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將回老家為母親掃墓,卻不知安葬地,只好在路上寫詩燒紙哭祭母

2020-12-23 蘭蘭歷史春天

在江西興國與吉安交界處,橫亙一條數百裡的雩山山脈,山脈的西端偏南位置的興國傑村鄉,盤踞著一座少有海拔上千米的山峰,名叫雲峰嶂,當地人稱之為九山嶺,是興國縣的最高峰,這裡山巒起伏,溝壑縱橫,人煙稀少,相隔很遠的地區才有山高林密的鄉村,梯田層層疊疊,景色宜人,給人以古樸、寧靜的美。

九山嶺

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江南春色正濃,處處桃紅柳綠,九山嶺迎來了一群遠道而來的客人,這便是當年擔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的蕭華上將和他的家人一行,來到這裡為母親嚴招勝掃墓。

這是蕭華第一次來到這裡為母親掃墓,距他離開家鄉參加紅軍已經是28年了,但他並沒有母親安葬的確切位置,只是聽當年與母親一起打遊擊的「老蘇幹」(老蘇區幹部)的回憶,介紹,才知道母親是因為敵人圍山追捕,在槍林彈雨中她脫了陣,大家走散了,她再也沒有從這霧氣茫茫的大山中走出來,至於她怎樣犧牲,具體犧牲在什麼地方,遺體在何處,無人知曉,只是知道這座茫茫的大山深處就是母親的安葬之地。

九山嶺的村莊

蕭華,為1916年出生於興國瀲江鎮肖屋村,居住在蕭家有祠堂裡,他的父親蕭能賕、母親嚴招勝都是早期參加革命工作,他的家成為興國黨組織的交通站。小小年紀的他就跟隨著參加了革命,13歲就擔任了少共興國縣委的書記,成了城人鬧革命的頭領。

後來,井岡山下來的紅軍,在這裡轟轟烈烈鬧革命,形勢一片大好,這裡譽為「模範興國」,還制定了土地法,舉辦土地革命訓練班,蕭華參加了培訓班,組織少年先鋒隊,這群人後來都加入了紅軍隊伍。

然而,1934年10月,蕭華隨中央紅軍主力大部隊開始長徵,國民黨反動派捲土重來,當時為了所謂的徹底根治「匪患」,叫囂「石頭過刀,茅草過火,人要換種」,特別是對「匪屬」那更是瘋狂屠殺,那些曾經被紅軍懲治的「返鄉團」更是為非作歹,一時間紅火的革命根據地一片血雨腥風,屍橫遍野。

被定為「匪屬」的蕭華母親嚴招勝,只好將4歲的妹妹抱給別人家做童養媳,6歲的弟弟委託村裡人看管,隨著區蘇政府轉移到山區堅持遊擊戰爭,當時,敵人控制了縣城和交通要道,遊擊隊隱入山高林密的鄉村。興國城區蘇政府往興國、於都兩縣之間的雩山山脈轉移,這裡山巒起伏,溝壑縱橫,人煙稀少,便於遊擊隊與敵人周旋。西街婦女蕭能河與嚴招勝一起參加遊擊戰爭,她們都是四十多歲的婦女,沒有槍,無法與敵正面作戰,只能為遊擊隊照顧傷員和做飯。

1935年1月,雨雪紛飛,天簾低垂,由於敵人加緊「清剿」,遊擊隊轉移到了大山高深處的九山嶺一帶隱蔽。快要過年的時候,遊擊隊糧食沒有了,油沒了、鹽沒了,衣衫單薄的遊擊隊員饑寒交迫,一個個凍得瑟瑟發抖。眼看著傷病員越來越多,怎麼辦?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看到這情形,嚴招勝自告奮勇地喬裝下山去籌糧食。

徵得遊擊隊長的同意後,嚴招勝和隊友蕭能河兩人,喬裝打扮,挑著竹籮,摸黑下山。她們避開敵人崗哨,找一些山區單家獨戶的群眾家裡,東拼西湊,好不容易湊了兩擔糧食,天剛黎明就挑著糧食匆匆下山。

不料想剛來到山下,就遇到圍山敵人巡邏兵。她倆一見勢頭不好,撒腿就往山裡跑。眼看敵人越追越近,千鈞一髮之際,嚴招勝為讓挑著更多糧食的戰友蕭能河早回遊擊隊駐地,便果斷地掩護她先走,自己則用手故意撥拉著樹枝,弄得譁譁作響,把敵人引了過來,蕭能河終於挑回了糧食,但所有的敵人都包圍過去追嚴招勝方向,她卻再也沒能從這大山中走出來。

嚴招勝犧牲的大山深處

後來,敵人撤退之後,蕭能河帶著戰友們在這一帶的深山中滿山遍野地尋找她,找呀,找呀,只見在她跑過的那彎彎的山路上,灑滿了斑斑血跡,但就是沒有找到她的人。一位偉大的母親、一位優秀的興國兒女,為了戰友、為了革命,英勇地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時年36歲。

嚴招勝犧牲處的彎彎山路

這時,回九山嶺為母親掃墓的蕭華上將,沿著蕭能河指點的母親引開敵人的方向這條彎彎的路上,只見山花爛漫流水潺潺,滿目青山,白雲悠悠,杜鵑染紅的山崗田野,老遊擊隊員告訴將軍,他母親犧牲的1935年的清明節,這一帶滿山杜鵑猶如燃燒著的火把,特別的鮮豔奪目。

聽到這裡,蕭華看著眼前浸染了母親鮮血的山野,儘管沒有找到母親犧牲的確切地址,但他覺得母親已經化作了群山峻峰,化作了九山嶺的護衛神,她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將軍對著高高的山峰一聲 長呼:媽——。泣不成聲,將軍的呼喚久久迴蕩在山間曠野。

這一天晚上,他回到老家住宿的地方,奮筆疾書,吟誦成祭母詩一首《哭嚴招勝同志》詩云:辭別故鄉去遠徵,母親送別五裡亭,兒跟毛委員去殺敵,娘在家鄉幹革命,紅旗插到南京城,公忙勿忘寄家音,徵師凱旋迴興國,山歌滿道迎親人,青松挺拔嚴招勝,鞠躬盡瘁為人民,憑藉黑夜才狼嚎,雄居東江唱黎明,烈士忠骨埋桑梓,鮮花朵朵祭英靈。

蕭華故居

蕭華故裡

次日,蕭華把詩寫在紙上,來到母親引開敵人而犧牲的這條路上,燃燒祭母,在這條長長的,彎彎的山路上,至今景色分外美麗,每年杜鵑花犧牲鮮豔,當地村裡人都說,寄託了蕭華將軍對母親永久的懷念!

相關焦點

  • 渭南【喪葬習俗】燒七、百日祭、周年祭-你應該知道的!!
    一般以一、三、五等單七祭札較隆重,親友皆至,孝子要哭靈;二、四、六等雙七,親友不來。孝子只燒紙、不哭靈,稱為「空七」。在老家潼關東原,遇到「衝七」時,孝子要給死者墳頂插紙傘,意在協助亡魂躲避災難。還要剪若干白紙旗,由子女、兒媳從家門口沿途插到墳前,將亡靈請回家中祭奠,以避過災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據說亡魂如果來不及回家,可藏於白旗下躲難。
  • 為先考先妣掃墓
    ▲點擊關注 | 文學依然神聖文/丁晨每年清明節,我們都要給亡父亡母掃墓2014年清明節,胞妹黎明攜兒女、兒媳、孫子,專程從石家莊回到西安,同我們一起給先考先妣掃墓。2017丁酉雞年為了避開清明節人擠車堵狀況,也為了不影響孩子們上班,我、妻和在西安的二哥、二嫂,代表全家老小,提前在清明節前夕,一大清早乘著車,頂著春寒料峭的微風,直奔古城三兆公墓園,為先考先妣掃墓。
  • 他是開國上將,一門六將軍,卻在40歲前不知親娘,至死不知生父是誰
    (張震和母親在南京)張震的家鄉——湖南平江縣長壽街——是一個風起雲湧之地。1938年國共合作抗戰時,一次他從太原到武漢,順便回了平江老家。令他傷心的是,父親已經去世。他只見到了母親。以後,他在抗戰前線,仍不忘經常給家裡寫信問候母親。可是都沒有回音。後來,他戰鬥頻繁,只好斷了聯繫。1949年秋,新中國一成立後,張震在南京,立即委託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尋找自己的母親。結果,在一個破廢的碉堡裡找到了她。
  • 埋在清明節裡的那些生意:你在祭祀掃墓,別人在掃蕩財富
    因為此時正值春夏換季之交,春天的過時了,夏天的又覺得有點早,尤其體現在服裝等行業上特別明顯,所以就被一些生意人定義為商業的淡季。當然,上述是傳統的經營思想。現在哪有那麼多的顧忌,反而是愈演愈烈:你在祭祀掃墓,別人在掃蕩財富。
  • 宋美齡告訴孫子,如果不能將蔣介石安葬回老家!大陸還有一個地方
    宋美齡在1995年曾對蔣經國的兒子蔣孝勇說過,希望能將「二蔣」移靈回大陸老家安葬。蔣孝勇聽後很吃驚,不知為何阿婆宋美齡為什麼那麼堅持。原來在早些年,宋美齡就已經有這個想法了,加上之前蔣介石的兒子蔣緯國告知她,說臺灣方面竟然把守陵的衛士給撤掉了,這更加堅定了她的想法。因為宋美齡年事已高,在紐約定居多年,身體原因和行動不便,希望蔣孝勇和蔣緯國能夠完成這個心願,也是蔣介石和蔣經國的心願。
  • 蔣介石後代回大陸掃墓,曾提出將兩蔣歸葬大陸
    蔣介石逝世前,曾交代後人,棺材不落地,暫厝慈湖寢陵,有朝一日,回大陸入土安葬。蔣經國逝世後,遵從父親遺志,棺材亦暫厝慈湖。等回大陸。現在臺灣慈湖兩蔣寢陵,仍然可見兩具棺材離地而厝,靜等歲月流逝。蔣家第三代之後,從政當權者越來越少,逝世後的孝字輩,不再從祖父遺志,安魂故裡。
  • 寒衣節,祭先祖
    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秋去冬來,孟姜女千裡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也早已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 削髮祭母百日忌
    削髮祭母百日忌 今年端午節,我回到了老家。將蓄了八十多天的長髮剪下,在母親墳前燒了。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損毀。」按照老家風俗,老人家離世後,長子要蓄髮80到100天,然後才能剃頭,所削頭髮應當在辭世者墳前燒燼,以示歸依。在母親離世八十多天的端午,我依俗削髮上墳,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悲慟之際,填詞三首,以表永久不能忘卻的紀念!
  • 廣西人把掃墓不稱為掃墓,而是另一種叫法,外地人聽了覺得很形象
    在我國,清明節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節日,在清明節時,國家會放假,人們會去掃墓祭祖。不過,在不同的地方,掃墓的儀式很多地方都不大相同。在廣西,掃墓的方式可能和很多地方不太一樣。在廣西一些地方,他們把「掃墓」叫做「拜山」。
  • 清明節為什麼要在路口燒紙,這些民間習俗到底有哪些禁忌和講究?
    這女人只是假裝暴斃,讓他老公將自己放在棺材裡,然後一個人在外邊又哭又喊又燒紙,引來眾人參觀。眾人還以為是這紙張太糙賣不了錢,氣死了這婆娘。熱鬧看的正上癮,棺材裡的蔡夫人來勁了,一拍棺材板,大喊道,我胡漢三又回來了,呃,不是,老娘回來了!
  • 他革命一生當過省委書記,建國後回老家,迎接他的是失明的母親
    比如說386旅的參謀長李聚奎和343旅的參謀長陳士榘都是開國上將,385旅的參謀長耿飈沒有軍銜,後來的成就卻很大,當過國防部長。還有344旅的參謀長陳漫遠,他也沒有軍銜,後來的成就也很大。陳漫遠是廣西蒙山縣人,因為在學校領導革命鬥爭,被反動派逮捕關押。當時正是大革命失敗的1927年,只有16歲的陳漫遠被判處無期徒刑。
  • 七月半中元節民間祭祖活動,燃香燒紙錢放鞭炮,大家是這樣過的嗎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
  • 滕州:清明節掃墓的時間什麼時候為好?
    但人們又為了讓人感覺是為故者考慮,編造出陰曹地府放假等的說法。  清明節上墳的時間和方式,因時間、地點不同而異,然而由於人們對先祖經驗的尊重和崇拜,往往出現墨守成規的現象,而違背了先祖經驗的本意。因此,只要有利身心健康、社會和諧、家庭和睦,上墳時間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而定,抑或不上墳而採用網祭、不燒紙而植樹的方式方法。  傳說清明節陰間要開大會,沒有子孫的人不能參加。
  • ...性、宗族性大規模聚集掃墓,嚴禁祭祀祭祖後進行群體性聚會聚餐
    各地要切實落實屬地責任,嚴格管控城鄉聚集性祭掃活動,不得舉辦聚集性祭祀祭祖掃墓活動,不準進行家族性、宗族性大規模聚集掃墓,嚴禁祭祀祭祖後進行群體性聚會聚餐。一旦出現疫情,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要採取果斷措施,防止疫情擴散。要壓實鄉鎮(街道)及村(社區)責任,對較為分散的農村公益性墓地及歷史埋葬點,安排專人負責祭掃活動安全管理,避免祭掃群眾扎堆聚集,嚴防因使用明火引發火災事故。
  • 範仲淹墓為何不在老家蘇州,卻在千裡之外的洛陽
    雖說是朝廷官員,家族又世代為官,但是範墉一生為官清廉,並沒有給家裡留下什麼積蓄。範墉撒手人寰,只留下一對孤兒寡母。母親謝氏為生活所迫,無奈之下只能帶著年僅兩歲的範仲淹改嫁給了山東人朱文翰。而範仲淹也因此改隨了繼父姓朱,取名朱說(yue)。這範仲淹的繼父朱文翰當時在蘇州當一個八品小官,跟範仲淹生父官銜相當。不過兩年後朱文翰就被調離了蘇州。
  • 2020庚子年清明節掃墓拜祭禁忌注意事項
    這一時節,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此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清明節是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西安周末將迎來掃墓高峰 為你梳理周邊掃墓出行線路圖
    本周末將迎來掃墓高峰,三秦都市報記者為大家梳理出了西安周邊清明掃墓出行線路圖,並呼籲市民儘可能地乘公交車綠色出行。移風易俗鮮花祭祀唱主角清明節臨近,西安市民政局聯合城管、文明辦等多部門發布公告,倡導網絡祭掃、踏青遙祭、植樹緬懷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
  • 兒子為國捐軀,母親日思夜盼為他掃墓,用了20年才攢夠下山路費!
    "女子本柔,為母則剛。"沒有人能夠低估一個母親對兒女的那份愛意。漫漫人生路中當我們身處逆境,在大海中逆風遠行時總有一個女人會默默的守在我們的身邊,給我們留著一個溫暖的港灣;當我們身處順境,一帆風順的揚帆遠行時,總有一個女人會默默的躲在背後,毫無所求的為我們欣喜,這個人就是母親。
  • 雙親爭產未安葬 三浦春馬走近半年父盼能掃墓
    30歲日本男星三浦春馬7月在家中輕生已逾半年,安葬的事似乎還沒告一段落。隨著三浦春馬的去世,爸媽爭奪上億日元(約100萬美元)的新聞也浮上檯面;因三浦的母親遲遲未安排好墓地,讓三浦好友透露:三浦雖已火化,但尚未入土,我們想去祭拜,但因還沒安葬,讓我們無能為力。
  • 兒子犧牲20年後,母親才靠資助「走」到陵園,為兒掃墓了卻心願
    趙佔英同志犧牲後被安葬在雲南省麻慄坡縣烈士陵園,他被授予革命烈士光榮稱號,並給他的家屬頒發革命烈士證書。當趙佔英同志犧牲的消息傳回家中後,年邁的父親經不住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子之痛,昏厥之後一病不起,最終撒手人寰,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人世間。尋子掃墓,悲痛難抑母親痛哭流涕之下,決定找到兒子的屍體,活要見人死要見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