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自我上,經典視角停留在穩定的結構上。今天,我們也關注這些結構或自我將成未成的時刻,或那些自我「消散」的時刻。比如,素昧平生卻似曾相識的感覺,像林黛玉見賈寶玉的一瞬間。它突如其來,短暫持續,又莫名消失,沒有發展,沒有轉變。
我第一次遭遇強烈的似曾相識感時,簡直懷疑被魂穿。本科時,我遇到一位韓國語言學家,他在英國留過學,英語比較標準,曾用國際音標糾正過自己的發音。我教他漢語,他糾正我英語。他畢業論文研究苗語。昆明邊上西山區出去有苗寨,當時他不怎麼懂漢語,就讓我陪他去一天。那天一下車,我就有一種恍惚感,好像很熟悉這個村子,又確信自己從未來過。熟悉到什麼程度? 我居然知道村子往哪邊上去有一個很大的坡,上去有一叢竹子。更神奇的是,研二回雲南做田野,老師幫聯繫了一個景頗村寨。我在縣城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老師的朋友帶我下村子,先去了鄉政府,看他們喝酒,震驚了我。用碗大的杯子。下午,一位年輕人帶我進村,一下車恍惚感又來了:這村子的造型和空間布局,跟那個苗寨一模一樣,一樣的轉彎、一樣的坡、一樣的竹子。可以確信,我那時很清醒,中午沒喝酒,震驚感也早沒了。
沒法用記憶建構的理論來解釋似曾相識感,也沒法用記憶的情境爆發來理解。這樣,各種解釋就輪番登場了。佛家說,這是生命輪迴,前世在覺醒,某個靈魂在你體內覺醒。科學家也給出很多解釋。神經科學家說,左右大腦交接在一瞬間出了問題,導致熟悉和陌生出現錯位,產生「重像」。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背一個單詞背久了,再突然看到它,好像很熟悉,可以寫出來,可以讀出來,但不知道什麼意思,只是一堆字母。一個漢字寫幾十遍,恍惚感就出來了,它不再是個有意義的單元(說到這,感覺我的小學還是很幸福的,從來不被十遍二十遍地罰寫漢字)。
心理學家海曼斯說,這是人格解體,產生於記憶幻覺,尤其在情緒變化大、工作節奏不規律時。它是一種突發、快速的體驗,讓我們對感知到的一切有一種陌生、新鮮和不真實感。有時,你會感覺正在跟你說話的人是一個機器,或者自己「靈魂出竅」,不動不語,像觀眾一樣觀察著自己的行為和語言。精神分析師甚至認為,似曾相識感是精神病的前兆。癲癇性的似曾相識,誇大了那些太短暫或瑣碎而不能被日常關注到的現象。如果生活中經常出現恍惚感,你就完了。似曾相識感是一種生命防禦機制,它複製了致命的危險,提醒我們 ...
嗯,科學家有時很神奇,讓人恍惚,讓人絕望。
往期精彩文章:
記憶是個「爛人」
生而為人,我們註定殘缺而偏頗
為一個人類學家的農場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