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爾》(Carol)|家事倫理電影|來源:百度百科、騰訊視頻、豆瓣電影、鳳凰讀書

2021-02-19 家事法苑

本期信息資料來自百度百科/豆瓣電影/騰訊視頻/鳳凰讀書等。

類型:劇情、愛情

導演:託德·海因斯

出品公司:Killer Films

中文名:卡羅爾

外文名:Carol

其它譯名:鹽的代價

出品時間:2015年

導    演:託德·海因斯

編    劇: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製片人:泰莎·羅斯

類    型:劇情、愛情

主    演:凱特·布蘭切特,魯妮·瑪拉,莎拉·保羅森,凱爾·錢德勒

片    長:118分鐘

上映時間:2015年11月20號(美國)

  《卡羅爾》是由韋恩斯坦國際影業發行的劇情片,由託德·海因斯執導,凱特·布蘭切特、魯妮·瑪拉、莎拉·保羅森、凱爾·錢德勒聯合主演。影片於2015年11月20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小說《鹽的代價》改編,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50年代的紐約,講述了一位19歲少女特瑞絲與高貴性感的中年女人卡蘿爾之間的愛情故事 。

劇情簡介

  年輕女孩特瑞絲(魯妮·瑪拉飾)在紐約追求夢想,卻只能成為玩具售貨員,某日她和身陷婚姻危機的金髮中年主婦卡羅爾(凱特·布蘭切特飾)在百貨公司偶遇,兩人一見鍾情,在一次次會面中發現對方是自己的真愛。然而同性戀在50年代美國是不被允許的,特瑞絲的男友也認為她只是一時迷惘,卡羅爾的丈夫和女兒請私家偵探調查取證,希望在離婚訴訟中讓卡羅爾失去的撫養探視權,卡羅爾暫時離開了特瑞絲,而在這段時間裡,她其實做好了一切要與她真正一同生活的準備 。

角色介紹


卡羅爾

演員 凱特·布蘭切特

  一位高貴優雅且柔弱的貴婦,跟丈夫離婚不久,一次偶遇和特瑞絲一見投緣,她們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她的生活經驗豐富,因此她能夠預知她們的這份感情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這感情是不合法的。


特瑞絲

演員 魯妮·瑪拉

一名曼哈頓百貨公司的售貨小姐,但心中嚮往的卻是攝影師的工作,在對未來滿懷期待的二十歲的年紀裡,她邂逅了一名優雅的已婚女性卡蘿爾,失去理智且不計後果地愛上對方。


艾比

演員 莎拉·保羅森

艾比在一次與最好的閨蜜卡蘿爾偷情中被發現,導致卡蘿爾和丈夫離婚。


哈格·艾德 

演員 凱爾·錢德勒

卡羅爾的丈夫,他知道了妻子的同性戀情後,請私家偵探調查取證,希望在離婚訴訟中讓卡羅爾失去的女兒撫養權。

劇照




音樂原聲


曲目

1、《Opening》

2、《Taxi》

3、《To Carol's》

4、《One Mint Julep》

5、《Datebook》

6、《Christmas Trees》

7、《Easy Living》

8、《The Train》

9、《Packing》

10、《Drive Into Night》

11、《Kiss Of Fire》

12、《Waterloo》

13、《Lovers》

14、《Gun》

15、《Smoke Rings》

16、《Over There》

17、《Visitation》

18、《To Court》

19、《Letter》

20、《No Other Love》

21、《The Times》

22、《Reflections》

23、《Crossing》

24、《You Belong To Me》

25、《The End》



影片評價

  導演託德·海因斯非常擅長還原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影片中他一方面通過服裝道具美術等視覺部門,成功地將內斂的畫風搬上銀幕,另一方面對影片的拍攝角度和構圖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展現出成熟的影像技法,多場窗格外的鏡頭處理,都擁有高貴別致的美感。

  《卡羅爾》同樣在細節中暗示了時代背景下女性受到的歧視,而導演的敘事飽含深情,同時又非常節制,對女性給與充分的尊重,兩位女主人公在充滿限制的環境下,選擇了真愛,儘可能抵抗男權世界的陰影,讓作品最終迸發希望之光。 (鳳凰娛樂評)

  該片導演試圖希望以一種細膩而深沉的方式講述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情,影片無論從運鏡方式,還是對兩個女主人公肢體語言的描繪都是細緻入微的,音樂也走的是抒情路線,影調有著浪漫的味道,儘管導演給了這部片子如此多的形式性鋪墊,但是影片自始至終都無法理解是什麼建構起兩位主角之間的深情厚愛。

  這部片子唯一的成功之處大概是它的舞臺美術,舞美師把20世紀50年代美國紐約街區的景象,人的衣著打扮都儘量真實地呈現出來,可惜20世紀50年代的時代背景,對導演來說似乎只是一個擺設,只是復原了那個年代的樣子卻沒有讓那個時代在他的影像裡生動起來,既聽不到那個時代的聲音,也看不到那個時代的風貌,同性戀在那個時代還沒有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所認同,束縛與禁忌無處不在,導演對這一點只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錯過了向歷史縱深處開拓的機會,豐富這部影片的機會。(騰訊娛樂評)

觀眾影評

「愛一個人的感覺」

  很漂亮,不僅僅是鏡頭色彩以及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兩個女演員強烈的化學反應,尤其喜歡幾段車內戲份。顧左右而言他的臺詞,曖昧的車窗投影,粘膩纏綿的水汽,看得人心癢難耐。然而總覺得導演太過在意「漂亮」,甚至把自我都浸入了電影中,而忽略了劇情的起伏,甚至節奏掌控,明顯讓情緒蓋過了敘事,出來才發現在影院裡睡著的竟不止我一個。最後,其實觀眾和導演愛的都是那種「愛一個人的感覺」,怎麼開始相愛,這點還是拍得牽強了。凱特被婚姻折磨得焦頭爛額的部分演得最好,其他部分略過火,反而不如魯尼瑪拉的被動隱忍來得打動人心。

流川紫芸  | 感性看電影,理性寫影評  | 2016-02-29 21:22

  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看這片,雖然有不少的英文插曲,但如果放上這首李健的《傳奇》,想必更應景。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夢想著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從此我開始孤單地思念.

  該片頗具浪漫主義的風格,雖然是在不合時宜的年代發生了一段不合適的戀情,但她們依然無怨無悔,心照不宣的要一起去流浪。沒有規劃沒有勉強更沒有懼怕,但最終她們還是被殘酷的現實阻斷。居於五十年代的美國貴婦,她要鬧獨立,顯然艱難。即使她家底豐厚,即使她丈夫慷慨仁慈,但逼仄的現實仍然像個巨大的牢籠,讓你無法放飛自由和夢想。離經叛道的罪名,可能就是如此滋生。

  所以卡羅爾的妥協是迫於無奈,而特芮絲的回歸正常秩序也是必然,影片的藝術魅力在於它不依靠曲折的情節去感動你,在於蟄伏的那股暗湧,將你和主人公一起推向命運的每個拐點,兩個人之間沒有任何怨言,因為她們都知道正面的抗衡沒有任何毛用,而唯有隱忍和妥協,唯有在悵惘中尋求喘息的機會,才有再牽手的希望。

  可能有人會拿這片和《阿黛爾的生活》或《斷背山》進行比較,其實都不是一樣的風格,而後兩片似乎更為寫意,宣洩的更多是兩個人關係的變化,而《阿黛爾的生活》更突出兩個不同層次的主人公,是如何的迷戀,又是如何的疏離,這份執拗的愛情是折磨人的,一個去意已決,而一個卻依然牽腸掛肚,激情只是短暫的,持久的相依顯然需要一個對等的方式。

  而《斷背山》表現的是美國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兩個身份地位懸殊不大的男子,貌似因為孤獨而發生了激情關係,影片在激情戲的表現上顯然要比《卡羅爾》來得猛烈,畢竟柔弱的女性和生猛的男性在對待情感上是不同的,女性的婉約和優雅讓《卡羅爾》看起來更具說服力。

  而《斷背山》的傑克和恩尼斯長達二十多年的地下戀情,不僅僅是他們不能衝破當時社會的禁錮,而是兩個人有不同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去擔負更多的東西,他們不是害怕社會的重壓,他們是不想輕易失去對方。他們一邊自責一邊嚮往,一邊折磨一邊期待,一邊痛苦一邊甜蜜,但終究還是失去。

  《卡羅爾》和《阿黛爾的生活》,雖然都是同類型的電影,但處於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域,所以它們不能比較,很多人可能會被後者那種大尺度的激情戲給折服,但《卡羅爾》其實也有激情戲,只是這樣的激情戲,變得柔美纏綿,給影片披上一件羅曼蒂克外衣。

  當時的復古街景,還有女主人公卡羅爾優雅的儀表,都在告訴你這個故事藝術範兒十足,感覺精靈範的特芮絲和優雅貴氣的卡羅爾頗有不搭,可能正因為這種不協調,才是她們互相鍾情的吸引力。顯然這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老手吃嫩草的故事,當然我們同樣會想到《藍宇》。

  影片倆主演凱特·布蘭切特和魯妮·瑪拉隱忍的表演為影片帶來一定的噱頭,在公眾場合她們沒有更多親密的舉動,她們互相用眼神交流,這種人群中的一眼,讓人浮想聯翩。當然卡羅爾也有膽大妄為的約炮舉動,但更多是二人的心照不宣。多巴胺的宣洩,不是精神疾病,更不是換位嘗試,而是唯愛心動。

  如果你看過《斷背山》或《阿黛爾的生活》,可能你會覺得《卡羅爾》並不出彩,至少它沒有以上二者強烈的戲劇色彩,也沒有那種撕裂的痛楚來得明明白白,它更是古典和文藝範結合的浪漫主義風格,它沒有很顯著的標籤,更多是心靈的感受,註定不是窺探癖們的菜。

  該片改編小說《鹽的代價》,據稱影片中部分橋段是作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親身經歷,而特芮絲角色就是她的原型。她的前女友Kent Catherwood是來自費城、年紀更長和有社會地位的女人,後者在離婚官司中失去了子女的監護權,不利證據包括酒店監聽錄音以及同性戀。

  影片沒有充斥著女權主義的論調,但影片最終結尾還是彰顯了這一旨意,女性如果想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必須擁有物質基礎,否則一切欲望只能被扼殺在萌芽狀態。如果沒有卡羅爾的反擊和爭取,那特芮絲可能再也不會靠近人群中美麗決絕的卡羅爾。

  影片導演六十年代生人託德·海因斯,美國獨立電影導演,其代表作《我不在那兒》獲得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其作品尺度大膽,比較有煽動性。當然我們似乎在《卡羅爾》中看到其才藝更是對復古風格的完美再現,在服裝道具,還是拍攝角度和構圖上,呈現出精緻的畫面和獨具匠心的美感。當然其對演員表演的掌控,也是遊刃有餘。只是和其同樣聲名顯赫的《遠離天堂》相比較,少了對主流社會的嘲諷和批判的尖銳氣質。

  但《卡羅爾》顯然很有拿獎面相,這不已經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頒發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攝影等四項大獎,同時該片入圍第73屆金球獎最佳劇情類攝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雙入圍)和最佳配樂等五項大獎的提名。影片整體質量的上乘,註定必然成為頗具競爭實力的奪獎熱門影片之一。

  看來此類影片,在歐美還是頗有獲獎機會,難道是腐心泛濫,看來對人性的深挖是藝術類電影的核心價值觀。

溫翔  | 影視娛評撰稿人,貓眼特邀作者,百度百家專欄作者  | 2016-02-24 21:57

  卡羅爾:臺灣譯的片名叫「因為愛你」

  有人說,在朝陽,直男成了珍稀物種。

  我知道,那是段子。但是,必須承認,

  活了一把年紀,你會發現周圍,有拉拉,也有gay。

  他們或許是,你的朋友、同事、Uber車主、路人甲乙丙丁。

  總之,他們跟我們一起在帝都,聚眾吸霾。

  所以,限行之日,深宅之時,找了《卡羅爾》來看。

  直男看百合戀,多少有點憐香惜玉,甚至覺得資源浪費。

  但是,總有那麼一刻,易燃易爆炸。

  對,是陳粒的歌,順便推薦。

  回到電影,我延續著不劇透的好習慣。

  但是埋下一個坑,75分開始,整整的5分鐘,有你想要的東東,不要拖,因為會破壞完整性。

  按照小學語文課教的,本片屬於典型的倒序。

  在那樣含苞待放的音樂中,隱藏著一種撩人也殺人的芬芳。

  兩個女人,四目相對,對白都已經被喧譁過濾掉,只剩下心底的靜默,倒數,打破。

  隨後,我們見識了她們的愛,聖誕節,禮品店,遺落的手套,以及突突的小火車。。。

  坦白說,這大概就是一種發乎情止於禮的溫存。

  跟乾柴烈火的動物性不同,我覺得文以化之的餘味最值得體會。

  當然,在這裡的男性的粗魯與蠻橫暴露無疑,更讓惺惺相惜的兩人,互刷存在感。

  這放在過去,大抵應該叫做知己。

  在情節上並不討巧的小說,講述的是半個世紀以前的紐約。

  當時,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把小說取名——《鹽的代價》,意味深長。

  其實,感情,無關乎性別,關鍵是懂你。

  就像鹽,浸潤於活色生香之中,似乎被淹沒,卻時刻都在勾引著味蕾。不可缺,不可僭越,一點點,剛好。

  她們彼此欣賞,在眼神交匯之時,種下了後續的種子,任其滋長。

  然而,偏見,道德,總會藉助各種面孔,來摧殘這對戀人。

  所以,伴隨著故事的推進,我們看到了她們的抗爭。

女性,對痛感的受力極強,同時她們的倔強,又構成了傲嬌的風景。

  所以,不依賴,不仰仗,在男權與世俗的遊戲場,她們放肆過,也自虐過,這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與同情。

  因為,弱勢群體,總還是在不公平的星球隨處可見。你可以選擇熟視無睹、冷眼旁觀,你也可以選擇施以援手,把希望澆灌。

  問題是,你怎麼選?

  在美國最高法院通過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2015年,有這樣的一部影片,不僅適用於腐國,同樣適用於大朝陽。

在某種程度上,寬容,是一個社會文明的標誌。

  只是,我們大多數,太容易用成見與刻板印象來代替判斷。所以才形成了尷尬與難堪。

  被逼無奈之下,有多少悲劇在周圍上演。

  所以看了這片,告別幫兇,做一個寬容的傢伙吧!

  一部零差評,無尿點的片子,需要有一個好的班底。

  這方面,導演託德海因斯,風格一貫大膽。從伊萬麥克格雷格的《天鵝絨金礦》到凱特溫斯萊特的《慾海情魔》,他總是在描述邊緣人性。

  也因為拍攝鮑勃迪倫的傳記電影《我不在那兒》,從而結緣凱特布蘭切特,後者的女扮男裝迪倫,令人印象深刻。

  卡羅爾:如果只看到一場蕾絲戀,你就輸了

  女王專業戶的凱特,本身的可塑性之強,有目共睹。這次飾演的Tom boy,處在夫妻、母女、戀人、閨蜜等多種關係的交錯中,演技迸發,光彩奪目。

  至於魯妮瑪拉,從《龍紋身女孩》就看出她柔弱外表下的剛毅之心。pretty girl的角色,全程收放自如,而且與凱特的對手戲不落下風,尤其是末尾之處的飆淚注視,由衷點讚。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大衛芬奇的《社交網絡》,傑西艾森伯格執拗刷屏的最後一幕。

  那一刻,是真的,走了心,動了情。

MC麥柯  | 前芒果編導,豆瓣電影編輯  | 2016-01-06 21:46


  「我覺得我愛上你了,也覺得現在應該是春天了。我希望陽光照在我頭上,像音樂一樣跳動。我覺得像貝多芬的太陽,像德彪西的風,像斯特拉文斯基的鳥鳴,可是一切的節奏都是我自己的。」
  「《卡羅爾》的吸引力在於,對書中的兩個主角來說,結局是快樂的,或者說她們想要共組未來。這本書還沒問世之前,美國小說中的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者必須為自己的離經叛道付出代價,不是割腕、跳水自殺,就是變成異性戀(書上是這麼說的),或者墜入孤獨、悲慘而且與世隔絕這種等同於地獄的沮喪境地。」  帕特裡夏•海史密斯,美國女作家,一九二一年生於美國德州沃斯堡,六歲時隨父母遷居至紐約,曾就讀於紐約的朱莉亞•裡奇蒙高中與巴納德女子 學院。她的第一本小說《列車上的陌生人》於一九五一年由大導演希區柯克改編為電影,一鳴驚人。一九五五年出版的《天才雷普利》更是奠定其在類型文學中的至 高地位。讀者目瞪口呆地發現,雷普利在這本名作及其後的續篇中,始終在光明與黑暗之間徘徊,在「無間道」中經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考驗,帶著「案底」 逍遙法外,並在此後的連鎖反應中犯下新的罪孽。  帕特裡夏•海史密斯的作品以犯罪小說及短篇小說為主,她常年旅居歐洲各地,在歐洲受 歡迎的程度遠勝於美國。在世時,海史密斯曾以《天才雷普利》及《雙面門神》分獲法國偵探文學獎、愛倫坡獎以及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頒發的銀匕首獎;近年來,隨 著評論家不斷發掘其作品的內涵,她身後的聲譽甚至比生前還高。在數年前美國《時代》周刊選出的50位最偉大的犯罪小說作家中,帕特裡夏•海史密斯仍高居榜首。  海史密斯擅寫人物之異常的心理狀態,步步為營、幽微複雜,氣氛往往如烏雲罩頂,對善惡的界定也常常與其他犯罪小說大異其趣。她 的作品總量不多,但以「雷普利系列」為代表的獨特風格,得到諸多純文學名家——如格雷厄姆•格林、朱利安•西蒙斯和喬伊斯•卡洛•歐茨的高度評價。同時, 這些小說以其強烈的畫面感和震撼力吸引著眾多電影從業者,大導演明格拉、文德斯和電影明星阿蘭•德龍、馬科維奇、馬特•達蒙、裘德•洛都是她的忠實書迷, 他們協力創製出的前後幾個「雷普利電影」版本,都成為膾炙人口的影史經典。  關於本書本書靈感來自一九四八年底,當時我住在紐約,剛完成《列車上的陌生人》,但《列車上的陌生人》直到一九四九年才出版。那年的聖誕節前夕我有點沮喪,也很缺錢。為了賺錢,我到曼哈頓一家大百貨公司擔任售貨小姐。那時正值所謂聖誕購物潮,前後大約持續一個月。我記得我只做了兩個半星期而已。  那家百貨公司安排我到玩具部門的洋娃娃櫃檯。那裡出售各式各樣的娃娃,貴的和便宜的都有,有的娃娃有真人頭髮,有的是假髮。娃娃的尺寸和衣服配件最為重要。有些小孩子身高還不及玻璃櫥櫃,猛拉著母親或父親往前看娃娃。最新款的娃娃會哭,眼睛會張會閉,有的還會用兩隻腳站著,當然也可以換衣服。這些娃娃陳列出來,令小孩子們目眩神迷。由於正值購物熱潮,我和四五位年輕的售貨小姐站在長櫃檯的後方,從早上八點半到午餐休息時間都沒空坐下。然後呢?下午還是一樣。  有天早上,伴隨著噪音與交易的混響,走進來一個身穿皮草大衣的金髮女人。她走到玩具娃娃櫃檯,臉上帶著不確定的表情(她該買娃娃還是別的東西?),心不在焉地把一副手套往一隻手上拍。或許,我之所以注意到她,是因為她獨自一人前來,也可能是因為貂皮大衣很稀少,也可能是因為她的一頭金髮散發出的光芒。我拿給她看了兩三個娃娃,她若有所思地買下一個。我把她的名字和地址寫在收據上,這個娃娃要送貨到鄰近的州。整個交易沒什麼特別的,那個女人付完帳之後就離開了。但我腦中出現了奇怪、眩暈的感覺,幾乎要暈厥,同時精神又格外振奮,仿佛看到某種異象。  那天一如往常,我下班後回到家,我一個人住。當晚我構思出一個點子、一個情節、一個故事,全都和那個穿皮草大衣的優雅金髮女子有關。我在我那個日記本或者活頁薄上寫下八頁文字,這便是小說《卡羅爾》的源起,後來標題改為《鹽的代價》。如作者所言,本書原名為《卡羅爾》,後更名為《鹽的代價》出版。本次簡體中文版經權利人許可,重新以《卡羅爾》作為書名出版。這個故事好像憑空從我筆下流洩而出:開頭、中間、結尾。我大概只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或許更短。  隔天早上的感覺更加奇怪,而且我發燒了。那天應該是禮拜天,原因是我記得早上搭地鐵出門看朋友。那個年代的禮拜六早上大家都得上班,整個禮拜六都處於聖誕節購物熱潮中。我記得我拉著地鐵吊環時差點要暈倒,和我有約的朋友稍具醫學常識,我說我有噁心的感覺,而且早上洗澡時注意到腹部的皮膚長了小水泡,我朋友看了水泡一眼就說是「水痘」。不幸的是,雖然我童年時期幾乎所有該得的病都得過了,卻唯獨沒得過水痘。那種病對成人來說並不好過,體溫上升到華氏一百零四度好幾天。更糟的是,我的臉、身體、上臂,甚至耳朵和鼻孔,都覆蓋著、排列著水泡。不但會癢,還會破裂。我也不能在睡覺時盡情抓水泡,否則會形成疤痕和凹洞。有一個月的時間,我身上帶著會流血的斑點,每個人都可以在我的臉上看見斑點,看起來像是被排球或空氣手槍的子彈打到了。  禮拜一,我通知百貨公司說我不能回去上班了。我一定是在上班的時候,被某個流鼻涕的小孩子傳染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次遭遇也成了一本書的種子:發燒會刺激想像力。我並沒有立刻著手寫這本書,因為我喜歡把腦裡的點子醞釀好幾個禮拜才動手。還有,《列車上的陌生人》出版後不久,立刻就賣給了導演希區柯克,他要把小說拍成電影。我的出版商和經紀人都說:「再寫一本同樣類型的書,才可以進一步增進名聲……」什麼樣的名聲?《列車上的陌生人》是由當時還叫做哈潑的出版社推出的,歸類於「哈潑懸疑小說」之下,所以一夜之間我成了「懸疑」作家。  但在我心中,《列車上的陌生人》不應該歸類,它只是一部單純的小說,故事有趣。假設我寫了一本女同性戀關係的小說,那我就會被貼上女同性戀小說作家的標籤嗎?有可能,即便我這輩子再也沒有靈感寫下一本類似的書,我還是可能被歸類為同性戀小說作家。所以我決定替這本書另取一個書名。到了一九五一年,這部作品完成了。整整十個月的時間裡,我一直惦念著這本書,甚至不能動筆再寫其他的作品了。不過基於商業理由的考量,似乎再寫一本「懸疑」小說才是明智之舉。  哈潑公司不肯出版《卡羅爾》,所以我必須另找一家美國出版商。真是遺憾,因為我非常不願意更換出版商。《卡羅爾》於一九五二年以精裝本的面貌問世,獲得了一些嚴肅且可敬的評論,但真正的成功來自一年後的平裝本,銷售了近一百萬冊,當然讀者的人數更遠遠超過這個數目。書迷的信如雪片般湧來,寄來給作家克萊爾·摩根,由平裝本出版社轉交。我記得連續好幾個月的時間,每個禮拜都會有好幾次收到一個大信封,裡面裝著十封或十五封的讀者來信。很多信是我親手回的,但是我又沒有複寫信紙,所以也無法全部回答讀者的來信。我也從未使用過複寫信紙。  書中年輕的主人翁特芮絲,看來像一朵萎縮的紫羅蘭,但那個年代的同性戀酒吧還只是曼哈頓某處的暗門。想去這些酒吧的人會先在最接近該地點的地鐵站前一站或後一站下車,以免有人懷疑他們是同性戀者。  《卡羅爾》的吸引力在於,對書中的兩個主角來說,結局是快樂的,或者說她們想要共組未來。這本書還沒問世之前,美國小說中的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者必須為自己的離經叛道付出代價,不是割腕、跳水自殺,就是變成異性戀(書上是這麼說的),或者墜入孤獨、悲慘而且與世隔絕這種等同於地獄的沮喪境地。好多讀者來信裡都附有這樣的訊息:「您的書是這種主題的作品裡面,第一個有快樂結局的!我們這種人,並不是一定得自殺不可,我們有很多人都過得很好。」還有其他人說:「謝謝您寫出這樣的故事,有點像我自己的故事……」另外有人說:「我今年十八歲,住在一個小鎮裡,覺得很寂寞,因為我無法向任何人訴說……」有時我會回信建議來信的人搬到大一點的城市,才可以遇到比較多的人。就我印象所及,男人的來信和女人一樣多,我認為對我的書來說這是個好現象。結果證明我的看法正確。多年以來,一直有讀者就這本書來信,即使到現在,有個讀者每年還是會寄一兩封信過來。這本書是我極為獨特的創作。我的下一本書叫做《闖禍者》,希望不要因此又被貼上標籤了。喜歡貼標籤的是美國的出版商。  「我覺得我愛上你了,也覺得現在應該是春天了。我希望陽光照在我頭上,像音樂一樣跳動。我覺得像貝多芬的太陽,像德彪西的風,像斯特拉文斯基的鳥鳴,可是一切的節奏都是我自己的。」
  「現在輪到你許願了。」理察說。特芮絲許了願。她的願望就是卡羅爾。                  「卡羅爾就像她身上的秘密,擴散到整座房子裡;也像一道光,只有她才看得見,別人都看不見。」

 

「你好。」那女人笑著說。

「你好。」

「怎麼了?」

「沒事。」特芮絲想,至少那女人認得她。

「你喜歡什麼樣的餐廳?」那女人在人行道上這樣問。

「沒有。找間安靜的餐廳好了,但這附近沒有安靜的餐廳。」

「你有時間去東區嗎?不行,如果只有一小時,那時間不夠。我知道這條街上往西走幾個街口有個地方不錯。你時間夠嗎?」

「當然。」已經十二點十五分了。特芮絲知道她可能會遲到很久,不過反正也無關緊要了。

往餐廳去的路上,她們並沒有交談。有時人潮會衝散她們,有一次那女人隔著一輛裝滿衣服的推車看著特芮絲,笑盈盈的。她們走進一家有木頭椽子屋頂和白色桌面的餐廳,餐廳異常安靜,客人還沒坐滿一半。她們在一個木製卡座就座,那女人點了杯傳統雞尾酒,問特芮絲要不要喝一杯,或點杯雪莉酒。特芮絲還在遲疑時,她已經點好菜讓服務生去處理了。

她脫下帽子,用手指梳理她的金髮,兩邊各一次,然後看著特芮絲。「你怎麼會有這麼好的點子,要寄聖誕卡片給我?」

「我記得你。」特芮絲說。她看著那串小小的珍珠耳環,那串耳環不知為何不像她的頭髮或眼睛那麼明亮。特芮絲覺得她很美,覺得她的臉變得模糊起來,因為她現在無法直視她。那女人從包裡拿出口紅和粉盒,特芮絲看著她的口紅盒,金色如珠寶,形狀像水手的儲物箱。特芮絲還想看看那女人的嘴,但那雙灰色的眼睛就在特芮絲眼前,讓她無法直視她的嘴,目光像火苗一樣在她身上跳躍閃爍。

「你才剛去那家店上班沒有很久吧?」

「對,大概只有兩個禮拜。」

「你也不會待太久,是這樣沒錯吧?」她遞給特芮絲一根煙。

特芮絲接過了煙。「不會,我找到另一份工作了。」她往前靠,迎向那女人替她拿著的打火機,迎向那雙纖纖玉手。那雙手留著橢圓形的紅指甲,手背上有一點點雀斑。

「常送人明信片嗎?」

「明信片?」

「聖誕卡片?」她自己笑了起來。

「當然沒有。」特芮絲說。

「那我們敬聖誕節。」她碰了特芮絲的玻璃杯一下,把酒一飲而盡。「你住哪裡?曼哈頓?」

特芮絲告訴她說自己住在第六十三街上。她還說她父母雙亡,這兩年來都住在紐約,之前則是在新澤西的學校。特芮絲沒有告訴她的是,那是一所宗教氣息濃厚的學校,是聖公會的學校。她沒有提到她崇拜的艾莉西亞修女,沒有說她常常想起她藍色的眼睛、醜陋的鼻子和慈嚴兼備的個性。因為從昨天早上開始,她就已經把艾莉西亞修女拋得老遠了,修女遠遠比不上坐在對面的這個女人。

「你空閒時做什麼?」桌上的燈讓她的眼睛帶上了一點銀色,充滿如水一般的光亮,即使是她耳垂上的珍珠都顯得栩栩如生,就像一滴輕輕一碰便會破碎的水珠。

「我……」她應該告訴她自己常做舞臺模型嗎?該告訴她自己會素描和畫畫,或雕刻一些小東西,像貓的頭和小人,好放入她的芭蕾舞場景中?其實她最喜歡的是到外面好好走一段路散步,最喜歡做夢。特芮絲覺得不必告訴她這些事。她認為那女人的眼睛必定能透徹了解她所看到的每樣東西。特芮絲又喝了點酒,她很喜歡這種酒,很像那種會吞滅人的女性,特芮絲想,既強烈又可怕。

那女人點頭向服務生示意,然後又有兩杯酒送到了她們桌上。

「我喜歡。」

「喜歡什麼?」特芮絲問。

「我喜歡有人送我卡片,不認識的人。就像聖誕節一樣。今年我特別希望這樣。」

「我很高興。」特芮絲笑了笑,一面猜想她是不是在說真話。

「你很漂亮,」她說,「而且也非常敏感,是嗎?」

特芮絲想,她好像在說娃娃一樣,她用這麼自然的方式來稱讚特芮絲。「我認為你很棒。」借著第二杯酒帶來的勇氣,特芮絲這樣說。她不在乎她的語氣聽起來如何,因為她知道那女人自己也知道。

她笑了起來,頭往後仰,聲音比音樂更美妙。她的笑容讓眼角泛起一點小皺紋,她點香菸時,紅色的雙唇噘了起來。她看著特芮絲,她的手肘抵在餐桌上,下巴則撐在拿香菸的那隻手上。她合身的黑色套裝腰身附近一直到拉寬的肩膀處有一條長長的線,而她的頭上則頂著一頭細緻又未加梳理的金髮。特芮絲想,她大約三十或三十二歲,買了個行李箱和娃娃送給女兒,她女兒大概六歲或八歲。特芮絲可以想像那個小女孩留著金髮,金黃色的臉孔洋溢著歡樂,纖細的身軀比例勻稱,而且一直在玩耍。但小女孩的臉龐,又和這個女人雙頰窄小、像北歐人般的小巧臉孔不同,小孩臉上的五官比較平板單調。那丈夫呢?特芮絲完全沒辦法想像他的模樣。

特芮絲說:「我猜想,你本來以為寄聖誕卡片的是個男的,對吧?」

「沒錯,」她微笑著說,「我以為可能是那個滑雪部的男人寄的。」

「真抱歉。」

「不用抱歉。我很高興。」她靠回到卡座中。「我大概不會邀他一起吃午餐。不用抱歉,我很高興。」

特芮絲又聞到她淡雅的香水味,有墨綠色絲綢的感覺,只屬於她,就像某種奇花異卉的香味一般。特芮絲傾身靠香味更近一點,往下看著她的杯子。她想要把桌子用力推開,投入她的懷中,把鼻子緊緊埋入她頸上那條金綠色相間的圍巾。她們的手背偶爾在桌上輕觸,特芮絲的肌膚就馬上變成獨立的個體,有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一直發熱。特芮絲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但事情就是這樣。特芮絲瞥見她稍稍轉向一旁的臉孔,剎那間再度明白了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什麼。她也知道這簡直難以置信,因為自己從沒見過這個女人。如果見過的話,又怎麼可能會忘記呢?在沉默中,特芮絲覺得彼此都在等待對方開口,但這種沉默也不會讓人感覺不自在。她們點的餐來了,奶油菠菜,上面加了個蛋,冒著熱氣和奶香味。

「你怎麼會一個人住?」那女人問。特芮絲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的故事都告訴了她。

但特芮絲沒有告訴她其他的細節。她只用了六句話,仿佛她的故事的重要性還比不上在其他地方讀到的故事。但那些事實究竟有何重要性?她母親是法國人、英國人或匈牙利人?她父親是愛爾蘭畫家或捷克律師?他有沒有出人頭地?她母親把她送到天主教聖瑪加利會的時候,她是煩人的、大聲哭鬧的嬰兒,還是煩人的、憂鬱的八歲女孩?她在那裡是否快樂?她現在很快樂,從今天開始一定會很快樂,所以她沒有必要提到父母或她的背景。

「陳年往事,最沒趣了。」特芮絲笑著說。

「或許更沒趣的是未來,沒有歷史的未來。」

特芮絲並沒有仔細思考這句話。沒錯。她仍然在微笑著,仿佛她才剛學會怎麼笑,不知道怎樣才能停下來。那女人和她一起笑,表情很愉快,或許她在嘲笑她。特芮絲這樣想。

「貝利維是一個什麼樣的姓?」她問。

「這是捷克姓。這姓已經改過了。」特芮絲彆扭地解釋著,「本來是……」

「這個姓聽起來很特別。」

「你叫什麼?」特芮絲問,「我是說你的名字。」

「我的名字?我叫卡羅爾。請千萬不要叫我卡蘿拉。」

「請千萬不要叫我特麗絲。」特芮絲說,並發出「特」的音。

「你喜歡這怎麼發音?特雷斯?」

「對,就像你念的那樣。」她這樣回答。卡羅爾用法文的發音念出特芮絲的名字。特芮絲已經習慣自己的名字有好幾種不同的念法,有時候她也會用不同的方式念她的名字。她很喜歡卡羅爾念她名字的方式,她也喜歡她的雙唇吐出她的名字。那是一種無止境的渴望,她以前只是偶爾、隱約意識到這種渴望,現在這種渴望成了真實的願望。這欲望實在太過奇怪、太令人困窘,特芮絲把這種欲望從腦海中甩開。

「你禮拜日都做些什麼?」卡羅爾問。

「不一定,沒什麼特別的。你會做什麼?」

「最近沒做什麼。如果你想要找我,隨時歡迎。我住的地方景觀不錯,鄉村景觀。這禮拜天想不想過來走走?」那雙灰色的眼睛現在直直地看著她,這是特芮絲第一次面對那雙眼睛。特芮絲看到其中透露出一絲風趣。還透露出其他什麼呢?好奇心,還有挑戰。

「好。」特芮絲說。

「你真是個奇特的女孩。」

「怎麼說。」

「像從天空中墜落的一樣。」

  專注於婚姻家事繼承訴訟實務研究,分享中國婚姻家庭法制建設及理論研究資訊動態,致力於推動家事訴訟程序立法及完善,共建特定專業領域內法律職業共同體陽光下業務研討、正當、正常交流的和諧平臺。
  家事無小事,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和萬事興,共同關注,共同學習,共同努力!
  本平臺分享信息均註明作者、出處及原始連結,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跳轉至源網頁!
  《「家事法苑」婚姻家事法律資訊簡報》於2008年2月15日創辦,嘗試搭建與律師同行、學者、法官、公證員、房管、媒體、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組織進行業務研討、正當交往、信息共享的橋梁與平臺,共同促進中國婚姻家庭法制建設。獲取方式:
1)簡報電子版下載:http://www.famlaw.cn/download.aspx。
2)專題資料:家事訴訟程序立法及完善相關資料、繼承法修改專家建議稿及爭鳴專題資料、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實施一周年專題資料、2008全年合集精編版、2009年全年合集、2011年全年合集、《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7條的理解與適用爭議專題、全國首例冷凍胚胎權屬案專題特別版、夫妻婚內確認財產所有權訴訟問題之探討資料專題、家事法實務沙龍夫妻財產約定、贈與辨析專輯等,下載網址:http://www.famlaw.cn/download.aspx。

  「家事法苑」家事法主題QQ群(群號:171337785)---即時分享交流中國婚姻家庭法制信息動態,須以「城市+單位+姓名」實名申請、交流,只接納法律職業共同體專業人士。

  「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群規則                          

  (2015年11月版)

  「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群主:楊曉林,管理員:段鳳麗、侯曉婷、鄧雯芬、王志鋒、徐文麗、楊竹一、何顯剛、陳建宏、李煒、辜其坤、李丹、谷友軍。  家事無小事,真誠歡迎對婚姻家事繼承法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律師、法官、檢察官、學者、公證員、房管、民政、學生、媒體、婦聯等政府公務人員、法務工作者及其他法律從業者加入,即時分享最新中國婚姻家庭法制信息動態,家事審判動態、典型家事案例、立法動態、理論研究動態,共建陽光下專業領域內法律職業共同體業務探討、正當、正常交流的和諧平臺。
  本群主題為婚姻家事繼承法及家事訴訟程序,交流範圍僅限與主題相關的實體及聯繫密切的訴訟程序理論與實務問題,定位為特定專業法律領域主題群,學習型群、興趣群。
  本群無意走向綜合群,其他如刑事、商事、勞動、交通事故等其他領域話題可另行解決。  為保障本群安全、質量及可持續發展,防止群友濫加群,本群對外不作任何宣傳,群規則只刊發於「家事法苑」微信公號自定義菜單及每期公號推文的籤名文件中。 
  為保證群的質量,本群一律由群管理員專人統一審查、邀請新人入群,未經群主同意,嚴禁擅自拉人進群,擅入者立即清退;
  請入群者先添加群管理員鄧雯芬助理(微信號:18612522122)個人好友,請註明:城市+單位全稱+姓名,申請加入家事法實務微信群;新群友閱讀群規,承諾遵守後,管理員方可拉其入群。  群友入群後應馬上修改群暱稱,不接受實名規則免入,經一次提醒不配合的勸退。
  律師署名方式:省份+城市+姓名+律師,如:山東淄博徐文麗律師,群暱稱中不得顯示電話、律所具體部門職務、業務方向及其它帶有商業營銷色彩文字。點擊群界面右上角兩小人頭標誌,向上划動屏幕,出現「我在本群的暱稱」點擊即可修改。
  公證員署名方式:城市+姓名+公證員,如:上海公證員李**; 
  學者、學生署名方式:學校簡稱+姓名,如「南師大趙莉」,廣西師大李**。
  法官(檢察官)署名方式:省份(城市)法院+姓名的方式,如果確有難處不願意實名,可採取省份(城市)+法院+真實姓氏+法官(身份)的方式,如北京法院李法官、如宜昌法院王禮仁,檢察官署名方式相同。
  民政部門、婦聯、媒體等其他界別群友參考前列署名方式,省份+城市+職業+姓名,如:北京婦聯***。  尊重群友,未經事先允許、不得隨意添加其他群友為個人好友,
  嚴禁擅拉群友、加入自己設立的其他群,一經接到舉報,立即清除出群;  5、基本設置:
  如群消息過多,影響本人工作、學習及休息,可在手機右上角,點開群設置界面開啟「消息免打擾」,定期瀏覽群信息、參與互動即可;  如群中有太多不熟悉的面孔:可在群系統設置界面打開「顯示群成員暱稱」;  本群群友來自於法律職業共同體較廣泛領域,大家非常難得聚攏在同一平臺上!特別要注意維護自身形象,互相尊重,發言交流,要注意顧及他人感受,不要有任何人身攻擊、貶低他人人格或由個案引申對其他群體的上綱上線的言行。
  本專業群,除大年三十至初二三天及八月十五中秋節外,不允許在群內發紅包;嚴禁閒聊;嚴禁轉發招聘、推銷、心靈雞湯、投票、優惠券、政治性等帖子。  本群鼓勵、提倡群友開展與主題密切相關的理論與實務的互動交流。
  本群定位為專業領域內的學術及實務交流群,非低級的當事人諮詢群,嚴禁群友不加任何思考、只用三言兩語提過於簡單的問題;
  群友不宜就過於具體的個案展開交流,應先概括基本事實,從中提取有理論及實務研討價值的一個或幾個問題集中深入交流。
  群友探討交流問題的方式建議為,自己發現問題,先主動查找資料,一次性把基本案情敘述清楚(不要再讓群友追問事實)並註明自己的看法,能附上相應的法律法規法條及司法解釋等依據最佳,拋磚引玉,希望再聽取群友的意見和建議!如此這樣,真正達到大家共同探討、共同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本群建群目的!
  群友互動反饋也同樣宜先思考,較系統闡述自己的觀點,不要採用漫無邊際地三言兩語聊天式交流,以免影響群友。
  群友可在群內暢所欲言,僅限個人觀點交流,嚴禁群友未經發言群友同意、不管基於什麼目的截屏在群外分享。  本群鼓勵群友分享與本群主題相關的各種審判動態、典型判例及最新法律法規及地方法院審判意見,鼓勵分享自己原創的相關實務研討文章,包括上傳在自己個人網站、博客、微信公號上的上的,但頁面上儘可能不要附有較為明顯的營銷宣傳文字及聯繫方式;  群內嚴禁功利性的推銷個人網站連結、博客連結、微信公號名片、個人微信名片、微網站名片及連結,嚴禁將相關資訊貼到自己的個人網站、博客上再推薦網頁連結的變相以提高點擊率、博粉為目的功利性商業推廣做法(「家事法苑」公號famlaw已做到了去商業化,如果分享可參考),請群友自律!  尊重智力勞動成果,群內資訊信息僅供群友學術實務研討交流用,資訊搜索、編輯、整理需日復一日,耗費相當時間與精力,正常情況下,我團隊每天收集、分享、推送的資訊信息,月底彙編起來就是每月的「家事法苑」婚姻家事法律資訊簡報(下載:http://www.famlaw.cn/download.aspx)!
  希望群友不要經常性地或整體利用本群資訊信息取材上傳網絡(個人網站、博客、公號)、經常性轉帖到其他微信群、QQ群或為其他非研究用途使用。如確需經常性轉發使用,則宜註明轉自「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  群友應自覺遵守本群規則並接受群主及管理員的善意提醒及勸告;
  對於違反群規的行為,群主或管理員有權、有義務即時制止。
  群友違反群規則經提醒一次不改,勸退,務必不要在群內與管理員爭執、造成刷屏,影響其他群友,但允許私信方式向群主及管理員團隊提出申訴,集體商量給出最後處理結果。  11、關於入群開通微信實名認證、綁定銀行卡問題的說明  承蒙大家支持、參與,我群學術實務專業交流氛圍越來越好。不少群友也積極推薦相關朋友入群,但 請群友推薦介紹新人入群前務必提前說清楚:
  騰訊公司目前對微信群管理政策,500人為上限,前40位無論群主其他群友可直接拉人入群(無需經過其同意),第41—100位,需發邀請經受邀人同意方能入群,而第100位以上入群者需要先進行"實名認證",即開通微信支付功能,綁定一張銀行卡。這是其通過此手段綁定用戶的功利做法、也涉嫌利用壟斷地位強迫"消費"行為、涉嫌違法,已有外地律師代理此類公益訴訟,希望能儘早糾正霸王條款。
  因微信本身是免費使用,也不必跟它計較,可按照提示要求關聯綁定一個銀行卡(如過分擔心,可綁定一個不常用、沒錢的儲蓄卡)即可, 微信支付功能是大勢所驅、非常時尚、非常方便,也很安全,如消費仍需再次輸入密碼,開通無妨,並不是加群收費,不輕易消費即可。
①用戶點擊微信界面下方的【我】,即可找到並進入【錢包】。
②然後依次點擊頁面右上角的【…】,在彈出的選項中選擇【添加銀行卡】。
③按提示填寫銀行卡號(收發紅包僅支持綁定借記卡)、該卡銀行預留手機號等信息,銀行將發送驗證碼至該手機號。
④填寫銀行卡信息,並設置6位數的支付密碼,二次確認支付密碼並支付即可。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建專業領域內陽光下學者、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婦聯、媒體及其他所有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正常、正當交流的和諧平臺!
專注家事訴訟實務研究,分享中國婚姻家庭法制建設及理論研究動態,家事無小事,共同關注、學習、推動!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