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該走的彎路一個也不會少,父母懂得吃苦教育,娃長大後更易成才

2020-12-22 圖圖爸爸

文丨圖圖爸爸

小麗:現在的孩子都是寶貝,要是讓他們幹一點重活,嘴上都是支支吾吾的在拒絕。

想一想我們小的時候,餵豬、做飯,哪一件沒做過?你看他們現在的條件越來越好,爸爸媽媽也是比較寵溺孩子,真的是一件重活、累活都沒有幹過。

文文:對呀,現在的孩子真的太幸福了,不過,也是父母不太願意讓孩子辛苦。前段時間去超市的時候,看到一個孩子想要幫她父母提東西,她父母愣是沒同意,還說孩子太小了等長大再幫忙。他們從小的生活環境都是這樣,和我們那時候不能比。

杏子:我到時候要是生了孩子,哪能像你們說的這麼舒坦?該幹的一點也不能少,每天回到家裡都要做家務,要是現在這麼嬌慣孩子,等到老了他還能照顧你嗎?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是得狠下心來。

前段時間群裡有一位寶媽分享了農村孩子幫媽媽耕地的視頻。在這個視頻之中,其實還有對比表現出來了城市中的孩子生活的狀態。

群裡一些寶媽就開始了上面的討論,她們認為城市中的孩子,現在確實生活得非常舒適。

平時爸爸媽媽會替他們安排好所有的事務,自然而然孩子也不會有吃苦的情況。

相信《變形計》這檔綜藝大家都看過,裡面不同家庭不同孩子的境遇,也令人唏噓不已。

確實好像農村家庭的孩子每天都在吃苦,而且上學時間長達三四個小時,每天回到家還要餵豬、種菜、洗碗、做飯、洗衣服,年紀大的還要照顧年紀小的,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小保姆一樣。

正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用在這裡也是非常適合的。可是反觀那些城市裡面的孩子,他們每天爸爸媽媽會將所有的衣物事情全部準備好。

可是還是不能滿足這些孩子,甚至會對父母大吵大鬧,也難怪上面一些父母表現出來不滿的情緒。

當然出現不同的情況,其實是因為本身家庭的環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可是現在城市家庭之中,孩子所表現出來被嬌慣的狀態真的值得提倡嗎?如果不給予孩子挫折教育,其實對於他們的影響也是較為明顯的。

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也會發現那些城市中出來的孩子,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毅力,和農村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沒有吃過苦的孩子,他們更有可能出現這些問題

記得之前有一次我家孩子班級組織了一次春遊活動,大概走5公裡左右。

沒想到回到家之後孩子就吐槽說:「班上的那些孩子真的太嬌生慣養了,還沒走1千米,他們就吱吱嗚嗚的說不想去了,當時老師還發氣了」。

我當時就問他:「你感覺怎麼樣呢?」,沒想到他表示「:小時候我啥事沒幹過?那對我來說都是小意思!"。

確實孩子在小的時候被送到過姥姥家裡,在農村他的活動量也比較大,有些時候還會爬山,所以,5公裡對於他來說確實不算什麼。

但是對於這些長時間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孩子來說,從來沒有做過什麼苦活、累活,自然而然會覺得走5公裡就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

我們也會發現孩子從來沒有吃過苦,他們確實會出現這些問題

喜歡抱怨

對於那些從來沒有吃過苦的孩子來說,他們一想到自己有可能風吹日曬就會異常的痛苦,甚至對比於自己之前的生活,自然而然也就表現出來消極的情緒,這其實就像是變形記中的城市主人公剛到農村之後表現出來的狀態。

每天都在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抱怨現在的狀況如何?試想一下,長期的抱怨會對孩子有好處嗎?

不願意直面困難

對於現在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來說,他們身上所存在的最為明顯的問題,可能就是」玻璃心「。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總是不會從一定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而是一直哭鬧不止,甚至直接選擇放棄。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他們是畏懼困難的,不願意直面困難,出現一點小事,他們就會叫苦連天,表現出來自己所付出的有多麼多。

喜歡投機取巧

當然,有一些苦難是孩子不得不去面對的,可是對於從來沒有吃過苦的孩子來說,他們就會想到一些投機取巧的行為,避免讓自己過分的勞累,也就展現出來不腳踏實地的情況。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我們一定要清楚所謂的」吃苦教育「」挫折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較為重要的。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較為安全的地帶,作為父母又如何去保證他們永遠不會處於這樣的情況呢?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可能見到的困難一個也不會少,所以父母也應該讓孩子懂得適度的吃苦,讓他們認識的苦難,同時了解到如何去解決問題。

孩子該走的彎路一個也不會少,父母懂得」吃苦教育「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孩子如果缺乏對於苦難的理解,自然而然也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成長。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越來越優秀,所以,一定要避免在生活之中給他們清除路上所有的障礙,而是慢慢的讓孩子直面苦難。

當然,現在孩子所可能面臨的苦難,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但是根據過來人的一些經驗我們可以得知,在生活之中一定要及早吃這幾種苦。

◆孩子得懂吃失敗的苦,避免過分的焦躁

很多孩子現在對於自己總是盲目自信,在父母的誇讚之下,他們會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

除此之外,周圍人對於自己的寵愛,也使得他們成為一家人的中心,看似讓孩子獲得了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卻讓孩子在面對失敗的時候較為痛苦,甚至認為自己怎麼這麼沒用。

這樣的打擊對孩子也有可能是持續性的,所以,父母應該考慮的是讓孩子提前感知失敗,在這個過程之中了解清楚失敗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如果長期沉浸在自己做所有事情,都能夠成功的想法之中,自然而然就會使得孩子無法面對失敗。

2019年的時候,一名17歲的男孩跳橋的事情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有一部分人認為現在的孩子內心較為脆弱,面對任何失敗的情況都有可能選擇悲劇的方式。

實際上這也有可能是父母在教育過程之中,所出現的披露,他們總是誇讚自己的孩子,卻從來沒有讓他們面對失敗,孩子又如何去面對自己所不能控制的事情呢?

◆接受批評教育,讓孩子更」完整「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我們從小都明白的道理。可是現在一些小霸王、小王爺、小祖宗在父母的嬌慣下不太願意讓別人說他的壞話。

特別是慢慢長大之後,很有可能別人說一句他的不好,就有可能阻止他的訓斥打罵。

試想一下,如果自家孩子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他還能夠成功嗎?

雖然在接受批評教育的過程之中,人的心理是難以承受的,但是這種苦爸爸媽媽必須讓孩子吃。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教育,逐漸去改正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問題,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完美。

當然,在這個過程之中,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接受批評—改正問題—重塑批評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流程。

◆吃虧是福,避免過度佔便宜

很多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吃虧,就感到十分的生氣憤怒,但是爸爸媽媽也應該讓孩子懂得」吃虧是福「的道理。

雖然在吃虧的時候,孩子確實情緒,以及身體上都會有明顯的波動,但是在父母的講解之下,相信他們也能夠理解」吃虧的對面就是佔便宜「,大家也應該了解清楚」佔小便宜吃大虧「的道理。

比如孩子在和別人交流的過程之中,被別人謾罵了幾句,一定要直接還手嗎?

如果別人表現出來更加強勁的力量,是不是孩子就會受傷呢?在這個過程之中,或許懂得忍耐懂得吃虧,才是保障自己的最好方式。

在孩子成長過程之中,他們所能遇到的問題父母也應該提前的預知。

如果長期以一種避免孩子吃苦的狀態,和孩子交流溝通,實際上並不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

上面所說的吃虧、批評教育、失敗其實是現在能夠想到的,大部分孩子都有可能面臨的困難以及需要跨越的障礙。

生活之中的任何小事都能夠成為孩子情緒的表徵,我們也應該注意觀察自家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

如果發現他們有不懂得吃苦,不願意吃虧的情況,一定要積極的教育,讓孩子正確認識吃苦給自己帶來的影響,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有兩件事≠沒教養,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娃長大後可能會給你驚喜
    而這天,有親戚帶著一個跟女兒看起來差不多大的孩子來看望婆婆,結果一來就相中了女兒手裡的玩偶,因此哭著鬧著要,而女兒卻依舊緊緊地護著自己的玩偶。見狀,婆婆一把拽走女兒手中的玩具,並說道:「小孩要學會分享。」
  • 奶奶帶娃更放心?一大批奶奶「假帶娃」被揭穿,年輕父母悔青腸子
    主要是因為孩子是奶奶的親孫兒/孫女,覺得他們肯定是不會虧待孩子的。最近卻有一批奶奶「假帶娃」行為被揭穿,很多年輕父母看完後腸子都悔青了。張曼生完孩子就一直待在家裡,現在女兒已經5歲了,已經上學了,不需要有人時時刻刻地照顧她。
  • 捂娃眼睛早過時了,娃比你還懂得多
    有種尷尬叫「寶媽愛看言情劇」,遇上親吻鏡頭,旁邊的娃該怎麼處理?朋友蘇女士平時喜歡看言情電視劇,在孩子小的時候,看到了親吻的鏡頭,蘇女士擔心少兒不宜,就會將孩子的眼睛捂起來,起初孩子年齡小,還會乖乖就範。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漸漸學會了反抗,又到了親吻的環節,蘇女士想捂孩子的眼睛了,可是孩子卻說:「不要捂了,我都知道,他們在親親。」
  • 楊穎「育兒觀」被吐槽:話裡話外總強調「為娃」,這種父母最自私
    原因是因為她不想當孩子長大後,被別人說:你媽媽什麼都不行,什麼都做不成。這樣的「為娃好」育兒觀,瞬間上了熱搜,沒有贊同,有的是無盡的吐槽。因為為了娃好,所以家長會吃苦努力工作。因為為了娃好,所以家長省吃儉用供孩子上輔導班。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父母的情緒勒索有哪些表現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2、男兒有淚不輕彈「你是男子漢,不可以流眼淚的」、「男孩子吃點兒苦怎麼了」「不要像個女孩子一樣嬌滴滴的……」多數父母在教育兒子時
  • 從小讓狗幫帶娃,娃長大後居然...」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等到娃7個月大,剛學會爬行時,根本不願意搭理他,反而更喜歡追著黑柴爬...自己這個正牌爸爸在娃的眼中還不如一隻狗重要?對了,除了日常追在黑柴後面爬之外,娃學會吃飯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往桌子下面扔食物,把自己的餅乾分給它...鏟屎官:大意了,現在感覺他倆更像是親生的!
  • 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童年往往有過3種經歷,你娃有嗎
    哭泣其實就是孩子引起大人注意自己訴求的一種辦法,但通常大多數爸媽會因為孩子年紀小,覺得他們不會在意,其實孩子的心已經受到傷害。漸漸地孩子就會變得畏畏縮縮,不敢向家人提要求,到了社會上即使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也不敢維護。
  • 90後父母「冷漠式帶娃」火了,娃趴著大哭,父母:哄你算我們輸!
    三天前,四川成都一段「90後父母帶娃太隨意」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視頻中,只見一個3歲大小的孩子,穿著厚厚的棉服,臉朝地趴在書店門口冰冷的水泥地上,視頻中我們可以清晰的聽到孩子一直在大聲的痛哭,而且這個季節,哪怕是在四川成都,天氣也是很冷的。可是孩子的父母卻非常的淡定。
  • 男子膜拜「棍棒教育」,逼6歲娃頭懸梁,固執:我就是這麼長大的
    男子膜拜"棍棒教育",逼6歲娃頭懸梁,固執:我就是這麼長大的在正常家庭,父母恨不得將娃放在手心哄,這個捨不得,那個不可以,由此衍生出無數溺愛問題。可現實生活中,總會出現一些"反例",他們的做法與眾不同。比如下面這位父親:腦袋撞牆、頭懸梁、鐵絲綁手跑……你能想像這是親爸對自己兒子做出來的事情嗎?二婚歹毒後媽也不過如此。
  •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愛一旦失了分寸,孩子既不會成人也不會成才。 哪些事情不該管?哪些行為不該慣?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不懂得放手,才養出了一個如此心智不成熟、連日常瑣事都不會處理的「巨嬰」。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 娃遇到3種媽,再聰明也難成才!遇到這3類媽,娃想不優秀都難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遠比學校教育更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本期話題:娃遇到3種媽,再聰明也難成才!遇到這3類媽,娃想不優秀都難!那麼很遺憾,你的孩子可能會被你教育成一個,依賴性強,遇事退縮,膽小怯懦的沒有責任和擔當的孩子。父母永遠不可能跟隨孩子一生,一輩子為他們遮風擋雨。總有一天,孩子要去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風雨甚至是殘酷。當你們,把孩子保護的太好的時候,很可能會讓他們,失去了思考、前進、努力和奮鬥的樂趣。
  • 嗯哼愛媽媽讓人羨慕,養兒更費心,常說三句話娃將來更有出息
    哪怕是一個紙片、一塊破布,也能做出點不一樣的東西來。父親常說三句話,孩子將來更有出息根據哈佛教育家史蒂芬·科維奇的教育理念,以及娃爹帶兩個孩子的經驗,和一些媽媽們的分享,我總結下面三句話,如果你經常跟孩子說,他長大會更有出息。
  • 李玫瑾: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不懂得放手,才養出了一個如此心智不成熟、連日常瑣事都不會處理的「巨嬰」。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 有種「雞娃媽」叫易烊千璽媽媽,培養兩個優秀娃,網友卻有褒有貶
    有種「雞娃媽」叫易烊千璽媽媽,培養兩個優秀娃,網友卻有褒有貶「雞娃父母」,是泛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狼爸」、「虎媽」,他們為了孩子能有出息,不停地給孩子安排各種學習和活動,把時間佔得滿滿的,讓孩子不斷向著更高的目標努力拼搏。
  • 撒貝寧吐槽「洋媳婦」帶娃粗枝大葉,終於知道中國父母為啥這麼累
    在育兒帶娃這件大事上,外國父母和中國父母也是大相逕庭的。我們經常看到,國外的家庭通常有好幾個孩子,媽媽一個人帶著兩個三個都不成問題,一副歲月靜好的畫面。可放在中國,一個全職媽媽帶一個娃,就已經「雞飛狗跳」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其實帶娃這條路上,本就沒有輕鬆可言。
  • 易烊千璽娛樂圈頂流,弟弟破世界紀錄:憑啥一家兩兄弟都這麼優秀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大部分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盲目的,總是喜歡跟著別人走,看到別人家的娃學奧數,我也學;看到別人家的娃彈鋼琴,我也學;看到別人家的娃考KET,我也考......,捨得讓孩子吃苦易烊千璽2歲就隨著父母從湖南來到北京學藝。
  • 57歲老人公園抱頭痛哭:「娃我帶、飯我做,為啥兒媳還要趕我走」
    3、多鼓勵多支持 現在很多孩子要麼自己什麼都不做,要麼做了失敗後就再也不努力了,如果父母不加以教育,那麼這樣的孩子可能很難真的長大 4、讓孩子學會感恩 有些孩子總是覺得父母的付出和關愛都是理所當然的,長大後依舊我行我素,對父母絲毫沒有任何關心
  • 萌娃當街趴地哭喊,90後爸媽淡定旁觀:現代年輕人帶娃典範
    那麼冷的天氣,看著一個萌娃趴在地上,路人看著都很是心疼,更別提孩子的父母了。可讓人意外的是,一對看起來像是90後的年輕父母,就在距離孩子一米不到的位置,抱著雙手,就這樣淡定旁觀,絲毫沒有想去抱起孩子的想法。估計此時父母的內心是:你就哭吧,我就這樣看著,看看你能哭到什麼時候。
  • 該不該讓娃提前學拼音?掌握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教育孩子更有底氣
    在古時候,還尚且沒有拼音這件事,直到共和國成立後,逐步普及教育後,才開始制定「漢語拼音方案」。執筆:王筱銘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作為父母,總想著孩子能夠比別人先走一步,贏在人生起跑線上,於是有不少父母,會早早地開始娃的教育問題,例如學拼音這件事。
  • 《新白娘子傳奇》裡有個配角,在教育許仕林成才的道路上功不可沒
    羨慕許仙白素貞不用帶娃,娃就成才了。但他成才的背後,全靠的是姑母家的辛苦養育。許家姑母的教育法,放在現在也一點也不過時。給予孩子童年充足的陪伴和愛許仕林從小就和親生父母分離,由姑母姑父收養,一直到成年以前,他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姑父是一個小捕快,沒什麼大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