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4-05-06 05:16 來源:
荊楚網 進入電子報圖為:非織造布龍頭企業——新發公司的生產車間。 (資料圖片)
圖為:2013年10月,仙桃榮獲「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名城」稱號。
(資料圖 圖為:恆天嘉華耗資1億元新上的中國自主研發的首條五模頭紡熔複合非織造布生產線,其產品每噸賣價可提高4000元左右,一舉結束了仙桃高檔非織造布完全依賴外購的歷史。
湖北日報訊 (通訊員 肖波 攝)
記者 曾祥惠 徐露 郭習松 通訊員 熊少華 王樂 郭敏
彭場,江漢平原腹地的一個傳統農業鄉鎮,中國地圖上針尖大的一點。
然而,在全球無紡布產業的版圖上,它卻舉足輕重,一舉一動都牽扯著行業格局。
它有著眾多閃亮的頭銜:全球最大一次性無紡防護用品生產基地、全國唯一國家級無紡布生產地促進中心、國家級非織造布生產力促進中心……早在10年前,這裡生產的一次性無紡防護用品,已佔據全球同類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
去年,以彭場企業為班底,仙桃捧回了全國唯一的「中國非織造布名城」牌匾。
如此多的金字招牌,為何集聚於一個小鎮?
作為「舶來品」的無紡布,為何能在這片土地茁壯「生長」?
彭場,無疑是研究鄉鎮發展的一個樣本。探尋彭場的奧秘,則必須從1992年,一個偶然的訂單說起。
——那一年,絕大多數的仙桃人尚不知無紡布為何物。
如果說,裁縫類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江漢平原註定成為我國無紡布發展的第二個策源地,那麼,其首先花開仙桃則得益於一個人——
領頭羊的眼界決定了產業的規模
「你可以說它起源於一個不經意而來的訂單,也可以歸之於仙桃人執著打拼的必然。」4月下旬,記者赴仙桃採訪無紡產業的發端,彭場鎮黨委書記塗學軍是這樣回答的。
籤下第一個訂單的人,叫付立新。他是仙桃無紡布龍頭企業新發塑料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這個產業集群從無到有再到裂變的「操盤手」。
1992年4月,從鎮辦草蓆工藝廠業務廠長位置上辭職的付立新,用僅有的6000元辦起了新發塑料廠。因為與鎮上「約法三章」,不能動用原有的所有相關資源,付立新只剩下經驗和名聲。憑著這兩樣誰也拿不走的軟實力,半年後,他拿到了朋友介紹的一筆東莞臺資無紡布企業的訂單——加工鞋套出口。從此,無紡布在彭場生根開花。
22年來,付立新的企業「新發」多次擴規,一廠變四廠,從當年盈利300萬元到去年產值過8億元、實現出口4000多萬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非織造布民營企業。
裂變,正是在「新發」的不斷壯大中發生。「老付為彭場無紡布的發展闢出一條大道,打通了國際市場,培育了大批人才。」曾在彭場工作數年的仙桃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胡先平介紹,「彭場無紡十強的掌門人,有一半是老付的徒弟,有的就是他從算帳開始手把手教出來的。」
看到徒弟們紛紛自立門戶成長為「競爭者」,付立新很坦然。
回憶起大徒弟孫愛民離開時所說,「跟著你,好的是我一個人;自己幹,得益的是一大家子人」,付立新感悟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只有『新發』一家獨苗是危險的,倒掉了,別人就忘記了,再翻身很難;苗子多了,大家認的就是彭場,產業就會在這裡經久不衰。」
付立新有如此氣度,源於他市場多年打拼積攢的三大「法寶」:對行業發展方向的敏銳判斷、一以貫之的誠信口碑、始終領先於市場的技術優勢。22年裡,他不但始終是「領頭羊」,還扮演著「定海神針」的角色。
眾所周知,「非典」肆虐的2003年,是仙桃無紡布產業爆發式增長的一年。「突如其來的口罩訂單讓每個公司日夜加班都無法完成。幾乎一夜之間,彭場以及周邊鄉鎮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許多無紡口罩小作坊,各地趕來的經銷商乾脆坐在廠子門口搶貨。」很多彭場人都還記得當年「無紡大躍進」的盛景。看著眼前唾手可得的利潤,許多老闆拋棄常規訂單,瘋狂趕製口罩,唯有付立新保持著冷靜。「非典不可能一直存在,為一時的利益丟掉眾多多年老客戶,一定不划算。」保持自身生產節奏的同時,他不忘規勸過去的徒弟們。
數月之後,市場驗證了付立新的判斷,也讓他收穫了更多的客戶。「別人的客戶都跑我這裡來了。一些老闆在非典結束後無事可做,我只有勸部分客戶回去。」付立新回憶:「我對他們說,你在我這裡排隊,耽誤的還是自己;他們知道錯了,會更加珍惜,保質保時完成訂單。」
那一年,彭場乃至整個仙桃在無紡布業內名聲驟響,付立新也再次以他的誠信和氣度,帶領同行們維持住了特殊機遇造成的產業規模,基本奠定產業集群化的雛形。
當日趨激烈的同質競爭遭遇成本大幅上升時,結構升級改造成為產業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這次,拉動彭場「無紡布」的是一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