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現實生活中某個瞬間的場景仿佛曾經在夢裡出現過,場景中的人物和物品,乃至對白都好像曾經在夢裡體驗過一般。很多人將其描述為「似曾相識」的隔世感。
什麼是「似曾相識」的感覺?
寶黛初見,一個暗中思忖「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另一個直言不諱,「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紅樓夢》中的這一橋段大抵是「似曾相識」之感的最佳註解。在西方文化中,我們將這種奇妙的體驗稱之為「Deja-vu」。我們常將這一法語詞彙翻譯為「既視感」,也就是我們說到的似曾相識,是一種未曾經歷過的場景卻仿佛曾經體驗過的熟悉感覺。
為什麼我們會產生這種奇妙的「似曾相識感(Deja-vu)」?
經歷過這種感覺的寶寶們很可能以為是自己遇到了什麼靈異事件,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人體複雜的大腦跟我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從幼兒時期開始,我們就會逐步儲存對這個世界的記憶,這些似曾相識的場景,與人體的長時記憶(long term memory)有密切的聯繫。
對照圖示,我們不難發現,人體的長時記憶又分為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和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所謂外顯記憶,指的是你知道你所擁有的記憶,例如你能熟練的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或是你可以清楚的說出今天早餐你吃了雞蛋牛奶和麵包。反觀內隱記憶,則是一些你明明擁有卻意識不到它存在的記憶。例如你擁有騎自行車的技能,但你無法描述身體究竟到達怎樣的平衡就可以掌控一輛自行車。
無論是你能意識到的或是不能意識到的,人體的所有記憶都被存放在不同的記憶系統之中。當我們身陷某個場景時,大腦就會調動系統中不同類型的記憶與之相匹配。一旦現實生活裡場景中的某些特徵和大腦中的記憶匹配成功,「似曾相識感(Deja-vu)」就在那一瞬間發生了。
哪些人更容易體驗「似曾相識感(Deja-vu)」?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Alan S. Brown的研究顯示,世界範圍內有大約60%的人口都體驗過這種奇妙的感覺,並且「似曾相識感」發生的頻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經常被壓力和疲勞折磨的人群,擁有較高教育水平和經濟社會地位的人,也更容易發生「似曾相識感(Deja-vu)」。
簡言之,熱愛旅行、喜好閱讀的族群會有意無意的在大腦中存貯更多的記憶,而經常感到疲勞者的大腦也較易出現「短路」的狀況,久而久之,「似曾相識感(Deja-vu)」就出現了。「似曾相識」的感覺會在個體大約25歲達到巔峰,其後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
你在哪種情境下體驗了「似曾相識(Deja-vu)」的感覺?你是否也曾為自己的這種「特異能力」興奮了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