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信息資料來自百度百科/豆瓣電影/騰訊視頻/鳳凰讀書等。
類型:劇情、愛情
導演:託德·海因斯
出品公司:Killer Films
中文名:卡羅爾
外文名:Carol
其它譯名:鹽的代價
出品時間:2015年
導 演:託德·海因斯
編 劇: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製片人:泰莎·羅斯
類 型:劇情、愛情
主 演:凱特·布蘭切特,魯妮·瑪拉,莎拉·保羅森,凱爾·錢德勒
片 長:118分鐘
上映時間:2015年11月20號(美國)
《卡羅爾》是由韋恩斯坦國際影業發行的劇情片,由託德·海因斯執導,凱特·布蘭切特、魯妮·瑪拉、莎拉·保羅森、凱爾·錢德勒聯合主演。影片於2015年11月20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小說《鹽的代價》改編,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50年代的紐約,講述了一位19歲少女特瑞絲與高貴性感的中年女人卡蘿爾之間的愛情故事 。
劇情簡介
年輕女孩特瑞絲(魯妮·瑪拉飾)在紐約追求夢想,卻只能成為玩具售貨員,某日她和身陷婚姻危機的金髮中年主婦卡羅爾(凱特·布蘭切特飾)在百貨公司偶遇,兩人一見鍾情,在一次次會面中發現對方是自己的真愛。然而同性戀在50年代美國是不被允許的,特瑞絲的男友也認為她只是一時迷惘,卡羅爾的丈夫和女兒請私家偵探調查取證,希望在離婚訴訟中讓卡羅爾失去的撫養探視權,卡羅爾暫時離開了特瑞絲,而在這段時間裡,她其實做好了一切要與她真正一同生活的準備 。
角色介紹
卡羅爾
演員 凱特·布蘭切特
一位高貴優雅且柔弱的貴婦,跟丈夫離婚不久,一次偶遇和特瑞絲一見投緣,她們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她的生活經驗豐富,因此她能夠預知她們的這份感情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這感情是不合法的。
特瑞絲
演員 魯妮·瑪拉
一名曼哈頓百貨公司的售貨小姐,但心中嚮往的卻是攝影師的工作,在對未來滿懷期待的二十歲的年紀裡,她邂逅了一名優雅的已婚女性卡蘿爾,失去理智且不計後果地愛上對方。
艾比
演員 莎拉·保羅森
艾比在一次與最好的閨蜜卡蘿爾偷情中被發現,導致卡蘿爾和丈夫離婚。
哈格·艾德
演員 凱爾·錢德勒
卡羅爾的丈夫,他知道了妻子的同性戀情後,請私家偵探調查取證,希望在離婚訴訟中讓卡羅爾失去的女兒撫養權。
劇照
音樂原聲
曲目
1、《Opening》
2、《Taxi》
3、《To Carol's》
4、《One Mint Julep》
5、《Datebook》
6、《Christmas Trees》
7、《Easy Living》
8、《The Train》
9、《Packing》
10、《Drive Into Night》
11、《Kiss Of Fire》
12、《Waterloo》
13、《Lovers》
14、《Gun》
15、《Smoke Rings》
16、《Over There》
17、《Visitation》
18、《To Court》
19、《Letter》
20、《No Other Love》
21、《The Times》
22、《Reflections》
23、《Crossing》
24、《You Belong To Me》
25、《The End》
影片評價
導演託德·海因斯非常擅長還原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影片中他一方面通過服裝道具美術等視覺部門,成功地將內斂的畫風搬上銀幕,另一方面對影片的拍攝角度和構圖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展現出成熟的影像技法,多場窗格外的鏡頭處理,都擁有高貴別致的美感。
《卡羅爾》同樣在細節中暗示了時代背景下女性受到的歧視,而導演的敘事飽含深情,同時又非常節制,對女性給與充分的尊重,兩位女主人公在充滿限制的環境下,選擇了真愛,儘可能抵抗男權世界的陰影,讓作品最終迸發希望之光。 (鳳凰娛樂評)
該片導演試圖希望以一種細膩而深沉的方式講述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情,影片無論從運鏡方式,還是對兩個女主人公肢體語言的描繪都是細緻入微的,音樂也走的是抒情路線,影調有著浪漫的味道,儘管導演給了這部片子如此多的形式性鋪墊,但是影片自始至終都無法理解是什麼建構起兩位主角之間的深情厚愛。
這部片子唯一的成功之處大概是它的舞臺美術,舞美師把20世紀50年代美國紐約街區的景象,人的衣著打扮都儘量真實地呈現出來,可惜20世紀50年代的時代背景,對導演來說似乎只是一個擺設,只是復原了那個年代的樣子卻沒有讓那個時代在他的影像裡生動起來,既聽不到那個時代的聲音,也看不到那個時代的風貌,同性戀在那個時代還沒有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所認同,束縛與禁忌無處不在,導演對這一點只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錯過了向歷史縱深處開拓的機會,豐富這部影片的機會。(騰訊娛樂評)
觀眾影評
「愛一個人的感覺」
很漂亮,不僅僅是鏡頭色彩以及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兩個女演員強烈的化學反應,尤其喜歡幾段車內戲份。顧左右而言他的臺詞,曖昧的車窗投影,粘膩纏綿的水汽,看得人心癢難耐。然而總覺得導演太過在意「漂亮」,甚至把自我都浸入了電影中,而忽略了劇情的起伏,甚至節奏掌控,明顯讓情緒蓋過了敘事,出來才發現在影院裡睡著的竟不止我一個。最後,其實觀眾和導演愛的都是那種「愛一個人的感覺」,怎麼開始相愛,這點還是拍得牽強了。凱特被婚姻折磨得焦頭爛額的部分演得最好,其他部分略過火,反而不如魯尼瑪拉的被動隱忍來得打動人心。
流川紫芸 | 感性看電影,理性寫影評 | 2016-02-29 21:22
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看這片,雖然有不少的英文插曲,但如果放上這首李健的《傳奇》,想必更應景。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夢想著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從此我開始孤單地思念.
該片頗具浪漫主義的風格,雖然是在不合時宜的年代發生了一段不合適的戀情,但她們依然無怨無悔,心照不宣的要一起去流浪。沒有規劃沒有勉強更沒有懼怕,但最終她們還是被殘酷的現實阻斷。居於五十年代的美國貴婦,她要鬧獨立,顯然艱難。即使她家底豐厚,即使她丈夫慷慨仁慈,但逼仄的現實仍然像個巨大的牢籠,讓你無法放飛自由和夢想。離經叛道的罪名,可能就是如此滋生。
所以卡羅爾的妥協是迫於無奈,而特芮絲的回歸正常秩序也是必然,影片的藝術魅力在於它不依靠曲折的情節去感動你,在於蟄伏的那股暗湧,將你和主人公一起推向命運的每個拐點,兩個人之間沒有任何怨言,因為她們都知道正面的抗衡沒有任何毛用,而唯有隱忍和妥協,唯有在悵惘中尋求喘息的機會,才有再牽手的希望。
可能有人會拿這片和《阿黛爾的生活》或《斷背山》進行比較,其實都不是一樣的風格,而後兩片似乎更為寫意,宣洩的更多是兩個人關係的變化,而《阿黛爾的生活》更突出兩個不同層次的主人公,是如何的迷戀,又是如何的疏離,這份執拗的愛情是折磨人的,一個去意已決,而一個卻依然牽腸掛肚,激情只是短暫的,持久的相依顯然需要一個對等的方式。
而《斷背山》表現的是美國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兩個身份地位懸殊不大的男子,貌似因為孤獨而發生了激情關係,影片在激情戲的表現上顯然要比《卡羅爾》來得猛烈,畢竟柔弱的女性和生猛的男性在對待情感上是不同的,女性的婉約和優雅讓《卡羅爾》看起來更具說服力。
而《斷背山》的傑克和恩尼斯長達二十多年的地下戀情,不僅僅是他們不能衝破當時社會的禁錮,而是兩個人有不同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去擔負更多的東西,他們不是害怕社會的重壓,他們是不想輕易失去對方。他們一邊自責一邊嚮往,一邊折磨一邊期待,一邊痛苦一邊甜蜜,但終究還是失去。
《卡羅爾》和《阿黛爾的生活》,雖然都是同類型的電影,但處於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域,所以它們不能比較,很多人可能會被後者那種大尺度的激情戲給折服,但《卡羅爾》其實也有激情戲,只是這樣的激情戲,變得柔美纏綿,給影片披上一件羅曼蒂克外衣。
當時的復古街景,還有女主人公卡羅爾優雅的儀表,都在告訴你這個故事藝術範兒十足,感覺精靈範的特芮絲和優雅貴氣的卡羅爾頗有不搭,可能正因為這種不協調,才是她們互相鍾情的吸引力。顯然這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老手吃嫩草的故事,當然我們同樣會想到《藍宇》。
影片倆主演凱特·布蘭切特和魯妮·瑪拉隱忍的表演為影片帶來一定的噱頭,在公眾場合她們沒有更多親密的舉動,她們互相用眼神交流,這種人群中的一眼,讓人浮想聯翩。當然卡羅爾也有膽大妄為的約炮舉動,但更多是二人的心照不宣。多巴胺的宣洩,不是精神疾病,更不是換位嘗試,而是唯愛心動。
如果你看過《斷背山》或《阿黛爾的生活》,可能你會覺得《卡羅爾》並不出彩,至少它沒有以上二者強烈的戲劇色彩,也沒有那種撕裂的痛楚來得明明白白,它更是古典和文藝範結合的浪漫主義風格,它沒有很顯著的標籤,更多是心靈的感受,註定不是窺探癖們的菜。
該片改編小說《鹽的代價》,據稱影片中部分橋段是作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親身經歷,而特芮絲角色就是她的原型。她的前女友Kent Catherwood是來自費城、年紀更長和有社會地位的女人,後者在離婚官司中失去了子女的監護權,不利證據包括酒店監聽錄音以及同性戀。
影片沒有充斥著女權主義的論調,但影片最終結尾還是彰顯了這一旨意,女性如果想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必須擁有物質基礎,否則一切欲望只能被扼殺在萌芽狀態。如果沒有卡羅爾的反擊和爭取,那特芮絲可能再也不會靠近人群中美麗決絕的卡羅爾。
影片導演六十年代生人託德·海因斯,美國獨立電影導演,其代表作《我不在那兒》獲得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其作品尺度大膽,比較有煽動性。當然我們似乎在《卡羅爾》中看到其才藝更是對復古風格的完美再現,在服裝道具,還是拍攝角度和構圖上,呈現出精緻的畫面和獨具匠心的美感。當然其對演員表演的掌控,也是遊刃有餘。只是和其同樣聲名顯赫的《遠離天堂》相比較,少了對主流社會的嘲諷和批判的尖銳氣質。
但《卡羅爾》顯然很有拿獎面相,這不已經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頒發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攝影等四項大獎,同時該片入圍第73屆金球獎最佳劇情類攝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雙入圍)和最佳配樂等五項大獎的提名。影片整體質量的上乘,註定必然成為頗具競爭實力的奪獎熱門影片之一。
看來此類影片,在歐美還是頗有獲獎機會,難道是腐心泛濫,看來對人性的深挖是藝術類電影的核心價值觀。
溫翔 | 影視娛評撰稿人,貓眼特邀作者,百度百家專欄作者 | 2016-02-24 21:57
卡羅爾:臺灣譯的片名叫「因為愛你」
有人說,在朝陽,直男成了珍稀物種。
我知道,那是段子。但是,必須承認,
活了一把年紀,你會發現周圍,有拉拉,也有gay。
他們或許是,你的朋友、同事、Uber車主、路人甲乙丙丁。
總之,他們跟我們一起在帝都,聚眾吸霾。
所以,限行之日,深宅之時,找了《卡羅爾》來看。
直男看百合戀,多少有點憐香惜玉,甚至覺得資源浪費。
但是,總有那麼一刻,易燃易爆炸。
對,是陳粒的歌,順便推薦。
回到電影,我延續著不劇透的好習慣。
但是埋下一個坑,75分開始,整整的5分鐘,有你想要的東東,不要拖,因為會破壞完整性。
按照小學語文課教的,本片屬於典型的倒序。
在那樣含苞待放的音樂中,隱藏著一種撩人也殺人的芬芳。
兩個女人,四目相對,對白都已經被喧譁過濾掉,只剩下心底的靜默,倒數,打破。
隨後,我們見識了她們的愛,聖誕節,禮品店,遺落的手套,以及突突的小火車。。。
坦白說,這大概就是一種發乎情止於禮的溫存。
跟乾柴烈火的動物性不同,我覺得文以化之的餘味最值得體會。
當然,在這裡的男性的粗魯與蠻橫暴露無疑,更讓惺惺相惜的兩人,互刷存在感。
這放在過去,大抵應該叫做知己。
在情節上並不討巧的小說,講述的是半個世紀以前的紐約。
當時,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把小說取名——《鹽的代價》,意味深長。
其實,感情,無關乎性別,關鍵是懂你。
就像鹽,浸潤於活色生香之中,似乎被淹沒,卻時刻都在勾引著味蕾。不可缺,不可僭越,一點點,剛好。
她們彼此欣賞,在眼神交匯之時,種下了後續的種子,任其滋長。
然而,偏見,道德,總會藉助各種面孔,來摧殘這對戀人。
所以,伴隨著故事的推進,我們看到了她們的抗爭。
女性,對痛感的受力極強,同時她們的倔強,又構成了傲嬌的風景。
所以,不依賴,不仰仗,在男權與世俗的遊戲場,她們放肆過,也自虐過,這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與同情。
因為,弱勢群體,總還是在不公平的星球隨處可見。你可以選擇熟視無睹、冷眼旁觀,你也可以選擇施以援手,把希望澆灌。
問題是,你怎麼選?
在美國最高法院通過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2015年,有這樣的一部影片,不僅適用於腐國,同樣適用於大朝陽。
在某種程度上,寬容,是一個社會文明的標誌。
只是,我們大多數,太容易用成見與刻板印象來代替判斷。所以才形成了尷尬與難堪。
被逼無奈之下,有多少悲劇在周圍上演。
所以看了這片,告別幫兇,做一個寬容的傢伙吧!
一部零差評,無尿點的片子,需要有一個好的班底。
這方面,導演託德海因斯,風格一貫大膽。從伊萬麥克格雷格的《天鵝絨金礦》到凱特溫斯萊特的《慾海情魔》,他總是在描述邊緣人性。
也因為拍攝鮑勃迪倫的傳記電影《我不在那兒》,從而結緣凱特布蘭切特,後者的女扮男裝迪倫,令人印象深刻。
卡羅爾:如果只看到一場蕾絲戀,你就輸了
女王專業戶的凱特,本身的可塑性之強,有目共睹。這次飾演的Tom boy,處在夫妻、母女、戀人、閨蜜等多種關係的交錯中,演技迸發,光彩奪目。
至於魯妮瑪拉,從《龍紋身女孩》就看出她柔弱外表下的剛毅之心。pretty girl的角色,全程收放自如,而且與凱特的對手戲不落下風,尤其是末尾之處的飆淚注視,由衷點讚。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大衛芬奇的《社交網絡》,傑西艾森伯格執拗刷屏的最後一幕。
那一刻,是真的,走了心,動了情。
MC麥柯 | 前芒果編導,豆瓣電影編輯 | 2016-01-06 21:46
「你好。」那女人笑著說。
「你好。」
「怎麼了?」
「沒事。」特芮絲想,至少那女人認得她。
「你喜歡什麼樣的餐廳?」那女人在人行道上這樣問。
「沒有。找間安靜的餐廳好了,但這附近沒有安靜的餐廳。」
「你有時間去東區嗎?不行,如果只有一小時,那時間不夠。我知道這條街上往西走幾個街口有個地方不錯。你時間夠嗎?」
「當然。」已經十二點十五分了。特芮絲知道她可能會遲到很久,不過反正也無關緊要了。
往餐廳去的路上,她們並沒有交談。有時人潮會衝散她們,有一次那女人隔著一輛裝滿衣服的推車看著特芮絲,笑盈盈的。她們走進一家有木頭椽子屋頂和白色桌面的餐廳,餐廳異常安靜,客人還沒坐滿一半。她們在一個木製卡座就座,那女人點了杯傳統雞尾酒,問特芮絲要不要喝一杯,或點杯雪莉酒。特芮絲還在遲疑時,她已經點好菜讓服務生去處理了。
她脫下帽子,用手指梳理她的金髮,兩邊各一次,然後看著特芮絲。「你怎麼會有這麼好的點子,要寄聖誕卡片給我?」
「我記得你。」特芮絲說。她看著那串小小的珍珠耳環,那串耳環不知為何不像她的頭髮或眼睛那麼明亮。特芮絲覺得她很美,覺得她的臉變得模糊起來,因為她現在無法直視她。那女人從包裡拿出口紅和粉盒,特芮絲看著她的口紅盒,金色如珠寶,形狀像水手的儲物箱。特芮絲還想看看那女人的嘴,但那雙灰色的眼睛就在特芮絲眼前,讓她無法直視她的嘴,目光像火苗一樣在她身上跳躍閃爍。
「你才剛去那家店上班沒有很久吧?」
「對,大概只有兩個禮拜。」
「你也不會待太久,是這樣沒錯吧?」她遞給特芮絲一根煙。
特芮絲接過了煙。「不會,我找到另一份工作了。」她往前靠,迎向那女人替她拿著的打火機,迎向那雙纖纖玉手。那雙手留著橢圓形的紅指甲,手背上有一點點雀斑。
「常送人明信片嗎?」
「明信片?」
「聖誕卡片?」她自己笑了起來。
「當然沒有。」特芮絲說。
「那我們敬聖誕節。」她碰了特芮絲的玻璃杯一下,把酒一飲而盡。「你住哪裡?曼哈頓?」
特芮絲告訴她說自己住在第六十三街上。她還說她父母雙亡,這兩年來都住在紐約,之前則是在新澤西的學校。特芮絲沒有告訴她的是,那是一所宗教氣息濃厚的學校,是聖公會的學校。她沒有提到她崇拜的艾莉西亞修女,沒有說她常常想起她藍色的眼睛、醜陋的鼻子和慈嚴兼備的個性。因為從昨天早上開始,她就已經把艾莉西亞修女拋得老遠了,修女遠遠比不上坐在對面的這個女人。
「你空閒時做什麼?」桌上的燈讓她的眼睛帶上了一點銀色,充滿如水一般的光亮,即使是她耳垂上的珍珠都顯得栩栩如生,就像一滴輕輕一碰便會破碎的水珠。
「我……」她應該告訴她自己常做舞臺模型嗎?該告訴她自己會素描和畫畫,或雕刻一些小東西,像貓的頭和小人,好放入她的芭蕾舞場景中?其實她最喜歡的是到外面好好走一段路散步,最喜歡做夢。特芮絲覺得不必告訴她這些事。她認為那女人的眼睛必定能透徹了解她所看到的每樣東西。特芮絲又喝了點酒,她很喜歡這種酒,很像那種會吞滅人的女性,特芮絲想,既強烈又可怕。
那女人點頭向服務生示意,然後又有兩杯酒送到了她們桌上。
「我喜歡。」
「喜歡什麼?」特芮絲問。
「我喜歡有人送我卡片,不認識的人。就像聖誕節一樣。今年我特別希望這樣。」
「我很高興。」特芮絲笑了笑,一面猜想她是不是在說真話。
「你很漂亮,」她說,「而且也非常敏感,是嗎?」
特芮絲想,她好像在說娃娃一樣,她用這麼自然的方式來稱讚特芮絲。「我認為你很棒。」借著第二杯酒帶來的勇氣,特芮絲這樣說。她不在乎她的語氣聽起來如何,因為她知道那女人自己也知道。
她笑了起來,頭往後仰,聲音比音樂更美妙。她的笑容讓眼角泛起一點小皺紋,她點香菸時,紅色的雙唇噘了起來。她看著特芮絲,她的手肘抵在餐桌上,下巴則撐在拿香菸的那隻手上。她合身的黑色套裝腰身附近一直到拉寬的肩膀處有一條長長的線,而她的頭上則頂著一頭細緻又未加梳理的金髮。特芮絲想,她大約三十或三十二歲,買了個行李箱和娃娃送給女兒,她女兒大概六歲或八歲。特芮絲可以想像那個小女孩留著金髮,金黃色的臉孔洋溢著歡樂,纖細的身軀比例勻稱,而且一直在玩耍。但小女孩的臉龐,又和這個女人雙頰窄小、像北歐人般的小巧臉孔不同,小孩臉上的五官比較平板單調。那丈夫呢?特芮絲完全沒辦法想像他的模樣。
特芮絲說:「我猜想,你本來以為寄聖誕卡片的是個男的,對吧?」
「沒錯,」她微笑著說,「我以為可能是那個滑雪部的男人寄的。」
「真抱歉。」
「不用抱歉。我很高興。」她靠回到卡座中。「我大概不會邀他一起吃午餐。不用抱歉,我很高興。」
特芮絲又聞到她淡雅的香水味,有墨綠色絲綢的感覺,只屬於她,就像某種奇花異卉的香味一般。特芮絲傾身靠香味更近一點,往下看著她的杯子。她想要把桌子用力推開,投入她的懷中,把鼻子緊緊埋入她頸上那條金綠色相間的圍巾。她們的手背偶爾在桌上輕觸,特芮絲的肌膚就馬上變成獨立的個體,有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一直發熱。特芮絲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但事情就是這樣。特芮絲瞥見她稍稍轉向一旁的臉孔,剎那間再度明白了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什麼。她也知道這簡直難以置信,因為自己從沒見過這個女人。如果見過的話,又怎麼可能會忘記呢?在沉默中,特芮絲覺得彼此都在等待對方開口,但這種沉默也不會讓人感覺不自在。她們點的餐來了,奶油菠菜,上面加了個蛋,冒著熱氣和奶香味。
「你怎麼會一個人住?」那女人問。特芮絲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的故事都告訴了她。
但特芮絲沒有告訴她其他的細節。她只用了六句話,仿佛她的故事的重要性還比不上在其他地方讀到的故事。但那些事實究竟有何重要性?她母親是法國人、英國人或匈牙利人?她父親是愛爾蘭畫家或捷克律師?他有沒有出人頭地?她母親把她送到天主教聖瑪加利會的時候,她是煩人的、大聲哭鬧的嬰兒,還是煩人的、憂鬱的八歲女孩?她在那裡是否快樂?她現在很快樂,從今天開始一定會很快樂,所以她沒有必要提到父母或她的背景。
「陳年往事,最沒趣了。」特芮絲笑著說。
「或許更沒趣的是未來,沒有歷史的未來。」
特芮絲並沒有仔細思考這句話。沒錯。她仍然在微笑著,仿佛她才剛學會怎麼笑,不知道怎樣才能停下來。那女人和她一起笑,表情很愉快,或許她在嘲笑她。特芮絲這樣想。
「貝利維是一個什麼樣的姓?」她問。
「這是捷克姓。這姓已經改過了。」特芮絲彆扭地解釋著,「本來是……」
「這個姓聽起來很特別。」
「你叫什麼?」特芮絲問,「我是說你的名字。」
「我的名字?我叫卡羅爾。請千萬不要叫我卡蘿拉。」
「請千萬不要叫我特麗絲。」特芮絲說,並發出「特」的音。
「你喜歡這怎麼發音?特雷斯?」
「對,就像你念的那樣。」她這樣回答。卡羅爾用法文的發音念出特芮絲的名字。特芮絲已經習慣自己的名字有好幾種不同的念法,有時候她也會用不同的方式念她的名字。她很喜歡卡羅爾念她名字的方式,她也喜歡她的雙唇吐出她的名字。那是一種無止境的渴望,她以前只是偶爾、隱約意識到這種渴望,現在這種渴望成了真實的願望。這欲望實在太過奇怪、太令人困窘,特芮絲把這種欲望從腦海中甩開。
「你禮拜日都做些什麼?」卡羅爾問。
「不一定,沒什麼特別的。你會做什麼?」
「最近沒做什麼。如果你想要找我,隨時歡迎。我住的地方景觀不錯,鄉村景觀。這禮拜天想不想過來走走?」那雙灰色的眼睛現在直直地看著她,這是特芮絲第一次面對那雙眼睛。特芮絲看到其中透露出一絲風趣。還透露出其他什麼呢?好奇心,還有挑戰。
「好。」特芮絲說。
「你真是個奇特的女孩。」
「怎麼說。」
「像從天空中墜落的一樣。」
專注於婚姻家事繼承訴訟實務研究,分享中國婚姻家庭法制建設及理論研究資訊動態,致力於推動家事訴訟程序立法及完善,共建特定專業領域內法律職業共同體陽光下業務研討、正當、正常交流的和諧平臺。「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群規則
(2015年11月版)
「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群主:楊曉林,管理員:段鳳麗、侯曉婷、鄧雯芬、王志鋒、徐文麗、楊竹一、何顯剛、陳建宏、李煒、辜其坤、李丹、谷友軍。 家事無小事,真誠歡迎對婚姻家事繼承法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律師、法官、檢察官、學者、公證員、房管、民政、學生、媒體、婦聯等政府公務人員、法務工作者及其他法律從業者加入,即時分享最新中國婚姻家庭法制信息動態,家事審判動態、典型家事案例、立法動態、理論研究動態,共建陽光下專業領域內法律職業共同體業務探討、正當、正常交流的和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