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唐夢琳 通訊員 莫海燕 東營報導
九曲黃河蜿蜒奔騰,在東營市流入大海。在進入東營市的第一站便是聞名一方的古老鄉鎮——龍居鎮。說到龍居鎮,附近十裡八鄉的人們首先脫口而出的是龍居店與「打狼臺」的傳說和曾經輝煌一時的麻灣村。
古時麻灣為黃河岸邊的繁盛一時的商貿碼頭,與麻灣同享盛名的還有麻灣王家鐵匠。銅鐵爐中翻火焰,千錘百鍊出精鋼,麻灣「梅花刀」的鍛打工藝始於清鹹豐年間,距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歷史,梅花刀祖上曾為義和團打制過刀具等武器,以刀快、順手出名。
麻灣二村這一技藝的傳承人,從首代傳人王輝算起,至現任傳人王海鄉,已是第五代。青鹹豐年間,王輝一家從章丘老家因生活所迫,逃荒至麻灣鎮,用家傳的打鐵技藝戶口。因打制的農具、菜刀等生產生活用具,因用料紮實,經久耐用,受到當地及周邊百姓的喜愛。王輝成為當地最有名的「鐵匠」。王輝將打鐵技藝傳承給兒子王之亨,王之享傳承給兒子王學義。據龍居鎮志記載,第三代傳人王學義清末打為義和團打制紅衣大炮,換得黃豆3鬥,名氣越來越大,名望極高。解放前,第四代傳人王日誌為解放軍打制大刀、梭鏢等武器。農村合作社期間,麻灣鐵匠集中在農村合作社打制農具,之後為生產隊打制農具掙工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土地承包,第四代傳承人王日誌讓王家鐵匠鋪重新開爐營業。
近年來,第五代傳人王海鄉為適應時代和居民生活需求,在堅守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品牌知名度,使梅花刀鍛造技藝進一步傳承發揚。王海鄉在繼承傳統鍛造技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鍛造方法,科學淬火,出自他手的菜刀,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打出的刀具分量適中,中間夾鋼,椅背厚,刃口鋒利,韌度高,耐磨耐用。據王海鄉介紹,梅花刀鍛造技藝全程手工操作。下料、入爐、煅燒、夾鋼、鍛打、修形、扒皮、淬火、開刃、拋光、上把、磨製,歷經12道工序,每一環節都精益求精。成型後的梅花刀切肉過白、切姜不毛、切蔥不散、刃口鋒利、光芒飽滿,「熊背冰身白紙刃」。
2020年5月,王海鄉攜梅花刀積極參與「龍居文旅禮讚援鄂醫護」活動,共贈送38套廚房刀具,每一把都經王海鄉之手,從一塊塊生鐵蛻變成「梅花刀」,飽含著王海鄉對援鄂醫護的深情。王海鄉說:「我們老兩口講不出大道理,只是有點手藝,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援助武漢,我們想用自己的工夫錢來表達感謝和尊敬。」
百年磨一刃,古鎮「梅花」香。在龍居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梅花刀,菜刀切菜、砍刀剁骨,陪伴古鎮居民走過百年變遷。這是技藝的傳承,亦是品質的信任、「梅花」的羈絆。王海鄉與他正在鍛打的「梅花刀」一樣,都有一顆滾燙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