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牲口的老漢說:「短騾子長馬,好牛脖一柞」,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1-01-07 三農的高度

老話說:「買針看看鼻,買馬看看蹄」,還有觀馬挑選千裡良駒的說法「裡倒鬃,不如外倒鬃,外倒鬃不如分鬃」,還有:「高腿的騾馬,短腿的牛」、「長驢疙瘩牛,幹活好幫手」、「大腦袋騾子小腦袋馬,瞪眼子牛不用打」等等順口溜,從外觀上擇優挑選牲口的說法。這些說法,都是人們長久以來,在使用牲口進行農業生產等活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實際經驗,形成地方性「順口溜」民諺,提示當地人們該如何挑選購買優良的牲口,物有所值的進行農業生產等事宜。養牲口的老漢說:「短騾子長馬,好牛脖一柞」,也是根據不同牲口的用途,擇優挑選牲口一方面的經驗之談。

短騾子長馬:騾子這種牲口的誕生,是馬和驢雜交的產物,結合了馬和驢的各種勞動生產力優勢於一身,更好的為人們服務。比如騾子耐粗飼,抗逆性都比馬要強,而且有具備馬的一些優點,速度比驢快,而且比驢高大有力氣。這裡說的「短和長」,主要指騾子和馬的身體結構。由於騾子主要用途是馱運、拉車、或者簡單的耕地等,所以需要騾子的身體不要太長,體長較短的騾子身體結構更加合理,力氣足,馱運東西腰身硬,負重能力強,拉車或者耕地就像一個「疙瘩牛」,勞役有力氣。而馬的用途多是騎乘,要求速度快,是「千裡馬」的一項硬指標。所以不同的馬品種,身體結構是流線型的「長馬」,往往奔跑速度更勝一籌,而且騎乘舒適感突出,比較平穩。因此,在民間有短騾子長馬一說!

好牛脖一柞:村裡養牛的人說:牛前肩高,快似刀,後臀高,棍棒敲。說的是前肩高的牛,肋排深、肺活量大,走的最快,勞役耕地時,牛的工作效率比較穩,力氣大,耐力久。這點我們可以從不同的牛形象可以看出,優良耕牛的前肩通常高且寬厚,脖頸短粗是比較突出的一大特點。而所謂「好牛脖一柞」,一柞大致20釐米,所說的優良勞役牛的脖頸比較粗短。因為牛出力,無論是耕田或者是拉車,「著力點」在牛脖子上面。根據使用勞役牛的經驗來看,耕牛脖頸短,通常是優質耕牛的必備條件之一,勞役時有力氣,且穩健不乏力。如果牛的脖頸長,骨節長或者多,不利於幫套的「著力點」用力,往往耐力不足,勞役時效果不理想。

這句話,村裡養牲口或者使用過牲口的人,根據養殖或者使用牲口的經驗,總結出來優良牲口騾子、馬和牛比較突出的一大特點,便於人們挑選出更加適合於自己使用的牲口,有一定的道理。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人們養殖這些牲口的目的發生了很大改變,無論以前是作為馱運為主的騾子,或者是騎乘的戰馬、又或者是耕田的耕牛,它們各自的主要作用,在我們身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的主要作用多被機械化取而代之。騾子作為馱運的作用大大降低,現在在鄉村也難得一見;馬被用作娛樂騎乘,變成「寵物」了,比如賽馬和表演等;牛更多被用作育肥或者產奶,在農耕地位中直線下降。所以你看,一些相牲口的老生常談,隨著牲口「作用」的改變,這些老的經驗之談,部分也就逐漸失去了曾經相牲口的意義,比如育肥牛,只要長勢迅猛肥壯就行,不需要它耕地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驢和馬能生出騾子,豬和牛就不行,生殖隔離是什麼意思?
    導語:為什麼驢和馬能生出騾子,豬和牛就不行,生殖隔離是什麼意思?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三農常識絮語」,絮語是一個專注於三農知識與三農政策的達人,一直關心著關於農村的那些事,天天為大家呈現與農村農民生活有關的話題!本文由百家號「三農常識絮語」原創,維權必究!
  • 鄉村牲畜之馬篇
    村莊的巷子裡,某一戶人家的大門側,會看到拴有一條驢子,牆根下曬暖陽的老漢身邊,也臥有一頭正反芻的老牛……如今,這一切都很難看到了,尤其不見了牲畜的身影。三叔說,大片的地,都用機子耕作,小片的地,也有小型機器,進不去機器的坡地,人工去刨挖刨挖或乾脆讓它們荒棄了,也不值得養牲口咧!
  • 牲口造句和解釋_牲口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牲口(shēng kou)。近義詞有:畜生,牲畜。牲畜的俗稱。泛指禽獸等動物。也專指為人服役的家畜,如牛、馬、驢、騾等。[魏巍《東方》:「他剛從外面使車回來,正在餵牲口。」]牲口在教材中的例句:1、這時候棗核從驢耳朵裡跳了出來,把門打開,趕著牲口回到了村子。
  • 河南7旬老夫妻有頭27歲的大騾子,老伴把它當孩子養,看是啥情況
    這位是大爺的老伴,老人家對我們相當的熱情,招呼我們坐在土埝上拉起了家常,大媽說現在農村養牲口的是越來越少了,他們這個村子也就剩下他們家的這頭騾子了,老人家說起家裡的騾子滿眼都是歡喜,她說老伴打年輕時就喜歡養各種牲畜,最多的時候家裡有20多隻,後來年紀大了慢慢的就留下了這樣一隻騾子。
  • 農村俗語「驢馬共槽,馬瘦驢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驢不瘦呢?
    摘要:農村俗語「驢馬共槽,馬瘦驢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驢不瘦呢?文/農夫也瘋狂在你們村裡還有人養馬或者是養驢嗎?因為我們這裡地處比較偏僻,在以前村子裡不僅養牛的很多,而且還有很多人養驢,就連養馬的也有幾家,養殖這些大型的牲畜主要是用它們來拖拉一些糧食。
  •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你會區分騾子和驢嗎?
    野生獸類經過人們長時間的馴養發展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家畜,經過長期馴化,它們的體型、生活習性和生理機能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性情也變得溫順,最重要的是更符合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今天在城鄉結合部看到的這頭家畜,它是馬和驢的後代,也就是騾子。
  • 農村老話「有馬年多種田」是什麼意思?後面還有一句,你知道嗎?
    牛馬年多種田在容姐這裡,到了牛馬年的時候,很多老年人都會說「牛馬年多種田」。容姐也曾問過他們,這句老話是什麼意思呢?他們告訴我,說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牛都是用來耕田的,或者是用來拉東西的。馬也是用來拉東西的。還有奶牛,「吃得是草,擠出來的是奶」,給人們做貢獻。容姐是70後,在我小的時候,還是在生產隊的,那時我老爸在隊裡餵牲口,也就是牛馬和驢,再有騾子。
  • 農村老人常說:「馬騎前,驢騎後,騾子騎當中」,什麼意思?
    雖然這些農村老話不是出自名人,但卻是通過日常積累總結出來的話,從現在科學的角度來說也是非常有道理的,這些農村老話是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有的時候短短的一句話,就能把想表達的意思和感受說出來,並且讓人在其中能用心感受,這些老話的魅力現今依然散發著它的魅力。
  • 農村俗語「馬驢同槽,瘦馬不瘦驢」,為啥這樣說?有根據嗎?
    以前,農業生產還沒有機械化,大家種地全靠人力,其實那時候農村人家有不少養牲口的,能幫著幹些活,像牛、馬、驢以及騾子等等,那時候這些牲口是特別寶貴的,是農民家裡的一大筆財產,要是被人偷了,或者是生病死了,家裡面的就特別著急,花錢請醫生也是常事,平常餵養更是小心翼翼。
  • 「小指短,丟飯碗;中指長,小霸王」這句話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有沒有道理呢?黑嫂說一下自己的想法。一、這句話啥意思假如我們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句話,還是非常淺顯易懂的。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小指短,他不會有個順當的吃飯營生,意思就是說會顛沛流離,安定生活對他來說是奢望。
  • 俗話說:「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為什麼驢和馬不能同槽?
    在80年代的農村,幾乎每個村子都有人養驢或者騾子,但是很少有人養馬,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馬比較嬌貴,因此在農村還是很少有人飼養。有句俗語叫:「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養馬不養驢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養馬的時候不能養驢,而是馬和驢不能同槽飼養。其實大家都知道,馬和驢還有騾子幾乎都差不多,彼此之間還有血緣關係,騾子就是馬和驢雜交出來的,照這樣看,這三樣動物也算是「一家」,為何不能同槽飼養呢?
  • 農村常說的「家貧養羊不養豬,家富宜養『臉長物』」,是啥意思?
    在與一位老農聊天時聽到了這麼一種說法:「家貧養羊不養豬,家富宜養『臉長物』」。當我聽到這種說法後,雖然思索了老半天,但還是沒有能夠思索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這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家貧養羊不養豬羊是一種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羊亞科的一種動物,也是人類經常飼養的家畜之一。羊在我國的飼養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原始居民,就已開始養羊。
  • 2021年是「四馬馱谷,十一牛耕田」,啥意思?牛年年景好嗎
    導讀:2021年是「四馬馱谷,十一牛耕田」,啥意思?牛年年景好嗎?關於2021年的說法,坊間有很多版本,有人說2021年是「二龍治水」,說的是這一年雨水比較足,只需要「兩條龍來降雨」,這裡有個說法,就是「龍多旱,龍少澇」,這個也是說明雨水多少的問題。也有人說2021年是「二人分餅,九屠共豬,十鼠鬧春」等等。當然,這些說法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說的還是有些道理的。
  • 俗語「豬草包、羊好漢、牛的眼淚打轉轉」,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就比如這句俗語「豬草包、羊好漢、牛的眼淚打轉轉」,這句話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蘊涵其中?且聽我一一道來。豬草包牲畜豬,在生活中是常見之物,在以前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上一頭,在古代也是最先馴養的六畜之一,早在遠古時期,古人根據生活所需和動物的認知,先後選擇了馬、牛、羊、雞、狗和豬進行飼養馴化,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成為現在的家畜。
  • 馬、驢、騾子的區別
    、驢、騾子的區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釐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釐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釐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蹟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
  • 農村俗語:「五羊六馬,死了別剮」,是什麼意思?背後有啥寓意?
    在農村有很多道理,都是通過寓言故事和俗語表達出來的,小時候父母總是以「狼來了」為故事,對孩子進行誠實的教育。還比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段俗語,就是教育人們不要異想天開,而是要腳踏實地的工作。其實最精練有趣的還是俗語。因為許多俗語能折射出精闢的道理,足以讓我們受用一輩子。
  • 如何區分馬、騾子和驢?它們之間存在哪些差異?
    要分辨馬騾與驢騾,只需要記住這句口訣基本上就能夠大致判斷出來了:馬騾尾長驢騾短,馬騾耳短驢騾長。外形-體色:大多數驢為黑色或者灰色,而馬和騾則少有此色,另外,馬有白色,而驢、騾幾乎也沒有這種顏色。外形-鬃毛:驢的鬃毛很短,而且立起來,隨風不倒,騾的鬃毛比驢長比馬短,能夠倒下,馬的鬃毛很長且倒下,隨風一吹十分飄逸,值得一提的是普氏野馬的鬃毛也是很短且直立不倒的。嘴唇:驢唇為白色,另外,很多驢也有白色眼圈,而馬和騾暫時沒有發現此一特點。
  • 農村的老人常說「土狗養十年,必定長成精」說得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的老人常說「土狗養十年,必定長成精」說得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狗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不僅會看家護院,陪伴你,等成精了,狗狗還會欺騙你,逗你玩吶。一般狗狗養一年,按人類的年齡算就有18歲,算成年了。然後之後就是一年等於4年,4年的增長。
  • 「驢肉香,馬肉臭,餓死不吃騾子肉」是啥意思?好多人都誤會了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馬就是稀罕物,平日都難以見到,更別說吃馬肉了。那再問各位一個問題,是否吃過騾子肉呢?100%的人都是否定的回答,包括我也一樣。以前回農村的時候,聽到老一輩的人說過這麼一句話:「驢肉香,馬肉臭,餓死不吃騾子肉」。這是啥意思呢?從字面意思上看,驢肉是香噴噴的,馬肉是臭烘烘的,就算餓死都不能吃騾子肉。這種說法對嗎?其中又有怎樣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