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很可能是魔鬼》是由羅伯特·布列松執導的劇情片,1977年6月在法國上映,獲得第2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本片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在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的故事。
或者可以說是一部看起來很無聊的電影,總共95分鐘的電影,期間我不斷睡著好幾次,影片放到三分之二處時我還沒看明白在講什麼,直到最後主人公去看了心理醫生,和醫生的對話間才明白,他只是一直在追尋一個生命是什麼的問題。
他到最後也沒弄明白生命是什麼,他最後想說的話被一槍打破,他想說什麼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想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
而生命的意義,就是你可以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影片一開始描寫了大量的環境汙染、森林砍伐、濫殺動物、化學汙染導致畸形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他游離在宗教、政治、科學、愛情裡,想要藉此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他看得越多卻依舊看不明白自己。
他捂著耳朵不去聽樹木砍伐的聲音,他在兩個女人之間徘徊,他在街頭教其他人數學,他想幫吸毒少年戒毒,想要用宗教感化吸毒少年,他想要幫助別人,想通過這一系列讓自己明白存在的意義,在和醫生的對話裡,他說他厭惡生存也厭惡死亡。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他是個矛盾體,既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又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有什麼意義。生存和死亡之間,他必須做出一個決定,站在兩者之間使他感到痛苦,找不到自身的意義使他感到痛苦,為自己還是為他人?為家庭還是為社會?
而說起存在的問題,就想起之前《大路》裡面的片段,「傻子」告訴傑爾索米娜她存在的意義,「我不知道這塊石子有什麼用,但它肯定是有用的。因為它若無用,一切都無用。星星也是!」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其他人。
他想過自殺,夢見被殺也想過跳河也試著扣動扳機,那天他只是拿著槍朝河裡打,手裡拿著子彈只是看著,他甚至在想死之後會是什麼樣。最後他選擇用錢誘惑吸毒少年來殺自己,他們一路走來到了公墓,當他開始發表最後的演講時,吸毒少年不等他說完直接就開槍,隨後又補了一槍,偽裝成自殺現場後拿走他身上所有的錢跑了。
雖然他已經決定死亡,卻一直在思考,對於吸毒少年來說,他只是拿錢辦事,所以他不去聽他講完,對主人公來說也是一種解脫。
在歷史長河中,生命的意義一直是科學以及神學思索的主題。你為什麼存在?你是以什麼形式存在?你是什麼?可是我們真的需要去思考這些問題嗎?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為了改變世界,為了賺更多錢還是過更好的生活,為了取得更好的成就……好像這些都不能解釋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最多只能說這些都是為了好好活著的手段。
活著就是為了好好活著,賦予生命的意義是通過我們如何去好好活著。如果我們真的想明白了什麼是生命的意義,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生命好在毫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木心《素履之往》
我是七月,分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