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圖爸爸
小麗:現在的孩子都是寶貝,要是讓他們幹一點重活,嘴上都是支支吾吾的在拒絕。
想一想我們小的時候,餵豬、做飯,哪一件沒做過?你看他們現在的條件越來越好,爸爸媽媽也是比較寵溺孩子,真的是一件重活、累活都沒有幹過。
文文:對呀,現在的孩子真的太幸福了,不過,也是父母不太願意讓孩子辛苦。前段時間去超市的時候,看到一個孩子想要幫她父母提東西,她父母愣是沒同意,還說孩子太小了等長大再幫忙。他們從小的生活環境都是這樣,和我們那時候不能比。
杏子:我到時候要是生了孩子,哪能像你們說的這麼舒坦?該幹的一點也不能少,每天回到家裡都要做家務,要是現在這麼嬌慣孩子,等到老了他還能照顧你嗎?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是得狠下心來。
前段時間群裡有一位寶媽分享了農村孩子幫媽媽耕地的視頻。在這個視頻之中,其實還有對比表現出來了城市中的孩子生活的狀態。
群裡一些寶媽就開始了上面的討論,她們認為城市中的孩子,現在確實生活得非常舒適。
平時爸爸媽媽會替他們安排好所有的事務,自然而然孩子也不會有吃苦的情況。
相信《變形計》這檔綜藝大家都看過,裡面不同家庭不同孩子的境遇,也令人唏噓不已。
確實好像農村家庭的孩子每天都在吃苦,而且上學時間長達三四個小時,每天回到家還要餵豬、種菜、洗碗、做飯、洗衣服,年紀大的還要照顧年紀小的,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小保姆一樣。
正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用在這裡也是非常適合的。可是反觀那些城市裡面的孩子,他們每天爸爸媽媽會將所有的衣物事情全部準備好。
可是還是不能滿足這些孩子,甚至會對父母大吵大鬧,也難怪上面一些父母表現出來不滿的情緒。
當然出現不同的情況,其實是因為本身家庭的環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可是現在城市家庭之中,孩子所表現出來被嬌慣的狀態真的值得提倡嗎?如果不給予孩子挫折教育,其實對於他們的影響也是較為明顯的。
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也會發現那些城市中出來的孩子,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毅力,和農村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沒有吃過苦的孩子,他們更有可能出現這些問題
記得之前有一次我家孩子班級組織了一次春遊活動,大概走5公裡左右。
沒想到回到家之後孩子就吐槽說:「班上的那些孩子真的太嬌生慣養了,還沒走1千米,他們就吱吱嗚嗚的說不想去了,當時老師還發氣了」。
我當時就問他:「你感覺怎麼樣呢?」,沒想到他表示「:小時候我啥事沒幹過?那對我來說都是小意思!"。
確實孩子在小的時候被送到過姥姥家裡,在農村他的活動量也比較大,有些時候還會爬山,所以,5公裡對於他來說確實不算什麼。
但是對於這些長時間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孩子來說,從來沒有做過什麼苦活、累活,自然而然會覺得走5公裡就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
我們也會發現孩子從來沒有吃過苦,他們確實會出現這些問題
喜歡抱怨
對於那些從來沒有吃過苦的孩子來說,他們一想到自己有可能風吹日曬就會異常的痛苦,甚至對比於自己之前的生活,自然而然也就表現出來消極的情緒,這其實就像是變形記中的城市主人公剛到農村之後表現出來的狀態。
每天都在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抱怨現在的狀況如何?試想一下,長期的抱怨會對孩子有好處嗎?
不願意直面困難
對於現在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來說,他們身上所存在的最為明顯的問題,可能就是」玻璃心「。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總是不會從一定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而是一直哭鬧不止,甚至直接選擇放棄。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他們是畏懼困難的,不願意直面困難,出現一點小事,他們就會叫苦連天,表現出來自己所付出的有多麼多。
喜歡投機取巧
當然,有一些苦難是孩子不得不去面對的,可是對於從來沒有吃過苦的孩子來說,他們就會想到一些投機取巧的行為,避免讓自己過分的勞累,也就展現出來不腳踏實地的情況。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我們一定要清楚所謂的」吃苦教育「」挫折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較為重要的。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較為安全的地帶,作為父母又如何去保證他們永遠不會處於這樣的情況呢?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可能見到的困難一個也不會少,所以父母也應該讓孩子懂得適度的吃苦,讓他們認識的苦難,同時了解到如何去解決問題。
孩子該走的彎路一個也不會少,父母懂得」吃苦教育「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孩子如果缺乏對於苦難的理解,自然而然也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成長。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越來越優秀,所以,一定要避免在生活之中給他們清除路上所有的障礙,而是慢慢的讓孩子直面苦難。
當然,現在孩子所可能面臨的苦難,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但是根據過來人的一些經驗我們可以得知,在生活之中一定要及早吃這幾種苦。
◆孩子得懂吃失敗的苦,避免過分的焦躁
很多孩子現在對於自己總是盲目自信,在父母的誇讚之下,他們會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
除此之外,周圍人對於自己的寵愛,也使得他們成為一家人的中心,看似讓孩子獲得了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卻讓孩子在面對失敗的時候較為痛苦,甚至認為自己怎麼這麼沒用。
這樣的打擊對孩子也有可能是持續性的,所以,父母應該考慮的是讓孩子提前感知失敗,在這個過程之中了解清楚失敗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如果長期沉浸在自己做所有事情,都能夠成功的想法之中,自然而然就會使得孩子無法面對失敗。
2019年的時候,一名17歲的男孩跳橋的事情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有一部分人認為現在的孩子內心較為脆弱,面對任何失敗的情況都有可能選擇悲劇的方式。
實際上這也有可能是父母在教育過程之中,所出現的披露,他們總是誇讚自己的孩子,卻從來沒有讓他們面對失敗,孩子又如何去面對自己所不能控制的事情呢?
◆接受批評教育,讓孩子更」完整「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我們從小都明白的道理。可是現在一些小霸王、小王爺、小祖宗在父母的嬌慣下不太願意讓別人說他的壞話。
特別是慢慢長大之後,很有可能別人說一句他的不好,就有可能阻止他的訓斥打罵。
試想一下,如果自家孩子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他還能夠成功嗎?
雖然在接受批評教育的過程之中,人的心理是難以承受的,但是這種苦爸爸媽媽必須讓孩子吃。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教育,逐漸去改正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問題,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完美。
當然,在這個過程之中,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接受批評—改正問題—重塑批評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流程。
◆吃虧是福,避免過度佔便宜
很多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吃虧,就感到十分的生氣憤怒,但是爸爸媽媽也應該讓孩子懂得」吃虧是福「的道理。
雖然在吃虧的時候,孩子確實情緒,以及身體上都會有明顯的波動,但是在父母的講解之下,相信他們也能夠理解」吃虧的對面就是佔便宜「,大家也應該了解清楚」佔小便宜吃大虧「的道理。
比如孩子在和別人交流的過程之中,被別人謾罵了幾句,一定要直接還手嗎?
如果別人表現出來更加強勁的力量,是不是孩子就會受傷呢?在這個過程之中,或許懂得忍耐懂得吃虧,才是保障自己的最好方式。
在孩子成長過程之中,他們所能遇到的問題父母也應該提前的預知。
如果長期以一種避免孩子吃苦的狀態,和孩子交流溝通,實際上並不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
上面所說的吃虧、批評教育、失敗其實是現在能夠想到的,大部分孩子都有可能面臨的困難以及需要跨越的障礙。
生活之中的任何小事都能夠成為孩子情緒的表徵,我們也應該注意觀察自家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
如果發現他們有不懂得吃苦,不願意吃虧的情況,一定要積極的教育,讓孩子正確認識吃苦給自己帶來的影響,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