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甜春:晶片是我國信息化時代最大短板,解決需要超30年的長期戰略

2021-01-09 集微網

葉甜春:晶片是我國信息化時代最大短板,解決需要超30年的長期戰略

集微網消息,11月9日,第十八屆中國半導體封裝測試技術與市場年會在甘肅天水舉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2)專項專家組總體組組長葉甜春發表了以《新形勢下我國集成電路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為主題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指出,晶片問題是事關百年發展的長期戰略問題,不是短期應急問題,必須要持之以恆的發展。

葉甜春指出,如今全社會都在重視晶片,因為晶片對全人類而言,就像是工業化時代的鋼鐵一樣。中國在工業化時代用了50年解決煉鋼的問題,最終支撐起了我國工業化時代的經濟騰飛。而在我國的信息化時代,作為最大短板的晶片同樣需要一個30年以上的長期戰略來解決。

產業鏈版圖完善

2008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超過1000億美元,到現在每年仍有3000億美元的集成電路進口。葉甜春表示,過去中國一直在依靠引進的技術和基礎產品來做加工製造業,所以只能被稱為「中國加工」,而不是「中國製造」。要解決這個問題並非三五年就能做到,而是二三十年,甚至是更長時間。另外,對於國家發展的百年大計而言,不能盲目跟風。企業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把屬於自己的功課做好。

實際上,隨著2008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尤其是專攻集成電路的01、02專項和以集成電路為重點之一的03專項實施以後,國家的新一輪集成電路攻關已然開啟。加上2014年出臺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推進剛要》,設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這些舉措都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曾經,中芯國際只與國際先進工藝水平相差1代,而現在落後了2~3代。但以往的中芯國際幾乎所有設備和材料都是進口的,工藝逼近的背後實際還隱藏著巨大的技術鴻溝。雖然現在在製程上仍然有較大的實力差距,但我們整個產業鏈的版圖已經布局完成,整體差距實則是在不斷縮小。」葉甜春如是說。

葉甜春進一步指出,在國家科技專項過去12年的引領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鏈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創新體系,建立了半導體產業鏈,設計、製造、封測以及設備和材料等全產業競爭力大幅提升。同時還培育了一批富有創新活力,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成為產業支柱。

產品設計方面,高端晶片設計能力大幅提高,CPU、FPGA、通信SoC等取得重大突破。產業規模快速增長,達到全球第二,並形成了綜合創新實力和良好的發展態勢,具備了打破遏制,實現自主發展的能力。從2012年到2019年,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銷售收入從680億元增長到了308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4%。設計公司的數量也從570家增加到1700多家。

製造工藝方面,55~14nm電路和先進存儲器工藝量產,面向產品的特色工藝正逐步豐富,7nm技術正在研發,3~1nm技術的理論研究也同步取得進展。在02專項的推動下,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晶圓製造業銷售額收入預計將達到2536億元(較2010年增長5.67倍),佔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的27.3%,佔世界同業中的比重也將達到19.2%。

封裝集成方面,從中低端進入高端,基本擺脫受制於人的狀況。2008年前,封裝集成領域的高端技術基本空白,而2020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技術種類覆蓋已高達90%。傳統封裝種類與產業規模均達到世界第一,2019年前三家企業銷售額超100億元(2008年不到20億元)。

設備和材料方面,對55~28nm技術已經形成整體供給支撐能力,部分產品進入14~7nm,並被國內外生產線採用。具體而言,我國自研設備品種覆蓋率已經達到40%左右,封裝光刻機已實現量產,晶圓製造光刻機正集中攻關,EUV光刻機預研已開展多年;自研材料品種超過100種,品種覆蓋率達25%。

泛半導體產業方面,由於光伏、LED等產業的關鍵設備大批量國產化,推動了產業整體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國產設備和材料在這些產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的過程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智慧財產權方面,在重大專項的支持下,我國集成電路製造相關智慧財產權數量大幅增加。02專項實施以來,共申請專利30429件,其中發明專利25221件,實用新型專利1849件,國際專利3358件。在此前提下,國內製造工藝、封裝、設備和材料產品研發與技術升級已不再成套引進技術,而是以自主研發為主,與國際夥伴互惠合作。

葉甜春表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版圖已經基本布局完成,當下要以自主研發為主,建立「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這需要在未來不斷創新,通過尖端技術專利來在國際上地位。

總結教訓,迎接機遇與挑戰

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在我國半導體事業發展的歷程中,也有不少的教訓值得總結。葉甜春指出,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未能持之以恆:我國半導體事業發展始於1958年,先後經歷了六七十年代、八九一十年代、二十一世紀等幾個時期,採用運動式、問式投入,多次另起爐灶,每次停頓和另起爐灶都導致前功盡棄;第二是自主創新未能持續:八十年代大量引進「33條線」十年代重點工程以交鑰匙工程全套引進技術,忽視自主研發,導致技術積累和研發隊伍大量流失,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怪圖;第三是創新主體不明確:產學研分離企業迷信引進技術,不信任自主研發;研究機構自成體系,與企業脫節;第四是技術成果的考核和應用缺乏有效機制科技成米驗收靠專家評價,而非用戶評價

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之後,才能更好地迎接發展機遇,和更自如地直面挑戰。提及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機遇和挑戰,葉甜春認為目前分別由三大機遇和三大挑戰,機遇包括智能化應用擴大、高科技產業發展、傳統產業升級為集成電路提供了巨大市場空間;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電子信息製造業,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本土優勢;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各個領域已凝聚起高度共識,創新環境與投資環境不斷改善。

主要面對的挑戰則包括: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將是長期戰略,要有長期應對的準備;已完成「打基礎、建體系」任務,需要儘快解決「補短板、保安全」問題並轉入「加長板、強實力」的新階段;以產品為中心,解決關鍵領域和行業高端晶片的供給問題。

作為百年大計,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還需要面對一些需要長期解決的問題。葉甜春表示,對集成電路本身而言,裝備、材料、軟體工具作為核心基礎,將是國際博弈的長期焦點。「系統-晶片-工藝-裝備材料」協同形成一種良性生態,才能為國產化產品提供迭代優化的空間。

葉甜春進一步指出,解決「卡脖子」問題不能靠「大而全」,而是要靠建立局部優勢,掌握反制手段,形成競爭制衡。隨著尖端工藝接近物理極限,基礎研究和前瞻技術探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一是防止出現「拐點」,二是尋求變革性創新機遇。另外,隨著技術差距的縮短,「短兵相接」的企業研發壓力和投入成倍增長,渴求政府的研發支持。而現有重大專項2020年結束,新專項未啟動,一旦出現「間歇期」,則可能重蹈覆轍、前功盡棄。

經過六十年的發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葉甜春表示,中國已經建立較完整的技術體系和產業實力,並非「一無所有」,妄自非薄和盲目自大都是自亂陣腳。當前形勢下最需要的是戰略定力,要敢于堅持得到實踐證明的有效做法(創新引領、產業跟進、金融支撐),在發展中去解決出現的問題。輕易地另起爐灶,將極大地增加探索成本,延緩已經加速的創新發展進程,重蹈當年運動式、間歇式攻關導致「不進則退」的慘痛訓。

葉甜春還強調,不能孤立、被動地應對「短板」問題,必須要有中長期的系統性策劃,靠整體能力的提升,靠局部優勢的建立,形成競爭制衡,才能真正解決受制於人的問題。另外,也要堅持開放合作,通過創新合作開拓新的空間,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從價值鏈低端走向高端。

最後,葉甜春表示,產業、創新、金融「三鏈融合」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必由之路,中國需要更專業的投融資平臺和更寬鬆的信貸政策扶持,並且要防止投資機資本產生短視和泡沫。

相關焦點

  • 第60集 回望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
    以電晶體為基礎的集成電路,被人們長期依賴。電晶體誕生之前,已經有了電子管,或者叫真空管。電子管具有信號放大作用,但是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壽命短、體積大、可靠性也比較差。所以,科學家們希望找到一種器件替代電子管。這個探尋過程,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美國的貝爾實驗室。貝爾實驗室在1925年創建。
  • 中國晶片的短板與突圍|田豐產業觀
    海關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晶片進口額3040億美元,超過原油、鐵礦砂、糧食總和的3016億美元。全球每產出3個晶片,就有1個晶片用於中國產業。美國通過「晶片+OS」戰略,控制全球科技產業鏈的發展命脈。中國則是美國晶片企業的最大客戶,成為「晶片稅」的主要買單方。
  • 季明明:牢牢把握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的精髓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全國大中小學校全面開展了超大規模在線教育並得以平穩實施,創造了在線教育的奇蹟,充分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事業全方位快速發展取得的突出成就,為進一步落實新時代我國教育信息化宏大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長期從國外進口種源,會有什麼風險?
    我國農業用種保障如何?我國農作物特別是糧食種子完全能依靠自己解決,豬牛羊等畜禽核心種源立足國內有保障,白羽肉雞等個別種源進口佔比較大,但國內品種可替代。總體上,我國農業用種安全是有保障的,風險是可控的。
  • 魏少軍:國內晶片產業,相比補短板更要強長板
    打開APP 魏少軍:國內晶片產業,相比補短板更要強長板 TechWeb 發表於 2020-11-16 14:49:16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出席並發表以《做強晶片產業、夯實網絡基礎》主題演講。
  • 華為晶片斷供首日 碳基晶片概念股龍頭有哪些?
    華為晶片斷供首日 碳基晶片概念股龍頭有哪些?最近華為被美國政府斷供的消息讓很多人氣憤不已,說到底還是我國在晶片行業的發展過於落後,沒有話語權,所以它們想斷供晶片就可以直接下令,這時候我國的晶片企業就需要爭氣了,下面看看石墨烯碳基晶片概念股。
  • AI晶片熱潮再起,算力、帶寬、能耗、基礎設施等問題亟需解決
    清華大學教授尹首一表示,AI晶片行業發展至今已走過了五、六個年頭,但仍處於起步階段。與此同時,人類社會正從信息化邁向智能化,人工智慧是實現智能化的關鍵手段,晶片則是其中的核心基石與戰略制高點。不管是耳熟能詳的AlphaGo、自動駕駛,還是手機中的人臉解鎖、智能拍照,亦或人們日常使用的無線耳機中的人機互動,都離不開AI晶片的支撐。
  • 鄉村振興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 信息化引領農業農村發展
    《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36.0%,較上年提升3個百分點,而在美國,這一數據超過70%,目前美國80%農場實現了信息化,每個農場都連接50個以上的物聯網設備。由此可見,我國農業農村的信息化水平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我國智慧農業缺乏技術儲備。
  • 【重磅】馬光遠:雙循環戰略下,下一個10年中國財富的八大趨勢
    筆者一直強調「雙循環」戰略是一個大戰略,是攸關中國經濟下一個20年發展新格局的戰略,是統領「十四五」、「十五五」甚至「十六五」的大戰略,是解決過去40年中國經濟的痛點和短板,打通中國經濟的「任督二脈」。
  • 汽車晶片供應短缺問題如何解決?臥「芯」嘗膽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晶片短缺現象,要到明年一、二季度,才能逐步得到緩解。 徐超也有相似看法,他還告訴億歐:「晶片短缺問題要想完全消除,可能要等到明年四季度之後。因為晶片是一個比整車更需要規模化的產業,所以在研發、生產、需求、原材料等全環節中,都需要更加深入的溝通和規劃。」 如今,中國汽車產業規模在全球市場的佔比超30%。
  • 實現「晶片自由」,我們還差什麼?
    突破信息領域核心關鍵技術,打造安全可控網絡信息核心裝備是我國網絡信息領域的當務之急。晶片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中扮演著決定性作用,安全的信息基礎設施、第五代移動通信、VR/AR、超高清顯示、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都有賴於晶片技術的持續創新。」魏少軍指出。如今,信息技術產業是全球 GDP 增長的主要動力。
  • 看懂未來十年AI晶片趨勢!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成功舉行
    二、清華大學尹首一:中國AI晶片的創新之路AI晶片行業發展至今已走過了五、六個年頭,現已進入攻堅階段。與此同時,人類社會正從信息化邁向智能化,人工智慧是實現智能化的關鍵手段,晶片則是其中的核心基石與戰略制高點。
  • AI晶片「點燃」北京!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大咖演講全乾貨
    二、清華大學尹首一:中國AI晶片的創新之路AI晶片行業發展至今已走過了五、六個年頭,現已進入攻堅階段。與此同時,人類社會正從信息化邁向智能化,人工智慧是實現智能化的關鍵手段,晶片則是其中的核心基石與戰略制高點。
  • U8 All-in-One 企業全面信息化解決方案全國巡展 - 天津站-IT浪潮...
    在這種趨勢下,企業越來越迫切需要將自己的信息化納入到一個整體框架之中,他們不僅需要 ERP ,更希望把 CRM 、 PLM 、 BI 、 HR 、 OA 等全面集成應用,實現全面信息化。   企業全面信息化( All in One )時代已經到來!
  • 答卷2020|晶片被卡脖子,高鐵、北鬥卻不怕,產業鏈自主可控沒那麼難
    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之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無疑,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貫穿整個2020年最重要的話題之一。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歷史溯源與時代意蘊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重大判斷,並進一步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新論斷。
  • 長沙如何造出了我國第一條金屬基壓敏晶片量產線?
    從2006年創辦湖南啟泰傳感科技有限公司,到2019年建成我國唯一一條金屬基壓敏晶片量產線,王國秋用十多年的苦心鑽研,徹底改變了我國長期以來對高端壓敏晶片的進口依賴。在數學和計算機專業領域頗有研究的王國秋發現,我國在集成電路和微機電系統(MEMS)這塊的基礎非常薄弱,起碼落後於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至少30年。而當時國內在製造業上比較流行代工,但是核心技術是代工代不來的。王國秋敏銳地意識到,如果我們沒有掌握自主的核心技術,不僅僅是製造業,其他很多行業都會因為「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問題而受制於人。
  • 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國內晶片產業,相比補短板更要強長板
    魏少軍認為,集成電路產業涉及的 「設計、材料、設備、製造、封測 「5 個板塊,每一個板塊面臨的問題和需要投資的重點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材料問題是當前需要重點儘快解決的。不是簡單的用一個模子去套,要實事求是的分析。魏少軍強調,在發展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時,「補短板」不應該是主旋律。比如設計上,更希望看到的是 「強長板」,在一些關鍵產品上形成非常強的競爭力。
  • 中科軟: 保險信息化領域的「長青樹」
    作為國內最大的保險業IT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中科軟也成為保險行業本輪線上化浪潮的受益者。「保險線上化成了疫情及後疫情時代的新需求,公司結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出的遠程雙錄、遠程面籤、電子化入司、基於企業微信代理人遠程辦公、數據綜合分析平臺、網際網路保險銷售等解決方案從側面體現了這種改變。」王欣說。
  • 日本「數字新政」戰略動機與發展特徵
    【摘要】當前日本政府十分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全力推進「數字新政」,在「後5G」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學校的ICT應用、中小企業信息化、ICT領域研發等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體現了其提升數字經濟競爭力,全面推動社會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激發中小企業數字時代新活力,促進經濟新增長點的戰略動機。