變」後建文帝的下落是一大懸案。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的權力鬥爭,燕王勝利;勝利者壟斷髮言權,永樂宣告:「暴虐的昏君建文已經自焚」,官書不得不如此記載。然而,建文逃亡之說,卻在民間廣泛流傳;然而「野史」內容又頗多虛幻難以取信。於是,「建文史事」成為明代中葉以後,史學界努力探討的課題。
2008年,福建寧德發現了一座古墓,其格局特殊,座基採明十三陵中明長陵(明成祖永樂帝陵)的相同座向,雕飾多仿明皇陵規格。墓前有舍利塔一尊,塔上刻有「御賜金襴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二十個字。按照文史工作者的解讀,「佛日圓明大師」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第三代」是皇孫,「珠禪師」是朱姓禪師的諧音,這個塔文應該是指:墓中的主人乃是有明太祖御賜金襴袈裟的皇孫,法名叫「滄海」的朱姓禪師。而建文帝削髮為僧臨終的法名,就是滄海法師。劉兆玄在文史工作者帶領下,還在寧德支提寺見到了一件明代的雲錦袈裟,看到了袈裟上的五爪金龍。
此外,劉兆玄還得知,支提寺鄭和送來的千尊佛像,明永樂年間為明成祖的仁孝皇太后所賜,原總數1000尊,現尚存947尊。且2010年,浙江鄭義門村二十六族迎接來自寧德「鄭岐村」的旁支認祖歸宗,而據考證,該村先祖鄭岐便是「靖難之變」中和建文帝一起失蹤的近臣鄭洽……
所有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結論:靖難之役後,建文皇帝並未死於皇宮大火,在他人幫助下,他削髮為僧出亡東南,落腳於福建寧德支提寺……
回到臺灣後,劉兆玄覺得「這些資料要在歷史層面翻案,仍然不足,但是用於文化藝術創作之上,則很豐富」。於是重新提筆,開始創作這部歷史武俠小說。
一氣呵成 三千多張稿紙一張沒撕過
武俠小說向來寫少林寺、武當派很多,寫儒家卻少。劉兆玄表示,「我要表達的是用儒家王道思想創造的一個永續發展的武俠世界,王道無敵,不為爭鋒,以德服人。」
時隔46年後劉兆玄一人執筆,利用工作以外時間,用15個月的時間一口氣寫了這部80萬字的作品。他透露,自己不擅電腦,全都出自他親筆手稿。「用手寫比電腦還快,寫作過程十分順暢,所手寫的56本、三千多張稿紙,一張稿紙都沒有撕掉過。」
「自己貌似建文帝附體。」劉兆玄連書中俠客的插畫也不假手他人,他笑言,這些手稿若干年後,說不定也很值錢。而為了讓弟兄再次參與,這次創作臺灣版的小說封面上的「王道劍」三字,他請了書法很好的六弟劉兆凱來書寫。
小說《王道劍》
故事梗概>>>
故事從朱元璋剷除曾助他打敗蒙元建立明朝的明教開始,設置了兩條基本的情節線:一條是廟堂之上朱元璋大殺功臣,繼之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迫使建文帝朱允炆在忠於自己的臣子及不計前嫌的江湖英雄掩護下,落髮為僧,歷盡艱險終隱居於福建寧德支提寺;另一條主要情節為江湖上中土武林各門派抵抗天竺武林霸主的強勢來襲。其間穿插了明教的伺機復仇,錦衣衛的助紂為虐,「靖難之役」四年的戰爭過程,真實歷史人物鐵鉉、方孝孺等的忠貞節操,以及鄭和下西洋等等故事。
記者專訪>>>
一半場景發生在
600多年前的南京
記者發現,每一冊裡面有不少跟故事情節有關的南京知名景點的照片,比如明故宮遺址、明孝陵、靈谷寺、江南貢院等等。劉兆玄說,這是因為小說裡面一半的場景都發生在600多年前的南京,他自己也曾四次來南京,去看過夫子廟、桃葉渡等地方。
「最早一次來南京是1947年,呆了半年的時間。如今蠻高興,很多東西都還在,明城牆、秦淮河都在,桃葉渡旁的小溪也在,還有靈谷寺,莫愁湖的勝棋樓都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